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初中作文初二作文内容页

仿写灯笼作文800字初二

2023-12-12 08:58:36 初二作文 打开翻译

仿写灯笼作文初二 篇1

窗花

钟可人

春节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中慢悠悠的走来了,随着日期在日历一天天的被划去,年也来了,而年货呢?也是一天天备好。

在春节着夕,我躬着腰翻看着年货,可竟不见那熟悉的身影。

“妈,你说你替我剪的窗花呢?”

窗花,一个神奇的小物件,微不足道,但少了它,年好像就没年味了。

从小过年,我是和窗花一起过的,它就像我忠实的朋友,可不知为何越长越觉得陌生。

听妈妈说,我和窗花的缘份可不浅,在“抓周宴”上就结下了。那天,我穿着喜庆的红衣,戴着一顶虎头帽,脖上挂着一只长命锁,被爷爷轻柔的抱上桌,一上桌就被那精致的窗花吸引,好奇地爬过去,一把抓在手上,仔细的端详。

“不错,以后心灵手巧!”爷爷很高兴,他在镇上文化馆工作,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我五岁的那年,总爱跑去村东边的刘奶奶家。刘奶奶是极手巧的,最擅长的就是剪窗花,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

“奶奶,奶奶!”

“哎哟,可可又来了,小心别摔着了!”刘奶奶一见我来了,忙牵我进屋,

“刘奶奶,今天又教可可剪花花,好不好?”

”好,好,听可可的,”刘奶奶把我牵到桌前,“来,可可,奶奶教你剪,学会了就别忘了,这是门老手艺,要传下去啊……”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刘奶奶扶住我的手,慢慢地教,阳光洒琶我们身上,给我们渡上了金光。

时光如梭,我12岁了,“哎哟,又剪到了手了!”我向伤口吹吹气,想要缓解痛。我真是太久太久没剪窗花了!我在心里懊恼。

“别玩这些没用的东西了,快去写作业!”妈妈在旁催促我。

没用的东西,是窗花吗?它没用吗?我看着曾经无比深爱的窗花意感到它在离我远去,曾经对刘奶奶的承诺,曾经剪好的窗花,曾经在剪窗花时的欢乐都在远去。从前,年年窗花我亲自动手剪,现在因功课繁多,压力太大,妈妈便不让我剪了,手不再灵巧,年年也不像儿时那样能看着亲手剪的窗花发自内心的开心了!

逝去的窗花,逝去的童年,逝去的老手艺、老传统,现在没有人注重了,随意的买了窗花,对联,就认为是年了,

仿写灯笼作文初二 篇2

对联

谭仪

一张红色的大彩纸,裁成两半,接拼成长条状,用蘸了墨的毛笔在上面提字,这便是对联。

小孩子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大自然中所有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我总能第一时间发现红色。这是我特别钟情的颜色。这是我特别钟情的颜色,提起它,就会想起家门口张贴的红纸黑字的对联,我爱对联。

记得,平日里忙得不可开交的爷爷,会在大年三十前一天的一大清早,骑着三轮车去两公里外的热闹大街上去买对联和浆糊。我总是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等着爷爷回来。看到远远的一个身影时拼命招手。一不小心被板凳绊倒,又迅速爬起来,等着用双手神圣地接过那幅对联,捧到家里。爷爷则会大笑着把车了推进家中。

“对联得是幅好对联寓意,对仗都要好,还得写得漂亮!”

自我七岁时,家门口便只留下些残碎的纸片,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看不出从前鲜艳的花,只剩下夹着黄色霉菌的泛白的印痕。不知哪年爷爷心血来潮又去买了幅对联,却是超市那种包装好的。想起小时候唯一一次跟着爷爷去街上,绕着小道儿找到一个小摊。摊主是一个长着花白胡子的老头儿。说是老头儿,是因为他那双眼睛里总是冒着精光。他卖的对联总是现写的,大毛笔在衣袖间挥动,强劲有力,飘逸潇洒的字就躺在那纸上了。周围的人都喊他“老爹”,我也就想喊他“老头儿”,况且每当他提起毛笔时,就总是一种他是对联的头儿似的错觉,指挥着它们。只是后来,我再没有见着那“老头儿”了。

姐姐现在已是研究生了,古代文学是她主要的方向。于是今年春节,爸爸说:“写幅对联吧!”我的神情有一瞬间的恍忽,好久都没听到这个词了,记忆中那鲜艳的、夺目的红又浮现在脑海。“瑞虎生威,千山草木千叠翠;春燕衔福,万里乾坤万象新。”因为家门有足够高,所以姐姐写了十一个字的对联,横批就简单得很,“欣欣向荣”四字。

只是这书写的任务交给了我,是我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手中仿佛沾了油,握不住笔:“要是写废了怎么办?”

