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关于广西的概况导游词

2023-09-10 00:03:36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关于广西的概况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桂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龙胜古称桑江,秦朝属黔中郡,西汉归武陵郡;晋至隋,属始安郡(郡治桂林) ;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置灵川县,龙胜属灵川县地;五代后,晋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置义宁县,龙胜属义宁县地,延至明代。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设“龙胜理苗分府”(亦称龙胜厅),直属桂林府。民国元年 (公元) “龙胜厅”改为“龙胜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龙胜县”,属桂林专区。1951年8月19日实行区域自治,改称“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 ”,1955年9月改为“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县” ,1956年12月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南地区第一个成立的民族自治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界于东经109°43′28〃-110°21′14〃,北纬25°29′--26°12′之间,东临兴安、资源,南接灵川、临桂,西与融安、三江为邻,北毗湖南城步,西北与湖南通道接壤。县境南北最大纵距78千米,东西最大横距60千米,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 辖七乡三镇,119个行政村,14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77.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8‰,计划生育率达99.18%。县城距桂林市88公里,是大桂林旅游圈内的旅游大县之一,广州至成都的国道321线从龙胜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全境为山地,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平均海拔700--800米,年平均气温18.1℃,年无霜期317天,年均降水量1544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丰富的林木和矿产资源。

全县有完小105所,教学点198个,在校学生18899人;初中14所,在校初中生8577人;普通高中1所,学生73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人才培训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职教工2310人,正式教工1869人。

全县共有国家医疗卫生机构16家,其中县直有6家,有住院病床247张,有干部职工473人,技术人员387人,具有本科学历29人, 大专学历65人,中专学历268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71人。

全县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394人,其中高级职称107人,中级职称1397人,初级职称2890人。现有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1个、科技示范村33个、科技示范户2416户,1999年实施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1项, 举办培训班300多期,科普讲座11场次,43500余人接受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1255人获得“绿色证书”。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8万亩,其中水田10.2万亩,旱地9.6万亩,宜果荒山荒坡地12万亩。全县农业人口14.5万人,农业人均耕地面积1.36亩,其中农业人均水田面积0.7亩。 1999年粮食产量达6.06万吨, 水果总面积53760亩, 主要水果有柑桔、梨、板栗、月柿、白果;大牲畜饲养量30多万头,家禽年出笼57万羽,肉类总产量达8233吨。 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49519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8万千瓦; 年出口滑石块、 粉15万吨,创汇20xx万美元。( 作文 zUOWenba.neT )

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44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2.96亿元, 增长3.5%; 第二产业1.6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1.87亿元,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亿元,增长3.58%,本级财政收入4420万元,有82%的行政村通车,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数字程控电话覆盖全县

地理位置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界于东经109。43。至110。21',北纬25。29'至26。12'之间。东临兴安、资源县,南接灵川、临桂县,西南与融安、三江县为邻,北毗湖南省城步,西北与湖南通道县接壤。面积2538平方公里。

县城龙胜镇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直线距离371公里,公路里程531公里。与桂林直线距离63公里,公路里程87公里。

历史沿革

龙胜古称桑江,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为桂林郡辖地。汉武帝六年至明朝属义宁县。清顺治年间为桑江司直属桂林府。乾隆6年,清政府镇压侗族吴金银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为"龙胜厅"(县级机构)。"龙胜"之名始载入册。民国元年厅改为县。建国后,于1951年8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称"龙胜各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9月改称"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县",1956年12月定名为"龙胜各族自治县"。

民族人口

龙胜各族自治县现居境内民族达10种之多。20xx年全县总人口16.7l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其中苗族2.2万人,瑶族2.7万人,侗族4.5万人,壮族3.3万人汉族4万人。

自然地理

龙胜素有"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之说。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越城岭东北迤逦而来,向西南绵延而去。全县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21座,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47.26%。全县最高点为大南山,海拔1940米,最低点海拔163米的桑江出境处石门塘,浔江水系呈树枝状遍布全县。这山山水水构成了秀丽的、如诗如画的龙胜风光。

