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初中作文初二作文内容页

探寻作文800字初二

2023-12-19 21:41:33 初二作文 打开翻译

探寻作文初二 篇1

寻找生命的意义,只要乘着风就不会遥不可及,我要在未知里探寻,无论多辽阔多神秘。“浩瀚宇宙中,生命无限渺小!”我不由得这样感叹。看着花盆中刚刚出土却因寒风打压而低下了头的嫩芽,我失落极了,把花盆丢弃在阳台的角落,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

坐在书桌前,心中很是不悦,手里转的笔一刻不停,作业本上却一字未动,双眼直勾勾的望着窗外。天渐渐阴下来了,风也开始一阵阵的吹,我赶忙关了窗,雨点落下,就好像是春给我们的一场考验,风吹动一切,雨拍打大地,但我却被那一丛耀眼的迎春花所吸引,它是那样顽强,在风雨里开出一束灿烂与金黄。我突然认识到,可能是我错了,生命虽然渺小,但它不一定很脆弱,它也可以是顽强不屈的。

我推开门跑向阳台,想要把那一棵小苗,一个幼小的生命从风雨的手中夺回来,但却发现,在那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它正迎着大自然的考验,寻着云缝间一丝一缕的阳光,它又重新挺立起来了!尽管一次次被雨水拍打,可它依旧不屈,一次次站起。

雨渐渐停了,云层散开,阳光又重新照射下来,我望着那棵小苗,它就在那里,像一个在比赛中获胜了的小朋友,充满自信与喜悦,它叶片上遗留的露珠,就像是一次次成功的标签,也是一场场辛勤的汗水。

我不由得再一次感叹生命的顽强,我开始为它记录下成长的点滴,试着想要解开生命的谜题。就这样,我常常坐在阳台,陪它晒太阳,看它向光向暖而生。几乎每过几天就能看到它又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未知的,但也同样给我带来惊喜。

它的成长日记我一天天记录着,但始终没有得到答案,是什么使它能够如此顽强不屈?是什么让它在风雨中又重新站起?至少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但我想,可能这就是生命吧!无畏无解却顽强不屈。这对我不仅是一次生活中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上、生命上的探寻。宇宙中有多少未知,但生命,却是意义最重大的一个。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就让生命这条小舟,乘着风,为我指引方向,带我在未知里探寻吧!我始终相信,再无边再无尽再无解总有一线生机,照亮自己!

探寻作文初二 篇2

我推开了一扇残破不堪的朱红大门,寻到了一段巍峨的历史——北京的鼓楼。

刘心武曾有一部小说叫《钟鼓楼》,其中说:“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当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正如这段描写所说,红墙黄瓦鼓楼的壮丽的身姿端正正的坐在湛蓝的天空下,高红墙,黄飞檐。黄色的瓦盖被阳光一照,泛起粼粼波光,像一颗辉煌灿烂的明珠。远远的看去。少了几分书中所说的大气巍峨。倒像名人的生活照一样,多了几分灵动娇俏。

赶的不巧,钟楼在修缮,所以只有鼓楼对游客开放。鼓楼东北处有一门。推门而入,先是闻到一股淡淡的松油霉味,接着入目便是一片朱红。红墙红顶,长长的红漆高木阶望不到尽头,漆油虽然因为古老而被腐蚀,却有种沧桑的美感。台阶十分陡峭,上下的游客都像七八十岁的老人。扶着扶手,颤悠悠的走上去,鼓楼便由此登临。抬眼便看到鼓楼大红栏杆外的宽弘景色,高邈而深邃的蓝天,纯净无瑕。一轮圆日高挂在中轴线尽头的殿宇之上,光轮隔天而立,如天眼一般,将中轴线一分为二。站在这里宛若天上的神仙,将景色尽收眼底楼内二十四鼓一字排开,中间是一面大主鼓,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我们上去时,正有穿着白褂衣,腰上系着黄丝带的鼓手来表演。三人击鼓,极有气势,鼓声雷动。声音如大浪般层层叠叠的传播开去,震撼心灵。

