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2023-12-02 23:32:01 观后感 打开翻译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

看完《我本是高山》,我很感动。这个题材当然是会感动的。我感动的地方集中在后半段,从暴雨后孩子们齐心合力竖直旗杆开始。

那是剧情发展到至暗时刻之后的转折。

虽然我写的东西没有太多受众,但也不能过份剧透。作品的让人感动的点,大家自己去看比较好。

一周前点映之后,电影口碑不好,甚至还有“大面积退票”的消息传出。但我肯定是要看的,因为我一直在思考另一个故事应该如何完成,——这是后话。买票的时候我跟大宝说,我要去看看这个电影究竟有多差劲。看完才有资格去批判。

作品没有那么差的。能感动人,节奏不拖,也有戏剧矛盾。

我想,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我们要有客观的期待。也就是说,当下对于电影作品的考量,应当与同类型电影相比较。如果拿《我本是高山》和《涉过愤怒的海》对比,评价哪一部更好,这并不合适。怎么比呢?就不在一个维度。甚至不同风格的导演,也没有可比性。张艺谋从来不拍风格沉闷的作品,这能说明他没有王家卫深刻么?

艺术作品当然是有可以放在一起去比较的点的。除了技术的硬数据外,还有对观众心灵状态的影响程度等等。

作品有冲突,有隐喻,沉重之余也不乏幽默感,向华平坪女高的拓荒者致以了崇高的敬意。在“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之类人物的政治高度上去进行艺术创造,这是很不容易的。这类作品可能会拿一些奖,但成为现象级作品、不断密钥延期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类型片的一种,这一种作品的创作目的是教育教化,而不是赚大钱。同时,也是理想主义者的自我救赎。

写文秀的话剧时,我曾和同仁说,一定要让观众从头哭到尾,一定要感人。但是感人这个目标是很容易的,更直接点讲,煽情,是最好写的。太容易的东西显然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唯一目标。除了感人,更重要的是影响。

传播效果研究里,有三个层次。认知、态度、行动。大众传媒在“认知”这个层面的效果最为明显,原先我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这是认知。原先我不认同的,现在认同了,这是态度。感动,就在这一层次里。

最难的是第三个层次,行动。也就是说,原先我不会去做的事,现在我去做了。

有很多电影是止步在第二个层次的,但这也不能说明作品不够好,因为传播的目的不一样。主旋律作品有很高的立意,其目的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去影响他人,感召更多的好人做更多的好事,这是对艺术创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所以,感动归感动,剧情也确实是有一些讨论空间的。

张老师的丈夫应该被提及。是他带着她走向教育行业的,也是他一点点帮助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他的存在使得来自大东北的张老师在大理丽江向下扎根,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理想。他很重要,这一点,编剧一定深深了解。

张老师办学的想法和行动,肯定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是有关系的,但是把这一切寄托于离世的丈夫,十分违和。是的,编剧想走进一个普通女性的内心,并自以为找到了张老师的精神支柱,用数段回忆画面讲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这个时候的张老师是个普通女人,怀念着自己的婚姻与爱情,这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以此为起点来刻画人物的话,其言行又与此有很多的矛盾,这一点使得人物的形象有些零落了。

由此影响到另一点。

电影刻画了张老师的爱情,但又对女高两位女老师的婚姻提出了明显的质疑,这个对比,是电影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特别是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主动来到女高的付春莹老师,——刘雅瑟饰演的这个角色是有原型的,大着肚子坚持上课,已是不易,但张老师并没有给予她身为“老妈”应有的祝福,并认为她怀孕这件事是不负责任的,甚至在其孩子生病想请半天假带孩子看病的时候,直接给出了无情的批评。

张老师深深地爱自己的学生,在她的身上有崇高的母性光辉。这样的人会不让一个母亲去给孩子看病么?对素材的取舍,是围绕艺术形象的统一人格来决定的。文学研究中的母题,就是对统一人格的思考。无论是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无论人性是否复杂,戏剧终归是戏剧,作品想要达到高度的完成,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拍这部电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初心来创作的。

另外还有一点,胡歌的形象不够大众,妆发再怎么朴实,和张老师的形象也不搭。也就是说,不像两口子。

山,大山。这个词总是跟贫穷关联在一起。看过之后才明白,剧名里的高山,指的是把这首诗歌吟诵出来的山区女孩子们。这部电影没有弱化这些女孩子,我感动的点都在女孩子们身上。但是对于跟张老师并肩战斗的女高教师们,创作者有些惜墨了。办学的主心骨是张老师,但只有她一个人是无法成功的。跟着她一起奋斗的青年教师们,同样值得尊敬。个人英雄主义不是我们的创作传统,也并不是事实。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我记得一个细节。女高初创时有十几位老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走的只剩下8位了。而在这8位老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加上张老师自己,7名共产党员在上课时都戴着党徽,以此提醒自己身为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华坪女高的操场边上写着醒目的两行大字: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还有,男老师们要兼职做保安,女老师们要兼职做保洁。女孩们晚上上厕所,路远天黑(当时女高校园里没有厕所),要有一男一女两位老师陪着,所以老师们晚上根本休息不好,白天还要坚持上课。这些细节如果写出来,张老师的人物形象不仅不会稀释,反而会更加高大,不仅学生们是张老师带出来的,青年教师们也在她的感召下成为了教育的脊梁。