龙胜地处亚热带,属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1℃,平均无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为该县国民经济在新世纪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县发电装机容量4.16万千瓦,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约11万千瓦;全县公路里程850公里,其中国道105公里,县级公路325公里,全县119个行政村90%开通程控电话,到20xx年底止全县电话装机容量3万多门,无线寻呼覆盖全县,县城所有乡镇和主要旅游景区已开通移动电话。

旅游资源

龙胜是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和民族风情浓郁,不仅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广西旅游大县。20xx年全县旅游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龙脊梯田是壮族人民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梯田如链如带,高低错落。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集壮美与秀美于一体,堪称“天下一绝”。

温泉由地下1200米深处岩层涌出,水温在45℃—58℃之间,经国家地矿部、轻工部、卫生部有关专家鉴定为:超低钠重碳酸钙镁型偏硅酸医疗、饮用两者兼优天然矿泉水。这里景色秀丽、峰峦叠翠、林木葱郁、云缠雾绕、溪流清澈,是广西省级优秀旅游度假区。

龙脊梯田

龙脊因山脉如龙的背脊而得名。山脉左边是桑江,右面是壮族和瑶族先人开凿的梯田,就是龙脊梯田。梯田属于两个古老的寨子——平安寨、大寨,平安寨旁的叫龙脊梯田,属于壮族。大寨的叫金坑梯田,属于红瑶。行走在梯田之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勤劳的人们的力量,还有他们的美丽和信念。

雾中摇曳红瑶大寨

一个半小时后在大寨下面的停车场下了车,行李几乎是被停车场出口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中年妇女强行装进背篓的。跟着背包的瑶族妇女,伴着路边哗哗的溪水,10分钟后就到了被群山围绕的大寨。

大寨村是金坑这个地方较大的寨子,由大寨、田头、壮界、新寨、小寨五个寨子组成。满是梯田的大山围绕着村子,被雨雾润湿的灰黑色的吊脚楼散落在山脚的盆地中,映衬着淡淡的云雾,显出别样的美丽。

村子有400多人,都是红瑶。红瑶是瑶族的一支,因妇女外衣花纹图案以粉红色为主而得名。瑶族是我国古代迁移最多的民族之一,历史上由于战乱-搬来搬去。大寨的红瑶男人已基本没有什么服饰特点了,但中老年妇女依旧有穿传统服饰的习惯。女子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织布,从嫁衣到婚后的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红瑶女子勤劳的双手。青山绿水的山水田野间,红瑶女人的粉红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折裙,总是那么艳丽妩媚。

从大寨沿着被雨雾润湿得亮亮的石板路上山,过壮界村,半小时后,就在蒙蒙的雨雾中看到了田头寨。田头寨是从大寨分出来的一个小寨子,位于大寨村右边的山坡上。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住得很分散,村子的地理位置是观赏梯田的好地方。

上山的时候雨雾很大,蒙蒙的梯田显得缥缈而神秘。透过薄薄的云雾,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梯田,但足够你去赞叹了。从瑶族的先民来到后就开始在这片山地上用双手开凿的梯田,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着。

徒步百年石板路

寨子和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一条古老的石板路是过去这几个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壮人、瑶人都是通过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与外界沟通的。据说几百年来,这条山腰上的石板路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每村都要修补经过本村的路段,而且每家都要出三天义工。这样,现在才有了这条完好的石板路。

去平安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返回大寨乘车前往,一条是从田头寨沿山腰的石板路步行。这条山腰的石板路一直可以通到和平乡,途中路过平安、龙脊。从田头寨到平安约7公里,步行约4个小时。