“绛帻鸡人报晓筹,衣裳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钟鼓楼建于明朝永乐18年,正值繁荣盛世,刚被修建好的她璀璨一笑,声音悦耳清灵。古时没有钟表,城里百姓与官人的生息劳作和生活起居要依仗着钟鼓报时,才能有条不紊的生活。然而八国联军等侵略者却几次将她摧毁。如此古朴风姿却差点泯灭于间,追古抚今,令人痛心疾首。我伴着鼓声,抚摸着凹凸不平的栏杆,走下木楼

踏出门楼的一瞬,偶然看到一棵枯枝映在朱红门墙上,剪影枯老但匀称有力,与这鼓楼一般,极为相称。心中一窒。古建筑几度经历战火,遭到了一次次的破坏,反复的修缮让她早已疲惫不堪。但她依然端庄而优雅的静静耸立在中轴线北端,静静地见证着历史的荣辱兴衰。这一立就是几百年。北京鼓楼是一曲绝响,一曲跨过了战火与文明的绝响。更是古人的智慧与文明传承的缩影。她静静的目送着来往的游人,落日黄昏,洒下朦胧的光辉。踏出鼓楼,再抬眼时看到的是一抹葱茏的笑。

久久凝视,仍旧油生难以言喻的美感——望着这巨大而精致的历史沉淀。

探寻作文初二 篇3

阳光和煦,湛蓝的天空上点缀着朵朵白云。在不甚聒噪的初夏一日,我踏访一条颇有历史的胡同,开启了探寻“北京的美”之旅。一抹明媚的阳光和煦地洒落幽深的胡同,照拂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生活的一方天地。抚摸着赭红色的墙壁,感受历史的沧桑。那屋顶上的青苔,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悠悠的岁月。拐角处的石狮子,走近一看,已经掉了一只耳朵,蹲坐在那沧桑的已经掉漆的大门前。那墙壁的斑驳,是风雨的洗礼,更是岁月的痕迹。回首望去,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照在一老一小的身上。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一代代北京人在这里老去在这里降生……悠长岁月里的生生不息——我探寻到了北京胡同的美。

拐弯,隐隐听见一些唠家常的声音。漫步而去,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渐渐清晰,应该是在准备午饭了。越走越近,只见几位老人在老槐树下下棋,扯闲篇儿。他们穿着白色圆口大背心,老北京布鞋。石桌上一阵“双车错”“当头炮”,不亦乐乎……旁边还放着两只鸟笼子,几杯冒着热气的茶。一位老人左手拿着竹扇子,另一位老人手里盘着溜光水滑的老核桃,乐呵呵地聊着几十年前的往事……棋局上“啧啧”声不止,出于好奇,我凑近看了看。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笑眯眯地说:“呦,姑娘,吃了吗?坐过来吃吃驴打滚吧,姑娘应该爱吃这种甜食儿吧。”抵不住老人的热情,我坐过去,尝了一口驴打滚。在老北京人亲切的京味儿声中细细体会着:随性乐天,热爱生活,热情好客……我,探寻到了北京人的美。

走着走着,我听见了一阵阵吆喝声。循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位正在卖豌豆黄的爷爷。“来来来,姑娘您尝尝这老北京正宗豌豆黄儿!”咬下一口,沙沙糯糯的口感,配上甜而不腻的味道,甚是美味。品着这甜甜的豌豆黄,又想起刚才另一种香甜的驴打滚,走在这静谧祥和又充满烟火气的胡同里,我,探寻到了北京小吃的美。

流连不舍地走出胡同,我又一次回眸。一阵夏风吹来,与我撞了个满怀。树叶沙沙和着几声蝉鸣,搅碎了岁月长河中的几道涟漪,晕染着历史的几卷芳华,沧桑却美丽。

探寻之旅,让我探寻到了北京的美,这是我热爱的家乡。那多姿多彩的美,在深邃绵长的故事里,永不落幕,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探寻……

探寻作文初二 篇4

我从小就生长在北京,但是当别人问我,北京是怎样一座城市的时候,却总是不知道如何回答。记忆中,政治中心的威严和文化中心的王冠已将北京团团笼罩,透着一缕威严而不可侵犯的气息。询问奶奶,她说:北京不仅仅是故宫长城这些历史流传下来的古迹,想要探寻北京,可以走进两条北京的血脉,一条是北京的胡同,还有另一条就是你经常坐的地铁啊。”