至于酗酒父亲改成了酗酒母亲,我觉得不值得讨论,这与女权和性别没有关系。编剧所写的是张老师拯救女孩子,改变女性的命运,——她把这个母亲也拯救了。这个细节改得挺好。

评论总是比创作容易太多。

艺术不需要经得起批评,被批评是艺术的属性。艺术作品的存在本来就是让人评价的。对于张老师,我们内心有无限的敬意,所以对于《我本是高山》,我们也应当以最大的善意作为评价的起点。

核心逻辑没有问题。大山里的女孩子们被父权与贫穷压制得无法反抗,命运悲苦。同为女性的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办学校,改变了很多女孩的命运。这一点在影片中得到了高度的完成。

总之,电影值得看的。不要跟风去嘲讽它,看完再说,——哪怕仅仅只是为了张桂梅这个伟大的名字。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2

这部电影用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逆天改命的勇气与信念。

影片中,张桂梅校长身患重病,但她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为了让这些女孩能够走出山区,她不辞劳苦地工作,甚至把个人的生命安危抛在了脑后。在张桂梅校长和教师团队的鼓励下,她们勇敢地面对困境,逐渐找到了自信和力量。其中特别是张老师把得到的募捐给患有耳疾的学生做耳蜗时,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张桂梅老师的大义。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3

响亮的一句“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把我拉进电影中。有一名老师,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被人们称为“燃灯校长”,这个伟大的教师就是——张桂梅。一部名叫《我本是高山》的电影中演出了张桂梅老师不平凡的一生,讲述了张桂梅老师在华坪创建了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一百多个女孩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的故事。

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2007年的华坪是多么的贫穷,地上根本没有好路可走,全都是坑坑洼洼的山路,一下雨,道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而这些大山里的人家,思想封建,重男轻女,只让儿子上学,女儿只有长大嫁人的命运。张桂梅创建的女高,没有大门和围墙,宿舍简陋,连专门的厕所都没有。

就是这样的环境中,张桂梅老师仍不放弃,每天只花3元生活费,剩下的钱都花在了学生们身上,对自己近乎“抠门”,不仅如此,张桂梅老师还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身上有十余种疾病,却从没有懈怠过一天。她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耳朵听不见的学生,张桂梅老师就免费给她配助听器,家里贫穷的学生,她就把学生家人接到学校工作。

学生们呢?都是资质差,只有初中水平,她们刚开始不好好学习,上课打闹、睡觉,甚至逃学,无论张桂梅老师怎么劝,就是不听,直到老师们受不了张桂梅校长的“苛刻”,辞职离开,同学们才番然醒悟,张桂梅校长的敬业风范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学习、成长的光辉榜样和强劲动力,“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间附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成为她们振奋人心的校训。她们努力学习,在奋斗与拼搏中,她们仅用两年就学完了高中三年的所有课程,94名学习,64人过一本线,综合上线率百分之一百!这是一串多么不可思议的类数字啊!

在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大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这真是对张桂梅花校长的真实写照啊!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4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题记

张桂梅老师,如同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在灿漫山花中倔强地绽放着。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却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电影中的女孩们都来自大山深处,面对的是贫穷和无知,但她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相反,她们在张桂梅老校长的带领下,勇敢的去面对挑战,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她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证明了自己也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电影中的情节让我感受到了爱、青春、热血和命运。女孩们之间的友情和团结让人感动,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彼此,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张校长则是她们的精神支柱,她用自己的信念,影响着每一个女孩,让她们懂懂得了奋斗的意义。电影中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断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5

今天跟随支部去观看了电影《我本是高山》,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张桂梅老师痛心女孩们的遭遇,励志要建成免费女子中学,让孩子们读书,送孩子们走出大山。她的决心令我敬佩,她不顾自己身体的二十多种疾病,坚守岗位,带领一群老师,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们走出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做到了忘记自己是谁,只为孩子们。正如张桂梅老师所说,她不仅是在教书,还是在救命,一代人走出大山便可以改变家里三代人。正如电影片尾曲所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张桂梅老师成功将这群大山里没有文化,没有基础知识的孩子们带了出去,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6

今天有幸看了电影《我本是高山》的首映式。原以为这种赞颂英模的主旋律电影注定是生硬乏味的,就算有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打底,也好看不到哪里去,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好过很多商业电影。

海清演技不错,成功塑造了一个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者形象,但这并不重要。镜头语言的运用也不错,尽量用平和克制的镜头叙述了激烈的冲突,但这也不重要。张桂梅老师事迹让故事很感人,但这同样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我想说的。以上这些只能让电影不难看,却不能保证好看。

