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既然天性钝拙,那么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法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这种方式正如“重剑无锋”,表面上看起来迟钝,实际上锋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大气厚重,所向披靡。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曾国藩出生平常,智商平常,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
第六次科举考试落榜,被学台“悬牌批责”,深深的刺激了曾国潘。回家之后,就开始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后,在道光十三年,再次踏上科举之路。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
曾国潘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后,在蛰居老家两年,不断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结硬寨、打呆仗”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
近人对曾国藩非常推崇,毛泽东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对曾国藩也是视若神灵,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将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航必报的孩童一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
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是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具有很多普通人的诸多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文正说:“开国之际,若汉唐之初,异才、畸土、丰功、伟烈,飙举云兴,盖全系夫夫运,而人事不得与其间。至中叶以后,君子欲有所建树,以济世而康屯,则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欲多趋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他的意思是说,朝代建国之初,奇才异士不胜枚举,这靠的都是天运而不是人的努力,正所谓乱世出豪杰;在朝代的中期,君子要想建功立业,天运占一半,人的努力占一半;而在朝代的末期则主要靠忠和勤了。这段话的描述虽有偏颇之处,但是他肯定了一个人在自身成功道路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于常人之处,相反他个性内向、尤好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人称“闭眼蛇”。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愎自用、不擅指挥等原因遭到多次失败,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惕厉自己、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名为后世推崇的大家。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初读曾国藩,让我想起一句话:命运给了你一个低的起点,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书写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可谓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他出身卑微,资质平平,却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缔造平凡中透露传奇的一生,在晚清官场中发光发热,成为了一代重臣。曾老在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都卓有建树,我也在阅读后收获颇丰。下面一一讨论他的三不朽。
生活给了曾国藩莫大的灾难。这些灾难也激发了他生活的勇气,而他也立功颇多了。他从小努力学习,中了举人,然而却在去京考试之时名落秋山。但对于考试的失败,他并无日馁,更加发奋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中了进士,并一路扶摇直上,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赏识,从此开始官场的传奇之路。国家有难时,他一马当先,创立湘军。本着守护华夏、为国奉献的初心,他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军,立大功一件。不仅如此,作为重臣之时,他辅佐皇帝,处理文件,日理万机。
生活中,我们也理应学习曾老,多多立功。这种立功,不仅仅是单指一定是国家、社会方面的大事上有所成就或有所奉献,其实贯穿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可以好好学习,这样的立功是在报答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更是给自己的未来一个交代。再如,假期时间可以多做做实践活动,多做志愿者,为社会奉献,献出自己一分力的同时也是在立功。
立德方面,曾国藩的道德修养方面无疑是几乎纯粹而完美的。初入官场之时,他几乎就是一个愣头青,他的行事风格不仅得罪了咸丰帝,也得罪了大臣们。这样的打击甚至令他萌生退意。不过好在后来,他改变了自己。任期总督的时候,他的为官风格十分独特,他骨子清廉,生活简朴。但在公事上,他又和光同尘,并不韬光养酶,心存自私。后来,他培育出了李鸿章这样优秀的接班人,立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他最终以自己的抽身退步,完成湘消淮涨,曾李瓜代的过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里时时刻刻透露有礼仪。大到一些公司合作应酬时礼仪为先,小到基本的问好告别。在如今的时代,礼仪问题可谓大众熟知,乃至人人认为基本而简单。但有一个现象是很严重的,那就是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强加于人。这就没有德的体现了,强人所难是人们过度“礼仪”的表现,也是扰乱社会和谐的利刃。我们应当学习曾老,在生活中不断改变自己,做到真正的以德服人。
曾老在立言方面也是强调言出必行。我所认为的言出必行,其有二。一在于不说不可企及的话,二在于说出必行,报以诚信。言出,则必行,若是没有绝对的把握,来说一些不可企及的事情,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免不得受些轻视与嘲讽。既出,在行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式结果也是不同的。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繁琐、令人扩散的事情甚至是巨大的困难时,我们越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冷静的心。与此同时,全力以赴的前行,脚踏实地,直面困难,咬牙坚持,最后,总能达到言出必行。徐枫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刻苦学习,直面困难,在毕业后刻苦训练,最后成为陆军首批10名女飞行员之一,对于梦想,真正达到了言出,必行。
一个人的逆袭之路往往是要用超越常人的艰辛行走的。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反击的路上,若能做到“三不朽”伴身,便能磨练心性,强化意志,最终逆袭。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3
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在近代史上一直颇受争议,到现在议论一直热度不减,有人称赞他有人批评他,他是一个有两面性的人物。
一般来说人们夸他勤俭持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传统理学,他是中兴第一名臣,“挽狂澜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中兴名臣。但好坏参半,有人说他是腐儒,叫他曾剃头,伪君子。我认为要说这个人首先要从看他的生平说起。
曾国藩,幼时愚钝不堪,科举屡试不中,六次落第,仍未放弃,终于在第七次考试中中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中了举人,进士,最后更是进了翰林院。
但曾国藩虽然中了科举,但心态上还未成熟,他对人傲慢,认为自己是一位科举天才,但同时也很自卑,因为他是从乡下来的,没有那些同事们的广阔见识,他还爱看热闹,也很好色,还喜欢阿谀奉承,但曾国藩懂得及时改正,他开始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他说:“截断根源,誓与血战!”
