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作文 篇1
人人都要吃饭,因为肚子会饿,这谁都知道。但这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刘向的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名副其实的精神食粮,它可以填补我们空虚的心灵,助长我们的才学,为人生铺路!我们每个人在食用物质食量的同时,精神食粮也必不可少!
有的人读书只为求一乐,甚至搬出陶渊明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但要知道,陶渊明当时已成大学,自然有资本说这句话。我们是无法与其比较的。不过,我也不否定这种读书方法。毕竟,我们都不是圣人,天天拿着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看,有意思吗?没意思,鬼都能看烦!所以适当读读小说,看看漫画,无伤大雅。只是我们也应该读一些有知识含量的书,增加知识储备哟!
接下来呢,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精神食粮会有浪费现象吗?相信大多数同学会说:“不可能,书有不是真正的粮食,怎么可能出现浪费现象?莫不是把书烧了,扔了?这蠢事儿我可不做”
非也,非也。持这种观点可就大错特错了。精神食粮的浪费不是烧书,把书扔了。而是,有好书,然不读也!这岂不是暴殄天物,浪费也?书,有则必读之,你不读,闲置资源,怎么不是浪费?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让自己的书派上用场,他们可是经过作家呕心沥血的产物,要是知道你拿他们的书垫桌脚……可就气疯了!
如果你答对了上述问题,那恭喜恭喜,贺喜贺喜了!不过刚才不过是开胃菜,更困难的考验在后头呢!我问你:“精神食粮也会让我们吃坏肚子吗?”相信刚才一路过关斩将的同学已经有答案了,就是上次答错的同学也知道了吧!没错,答案是会吃坏肚子!但是————请说明一下原因。哈哈,露馅儿了吧,其实你不知道答案!出自 wwW.zuoWEnBA.nEt
但是,看在我们是朋友的面子上,告诉你吧!书也属于食粮的一种,当然也有三无产品,即:无作者,无内涵,无精髓。这种“烂本”多为滥竽充数之作,大多语言粗俗,情节简单,甚至夹杂黄色信息!这不适合我们阅读,写这种书的人都是罪恶的!当我们“吃”了这种东西,精神受到污染,不就是吃坏肚子了吗?
刚才,你们虽没答上我的问题,但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算你勉强答对吧!不过,嘿嘿,接下来这个问题可就没那么简单了:那因为刚才这种情况吃坏肚子了怎么呢?“what,”你现在肯定很想吐槽,“这读了不健康的书难道也要看医生?”虽然我知道你是随口说的,但是还是恭喜你,答对了!
不过,读了不好的书并不是要找普通的医生,再说普通的医生也治不了啊!毕竟术业有专攻嘛。这时候让我们有请心理医生登场,只要你将“病情”交代清楚,他就能对症下药,加上你坚决服从医生的治疗方案,这病他不好也得好啊!
哈哈,怎么样?我的这些建议看法对你有效吗?以上是我个人对读书的观点,非专业评价,措辞可能不太严谨,望您海涵。下次再见,goodbye!
后记:以前我常常感到一阵不自在,感觉心里空空的,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这叫空虚;不知道哪一天我认识了渴望这个词,从那天起,我真正明白了,这何尝不是无知的人对知识的渴望呢?
咳咳,刚才的话题有点沉重。在这里我送大家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愿各位读者朋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身体健康。
论读书作文 篇2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大都热爱读书,提倡读书,但是有一个常见的现象:读过书的人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人们读过的书在不断地增多,但是能够因为读书而获益的人相对过去却并无多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众所期望的文化“大跃进”并没有因为全民读书而受到影响,这是为什么呢?