姐姐鼓励我:“写废了我再帮你上街买纸去。”

妈妈在一旁为我磨墨,是的,我姐有一套齐全的装备。爸爸也拿着一袋糯米粉去熬浆糊,爷爷奶奶在旁边指导我怎样写得更好。

终于决心落笔,一刻不敢停留。当它贴好后,我还有一丝不可置信。越看越不满意,“叠”字我竟多写了一点!乾坤的“乙”居然向前探头了“乙”。我感到非常自责:“咱家的福气不会被我给作没了吧!”

”没事,多写了一点代表福气多一点,而那个”乾“也是为了有更大的空间装福气。”姐姐安慰我。

好吧,确实有被安慰到。方圆几十户人家,只有我家贴了对联。那鲜艳的红,浓重的墨,与记忆中的样子重叠起来,只是这一次,它显得格外孤单。

“等明年,你们姐妹俩分工合作,姐姐拟对联,你把字练得更好,写个十来幅,送给亲戚们,好不好?”

”好!”我喊出了声,望着那红纸黑字的对联,信心十足!

仿写灯笼作文初二 篇3

心中的那盏孔明灯

董千语

虽不像灯笼那样坚固,虽不像明火那样热烈,虽不像花灯可以永存,而在我的记忆里它却是那永不凋零的花。

一盏盏孔明灯慢慢消失在黑夜里,也淹没在了时代的变迁中。记得儿时的时候大家都会将自己的孔明灯作为礼物送给夜空,到了夜晚那空中的孔明灯盖住了繁星,数也数不尽。那时的孔明灯不仅仅是一盏灯,在灯上点缀的是那一句句的祝福和来自一个个大家小家的愿望与希望。仰望着孔明灯缓缓升起,它离开这人间烟火,传过云层,与繁星相见,与月亮挥手不知不觉的照亮了整片宇宙。

古时人们常常将孔明灯用在军事方面,就连诸葛亮也因孔明灯而得以脱险。而现在人们常常将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每一年。

每逢佳节我们都要将孔明灯买来放飞的。还记得广场上那位手巧的老奶奶,不论多冷,都要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孔明灯一个个送到我们的手上,等着它被点燃,看着它们一点点的点亮整个星空。那时的我自然是爱看那一张张薄纸最终怎样成型为孔明灯的。快捷的剪刀将已被晕染好的红色薄纸剪开来,我最爱听的便是这声音了。嚓嚓嚓的仿佛把全世界的噪音都剪去了。随后,奶奶留下了几片大一点的薄纸,再将薄纸粘成一个三锥形,奶奶又用老虎钳将细铁丝弯成一个圆形,中间用铁丝固定成十字形成了一个环形铁架。在三锥形的底部周边涂上浆糊,将圆形铁丝固定住,随后再将插固体酒精的尖尖放到里面,一个完美的孔明灯就完成了。这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来到我幼儿园前的广场上,两人各持着孔明灯的一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笔,妈妈先写,然后我便告诉妈妈我要写什么,妈妈再帮我写。写完之后并没有结束,我总要在上面画些东西的,如小花。画好之后便是我最期待的环节了。妈妈将打火机拿出,将火点在孔明灯里最中间的位置,薄薄的纸张里燃起了小火苗,我们手持着孔明灯,慢慢的感受着火焰带给我的温暖。我们一人站在一边,轻轻向一侧歪过头去看着对方微微一笑,然后闭上眼睛。这时,妈妈的长发总会被风悄悄捧起,在风中自由舞蹈。“3、2、1起飞!”我们的手松开了,这时我会跑过去拥抱住妈妈,在妈妈的怀里一同看着我们的孔明灯飞去。

唉,如今已禁止放飞孔明灯,它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但我还永远记得在那个漆黑的夜晚里,那一盏盏的孔明灯被放飞。那时的灯、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绘制成我记忆里的一幅画。孔明灯上的一朵朵小花和一句句心愿便永存于天空,上面的花永不凋零,而我心中那盏盏灯也永远不会熄灭。

仿写灯笼作文初二 篇4

稻香

赵筱晴

在这个远离高楼,有着蔚蓝的天空,新鲜空气的乡间,永远有一条这样的道路:

那条路上,有孩子们青涩的脸庞,有一望无垠的麦田,有沁人心脾的稻香,还有那时稚气又无畏的我们。

好多年前,我们都还小,穿着白衬衫和灰色短裤,扎着小辫子,在这个熟悉的地方,肆意地奔跑。邻居家老人,每天清晨都会搬个小凳子坐在一棵和她年龄一样大的树下,如果没事,她就会在那坐上一天,悠悠地扇着蒲扇,吹着暖风,有时还会拿着草帽,盖在头上小憇一会,那位奶奶虽然面容沧桑,但再多的皱纹也盖不住她满脸的慈祥。