走进老北京深深的胡同,温柔宁静中带着烟火的喧嚣。深灰色的青瓦下,悬着几个大红的灯笼;经历了风吹日晒有些朽的老窗棱下,排着几辆略带锈迹的自行车;打开一扇刷着红漆的大门,早餐店里的吆喝声、谈话声,伴着腾腾的热气涌上心田。带着厨师帽的阿姨熟练的舀着油汪汪的炒肝,顺带将刚出锅的油条递给奶奶。店里一排排八仙桌旁围着狼吞虎咽的人们,或是西装草履小青年,手边拿着手机侃侃而谈,或是拄杖伛偻老人们,手拿调羹轻轻搅着小米粥,还有谈笑风生的中学生们,手上拿着金黄的油条,嘴上蹦出不知多少个历史人物和词,门口的树伸展着枝条,仿佛认真听取着店里的奇闻轶事。不时有自行车穿梭在一条条胡同里,经过行人时,只是“叮叮”响了几声,仿佛带着我的思绪在胡同里穿梭,探索。

离开胡同,我前去探寻地铁。随着列车缓缓停稳,开门之后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天地。地铁喧门嚣的声音中传出“国家图书馆站到了”的报站声。一开门,眼前是一条青龙以遥远的先秦时代飞向未来一片片龟甲上,排列着古朴的甲骨文,神明一般的火用烧裂的管道裂痕绘出甲骨文背后的预言。随着青龙缓缓飞腾,汉朝已至,四书五经在卷卷竹简中流光溢彩,渐渐地笔量纸砚款款到来,在东晋的舞台尽情绽放。地铁上的人们随着地铁进入站台的缓慢停下的过程,每个人目睹了唐诗,目睹了宋词,目睹了明清的衰落与民国的思索。最终“轰”一声,互联网昂首挺胸胸走进文化中。对面一辆辆地铁来来往往,人们终络绎不绝;雕望却无声地立着,望着这个城市的人们忙碌在地铁脉络中奋斗着。类似这样不同风格的地铁站在北京的各条地铁沿线展现着北京的高科技和现代化……

探寻北京,胡同如静脉,静谧而温和。静静滋养着老北京人,地铁如动脉,熙攘而然华,喧嚣中治愈着新北京人。我亲近着北京的动脉与静脉,仿佛威严与水冷尽数散去,留下了北京静与动的和谐。静谧的胡同,因人而热闹;繁忙的地铁,因文化而沉静。探索北京,让我感受到北京的文化上的深厚和科技上的创新,这就是北京精神。我也决心发扬这种精神,让北京的深深底蕴滋养着所有人的心灵。

探寻作文初二 篇5

周末,我翻箱倒柜理杂物,偶然找到了一摞作文本,翻开看内页已经泛黄,一串串的修改符号在纸上纠缠,无声地述说着主人的心境。我知道,一个名为探寻的故事,在笔下徐徐展开……

曾经,作文是最令我头疼的事,无数次的绞尽脑汁、抓耳挠腮,甚至哭天抹泪,都只等能换来不尽人意的评语,“描写不细腻”“感情不真挚”。那时,被老师表扬的佳作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璀璨明星,可望而不可及,我一直探寻不到突破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我下定决心要探寻写作的奥妙。一次老师布置一篇名为《我想从事的职业》的作文,无奈下,我又一次地请出了范文“借鉴”,忽然,一篇佳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小作者开篇的三五描写就将她的理想——作家跃然纸上,多种方法的运用好似在与读者对话。我眼前亮,一直以来,在外交舞台上沉稳大方的外交官不就是我最崇拜的职业嘛?这一次,我尽情用笔墨抒写对他们的钦佩与向往,笔尖随心绪在纸上舞动。末了,我感受到写作的快乐与成就感,我抒发了心中最挚感情。

在作文讲评中,我竟惊喜地得知我的作文被评为优秀,并可进行下一步修改,尝试发表,我喜出望外,从没想到自己的作文也有投稿的希望。

然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理想的实现势必要历经探索。

在修改稿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写好作文,绝非只有充沛的感情。许多次我提起笔,看似呼之出的词句我却搜肠刮肚也无从下笔。在无奈叹息中我不禁反问;多久没有静心读书了?我早已抛弃了读书的习惯,缺少了大量的积累输入,焉有佳作输出?