我认为这部电影最棒的地方是格局够大,大到没有局限于表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英雄的光辉形象,而是谱写了一曲在贫困与男权双重剥削之下的山区女性自我拯救的悲歌。在电影中我能够真实的感受到,贫困山区女性要想跳出世世代代留在大山里生儿育女的命运,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生于贫困是病,生为女性是罪。当学习优秀的女生被强行带回去嫁人,以换钱给哥哥娶媳妇延续香火时,当她嫁过去不久被丈夫打死,张校长去看她的尸体时,当她父兄和奶奶来到女高要把妹妹带走,并说出“就算养头猪也还能卖2千块钱”时,我深深的感到,世界的差异是如此之大,大到无法互相理解。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理解有一种名为贫困女性的可悲生物,在经济和观念的双重压迫是如何把悲惨过成了习惯。我们无法理解她们的起点在地平线以下,我们的公平对她们遥不可及。

张桂梅是伟大的,是英雄。她是残酷的,她残酷的告诉女孩们生活应该更好并且可以自己选择,残酷的逼迫她们不要命的读书以抓住高考这根最后的稻草。这个过程无比痛苦,要抗争,与自己抗争、与家庭抗争、与环境抗争,就像片尾曲里万妮达唱的,我是小草,要和整座高山抗争。支撑女孩们抗争是勇气,这勇气是张桂梅给的,感谢张桂梅,感谢高考,感谢她们将一曲女性抗争的悲歌变成人类勇气的赞歌。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7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电影,由中国导演刘宾羽执导,于近期上映。这部影片是根据云南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出发点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农村女孩的成长故事,她面对困境和挫折,最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梦想的故事。

观看《我本是高山》后,我深受触动。这部电影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们面临的各种困难。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在这个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的坚强和勇敢。她不仅要应对家庭的贫困和压力,还要面对社会的不公和歧视。然而,她没有放弃,坚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以鲜明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让观众更加了解和关注农民的生活。同时,电影也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我本是高山》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电影。它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传递出了对人性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坚持不懈的追求的呼唤。这样的电影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我相信,《我本是高山》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与情感触动更多的人,让我们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改善,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共同努力。

”教育家精神是指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和态度,它追求教育的真、善、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而卓越教师的成长则源自于生命的高度觉醒。”

为了陪娃,带着感冒的不适症状,终于熬着看完了!高潮迭起时总能激起我的泪水,还好听”胡哥”的备好了纸巾!孩子们也看进去了,希望能珍惜学习时光!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8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不仅仅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更是张桂梅创立的华坪女子高中的誓词。她说“救一个被困在大山的女孩,可以救三代人”。2008年,这所女子高中在大山里耸起,她立志要让许多山里的女孩的命运在此刻得以改变。她那沧桑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单薄的身体站成了一座巍峨的高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影片主要讲述了华坪女子高中建校初期的艰辛和不易,看到那个最初连个大门、厕所都没有的学校,很难让人不为之动容。张校长虽然体弱多病,但那执着的教育精神,提着小喇叭,拿着手电筒,整夜穿梭在宿舍的走廊、翻山越岭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的身影堪比高山。

这是一个拯救三代人的故事。从山英的奶奶再到唐小萍的母亲,再到女高的学生们。将三代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女性三个不同阶段的人生课题,张桂梅就是救赎她们的人。影片中山月的死,可以说是给山英沉重的打击,也给了张校长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她要改变的不仅仅只是女孩们本身的命运,更是娃娃们身后大山里的人们迂腐的观念。因为张桂梅看到了贫穷,她曾经说:“用教育阻断贫穷,这是最直接的道路了”。

张校长不断的给山英鼓励,也在山英最迷茫的时候,让她可以看清前方的路。当学生们清晨爬上高山,看到远处第一缕阳光升起,每个老师再跟她们说翻过大山都有什么学校的时候,我想,那个时候她们也正是自己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

故事也开始进入了高潮,山英的父亲和哥哥以及父老乡亲来要人的时候,正是女权和封建男权正面较量的时候,当哥哥说出“养头猪长大了还能卖2000块”的时候,我被这句话给恶心到了,张桂梅把每个观众的想法说出来了:“畜生!滚出去”!然而和女孩关系最好的奶奶也来了,她从轿子上下来,弓着腰瘸着腿,一言不发,把张校长送的衣服还回去,拉着女孩的手就走。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压力。反映了女性主义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许多女性,受父权制的影响太深,她们阻拦着那些进步的女性,且深信这是为她们好。当山英开始犹豫,全校的女生为她喊“加油”,那一刻,就是勇敢说“不”的时候了……

时间很快来到了高考,华坪女子高中第一届高三学生踏上班车的那一刻,就是她们书写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了。很快到了查分这么紧张的时刻,学校的每一个老师拨打电话查成绩,当一个个学生的分数出来时,也证实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电影的末尾,山英向大山里呼喊:“姐姐,我考上大学了!”这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最后,我想说,真的很打动人。正是因为张老师的这种精神,感染了无数人。越来越多的人去往山区,帮助大山的孩子,争做教育上的螺丝钉。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就一定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9

