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初中作文初三作文内容页

渐渐地我理解了作文800字

2023-12-12 21:35:58 初三作文 打开翻译

渐渐地我理解了作文 篇1

“天亡之我,我何渡为?”项羽头朝天,低声叹息着,身边是自己部下的尸体。在众人惊叹中拔刀自刎,倒地,夕阳似血,照在粼粼的乌江畔。

我心中甚是不解,虽败,他仍有机会啊,如杜牧诗中所言,“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摸着粗糙的书脊,心中不由一紧,为何选择自刎呢?这是条绝路。

这是我初识的项羽,一个因为失败,无脸去面对父老乡亲的项羽。

时间飞逝,我已是初中生,似乎心中有说不完的话,或许是因为年少血气方刚吧,对项羽的懦弱甚感气愤。仅一次败仗,就以死谢罪?军队是个整体,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啊!明明是你们的作战地形不好,运气不好,而不是项羽你一个人的过错啊!为何自己要挑起全部责任呢?大丈夫,能屈能伸,你呢?我心中不禁对他极为不满,甚至嗤之以鼻。

直到不久前,我又一次读到巨鹿之战。我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魄力;读到领见十八路诸侯,不禁感叹他的领导才能;读到鸿门宴,不禁拍案叫绝,项羽虽鲁莽,但他终究是那个光明磊落、豪迈重义的大丈夫。身体的强壮,武艺的高强,作战的英勇,对忠义的看重……我不敢再以轻慢的态度看待项羽,心中不由得升起敬慕之意,果如李清照所写“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我再识的项羽,有勇有谋,忠义两全。我心中惋惜,这般人才,为何要以悲烈的死亡来为自己画上句号呢?

我最近迷上三岛由纪夫的书,里面充斥着“死亡是美丽的”这一信条。猛然间,我回想起项羽的死,是何等悲壮的:只有当生命结束时,才实现了自己对世界的价值。项羽败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一切辉煌已过去,即使回江东,面对父老,也终会受到怀疑和猜疑。投降刘邦,肯定会受到百般羞辱折磨。那就为了义吧,和战士们一同死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填补自己对江东父老的愧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自己死得顶天立地,不负于“西楚霸王”的称号。

渐渐地,我理解了:不是不能继续打仗,将楚汉之争持续下去,而是他不希望老百姓继续受战争的苦难;不是不能重返江东,卷土重来,而是他希望父老乡亲不再失去亲人。他英勇,他忠义,他磊落,他心怀天下,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战争画上了句号,谱写了壮烈的诗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词,正是对项羽最中肯的抒写;进入《帝王本纪》,正是对项羽最掷地有声的赞美。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乌江畔,项羽的英魂屹立千古。

渐渐地我理解了作文 篇2

当银光触及脖颈,他犹豫了。约定的荣华富贵,徒留尸横沙场。或许是刘邦呢,或许只有他,能一统天下,百姓,便能如我所愿,安居乐业。想到这,那迟疑的手重新挥动。

那是儿时记忆中的项羽,没有繁琐的战略,也没有冲天的豪情,只依稀记得,项羽落败,不甘重回江东,故乌江自刎,我不解,他为何不东山再起?

再看项羽是道听途说,耻笑他无能,软弱,一次战败,便溃不成军,又不敢过江东,说是天要亡他,却不说自己计谋的失误;也觉得他残暴,早年为起兵,拓展势力,震慑诸侯归降,杀了不少人。这样的人,司马迁却将其认做君王,归作《本纪》,实在糊涂。

后来,学习到李清照的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愈发不解,想是后人记载有误,才导致李清照误解。但也好奇,为何这么多人赞美项羽,直到翻开项羽本纪,才恍然大悟。

巨鹿之战,群诸侯皆作壁上观,唯项羽,带兵进入战场支援,以少胜多多,尽显对楚王的义;领兵过河,破釜沉舟,将士皆受鼓舞,破军杀敌,好不威风,是对兵的义。我似乎有些理解了,项羽应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之人,是一个性格优势明显、缺陷亦突出的盖世英雄。

这般英雄,终是虎落平阳。刘邦势力兴起,项羽屡次派兵讨伐,未果,与其交战,屡战屡胜,却因一败,便由盛转衰。夜半,四面楚歌,项羽不免一颤,难道楚国诸侯已尽数投降?悲歌一曲,虞姬附和,众人不能仰头。天明,二十余将士突破重围,无人投降。至乌江,霸王已有刀伤二十余处,再无退路。要过江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刚抬起脚,又停住。当初,多少江东子弟是因信任才跟随他,如今返回,苟且偷生,怎对得起父老相亲啊!战,由我而始,那就由我而终吧,还天下一个太平。想到这,手起刀落,这一刀,是对江东父老的义,更是对天下社稷的义。

项羽的血,至今随乌江翻涌,他的义,更流传在人心。我终于理解,乌江边,他不是不甘,不是不敢,是义。挥刀前,项羽眼中,是滚滚乌江,是与虞共唱的词,是万千江东子弟,今日,他的死,他的义,将被流传,只有如此,才无愧江东父老。我终于理解,为何是项羽本纪,非世家,更非列传,如此大义,只有西楚霸王。

渐渐地我理解了作文 篇3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不解,不解他皇帝做得如此窝囊,灭国前奢靡无度,灭国后便伤心沉沦,还被赐毒酒而死,一代帝王怎能落得如此下场?我不屑。

不久前学习中国历史,讲到词,“李煜”这个名字又频频出现。历史老师磁性的男中音,厚重不失情调:“南唐后主李煜,世人尊为“词帝”。亡国前沉迷女色,花天酒地,亡国后悲伤不已,终日以泪洗面,虽是昏君,却对宋词颇有贡献。”

我不禁带着疑惑重读《李后主词选》,以亡国之君的角度反复赏析。我细细品那一字一句,一笑一叹……仿佛看到“帘外雨潺潺”夹带“春意阑珊”,“无言独上西楼”之人,望“月如钩”,叹“林花谢了春红”,只得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似乎见那“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于“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的清平之乐中,赏“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冷冷清清,看“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熙熙攘攘,听“烛残漏断频欹枕”的凄凄惨惨……确乎华美精致,我收起了不屑。但我仍不理解,仅仅华美悲伤的文章,何以被人传唱千年,经久不衰?

直到看过《人间词话》才明白:“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明白如画,感情不加掩饰,肆意流露。

开宝八年十一月,宋破金陵,李煜出降,后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南唐灭。国都沦陷。崩坏。直至化为废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于楼台之上高声诵着,直到无尽的深渊将他吞噬,肉体的颓废更激起内心的疯狂,不知第几次的自我陶醉,曾几何时的愁思迸发喷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万籁俱静,所闻之处,皆是无声。满头乱发模糊双眼,泪水由晚风卷去,化为最后的悲戚、沉寂,彻底将亡国之恨寄与寰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政治甚至人品,李煜皆不是标兵模范,甚至是反面教材。但他作为词人,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词人。纳兰性德评价李煜词曰:“花间之词如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词自李煜始由花间派对小情小爱纯粹的描摹,转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由小众走向大众。后世一切派别根源,无论婉约豪放,皆自李后主起。赵光义抹杀李煜的生命,却无法阻止后世尊李煜为“词帝”。我渐渐明白,正是如此这般毫无掩饰的喜与悲,清晰分明的爱与恨,令其万古流芳,不可磨灭。

渐渐地,我理解了李煜,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史无前例的词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