叔本华曾经强烈反对青少年阅读小说,因为他认为阅读小说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是小说容易把学生带入一个虚拟的、不现实的世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而容易被小说带入歧途。现在流行的杨红樱,沈石溪等诸多作者的作品,大多不过都是“急功近利”的快餐作品罢了。更有甚者,竟然一位笔名叫做“东奔西顾”的作者,整日写一些诸如《就想和你XXX》之类的垃圾小说作品,影响了不少的学生。我的同桌,就天天看他的小说,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也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甚至快要考试了他还在看。我她看得那么投入,还以为是某位“名家”的巅峰之作呢,要来一看,实质上就是一本“spendbothtimeandenergy,butgetnothing”的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这种作家就是在赚“人血馒头”。
那么,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才有效果呢?对此,徐明老师曾经说过:“读书要读对话体的书,就如同《歌德谈话录》一类,以及传记或者历史。”《歌德谈话录》不是一本几小时就能躺在床上读完的童话,而是一本需要正襟危坐,手持中性笔,花好几个月的时间端坐在书桌旁圈点勾画的书。同时,徐明老师还说过:“读书要学会‘汲’,要把书读厚。”“汲”是指读书时深入文字,通过思考汲取其中深刻的内容,以及自我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甚至要形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举个例子,当我看到“歌德家中摆放的大多是复制品”这样的话语时,我就会想到,这丝毫不能影响他对艺术的追求及艺术追求的水平;在我看到艾克曼在描述歌德出场之前,先让歌德的一位特别健谈的仆人出场时,我则联想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出场之前,作者也是首先让有神仙之气的樵夫出场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也是首先安排一位被误认为世外高人的农夫先出场的。把这些联想到的、思考到的内容写在书上,非但训练了自己的忆起力,而且也训练了自己的思考力,自然也就把书读厚了。
读书并非是目的,而是手段——训练忆起力和思考力的手段。
论读书作文 篇3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可以说是人类了解精神世界的最佳对象,它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却能给我们的思想、思维、认识、认知带来巨大的改变,是我们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或者说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回想一下我们这些年读书的种种情况,我不禁要发问,我们会读书吗?
读书不只是一项人类社会的普通活动,它更是一门艺术,因为书作为知识的一个载体,它只是一个单纯的客观存在,但人类去读书,这就成为了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所以读书不能只是很枯燥的去读,一定要带着你的思想进入到书本构建的世界中去,即有思考地、有思维地、辩证地读书,才是使读书这一行为变得有意义的方式方法。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去读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说的是读书首先要博览群书,读遍世间所能读之书,看尽世间所言之事,开阔眼界,做到读书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说的是读书达到一定的数量以后,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禁要去探索书中所讲之事,所讲之理的深层奥秘,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我们在读书时让自己的思绪融入书籍中去,带着思想去读书,去思考,将所言之事与现实社会去比较,就会有所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也是我所追求的读书境界,当博览群书并且做到有所思地辩证地去读书后,你会慢慢发现阅读已经不单单是停留在书本里了,书海中所蕴藏的深邃的知识和道理已经通过一本本书和一次次思考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来一切都是道法自然,就像《大学》中所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我们已经能够通过读书去体悟自然的规律,并顺应于此“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像上段所说的,要想达到第三境界绝非易事,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实现它的一小部分,这就要求读书要有选择性地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好书。书山书海之所以谓之书山书海,说明书这种知识的媒介存在数量相当的多,但是不是所有书都值得去读,也不是所有出版出来的书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书。就拿外国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来说,赞扬的是充满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的“鲁冰逊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则冒险和求生故事的背后,似乎充斥着英国早期殖民主义的思想,“星期五”对主人鲁冰逊忠心耿耿,他实际上已经被鲁冰逊所征服,这本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期产生的名著,它宣扬冒险主义和殖民精神也就不足为奇,但在当代平等自由的文明社会背景下就要有所取有所不取,这时候看书的角度就决定了一本书的好与坏。读好书其实就是在做选择,选择符合时代发展洪流的书中观点,摒弃被时代和历史淘汰的糟粕,才是解答这道选择题的答案。