这是一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应该知道大山里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影片;这是一部可以替代所有家长几乎都对孩子说过的那些要好好读书道理的影片;这是一部孩子们看了都会流泪感动从而产生奋进学习动力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大山深处一百多个孩子,她们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勇敢地面对生活,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最终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成为一个个坚强的人。她们不再被大山所困,而是用知识和勇气去拓展了未来。

这是一部所有底层贫穷大众孩子必需看的影片,道理听起来有点残忍,但无法回避,就如影片中张校长站在讲台上对孩子们怒吼:不好好读书,一辈子只能在山里生孩子,永远走不出来,下辈子也出不来。没办法,因为贫穷大众的孩子,他们都需要逆天改命。

这是一部城市家庭孩子必需看的影片,不管如何,说起来城市的孩子和山里的孩子比起来都是可以称之为富余了,可孩子们并不知情,因而少有珍惜,影片说出了许多家长对孩子想说又说不明白的道理。

影片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的真实故事。她原来是一名普通的教师,1990年她与丈夫结婚,夫妻生活5年灾难降临了,张桂梅的丈夫患有重症不幸离世。她带着伤痛来到山区教书,创办了全免费女子高中学校。她一家一户去找家里的女孩回学校继续读书,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家庭用“知识改命运”走出大山里。至今张桂梅已帮助近2000名学生走出大山,让他(她)们找到了一束光。这是一部感动了所有国人的真实故事,家长们有理由让孩子了解这个故事,知道张桂梅校长。

人生就是一座高山,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有攀登这座山的信仰和勇气,无论是穷孩子还是富孩子,无论是山里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必须从小在心里为他们树立,这是身为家长的起码责任。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0

身为教育工作者,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早有耳闻,她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尽管身患多种顽疾,却始终坚守在校园的阵地,常常超负荷地工作……

昨日,我校党支部组织观看了以张桂梅老师为原型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影片的精彩自不用说,但更令我动容的是张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她把时间、精力、甚至财物都给了孩子们,但却用近乎苛刻的方式来要求自己、对待老师。创校伊始,有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校舍的墙壁是光秃秃的,没有正儿八经的食堂,就连上个厕所还得到外面解决,下大雨则会水漫大楼,更不要说操场等配套设施了;除此之外,招的第一届学生,很多都是连初中都没毕业,只想混县城免费宿舍,年龄和知识水平又都参差不齐的孩子……其中任何一条困难都足以把人吓退,把老师打垮,但张桂梅校长就是凭着她对教育的热情,坚持通过一个女孩子改变三代女性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在第一届高考中创下了一本上线率69%,综合上线率100%的不可思议的傲人成绩。

电影中有多处镜头让我湿了眼眶,留下了热泪。当张校长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劝孩子重返校园,并不惜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给女孩父亲时,我哭了;当张校长因长年累月的积劳成疾而倒下,戴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还未苏醒之际,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守在楼下,唱着张校长最爱,但又曾被孩子们戏谑最土的山歌时,我哭了;当高考分数线揭晓那一刻,老师们紧张地打着电话,激动地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开心地又叫又跳,而张校长和另一位老师,翻越山头,就为在第一时间把高考喜讯分享给孩子时,我又哭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教育工作者,张桂梅老师的忠诚和热爱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她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真正的价值。反观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我们应该牢记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立足自己的岗位,用张桂梅老师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培养一批批为国争光的体育人。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1

今天看了《我本是高山》,我感受到了我们本是高山,而非草芥;孩子们本是高山,而非草芥。我们要坚定地相信这一点。满满的力量感。

1、“卷”得漂亮

先说说“卷”。如果天地之间是一幅巨型画卷,那么把它卷起来,无疑是痴心妄想。而张桂梅做到了。她带领着大山里的女孩子,站在高山之巅,把贫穷落后、愚昧命运、悬崖峭壁、森林溪流一起“卷”起来,收入一个小小的卷筒,把女孩子们接到华坪女中,送入到大学,送到城市,让她们拥有了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力。

如果不上大学,大山里的女孩们原本是被命运死死“卷”住的,电影里的山月嫁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在那狭窄的命运空间里,张桂梅死死拽住了山月的妹妹山英,给她生活费,告诉她学姐大学毕业后的薪水,翻过悬崖给她父亲钱,到城市里她打工的地方去找她……身体单薄如纸,浑身是病,大把大把吃药的张桂梅,一边拼命把“山英”们从命运的“卷”途中拽出来,一边把重峦叠嶂的大山“卷”入卷筒,最后完美收官。电影看得我心潮澎湃,满心崇拜。

2、逆向“卷”起来吧

那么不在大山里的孩子怎么“卷”?地处平原,生活在大城市小城市的孩子们,我们可有“高山”?我们没有。

大多数孩子的生活环境是相似的——钢筋水泥柏油路,课本作业辅导班。我们的孩子就在那狭窄的局促的被“卷”得像煎饼卷的小路上,埋头在仿佛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里。