于是从那以后,我开始在书籍中探寻。我阅读大家名篇,在或幽默、或忧郁、或温馨、或辛辣的文字中,咀嚼出无限美好滋味,体会笔下我尚未理解的人生哲理;同时我也广泛的浏览优秀作文选拓宽写作思路,在同龄人中的天地中学习别人的写作语言……

终于,在我的不断探寻下,我有了改变。渐渐地,随着大量的阅读,我愈加发现我的作文变得有话可说,有时在被偶然发生的身边小事触动时,在被大千世界的景象吸时,我竟也有了要提笔记录的冲动。连续两次的作文被报刊发表,我内心有难以名状的喜悦与感动,我感到我在写作路上的探寻都在滋养着内心开出的花。

合上一本本作文,我抬起头,像被注入了新的力量。我知道,我离“纵情山水常忘我,任随思绪满天飞”的写作境界还有距离,但只要努力不停止,秉承前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精神,这个名为探寻的故事,就一直在路上,陪伴着我去远方……

探寻作文初二 篇6

轻轻夹饺,微微饺香,轻咬一口,软糯花生,粉粉嫩嫩,美味至极。这个冬天,我从福饺中不仅探寻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探寻到了父亲深切的爱。

春节将至,虽寒风肆虐,冷气逼人,但浓浓年味,弥漫街头,让人感到暖暖春意。恰逢跨年夜,我和爸爸已经买好皮,做好馅,要一起来包饺子,感受京城年味儿。

我取一张皮,轻蘸几滴水,均匀抹于皮上,让皮更容易黏在一起。用勺舀馅,放至皮中,把饺子皮平铺左手,右手小心翼翼提起皮的两边,捏合于正上方,形成一叶扁舟,把一边面皮向上提、向前折,饺子的褶皱就悄然映入眼帘。再多包几个各具情态褶皱,一个晶莹剔透的饺子就包好了。边包着饺子,我边问爸爸:“爸爸,为什么我们要在旧年之末,新年之初吃饺子呢?”爸爸说:“这你就有所不知,跨年半夜吃饺子寓意‘更岁交子’,意思是新旧年交替正逢子夜之时。‘交子’也与‘饺子’谐音,所以在子时吃饺子也就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突然,我看见爸爸往一个饺子里放了两粒披着红色新衣裳圆滚滚的花生,有些好奇,便问:“爸爸,你为什么要往饺子里包花生呢?”爸爸说:“这你可就不知道了,每逢新年,包的饺子有个习俗——我们会包一个有花生的福饺。吃到它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有很大福气。”那一刻,我深切的望向爸爸包好的福饺,默默祈祷着:“我一定要吃到福饺啊!”

恰在半夜,饺子出锅了。一缕缕蒸汽夹杂着饺子的香味立刻沁入我的鼻腔。我连忙跑到餐厅,拿起碗筷,夹了几个饺子放入嘴中,牙齿咬破面皮,裸露出油而不腻的馅,其中,有胡萝卜的甜,有香葱的香,有香菇的鲜,十分美味,可是我没有吃到福饺。就在这时,爸爸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看准了一个饺子,放在了我的碗里。我咬了下去,“我吃到福饺啦!”,我兴奋地大叫。家里人忙向我送上新年最美好的祝福。我细细地品着那个福饺,咬一口,有一股芝麻香味,花生的软糯回荡在齿唇中,望着那半个光溜溜的花生,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后来,仔细想想,原来爸爸是专门把微微显出红色的饺子夹到我碗里,把他的福气给了我啊!那福饺,蕴含着爸爸对我浓浓的爱。想到这里,眼泪已经簌簌流淌在脸颊上……

这冬日里,我不仅探寻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探寻到父亲蕴藏在福饺中对我深深的爱。父亲既把他的福气给了我,我就要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负父亲对我的期望!