后来做了几年官,当时的道光皇帝死了,换了新皇帝咸丰。曾国藩决心跟随着新皇帝干出一番事业,他首先上奏皇帝要求整顿官场,没想到皇帝不仅没同意,曾国藩还得罪了怠惰的皇帝和大臣,一时间曾国藩人人喊打,最后还被皇帝免去了京官身份,被派遣到了江西。
没过多久太平军来了,曾国藩一看,这不成,太平天国尊的是拜上帝教,和他所尊奉的儒教可一点儿不一样,于是出山,训练军队准备镇压太平军。
他在长沙搞了一个团练,到处去找人报名,他治军的方法也不一般,别人都想找好武器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他却想着如何避免犯错,和他这么一搞却歪打正着的成功了,成功建立了当时最有战斗力的湘军。
在这之后出现一件震惊中外的大案子,当时天津出现谣言说传教士会吃人的心肝,曾国藩被派来处理,但最后乡人们打死了传教士,受到外国的强烈抗议,之后曾国藩被迫陪礼道歉,引起了人心惶惶和舆论发酵,曾国藩大受影响最后灰心丧气告老还乡。
有一句话叫做“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个历史人物的身后评价,或许更多取决于后世的需求,而不是其本人。评价的背后往往有另一只手在推动。我们既不能固执己见也不能盲目跟风。是扬是贬,需要自己的了解,更需要自己的思考与反思。
曾国藩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他勤于反思,懂得改正,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说法,作为自己的形式准则,因此他外表圆滑,内在却有自己坚守的准则。可是他也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比如在太平军投降之后屠杀太平军,练兵时随意滥杀,被人称作曾剃头,可见他有狠辣无情的一面因此分功过两面来看他,我们要学习他身上好的一面,不要学习他身上坏的一面,借曾国藩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
吾虽蝼蚁,心向天空。人人可立志,不阻于穷困,不卑于本性。志立,力行,志成可待。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这世界上有谁不向往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炼丹修仙?又有几人真正修成正果?凡人想成神仙,却也有不凡之人人一心追求圣贤之道,曾国藩便是其中一个非凡志士,更是极少数终成圣贤的伟人。即使不想成为圣人,纵观他的修圣经历,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极大启发。
曾国藩有志向。他在无尽的学海行舟时,志向由一心苦读考取功名升华为当圣贤。立志也非简单的事,首先,你不能是一条不想翻身的咸鱼,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井底之蛙,时时当对自己保持不满意,虽然会痛苦,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啊!其次,志向不止是一个想法这么简单,立志不是随便立下一个远大目标就好,需要考虑到实现途中可能经历的一切困难并做足心理准备,怀揣必胜之心。就如“十指连心”是我们想想都害怕的酷刑,然而实现大志的路上经历的大难未必比这轻松。然而“立志”也仅是修得正果路上的第一步而已。
曾国藩很自律。暂不提他在现实为官之中所遇困难,单论他在为人处世上的困难就是极大,他认为自己性情浮躁、为人傲慢、虚伪、好色,于是开始记日记反省自己,定下自我管理的十二条日课严格执行。它通过自律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战胜了一大困难。自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比登天,直到现在这也是一个广泛又持久的话题。就如我们现在锻炼健身,一天跑两千米不难,坚持两天容易,但想要连续一年就真的只有“圣人”才做得到了——没错,圣人不一定多么有学识,圣人应当是做自己想做的,所做的一切自己回想起来都不后悔,这样所达到的从心所欲、淡然的人生境界。然而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必然承受巨大心理困难的。曾国藩承受巨大痛苦戒烟,只因多看了几眼漂亮女人就在日记中痛骂自己为“禽兽”,甚至连宴后多看了几盘棋都要悔恨自己的不自律。正是他如此蹂躏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才成就圣人之名。
曾国藩坚守自我。在晚清浑浊的官场中,官官相护,无人不贪,皇帝昏庸,清官不受待见,他受着同僚们的鄙夷陷害,仍然坚守底线,一心为国,不厌其烦地上书,后来来到湖南,不顾其他贪官,严整土匪流氓,建立了强大的湘军,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就算不在晚清时期,想在一个混乱的集合体中保持清白也是难事,尤其是曾国藩保持廉洁正值的代价可能是生命。这正需要通过自律锻炼出来的钢铁般坚定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宏大志向,这正是圣人所为啊!