相形之下,我们的孩子与大山里的孩子孩子处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其生存困境的内核却是相同的——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张桂梅带领大山里的女孩子突出大山的重围走出来了,我们的孩子却被学习的单一重重卷起。

有一日晚上,我家大女儿看了一位哈佛高材生的小视频后,让我带她去书店。我开车带她来到四十中附近,竟然发现,几个书店都是“假”书店,琳琅满目、品种齐全的文具,各种教辅资料,而几乎没有多少与考试无关的书籍。

与大山里的孩子相比,大多数城里的孩子需要的是逆向而行。我们的孩子迫切需要走出课本,走出作业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到草地上打球,走到泥巴地里摔跟头;走到山脚下去趟水,去做农活;爬到高山上,像一棵树一样去获得生长的空间。并且不是偶尔冒泡似的浅表体验,而应该是常态丰盈的生活。像大山里的孩子需要走出大山,获得选择生活生存的权力一样,我们的孩子,首先要获得的是自由成长的权力,适合他成长的环境。

3突破盲“卷”

前段时间一位家长很自然地和我说,“孩子就上了奥赛和新概念英语,这都是不学不行的吧?”

我非常奇怪,这怎么就成了“不学不行”的呢?从来没有孩子离了哪门课程,就不成长了这种事情,尤其这种考试科目,课外加课,意义真不大。

家长自己把自己“卷”得绷紧,怎么让孩子正常学习和生活?摊开身体躺一会儿,调节生活,放平心态,坦然地生活。是厨师,就用心把菜做得色香味俱佳,享受职业幸福。是农民,就用撅头用力刨土,红薯露出头来,像一朵朵漂亮结实的云霞。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点拨着晕头晕脑的小家伙,用智慧带领他们永远保持饱满的求知欲,快乐驰骋。我们深耕于文字章节,也可以专注于山野秋色,时而在迷茫混沌中艰难跋涉,时而拨开云雾见日出。

一个张桂梅可以带被困的女孩们走出大山,我们无数城里的家长和老师们可不可以带我们的娃们走出单一的校园,走入山野?

走出去吧,我们的孩子生来就是高山,而非草芥……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2

今天是《我本是高山》全国首映日,满怀着对张桂梅校长敬仰之情去欣赏这部电影。电影根据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张校长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余年,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照亮孩子们追梦人生的故事。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举国上下沉浸在筹办奥运会的喜悦之中,也正是那一年,张桂梅开始了教育创业之路。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一干就是15年。电影讲述可她创办南坪女子高中的心路历程。

“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娃,能够影响三代人。”

在张桂梅看来,女孩如果读书了,就可以考出去迎接人生的一万种可能。通过发展自己就可以改变父母,还可以改变自己的下一代。如果女孩不读书,家里的房子和田地也不会属于她们,还要被嫁出去。张桂梅经常教育女娃,女孩不是嫁个男的,然后生娃,一直生到男娃为止,女孩应该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个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这画面到现在张桂梅都无法忘记。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

张桂梅虽然浑身是病,行动诸多不便,但还是坚持走访每户家庭,帮助每一位失学女孩解决困难。她甚至自掏腰包提供伙食费,也要将每一个孩子招进学校。因为张桂梅希望女娃们可以翻越这些高山,让人生拥有选择的权利。她翻山越岭跑到山英家,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山英父亲,苦劝让女儿回去读书。她走访酗酒母亲家庭,为了女儿不在同学面前自卑让母亲戒酒。她孤身一人跑到城市酒店,劝山英回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一幕幕劝场景,让每一位观众眼睛湿润。

“我是在救人,把女娃从贫困山区中救出来。”

当姐姐山月、妹妹山英的妈妈去世了,愚昧的父亲为了偿还债务,把姐姐山月嫁给了村里的40多岁光棍。出嫁后,经常遭受家暴,最后被丈夫活活打死。在高考前一个月,一家老小又跑到学校,想把妹妹山英带回家嫁人,为的是嫁妆钱能给弟弟找媳妇,让所谓的家族香火不断。在这些畜生眼里,女娃就是家里养的2000元的一头猪。张桂梅校长疯狂地反击了父子俩的无理要求,终于让山英留下来参加高考,最终达到本一线。她确实是在救人,把一个个贫困山区女娃从火坑中救出来,给她们不一样的全新人生。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张校长让全体南坪女子高中学生背诵的励志诗词。在她看来,只要给女娃提供教育的机会,她们都是高山,都是人杰,每个女娃都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绚烂人生!

