2024年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小学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人民过去的屈辱历史,让学生懂得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二、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国家公祭日的新闻。
2、选定及训练好班会主持。
3、请同学们收集公祭日知识,并预先准备朗读自己找到的资料。
4、老师准备几个有关屈辱历史的知识,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5、准备好有关公祭日的录像
三、活动过程:
1、班主任宣布公祭日主题班会开始,并介绍本次班会的主题。
2、主持人介绍本次公祭日班会的形式及主要程序。
同学们,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3、畅谈公祭日知识每组派代表汇报所搜集关于公祭日资料?第一组代表——公祭日是什么
第二组代表——公祭日的意义
第三组代表——公祭日对我们的影响
第四组代表——《永久和平赋》为和平
第五组代表——中国抗日战争事件
第六组代表——美国珍珠港事件
4、视频:有关公祭日的录像
四、课外延伸:
1、自行设计历史手抄报。
2、查阅历史文献。
3、观看影像资料。
4、板报设计。
5、国家公祭“加砖”行动。
6、写一则“在12·13国家公祭日上的讲话”发言稿。
7、进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网上悼念活动。
8、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活动。
2024年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小学 篇2
一、活动意义:
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理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二、活动主题: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三、活动时间:20——年12月10日——20——年12月17日
四、活动人员:全校师生、家长
五、工作小组:
六、活动内容:
一宣传发动
利用学校电子显示屏、学校网站、翼校通等平台,向全体师生、家长宣传公祭日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呼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密切关注;
二主题活动
1、一次集体晨会:12月12日上午
主要程序:主题讲话:主题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献词:二3班;全体师生佩戴小白花,集体默哀一分钟哀乐。
2、一次主题班会课:
1登录___,学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聆听主题音乐,沉痛缅怀死难同胞;
2结合社会实践参观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谈谈自己的感想,用绘画或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中学开展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学校开展了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并组织全校师生共同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屠杀》,以此警示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奋发图强。12月9日,该校两千多名学生自发在“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条幅上签名。12月10日,77名学生来到放飞广场,举行“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主题祭奠暨新团员宣誓活动。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深刻的认识到:“国家兴则民族兴,少年强则中国强”。纷纷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勤奋学习,奋发向上;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4年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小学 篇3
一、活动目的
今年12月13日,是*常委会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激发大家维护世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旨在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少先队员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为我们的美好未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主题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三、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12月17日至30日
五、活动内容
一、搜集资料,了解相关历史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主义在*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民和战俘**军杀害,南京城**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二、开展国家公祭日“师生虚拟城墙捐砖”等网上活动
组织全校师生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向象征国力国防和人民意志的城墙进行虚拟捐砖,激发师生众志成城的爱国之情。
同时开展“网上祭英烈·传承英烈魂”活动。可以组织少先队员们开展网上祭奠活动。通过网上献花、网上献歌、网上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革命人物先进事迹等形式,寄托哀思、追忆历史、缅怀先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让革命烈士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珍惜当前,奋发图强。
三、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主题班会、队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知识问答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的优良品质。
2024年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小学 篇4
一、活动目的
20__年12月13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第__个国家公祭日。这是激发大家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旨在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少先队员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为我们的美好未来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主题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三、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20__年12月17日至30日
五、活动内容
一搜集资料,了解相关历史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
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二、开展国家公祭日“师生虚拟城墙捐砖”等网上活动
组织全校师生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向象征国力国防和人民意志的城墙进行虚拟捐砖,激发师生众志成城的爱国之情。
同时开展“网上祭英烈·传承英烈魂”活动。可以组织少先队员们开展网上祭奠活动。通过网上献花、网上献歌、网上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革命人物先进事迹等形式,寄托哀思、追忆历史、缅怀先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让革命烈士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珍惜当前,奋发图强。
三、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主题班会、队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知识问答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国家公祭日的时间、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优良品质。
2024年国家公祭日活动方案小学 篇5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5周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九个国家公祭日。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多的了解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激发大家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界首市第一小学云城校区积极开展国家公祭日相关活动。
二、活动主题:历史不容忘却!未来我们掌握!
三、活动时间:2022年12月10日——12月15日
四。活动形式:
(一)了解南京大屠杀(12月10日-13日)
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利用各种途径向同学们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1、上一节“铭记历史心向未来”主题班会课(班主任)
2、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制作“国家公祭日”主题展板、黑板报,集中进行展示,为孩子传达一份警示,帮孩子铭记一段历史。(责任人:各中队辅导员一至六年级各班学生)
3、开播一次红领巾电视台主题“12。13国家公祭日”
4、观看一次抗日爱国影片,推荐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四至六年级各班学生)
5、办一次图片展(责任人:XXX大队部)
具体包括:1)。南京沦陷2)。血腥屠杀3)。抗日烽火4)。罪与罚。
图片分主题图片和辅助图片,配有主题介绍与图片介绍。
6、举行“降半旗”仪式,可以让一个年级的学生到操场,参加祭奠活动,默哀三分钟,讲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再现。(参加班级:六1中队)
(二)、多途径学科联动,寄托哀思(12月13日)
整合各学科资源,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国家民族意识的认同感,寄托对死难者的哀思。
1、学唱一首爱国抗日歌曲。(责任人:XXX、音乐)
2、学习制作小白花。(材料:吴丹主任,责任人:XXX、XXX、美术老师)
3、学习写“铭记历史、遥寄深情”的寄语。(语文)
4、学习登陆国家公祭日网站,写寄语、献白花。(责任人:XXX主任微机课)
(三)集中收看2022“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活动”(12月13日、各班主任)
1、为在南京大屠杀中逝去的中国同胞默哀一分钟。
2、宣誓环节:重温入队誓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四)活动要求:各班第一节课全体师生穿校服、佩戴红领巾、默哀三分钟,拍照片,资料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