从田头村南行,窄窄的石板路随着山势逐渐升高,人也开始喘粗气。雾逐渐大了起来,回望田头寨已淹没在一片白茫茫之中。翻过第一道山岗,雾气一下子没有了,眼前、脚下是壮观的梯田,景色绝不亚于大寨前的那些有名的梯田景点。

往后的山路时而上,时而平,时而下,梯田总是在脚下。山区的气候使得梯田时而尽情展现,时而又犹抱琵琶 ,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影子。约1个小时后到达距田头寨约3公里的中六村。这个村子的名字很怪,不同的书籍、旅游资料上有不同的写法,有的叫中六,有的叫中炉,有的叫中禄,后来在村中的告示上看到的是中六,那应该就是中六了。村里居民也是红瑶,布局很散,三户两户地散落在山涧、山脚、山岗。古旧发黑灰色的吊脚楼,映衬着梯田、云雾、溪水,颇有些古意,尤如水墨画般好看。

梯田经典在平安

过中六翻过一座山后,梯田少了,树林多起来。过了雨兰水库后,在满是植被的山腰绕几个湾,就从一个山口远远望见平安寨了。山口的旁边是平安寨的2号观景台,视野很开阔,从上面看平安,错落有序的吊脚楼被大片的梯田包围着,黄色、绿色的庄稼随着梯田的旋律,组成漂亮的图案。

平安是龙脊景区最有名的寨子,寨子有100多户人家,全部是壮族,以开垦梯田种水稻为生。几百年来平安村的先民们在金江河畔的龙脊山坡上开垦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梯田,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梯田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梯田小的有巴掌大,大的也不过十多平方米,这些数不清的梯田凝聚了无数壮族先民的血汗。

龙脊、平安都是很典型的壮寨,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壮人的服饰和生活特点。男人对襟土布褂子,女人穿白色有花边的上衣,头包裹较大的花头巾。几乎每家都会自己用米做一种度数很低的酒,酒有点甜,很好喝,当地人称“水酒”。酿酒的方式很原始,一个木头做的大木桶,里面放入发酵的糯米,放在一口大锅上用火蒸,酒就会从插在木桶中间的小竹筒里流出。

从山口沿着整洁的石板路下行约20分钟,就到了寨子。村中的建筑全为依山而建的吊脚木楼,大多数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被称为古壮寨。吊脚楼背靠山坡,前面用木柱支起,木柱下用石块砌一层地基,以填平山的斜坡所造成的不平,有的干脆就把木柱撑在山坡的大石头上。过去的老吊脚楼基本都是两层,占地约150平方米,下面用20根直径近50公分的圆木支撑,第2层多为二十四根木柱支撑,上面盖瓦,再用木板四面封起,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每个吊脚楼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即干净卫生,又安全防盗。过去山上野兽很多,这样的设计可防野兽。

民族风情

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

1、“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红瑶同胞与其它各民族人民欢聚一堂,进行文化和贸易交流。

“红衣节”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七届,“红衣节”的内容有女子抢花炮,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瑶族妇女长发比赛等。其中,女子抢花炮是在原有的抢花炮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该县的首创活动。在我们龙胜除具有“天上人间”美名的龙胜温泉和被誉为“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外,集苗、瑶、侗、壮等多种民族风情于一体是龙胜旅游的一大优势,通过举办“红衣节”可以使大家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较短的时间内全方位地了解和体味龙胜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通过广泛的宣传,龙胜“红衣节”已成为新闻媒体、摄影爱好者一年一度关注的焦点,成为旅游企业推介旅游产品的契机,龙胜“红衣节”已被自治区定为全区民族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2、白面瑶寨

白面瑶寨位于离龙胜温泉六公里处的公路边,35户红瑶村民居住在这里。寨边枫木参天,寨门有清代寨规石碑,寨前矗立的“红瑶柱”是瑶民图腾崇拜。村民人人皆会山歌,热情好客。游客来到瑶寨,身着浓艳服装的瑶族姑娘唱着山歌迎您,为您献上她们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和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活动。