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家长带着女儿去观看的好电影。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3

今天公司党总支组织了观看《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我感触良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在张桂梅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至。看到张桂梅老师满身的膏药,她些许佝偻的身影,我的眼里起了一丝雾气,心想:这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华坪女高的这句校训在我耳边徘徊,也深深地震撼着我。记得入党誓词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张桂梅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誓词,她用自己高尚的精神品质,顽强的意志践行着她的誓言。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张桂梅校长的经历值得我们敬重,她的精神意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大铭苑项目的一名预算员,在工作中遇事应勤思考,多变通,面对复杂的困难问题时,要肯吃苦、肯钻研,多立足岗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岗位中努力奉献自己的价值,践行党的宗旨,牢记党的使命。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4

在电影中,张桂梅校长为了改变大山女孩们的命运,一直坚持创办女子高级中学,其中的苦和难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电影中有一对姐妹,因为家里没钱,姐姐被迫嫁人,最终被家暴而亡,妹妹因为姐姐的去世而失去信心,是张桂梅校长的坚持和同学们的鼓励,最终大山的女孩们都成功走了出去。观影全程泪目,让我们深深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真谛。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5

最近海清主演的电影《我本高山》,在各大影院上映,我和舍友领着大宝去看了这部片子,一是为了修复一下亲子关系,二是为了侧面激发一下大宝的学习动机。看完以后我们也就里面的情节进行了讨论-随后我也在手机上看到了给我推送的这部电影的一些影评评!先说说我的感受吧-

说实话,本人的艺术细胞并不发达,也没有看过多少场电影。我只是浅谈一下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感受!当胡歌(饰演张老师爱人)出来的时候,我确实是跳戏了,我说这对不上号啊!张老师在创办华坪女高时,爱人已经去世了,再后来的情节中,我才恍惚过来,用的是这种情景来表现张老师遇到困难无法诉说时的一种慰藉。另外就是刘雅瑟(饰演付春盈华坪女高的老师)这个角色,在里面的作用是什么?在华坪女高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付老师回来任教真的很感动,后期怀孕说是带了个好头,孩子生病请假,再后来孩子们上战场,请辞…是要体现张校长为了孩子们严格要求老师对女老师不友好,还是要表达老师为了孩子们,自己家庭有多难?好像也有点矛盾-

当然,也有让我共情的地方,山英和山月在求学的时候,她们的妈妈是家里唯一支持她们的。我想也许只有过来人,一位母亲,一位女性,才知道什么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希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有选择的权利,不要像她一样-还有就是这个卢老师,为了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扎根大山,为了这群需要知识的女孩子们,和女友分手,孩子们用板报手电筒,来感恩老师!另外老师们陪着孩子爬山,引导孩子们山外有山,鼓励孩子们走出去,去见识精彩世界,等高考来临,孩子们上车出发考场的时候,学妹的一句句”学姐加油,学姐加油”,觉得生命不止,总有人在接棒,如临其境,震撼人心——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后每个人的观感也不一样,感动的画面也不一样,印象深刻的也不一样,好坏大家自我感知吧!但是,张桂梅帮助大山女孩圆梦的品质,不是一部电影能诠释的淋漓尽致的。就像网上嘲讽张桂梅到现在没有培养出一个清北大学生,还嘲笑只会军事化管理,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之类的。这些事情不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吗?教育阶层明显,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大山里的孩子的资源是不能能跟一二线城市孩子比吗?师资,家庭-没有可比性,她们能做到今天的这个成绩已经很厉害了,没有必要去抨击。张校长的感人事迹,拖着病体,用毕生精力去奉献教育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她为了培养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让她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去点亮大山女孩的梦想。信仰不变,初心不改,理想笃定——

最后以这句美丽的校训结尾吧:“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与君共勉!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6

张桂梅老师以“教书救人”为己任,为了能让生活在深山的女孩们能够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她不仅具有坚定的信念,更是充满爱心与耐心。她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去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与挫折,她的无私奉献与母爱光辉,无疑让我深受触动。影片深入人心,让我大为启发,我想我们要应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勤勤尽尽、踏踏实实,要敢于直面困难,认真分析问题,寻找破题之法,破除困难阻碍,最终达成目标。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7

2023年11月24日,电影《我本是高山》上映了,于是骑着自行车赶去电影院观看。观影中被故事情节感动得泪流满面。“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句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我本是高山》以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为背景,讲述了张桂梅校长为了帮助困守大山的女孩们改变命运而创办学校的故事。这些女孩们原本生活在贫困的山区,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张校长的出现给她们带来了希望和改变。在张校长的带领下,这些女孩们不仅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还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影片以真实故事讲述了一群坚强的女孩和她们的恩师张校长一起逆境而上,改变命运的故事。并展现了张校长的“燃灯精神”,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激励着这群女孩们,让她们懂得了奉献和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女孩们的坚韧和勇气,她们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成功。受到张桂梅的感召,年轻的教师们也毫无保留地付出,用他们的青春和才智书写着伟大的教育事业。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与奉献的力量,也让我对生活和命运有了新的认识:生活的真实和坚韧,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你们都是高山,不要做平地。”张桂梅校长的这句话寄托了她对所有女性的尊重和鼓励,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话吧,让我们一起成为高山,不要做平地!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8

从网络信息里得知有某电影创作团队将大家熟知的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创作成电影,而且2023年11月24日在全国首映。我这个张桂梅校长的崇拜者,第一时间携夫人(也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到北京“大观楼”影院观看了这部有同行的现实原型改编《我本是高山》的电影。

影片所刻画的张桂梅校长那扎根山区让贫困山区女孩接受教育而奋斗的场景及一个个细节深深感染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回顾影片中一个个感人的镜头,特别是想起电影的题目《我本是高山》。的确,张桂梅校长虽然体弱多病、身材瘦小,但她那种执着的教育精神,提着小喇叭和手电筒日夜行走在校园和翻山越岭走访学生家庭的身影,却堪比高山,真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然而,作为多年从事中学管理工作、七八十年代也有张校长类似经历的我,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你本不应是高山?

