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水浒传》读后感450字左右

2023-12-10 18:27:15 读后感 打开翻译

《水浒传》读后感左右 篇1

太阳的余晖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人民的结晶。

《水浒传》主要讲的是在宋朝从梁山泊聚集108名好汉后,收到了天子的三次诏安,让大大小小108名好汉及其他们的小兵一起入京。然后就派遣他们去攻打辽国,最终大胜归来。接着又去收复叛乱的南方以及方腊。但不幸的是,在解决叛乱的过程中死去了,几十名头领。最终获胜回京,在路途中又有林冲、杨志、张横等十名头领。最后宋江在奸臣的陷害下去世了,以悲剧告终。

本书中有宋江的忠义,对自己的国家忠义,但最后还是难逃奸臣的陷害;还有宋江的情义,在晁天王死去后,宋江一直坚守他的意愿,让为他报仇的人来做山寨之主,最终是玉麒麟卢俊义报仇了,但最后在其他好汉的坚守下,是宋江做了山寨之主。人称“呼保义及时雨宋江”,虽然他不太会打仗,但他还是以自己的品格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本书中还有奸臣的心机,在每个朝代都逃不了奸臣,他们迷惑国王,滥杀无辜,从而最终使国家灭亡。现在的时代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了,但我还是希望国家政府能够善用良才,不要让庸才误国。在其中,一些梁山泊好汉是知道有奸臣的,所以才隐姓埋名。但我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去改正,不应该逃避。

《水浒传》是一篇农民起义的小说,反应了他们的豪侠仗义、除暴安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

《水浒传》读后感左右 篇2

吴茜

读完了《水浒传》,我感叹宋江的忠君爱国,欣赏吴用的足智多谋,敬佩梁山伯人士的武艺高强。他们就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样,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直坚持到底。

看完结局,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不敢相信梁山伯的各位英雄好汉竟有如此下场,信仰被摧毁。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果然正确,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了原来聚在一起共谋未来时的激情,经过一次又一次战斗,他们已经心力憔悴,筋疲力尽了。

梁山伯的英雄好汉最后也所剩无几了,宋徽宗听信谗言,迫害宋江,可怜宋江至此还担心朝廷安危,害了李逵,保全忠义之名。他的忠诚与义气是极端的,他的迂腐也是极端的。吴用和花荣在其墓前自尽,他们的人生也圆满了,奋斗了一生,也可以歇歇了。

好像所有的坏事都离不开奸臣的馋言和宋微宗的愚昧,没有主见。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沦落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宋江重情重义,吴用足智多谋,二者相辅相成,一生坎坷不说,结局也如此凄惨。

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动力的,学习永无止境,那么我们也应该将自己的信仰存于心中,始终伴随着我们前进。希望我们能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水浒传》读后感左右 篇3

马晓松

在梁山伯的山坡上,有一百零八单绿林好汉,其中以宋江为山寨之主,各个身怀绝技,拥有一腔热血和满满的正义感,攻打着黑暗势力,追求着最公平的正义。

《水浒传》这本书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在每个人物的刻画当中都十分的形象,使人们的脑海中浮现这些人的大致外貌,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都栩栩如生,有时甚至因为一个自己敬佩的人被谋害而死,我就会感到悲痛不已,我厌恶高俅,厌恶他那贪婪险恶的人心;我敬佩李逵,敬佩李逵那勇猛,性格直爽,耿直的特点。

看完这本书使我痛心不已,本以为是一个美好圆满的结局,但到最后,宋江等一些好汉却被高俅等贼臣所谋害,这也是结合了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黑暗到伸手不见五指,在这样一个年代却还有像施耐庵这样的作家以笔作战,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当然这本书也会给他带来被杀头的风险,我们理应敬佩这样的作者。

梁山伯众人的一腔热血只为换取和平的生活,他们大多都是被贪官所谋害而逃避到这里,在这里他们有着像往常不一样的自由,不再为名利而奋斗,而是为自身而奋斗。

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意志与心灵强大起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辈们打下的疆土还需要我们去捍卫。

《水浒传》读后感左右 篇4

肖圣

初看水浒传时,便被其中的剧情搞的不明不白,有些好汉甚至在没有宋江到来时可以安静生活,到来后一切都不平了。很多人都因此“被迫”加入了宋江的阵营,丢掉了原先的所有。为什么要以一个“做坏事”的人作为中心任务来写呢?一群强盗与一个强盗头子的故事么?

这件事很难理解,但也只能说“格局小了”。这个评价是几年后的我给自己的,因为我发现我的观点已经过于片面,是与主人公并没有同步的信息所致。北宋末年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加剧,而作者施耐庵则是站在底层民众的角度写的。

贪污官吏遍布,地方恶霸狼狈为奸,欺压百姓民众,皇帝不务正业,盲目就把仅会踢球的高俅封了高官,这才使那些正义人士奋起反抗,而有些官吏也因被污蔑而加入其中。这件事也终究成了必然。

一百零八位好汉中,几乎每一个都有提及,每一个都个性鲜明,无论鲁莽还是谨慎,都有着英雄气概。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血和肉,让人难以忘却。

但也因为他们普通的经历与易受情感影响,鲁莽、亦或是优柔寡断和对下手的无情,都注定了他们最终失败的结局,但也给人们深刻的教训。

施耐庵在写这部作品时想必一定受到了打压,因为故事本身的情节就站在了统治者的对立面,但施耐庵也不惧风险,仍是坚持把这本巨著写了下来。哪怕武大郎的真正模样并非书中所写的那样失败,但这也反应了那个朝代的污蔑与谣言讹传的社会面貌,我想,如果再改,那还不如不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