探寻作文初二 篇7

迷茫中,我试图在田野中探寻到成长的路径。随手摘下一朵蒲公英,轻轻一吹,看着一缕缕白色的种于消失在原野尽头,飞向远方……

初见,是即将升入初中的暑假。

一片空荡荡的河畔,一抹洁白倏地映入眼帘,蒲公英在荒芜之中扎根生长,随风摇曳将自己的种子送与远方。我则紧跟它的脚步,看望着一缕种子飞入长空,跟着风的步伐坚定前进。前方没有目的地,蒲公英种子也不知自己会在何处降落,直至坠落于这片浅河滩。四周只有沙石遍布,了无生机。但小小的一粒种子一旦着陆,便在这里奋力的生根发芽,不论环境舒适与否。他的存在使这静止的景色流动了起来,使风有了形状。我从未想过,在这般空荡无人的地方,会出现这样拼尽全力生长的植物。

我震撼了,我对未来未知的迷茫好似在蒲公英种子前行的脚步中,探寻到了我该寻找的方向。在这里,无人为它伫足,无人在意它的生长。它却尽力地将根扎入土中,稳稳地铸于荒凉的土地中,咬住那薄薄之土,随遇而安。一旦入土,便在这里奋力地去扎根。绿色的茎苍翠欲滴,明亮的翠绿忽地出现在这空落的天地间。茎边幼叶娇嫩细腻向阳而生,散发出最美的色彩。它尽力地舒展身姿,又迎风长出那轻盈的种子。白色的线毛团聚在一起,有的向着风的方向飞去,有的仍存留在原株上,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飞翔。即使四周荒芜,即使无人观赏,它依旧我行我素的奋力生长。

再次相见,是步入初中的清晨。

怀着忐忑的心走向新学校,对未知的环境抱以恐惧。一簇蒲公英种子突然划过我的眼前,我注视着它,再次看着它飞入一片陌生的土壤,那一刻,我的心豁然开朗,这就是我要探寻的成长的真谛。从不苛求未来未知的环境有多美好,只是做好自己,坚韧地生长。前方的路充满未知,但那又何妨?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在喧嚣扰攘中,还是无人问津处,一样能尽力生长,展现生命中最好的姿态。

我终于探寻到了我成长该走的路径,不以恐惧、茫然的态度面对未明的未来,怀揣那顽强,那自在,在自己的土壤里肆意生长吧。

吹散的蒲公英漫天飞舞,我探寻到了成长的真谛。望着自在的蒲公英种子远去的方向,我坚定了成长的脚步。

探寻作文初二 篇8

惬意的午后,我在博物馆与景泰蓝初遇。它仿佛凝固了时光,惊艳了岁月。一场关于景泰蓝的探寻之旅就此开启……

午后的阳光倾泻在沉淀了600年历史的宫墙里,其大部分光芒都被一件古老的瓷器收拢。它清雅庄重,流转的华彩掩去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我在故宫博物院的展柜前伫立凝望,透亮的玻璃板倒映着我黑白分明的瞳仁充满好奇。

初识的魅力牵引着我继续了解它、探寻它,于是我打开一部纪录片,来聆听景泰蓝传承人所讲述的故事。拍摄地是在一间厂房,背景音十分嘈杂,几个工人正全神贯注地焊接几块铜板。与博物馆的整洁体面截然不同,这里铜屑满地、火光冲天。很快,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师傅出现在镜头前。他拿起地上凌乱堆叠的一排排铜器中的一个,朝不远处的几个工人挥挥手,又转向镜头说到:“他们是我的老朋友了,如果没有他们把一块块红铜敲成型,这景泰蓝就没了脊梁,有再多花哨也没处施展。”

“这还只是第一步,下面还要经过掐丝、点蓝、煅烧、磨光和镀金……”老师傅的语调和缓,像是荡一叶木舟,循着历史的径流悠悠而来。特写镜头下,只见他拈起细扁铜丝,指尖捏住一弯,推拉两下便出来一个与图案严丝合缝的弧度。再用小镊子将铜丝竖起,小心翼翼地蘸上特制的胶液,一根一根粘在画好的铜胎图案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一丝犹豫。“经常是我粘完,看大拇指这块紫黑紫黑的,原来是捏得太用力都淤血了。”师傅笑谈他的经历,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字字道出手艺人的艰辛与不易。

影片结束,我的心渐渐溢满匠人的温柔与力量。上网一查,原来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并非那高贵典雅的景泰蓝,而是它繁复精细的制作工艺和传承数百年的朴实匠心啊!我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景泰蓝为何能如此吸引我继续探寻下去。

我至今记得,博物馆里景泰蓝那碧蓝的底色仿佛深不见底。我的探寻之旅还远未结束,一个个匠人仿佛星星之火永不熄灭,他们终将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我们也不能停止探寻的脚步,应与景泰蓝携手并进,向充满未知的前方进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