为什么有如此的想法呢?早在近40年前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把教育摆在战略重点的地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后历次党代会都延续这一战略部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一贯重视和长期坚持。

如果各级党和政府一届一届真正把党和国家制定的“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这一方略落到了实处,政府与学校校长的责任分工明确,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待遇等真正由政府足额保证落实,校长一心只管带领教师办学育人,那以张桂梅为代表的校长也就不会成为有这么多压力的高山了(校长要筹集资金建校、要管教师工资待遇、要管学生吃喝拉撒等)!

当然,回眸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今天“上好学”的追求;由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宏伟蓝图的制定,再到今天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口号的提出。

然而,不容忽视,我国是一个大国,特别是经济、文化、教育等还极不平衡,张桂梅校长所在的云南华坪县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吧(要不是看了此影片,我真还不知道当今我国还有如此落后的地方)。面对教育不平衡的现实,我们的决策者们一定要把握好“一刀切”与“切一刀”的辩证关系,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上要“一刀切”,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欠发达的地区,都要在具体行动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但对教育改革的推进就只能“切一刀”了,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改”是前提,但具体改革的方法与时间又不能“一刀切”。

这样也就减轻了学校、校长、老师一些负担,让各级党和政府真正成为“教育的高山”!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19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我本是高山》中的誓言铿锵有力,久久在脑海中回响!是张校长点燃了贫困山区女孩的梦想,是张校长给了贫困山区女孩的希望,也是张校长用生命帮助贫困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走向他们世世代代不敢梦想,也不会梦想的新生活。

影片中,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在此场战役中,党员们在张校长的引领下,坚守了这一块扶贫教育阵地。

2023年,华坪女高的首届94名毕业生参加了高考,当时她们取得的成绩是,本科上线69人,本科上线率为71%。这是一张非常了不起的答卷,要知道当时很多学生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是张校长带领教师们放弃了休息,和学生们没日没夜拼出来的。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张桂梅,像一团火、一盏灯、一颗星,燃烧着、闪烁着、散发出爱的光芒,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播撒希望的种子,引领她们走出大山。在她身上,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勇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动和忠诚诠释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新时期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仁心大爱和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张校长如此,我们广大党员教师更应如此。

致敬张校长!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20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膀藐视卑微的懦夫。看了这部电影,我心情很复杂。有站在老师角度的感慨人性力量伟大,也有站在女性角度的唏嘘世间不恭。确实肉眼可见的比以前更激动更难过,今年我真正走在了女性觉醒的路上。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21

2023年11月24日公司全体员工共同观看了一部电影《我本是高山》,由张桂梅校长为原型真实改编的一部电影,电影情节让人泪目,我在观影中多次感动落泪。

张桂梅校长瘦弱的身体撑起了一整个女高,只为一个目标:把山里的女孩子送到山外,飞向更远的地方。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相似之处,一位普通女孩17岁从不识字到博士毕业的传奇人生。到电影中的山英,她很聪明,因害怕学习想了很多“鬼点子”“找借口”“去搬砖”,因姐姐的离世而逃避学习“去打工”,几次三番被张桂梅校长拉回学校,最终都因张校长的不放弃而成就了一个平凡的孩子不平凡的人生。

我觉得自己时常是“山英”的角色,工作中思想偶有“出逃”,“今天中午谁点的外卖最好吃。”,“今天不去拜访客户行不行?”“今天团队的任务没完成。”“早会一两次不开也没事的想法。”山月几次“逃学”,像极了不想写日报,不想上班,不想努力的打工人,被张校长乖乖带回学校的样子,像极了被老板用高薪+高提成+思想教育把人拉回现实的样子。

张桂梅是一位优秀校长,更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特别像老板在经理会议时对我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样。平时多练习,到战场上才能笑到最后。而我没有如张校长一样践行的很好,对组员凶不过三秒,很多时候会顾及情面,觉得激发内在驱动力更为重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战绩,激发组员的内在驱动力固然是最好的事,但敢提要求,能让拿结果才是更好的目标。所谓慈不带兵,今天身处于温室,明天就将会被竞争对手打败。

张校长管理老师们的方式让我理解到,在强大的使命与愿景之下是没有亲情与儿女情长的。看到一对年轻的情侣老师,年轻的女老师华丽的穿着,看起来像极了一个富家大小姐,因选择放弃教学大山的孩子而两个人分开,生活环境不一样,选择不一样很正常。我很敬重年轻的男老师,也很感动孩子们从最初的顽皮、童真,到对老师的用心、和发自内心的感恩。用行动影响下一代的行动,是最好的方式。