我们不求做圣人,不强求事事尽善尽美,只求一辈子过完觉得值了,这也需要像曾国藩一样立志、自律,要保持自己的底线操守,不管资质有多平凡,也能做自己心中的圣人。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5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世间能人伟士,莫非英才,即是蠢才。曾国藩当属后者。家喻户晓,位极人臣的大庆官员,两江总督,多次挽救清廷于水火之中,被后世誉称为“清朝第一圣人”。
曾国藩,三十当前莫不过一介庸人而已。曾国藩身世普通,天分也平平常常,从小背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却也是考中秀才与官场结缘。进士的名号倒是为家族争了口气,又因“天分不甚低”,出入仕途,却处处受难,步步为险。凭着初生牛犊的干劲,年轻的“愣头青”曾国藩满怀激情与希望。力求在清廷立下番丰功伟绩。他骂过帝,怼过朝臣。得罪了满朝上下各官员,而自是正义凛然,神圣不可侵也。到头来却是人人取笑,人人排挤,连小命也难保。颇具堂吉订德色彩的曾国藩在仕途上可谓步为艰。不仅如此,少时曾国藩心性浮躁,为人傲慢,脾气火爆,有家书、日记为证:“说话又多戏馋………”“心浮不能读书………”“自定课程,以读《亦为正业,不能遵守,无恒》………”“晏起,则一无所作,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很难相信,刻在我们骨子里伟大的圣人形象,三十岁前的人生境界竟如此不济!
回看今朝,正逢吉时,无数后起之秀如过江之鲤,他们想要在亚运的“舞台”上跃过龙门。人们只见得他们身上的光辉闪耀,又怎见得鳞片下的伤痕累累。他们又与曾国藩何其相似。同样的年纪,同样的热血,这股热血从古流至今日,或许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但又像是同一个人,这个人现在就在我们眼前。三十岁,曾国藩人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彻底改变曾国藩的根源在于他曾接触的“不俗之士”。北京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聚集了无数顶尖的人才,其中,有两位对于曾国藩的修身和仕途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唐鉴,即家书中常出现的镜海先生,他教给曾以两点,一为如何读书,他告诉曾,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二为“静”字的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二是理学大师俊仁,他教与曾一个延长身要决:研机,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
曾国藩从理学大师提出的研机中学会了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净化灵魂,这也是曾国落觉醒的一方面体现。从中他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为人、处世进行了公正的审视,并定下了极高的标准——为人。百年来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曾国藩的修行作了见证。曾用痛苦和折磨,为人和意志彻底颠覆了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完美地诠释了何以为人这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严于律己,底线明确,持之以恒,这是曾的为人态度和原则,致使他不再单单是打了几次胜仗的军事家,更是真正具有伟大心灵的知行巨人。凭借感想来战胜历史,战胜时间,跨越百年,他告诉我们,伟人和庸人,不过是个名号而已,关健在于我们是甘于平庸,还是敢于用一辈子来斗争,云修行。人终老矣,登上“舞台”的不只有新青年,也有经历风霜雪雨的前行者。但他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同样的温度,传承着相同的精神。曾国藩的修行并未结束,他在等待我们的延续和传承。听,那是来自百年前的一声清啸,那是亘古不变的呼唤。这声呼唤,从今观众席上呐喊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