歌舞项目有:顶竹杠、背新娘、长鼓舞、长发梳妆等。

3、三门瑶寨

位于龙胜温泉 10公里处,村寨依山傍水,民风淳朴,这里集瑶族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经济生态为一体,在这里您将会目睹和体验种桑、养蚕、人工织布及瑶族刺绣。

4、细门瑶寨

细门瑶寨位于龙胜至温泉的路上,距龙胜温泉8公里,是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寨前梯田如盘龙缠绕,寨中有交错的青石板路,寨后溪泉潺潺。

瑶族古老的民族歌舞和浓浓的珍珠油茶是款待宾客的佳品。歌舞节目有:彩群舞、打糍粑、长鼓舞、送新娘等。

5、黄洛瑶寨简介

黄洛瑶寨位于龙脊景区境内,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瑶族村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红瑶族。自古红瑶妇女有储长发的传统习惯,全村60户人家中,头发长达一米以上的有60名,最长的达1.9米,获得“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

歌舞节目有:长发表演、红棍舞、伞舞等。

6、金竹壮寨简介

金竹壮寨位于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景区境内,距县城约17公里,因金色的竹林而得名。金竹壮寨是典型的壮族村寨,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壮寨的楷模。游客来到金竹壮寨,可看到古朴的壮族民间舞蹈,听到优美的壮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壮族风情。

金竹壮寨为旅游团队接待定点村寨,歌舞项目有:竹邦舞、狮公舞、板鞋舞等。

关于广西的概况导游词 篇2

巴马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长寿之乡”。 巴马人的长寿现象源远流长,1960年秋,武汉医学院长寿科学研究所专家根据广西区卫生厅和公安厅提供的线索,首次到巴马作长寿考察,巴马的长寿现象引起了国内专家关注。经过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认证,1991年11月1日,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博士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第五个被发现)。20_年国际自然医学会成功举办了巴马首届国际长寿学术研讨会,并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这是国际自然医学会唯一颁发的一份世界长寿之乡认定书。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著名学者森下敬一博士称“巴马是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长寿探秘已成为巴马吸引世人眼光的焦点。

巴马是广西的旅游名乡。除长寿资源外,巴马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境内有号称“天下第一洞”的百魔洞,“长寿宫”和“水上芦笛岩”百鸟岩为代表的岩溶洞群体及天坑群,有逶迤绚丽的盘阳河风光和湖光山色的赐福库区千岛湖风光,寿乡探秘游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之一。另外,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家规划实施的“百色风雷,两江红旗”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红七军二十一师师部旧址、韦拔群同志牺牲地香涮洞等一批著名的旅游景点。小平足迹游成为巴马发展旅游业的又一重点和看点。

巴马是“中国香猪之乡”。巴马是香猪原产地,香猪个小体圆,皮薄肉细,胴体精瘦,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营养丰富,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的美称。巴马香猪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早在宋朝就已作为贡品进贡皇室。1995年3月,巴马被国家物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

巴马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巴马空气中富含对人体十分有益的负氧离子,一般地方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为每立方厘米5000个左右,盘阳河谷和一些长寿村屯每立方厘米高达20_0多个,是国内大中城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巴马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瑶、壮、汉、仫佬、毛南等11个民族同胞,民俗民风淳朴,瑶族文化艺术十分丰富多彩,素有“有瑶无处不有鼓、有鼓无处不有舞”的说法。巴马有番瑶祝著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等。祝著节,家家杀猪宰羊、蒸五色糯饭,男女老少身着盛装,群集庆祝,唱笑酒歌把盏传情,跳铜鼓舞欢庆丰收,韵味浓烈。三月三歌节,青年男女带五色饭和红绿鸡蛋,成群结对赶歌圩。来到巴马,你还能看到蓝靛瑶抛绣球,土瑶射弩、打陀螺等古朴的风俗。

关于广西的概况导游词 篇3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分挂两侧,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_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