被资助的学生付春盈,毕业后回母校,从最初的一声“老妈”到“张校长”再到“老妈”。三次称谓寓意深长,第一声老妈是“报恩”,第二声“张校长”是责任更是敬畏心,再一声“老妈”是付春盈为人妻、人媳、人母的身不由己。这也提醒我要像付春盈一样学会感恩,懂得理解,终与自己和解。

电影中大山的孩子们是不幸的,他们的出生,家庭环境极其艰苦。山月把“我本是高山”写在门头上时的无可奈何,最终被丈夫家暴而死,我相信在那时是大山里的孩子无法选择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她们的人生因有张校长而改变。印象中最深的是张校长撑着瘦弱的身体,却说出一字一句铿锵有力的文字,她说:“你们想跨越阶层,就一定要好好读书。”

与之相比我是幸运的,我虽不是大山里出身的艰难条件,但也是出身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村庄,虽不富裕,但长辈疼爱,家人可亲。我也曾经历过高中时期一天只睡四个小时的挑灯夜读,在宿舍里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在教室的走廊上早读,夏天上课犯困时主动要求站着听课,这些青春时代努力过的印记历历在目,感恩曾经走过的岁月,致敬我那终将逝去的青春。

当看到孩子们顽皮时,老师们因忍受不了环境已经张校长的严格想要离开时,校园因没有大门、操场、断电、被暴雨淹没如此简陋时,我很担忧,担心张桂梅校长会就此放弃。但她诠释了女性以柔克刚的力量,唯有真诚可破万重山,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了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时也迎来了志同道合的一群老师们,围绕一个使命:把孩子们送出大山!而我的使命是让中国的房地产中介世界领先,为此不禁在想,我为使命做了哪些努力?当下的努力足够了吗?有全力以赴去做吗?

当张校长得知山月高出一本分数线一分时,她跨越一座又一座山头呐喊的声音响彻山谷的镜头,让我深深感动。她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功!她说:“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是老师们教出来的学生好,而我没什么功劳,只是赚个吆喝。”写到这里,让我又不禁潸然泪下,致敬张桂梅校长!

泪目的情节太多太多,看完电影内心触动良久,这些情节让我记忆过于深刻。人生因张校长而美好,未来成为一个像张桂梅校长一样有担当的管理者,以此来勉励自己。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22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它讲述了一群坚强的女孩在张校长的帮助下,逆境成长,改变命运的故事。电影剧情感人,张桂梅校长顶着压力,为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把伞,给大山里的孩子有条选择的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面对挑战,张校长的带领下,他们团结,共同努力。我看到了他们青春与热血。故事也让我认识到,贫困并不是绊脚石,只要努力,坚定信念,终会看到曙光。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23

观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向张桂梅老师学习,见贤思齐、对标先进,以实际行动、真实业绩来践行初心使命。一要加强学思践悟,学习“榜样”的“忠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奋力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从张桂梅老师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用真理指路引航,用理想照亮方向。二要突出实干实效,掀起学习“榜样”的“热潮”。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和领学促学作用,向身边家人朋友宣讲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让党员、群众知晓先进、熟悉榜样,推动兴起学习张桂梅老师等先进人物事迹的热潮。三要突出主责主业,对标学习“榜样”的“担当”。作为党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我将以榜样的“优秀”作为标杆,充分认识到做好当前业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绿美发展的中心大局,以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精神,扎实做好日常工作,真正把学习榜样事迹的实际成效转化为服务广大职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本是高山观后感教师 篇24

“我本是高山”这句话是电影中山月刻在房梁上的一句话,她渴望读书,用尽全力在读书,可现实却让她走向生命的终点;这是多少山里女娃的不公,面对这种不公,可能她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认真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读书对于她们来说,是一把改变命运的钥匙,是今后人生可以选择的底气,是需要拼尽全力做到的事情。电影中山英最后如愿考上,完成了姐姐山月未完成的梦想,那些留在学校的山里女娃娃们,最终也是不负众望,获得了满意的成绩,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一道门。

“一个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生”这是张桂梅老师的坚持,她想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娃娃,更是一家三代人,甚至她们的后代;张老师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些人的一起坚持,到最后大家共同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承受了无数的困难,但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在“时代楷模”中,当主持人问到:一直撑着您的是什么东西。张桂梅老师的回答是:是我们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信仰是支撑前行的力量,信仰是无数次坚持背后的动力;张桂梅老师的这份信仰感动了无数的人,也震撼了无数的人。

也许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作为教师的责任不同,但是这份坚持和这个信念是相同的。我们面对自己的教师工作,更应该明白现阶段“育人”的要求,怀揣信仰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时刻反思自己的工作,改善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我们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紧跟时代,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并不断的围绕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生。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如何在这些变化中,找到发展方向,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紧跟变化,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理念,共同探讨,迎接挑战。无论将来面对什么,我们都会不畏前行,因为我们心中的信仰不变,我们的那份坚持不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