我记得每天我们从早上出发,从河的源头去到任何地方。我们坐在大树的侧枝上,一起看晚霞、飘雪和飞鸟。又骑上自行车,一次次去追太阳,从草场到森林的景象,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也曾在风车下,欣赏最美的夕阳。

有时玩累了,我们就会坐在邻家奶奶家门前,听她讲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录音机在循环着晴天,那时的阳光照的我睁不开眼。

来到乡间的小路上,有香蒲,有蜻蜓,有野花,我们凌乱的脚步,更多的是那时刻萦绕在旁的淡淡稻香。这里有太多回忆,好多次回到家,我都会在纸上留下一天的趣事和心情。

从前的从前,我总是很期待秋天,在这样一个季节,有落满地的红色枫叶和让人措不及防的邂逅,但现在,我发现七八月份才是最美好的日子,譬如,枝繁叶茂的大树,冰镇的西瓜,摇晃的躺椅,高我一头的杂草,纷纷扰扰的蝉鸣,和蔼的老太太,温度恰好的晚风,以及那时无忧无虑的我们。

直到现在,我还是很眷恋那段时光,我们一起用树叶石子玩过家家的日子,一起在无人的地方高喊自己梦想的时候,一起,追着萤火虫向远方奔去的美好岁月。

为了求学,没想到初中就要远离!自从远离乡井,在外面努力挣扎之后,像这样的路,我见的不多了,每每想起那时的张扬,便深深感到怅然若失。

而那条蜿蜒的路,我也好久没有走过了,我都快忘记它什么样子了,于是我想了又想,决定把这些都藏在心窝里。再对它说一句:“再见了,悠长的道路;再见了,旖旎的风景;再见了,永远让人念怀的童年。”

仿写灯笼作文初二 篇5

对联

蒋挚远

虽不至有怪兽入侵,家家备火驱邪,人们喜欢往家里添红色,仿佛已是过新年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每逢过年,老人们讨论新年新象,书法家们着手写字。除夕深夜,人们玩火玩灯,放烟花爆竹,处处沾“红”。

在新年的一切“红”中,我爱每天进出家门,总在眼前划过的对联。不光在自家门口,小到农村鸡舍旁,大到高楼大厦中,对联随处可见。提起对联,就会想起门口对联旁的犬吠,村中过年时的几家灯火;想起与爷爷不远千里到老房子贴对联;想起拉着父母去商场里挑对联;想起自己第一次提笔写对联。是真的,我与对联的故事太长了,记忆已被它填满。

记得在疫情来前,每逢过年,我都会与父母回老家看爷爷奶奶。在除夕夜前,父母帮奶奶准备年夜饭,我搭上爷爷的摩托车,手上挂着装着飘香米糊的袋子,米糊虽香,但却不是用来吃的。我紧紧抱住身前的爷爷,耳旁是风的呼啸声。我俩一路离开现在住的小镇,越过安上棚子的田地,越过几户宅院,到了一片竹林,几间些许破旧的木屋,其中一间,便是父亲小时生活的老房子。我将手上的对联递给爷爷,再从摩托车上取下米糊,想在木门上粘住对联,靠的就是它。到现在几年未再回老家,但米糊的味道香在心中。

疫情的到来,使得过年无处可去,却一点不变贴对联的习惯。不过有所不同,父亲订的快递送来一个兜子,打开一看,红色的对联、窗花和福字映入眼帘。我拿着这些“红”,妹妹拿着胶带,我们俩一起将家里旧的换了个遍。我们只呆在家里也照旧过了个好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犹在耳旁,记得历史课上老师讲过桃符是对联的前身,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那时桃符上有的是刻字有的是刻画,不过用意都是驱邪祈福。

在古时候,人们贴对联为的是迎祥纳福,用其抵御恶兽。到了现在,人们自然知道几张红纸上的几个字不可能有那驱邪纳福之能。现今家家户户的对联大多都写着“发财”、“家庭圆满”这样的句样。对联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与向往,这是从古至今不曾变过的。

如今对联贴上了,愿望也许下了,是时候该付诸于行动了,向我们更好的一年!