最后要说的是阅读方式,现代社会随着手机、电脑、iPad走进千家万户,电子书所带来的电子阅读已然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阅读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书变得如同快餐一般变得更易获取,更易被阅读,仿佛一夜之间,阅读变成了一种全民普及极高的文化行为。但事实的数据是,中国人每天的平均阅读量还不及同为亚洲人的韩国人的一半,日本人的十分之一,更枉谈和西方世界去比较了。那么电子媒介之于读书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在古代,书籍是很珍贵的物件,虽然有纸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完善,但大量发行成品书还是一件又费钱又费时又费力的事,一般贫苦人家甚至无法真正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籍,大部分都是靠抄书来获取更多的书籍和知识。虽说抄书同样费时费力,但这是一次你同书籍亲密接触的大好机会,通过对每一个文字的抄和阅,抄书人既是读者也是传承者,当你去体味书中每一个字所带来的活力,你将会更深刻地去了解到这本书传达给读者的一切精神内涵,这是一种对于文字和知识的虔诚态度。把一本纸质书籍捧在手里,你能够感受到一种文字的厚重感,当你去亲自打开一本书,翻过一页页或新或旧的书页时,那一行行文字和一缕缕书香所带来的文化感,这些都是电子书替代不了的。我并不是否定电子阅读这一方式,它的快捷、方便、庞大的信息量等等好处,都是对普及阅读有益的,我们需要的,只是能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给自己一个去静静读一本好书的心境。
读书,是一门艺术,带着思考,揣着梦想去读一本好书,更是我们每个爱读书之人的毕生追求。
论读书作文 篇4
读书有何用处?高尔基说:“读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使人明智,使人条理,使人独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的种类成千上万,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尤为重要,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作者的读者,歌德曾经说过:“我的作品不是为群众写的,而是为少数想法和志向与我相似的人写的。”只有一个人真正读懂了一个作者,这个作者才会承认,或者说接纳他成为自己的读者。事实上,也正因为读者和作者的思想与心灵一致,才使得读者从作者的书中有所汲取而成为可能;反之,如果读者对某一方面心怀极度厌恶,而又选择去研究这一方面,那么,即使他有着上天眷顾的天赋,也绝不会在这一方面有所施展。例如,我本人对小说不感兴趣,看沈从文写的《草房子》就会感觉到难受——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没有联系,自然也就谈不上思考了;而我对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却饶有兴趣,每次读到歌德的经典话语时,自己便欣然自喜。如此,即便我与歌德没有完全一样的心灵,但这并不妨碍我从歌德的话语中了解、学习到我想要的知识。
给自己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无异于找到了知音,不仅为自己提供了更深层面上的思维,还为作者思想的传播创造了契机。归根结底,书是要来读的。读书的两要素:忆起力与思考力。只要我们加强训练自己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必然可以唤起自己心中沉睡的记忆,同时也必能理解作者在文字背后所掩藏的更深层次上的含义。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只在生存。”毋庸置疑,在亚里士多德眼中,觉醒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而对于读书来说,读者的忆起力与思考力,自然也就成了读书的最大的价值。
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出场之前,艾克曼跟随一个相当健谈的仆人登上楼梯,这便让我想到,这里使用的是一种非常巧妙的铺垫:让一个本没有见过面的人物更富有魅力,就让一个与之相关但却与之差距遥远的人以一种非常辉煌的方式出场,以对那个中心人物的出场形成呼唤和映衬。接下来我便开始联想:《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出场之前,那个率先出场的樵夫,难道不也是吴承恩出于这样的一种考量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之前,那个率先出场的农夫,难道不也是罗贯中基于此的特定安排吗。这就是读书对忆起力的训练。我们事实上记住的,远远大于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记住的,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对忆起力的训练,我们便可以忆起那些我们事实上已经记住但却不为我们所知的知识,这样,我们对知识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就更容易忆起了。
另外,读书时的思考能让我们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加之忆起力的辅助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前提,我们就能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攀登得更高。同样当我读到《歌德谈话录》中的这样一句话——“我抚住他的膝头”时,我的思考力引领我发现:在这里,艾克曼什么也没写的写了一切,因为这样一句简单的动作描写的话语中,事实上包含了艾克曼对歌德的敬重、亲近、崇拜与敬仰,甚至还有艾克曼对歌德的那种迷离的神态与眼神——思想由感而发,层层递进,这便是思考的力量。我为什么特别喜欢《歌德谈话录》这本书,因为每每在我思考结束之后,自己都情不自禁地对作者艾克曼和文章的主人公——歌德,产生一种巨大的敬畏与震撼。
读书能激起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包括阅读在内的一切生活的事务之中,感受读书与整个人生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