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2025-08-03 21:24:01 观后感 打开翻译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届时国家也会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今天在电影院观看《南京照相馆》,影片看完后,心中有很多感慨,虽过去80多年,但今心中依然愤愤不平,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这是我们民族心中永远的痛!特别想起之前去过南京,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回想起来,日军在中华大地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而至今,日本都没有向我们道歉!下面是我对于电影的感受!

一、走进影院落座以后,影片就正式开始了,镜头里的南京:被拆走的城墙砖与“八纮一宇”

影片最刺痛我的一幕,不是屠杀本身,而是日军工兵用铁钎一块块撬开明城墙砖石,像拆礼物一样小心翼翼。镜头跟着一块砖旅行:它先被编号、装箱,再被搬上开往神户的船,最终成为日本宫崎县“八纮一宇”塔的一块基座。

真实历史中,这座塔的每一块石头都来自被占中国的城市:泰山、卢沟桥、南京中山陵……影片用一块砖的特写,把“文化掠夺”四个字拍得具象而冰冷。当这块砖被嵌入塔身,塔顶的日军士兵击鼓庆祝,鼓面正是用南京明故宫的缂丝包裹。银幕外,我听见后排有观众小声抽泣:“原来他们把我们的家拆了,拿去盖他们的纪念碑。”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二、“亲善照片”里的失语婴儿,电影里最安静的一场戏,恰恰最残酷。

日军少佐伊藤让阿昌和毓秀扮成夫妻,怀抱婴儿拍摄“皇军亲善”宣传照。孩子因为饥饿啼哭,伊藤抬手就把婴儿摔向地面,然后命令二人对着尸体微笑——快门咔嚓一声,观众席里响起清晰的干呕声。

当年偷拍的影像:1937年12月,美国大使馆前的确发生过日军强迫中国母亲抱着死去孩子拍照的暴行。影片没有用升格镜头,也没有配煽情音乐,只是让毓秀的嘴角在微笑时不停抽搐。特写里,她眼睛里映着死婴青紫的小脸,像一面碎裂的镜子,照见“文明”的背面。

三、从“百人斩”到“京字第一号证据”,影片后半段,暗房红灯下,阿昌第一次冲洗出日军“百人斩”竞赛照片:向井敏明与野田毅拄刀而立,脚下尸山血海。真实底片由15岁学徒罗瑾在1938年1月冒险加印,1946年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呈交东京审判。

电影里,阿昌把照片偷偷塞进邮差制服内袋,工号“1213”随着奔跑不断撞击胸口——1213,正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日子。当他跌倒,照片散落一地,黑白人像与南京街景重叠,仿佛87年前的亡灵集体望向今天的观众。现在的每年12月13日,是我们国家的公祭日,我们每年都会举行相应的活动去纪念,去铭记历史!

两位老人已于1995年重逢,相册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那一刻,银幕内外的时间被打通:我们不再是观众,而是证据的继承人。

四、幸存者开口:灯一盏盏熄灭,记忆要一盏盏点亮

被搀上台。他说1937年自己9岁,亲眼看见父亲被刺刀挑起。老人举起颤抖的手,像举起一块无形的城砖:“电影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声哭,我都摸过、听过。”

纪念馆统计,2000年至今,已有上百位幸存者离世。每走一位,展厅就熄一盏灯。影片结尾,导演用蒙太奇把熄灯的画面与幸存者年轻时的照片交叉剪辑——灯灭一次,一张年轻面孔就浮现在黑暗中,像底片在显影液里慢慢清晰。

灯终会熄灭,但电影让影像接替了呼吸。当最后幸存者的灯熄灭,银幕亮起八个字:“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观众自发起立鼓掌,掌声持续整整一分钟。

五,回想起自己曾经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想起纪念馆的讲解员说,今年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只剩26位,平均年龄94岁;而80年前,30万遇难者被定格在同样的年纪。在纪念馆里,你会发现展厅灯光很暗,因为那里没有配乐,只有26位老人循环播放的录音:“我叫夏淑琴,我叫常志强……”这些声音像显影液,把影片里所有克制的黑白画面,重新浸泡出血色。

六、80年后的显影:如何与历史对视

今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影片选择7月25日公映,像是提前拉开纪念的序幕。

走出影院,我收到朋友发来的微信:“带孩子看合适吗?”我想起电影里小女孩趴在照相馆地窖缝隙,偷偷看见日军用刺刀挑开孕妇腹部的剪影——镜头没有直接展示血腥,却让孩子先看见母亲绝望的眼睛。我回复:“可以,但要先告诉他:这不是故事,这是我们的家史。”

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面墙写着:“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南京照相馆》把这句话翻译成影像语言:当宋班长把城砖重新嵌回南京城墙的豁口,砖缝里渗出87年前的血迹,提醒着我们——遗忘才是真正的第二次屠杀。

七、结语:把城砖放回去,把历史扛起来

影片最后一幕,老金用背景布拼出故宫、黄鹤楼、外滩……按下快门,给活着的人拍了一张“山河全家福”。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我听见旁边的大学生小声背诵纪念馆墙上的诗:

“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锈蚀的城砖;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不息的警钟。”

80年过去了,城砖可以放回城墙,底片可以放回档案馆,但记忆必须放回我们的脊梁。

《南京照相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拍得多残酷,而在于它让所有观看的人成为新的“罗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继续冲洗、传递、保存那些不能褪色的真相。

当灯光亮起,请把眼泪留在影院,把历史带向生活。因为幸存者的灯终将全部熄灭,而我们要成为新的守夜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