仿写灯笼作文初二 篇6

程家铭

《画》

“岁梢寒夜,玩火追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灯笼》中那暖融融的岁末除夕,灯烛温馨,真令人神往。不由得想起我小时过春节,奶奶总按着生肖,买几张方桌大的年画,贴在墙上,于是年味儿便弥散开了。印象最深的,是虎年时画上那几只吊睛白额虎,它们横卧在距岩边上的青松林下。那橙黑棕黄相间的条纹儿至今还在眼前抖动。

对画的喜爱大概是小孩的天性吧。一本如砖头般厚,里面有黑压压一片、密密麻麻如蚁群般的小字的文学著作,总不免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若是一本多彩的绘本,里面有那么几只采蘑菇的小白兔或是灰毛的狼,当然让小孩子们爱不释手了。说回来,就在四五千年前,本来深奥的“字”,也只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画”呢!人类文明,在“童年”时也由“画”表意。我的童年更是充斥着各种斑斓的画的记忆了。

那年,随父母去郑国渠游玩。进入大渠中沿边的石道,两侧是高耸连绵而陡峭的石壁,真有些“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味道。只可惜石渠中早就没有水了,整个儿如同山谷一般。人很多,我被挤在人群中,随人海的流动被裹挟着向前走。当时是正午,烈日高悬,晃得人睁不开眼,人声嘈杂,隐隐约约听导游几句“秦始皇在咸阳……郑国修渠……韩国间人……”的只言片语,便在脑海中想象始皇帝站在渠首的威武形象,千万个淳朴的老秦人开河凿渠的场面;以至于想到渭水两岸百草丰茂,水草丰美,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悠悠秦风中,劳动的秦人百姓……可是,人群的闷热、躁动与嘈杂打散了我的想象,让我不安、紧张……

“看,那有个画家!”突然,爸爸喊了一句。我扭过头去,在渠的底部,峡谷深处,有一个画画的人,不紧不慢地坐在一块儿阴凉地上,对着面前的画板涂涂抹抹。纸上有一大片干净的、令人惬意的淡蓝色天空,像一条透明流动的河。下面连接着一块儿凉爽而沉稳的深绿,整幅画让人十分舒服,感觉十分美好。(但我当时站得很远,看不清细节)那人的背影安静极了,似乎旁边游客乱哄哄的谈笑与高声的点评传不到他那。清风袭过,夏日的燥热从他身上一洗而去。他的目光深情而专注,似乎世界仅剩那段峭壁,那张画纸……

从那以后,我就怀揣学画的念头了。终于能如愿以偿时,便一下被惊住了——首先是那位老师,他的相貌真有特点:一头灰白的长至肩部的卷发纠结缠绕在一起,虎头肉鼻子,厚嘴唇;尤其是他的眉毛,不像别人是“一”字,而是过分浓密的堆在眼皮子上,远看像两团圆的黑绒球。他平时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可对学生极严厉。每次训斥学生时,他总极力挺起胸脯,身体后仰,厚嘴唇吐出两个极有力量的词:“呵——嘿!你,出去!”我们都怕他。他教我们中国画,墨分五色,焦浓中淡清,都是当时早背熟的。那老师教画严苛,如叫画喜鹊,总教每个人都画的“神似”才换下一个,这些都让我略感无聊。(但的确进步神速)

一次,他规定画八哥,我在雪白的宣纸才落下几只乌黑的鸟儿,就又感到无趣。四周一看无人,就悄悄在纸的一角画了一只棕黄色的小猫,正埋头细绘得出神,津津有味地勾着猫须时,忽见一个高大的影子落在纸上,心叫一声:“不好,老师来了!”急忙用手掩住,仿佛耳边又炸一声:“呵——嘿!”却没想到半晌没有动静,才缓缓抬起头来,只见他鼻头猛耸了耸,大叫一声:“好,画的好!”

……这么多年,我早已忘记许多他教的画法,这件事却还记忆犹新。

想起我那些年,画没有多少成绩,画家的佚事却记了不少。一个很有名的画家郑板桥,画竹著称,曾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青藤何许人也?明代大才子徐渭,也叫徐文长。这句话是说徐文长的画太好了,让我郑板桥当他门前大狼狗也值了。可是,徐渭曾说:“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注意最后一句)不知郑老先生看见此句,作何感想。

还有毕加索那著名的“牛头”雕像——一个破旧自行车的车把拼在车座上,却比真牛还逼真。更奇怪的是1917年马塞尔·杜尚展出的艺术品《泉》——一个倒置的小便池!实在是惊异至无以复加之地步!兴许,艺术家的眼里,艺术便是生活,万事万物皆为艺术吧!

当然,一些画家更值得我们铭记:于民族危难之际,坚守民族气节的齐白石,他的《虾》,似乎在一泓清水中游动,画中意趣恬淡,却能深深感到白石老人心底的渴望:民族的自由与独立。忽又想起西方的毕加索与他的名画《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内战遭炸弹袭击的小镇,画面上大块的黑色与灰色,扭曲的人脸,展现了战争的恐怖与灾难,表达毕加索心中强烈控诉……有人说:“战争给了艺术黑色的眼睛,艺术却用它寻找和平。”

过年的欣喜,游玩的惊奇,学画的甘苦,奇异的“艺术”,民族的复兴,战火与和平,都藏于小小的画中,让人神往,让人动情。

艺术是个谎言,让我们都认识到真理。

心中有画意,生活处处有画。

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