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2022-08-09 23:31:03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篇一: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让同学们尽快地了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政策精神和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学生实习和研究的需要,2022年4月27日晚,我院邀请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陈沛酉博士为我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主题为“为培育时代新人绘制课程蓝图——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制感悟”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陈鹏教授主持,全体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以及20级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参加。

陈沛酉博士的讲座主要围绕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修订机制和研读建议三个方面展开。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01、对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强化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要重点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成长规律、义务教育特点、义务教育课程定位,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时代新人的要求和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个下功夫”和中央新要求等角度出发,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中,陈沛酉博士重点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02、对于“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

主要包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何推进课程实施”这三个方面:

课程方面。在课程方向上要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育人;在课程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课程目标上要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在课程机制上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在授课方式上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结果方面。学习结果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达到的状态或结果,包括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即一种广义的学业质量标准。对于学习结果,教育者不仅需要对其具体内容保持清晰认知,也需要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存在差异的。

实施方面。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教无定法”;对教材的要求是“全面修订”;对评价体系的要求是强调“作业设计、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综合评价”;对资源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对教师的要求是经历过“教研培训”。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机制本次对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对往年所出台的一系列课程标准的继承与超越。

修订结合了中央要求、正式课程、理解与实操课程以及体验课程要求,使得政策理想与现实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在修订依据方面,不仅有基础研究报告、国际比较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资料作为本次修订的理论证据,还有来自学科领域权威专家、课程教学研究专家、教研部门、一线学校教师等人员的实践经验作为本次修订的经验依据。此外,本次修订过程还汇聚了来自行政和学术双方的强大力量,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任务才得以完成。

研读建议对于应该如何研读本次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陈沛酉博士强调了以下六点:一是要历史地看,要与2001年的方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比着看。二是要衔接地看,要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比着看。三是要比较地看,要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课程标准对比着看。四是要政治地看,要对标中央、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进行分析。五是要关联地看,要思考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六是要实际地看,要看各省、各校如何具体落实课程标准

讲座最后,陈鹏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结合陈沛酉博士的演讲内容,陈鹏教授建议将要实习的同学一定要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同学们在学术研究中应结合新的政策文件所强调的重点展开选题工作。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里,陈沛酉博士不仅对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也为同学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政策研读给出了相关建议,同学们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篇二: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从“顶层设计”到“上层建筑”,史宁中教授详细介绍了新课标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四基、四能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着重讲解新课标的变化部分并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教学建议。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数学是有系统性的,通过讲座,我认识到小学数学的部分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还缺乏一致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完善。同时新课标也注重了小学阶段数学抽象逻辑的培养,引入了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的思想雏形,例如尺规作图、等号传递性质等等。

篇三: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今天学习的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的基本原则内的第三点——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内容是:“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

其实我们应该先理解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为什么党在十八大开始强调“立德树人”呢?

当时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国内也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入世十年,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的上层建筑也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个时候我们的文化开始加速觉醒,国学热渐渐开始。我们从国家层面也好,还是个人层面也好,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真切。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竞争的实力,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教育改革也在其中。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出现了“杜郎口”等教学模式。随后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而且我们也应该明白党在社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我们的教育上也就有了“学生核心素养”。《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也间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

并且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与当时的新课标相衔接的,并且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所以学生核心素养是坚持了学生科学发展与时代特性,还有我们民族特性的。

学生核心素养的出现就是为了培养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3个方面。一共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同时为了便于实践,我们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化、详细化为文化积淀、国家认同、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不论是十八个点,还是六个核心,不分先后,但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混为一体。

我统计了9科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这是本书中核心素养一共出现388次,其中数学学科出现了90次,学科间平均出现次约为44。一个词语在这些书籍中可以说是非常高频率的反复性出现,足以证明我们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课程方案在核心素养下进行了阐释,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加简单明了的答案,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终身发展,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加强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性能力。

什么是育人主线呢?

现在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育人主线——发育、化育、教育。发育是人的自然成长。化育是朝着一定方向的发展变化。教育是以教育人,也就是说人要实现发展,除了以基于遗传基因的成熟为主的发育以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化育之外,还要有人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指导和教导。但是我认为,我们的党育人主线应该是以发育为基础,并结合着化育和教育所形成的价值教育。这也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这里所提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呢?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给出的答案是“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

我们应该精选课程。在国家规定的9522课时当中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据了14%-18%。这也就是每周四至五节课。这也可以说就是每天一节自主安排的课程。

我们应该精选哪些课程呢?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区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有很大的选择性。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红色地区可以注重红色文化的普及,有一些快要失传的非物质文化也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等等。

但是我们给予孩子们的课程一定是精选的。精选在价值观上。那就是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所以课程的选择的标准和设定的标准就在这里。

不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我们的革命文化,乃至于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或者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所以爱国主义是我们教学的第一要义。

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我们学生核心素养中所提及的。

篇四: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解读,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航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并研读新《课标》的新变化,让教育教学更有品质。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读新《课标》会发现,本次修订的各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这种具体化的改进与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也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彰显学科融合,有利于助推学生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这既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于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别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的课程优化设计,对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教师的大教学观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学校或每一位教育者,都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篇五: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体育与健康

春假期间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旧版本对比来看,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导向。

立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全面全方位让核心素养落地。这一改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加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会勤练常赛。新课程标准明确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学是前提、练是保障、赛是强化、评是促进。学、练、赛、评一体化整体规划、系统实施,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让学习可见。注重有机融合。体育课程不是孤立的存在,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置身在系统化、结构化的环境中,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地体验、巩固、提高,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的结构化建构。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起点,更加尊重认知提升和技能、体能提高的进阶性和连贯性,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这一改变与我区近两年在实践的大概念视阈下的大单元教学不谋而合。传统的教学在构建单元的时候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的串联,但是体育项目往往是非常综合性的,例如,足球,它涵盖了体能与技能、规则、战术等方面,所以在内容建构上还应该更加多元化,还是要从核心的目标,即学生会运用的视角考虑问题,让学生在趣味学的基础上,发展足球的理解力,增强足球比赛意识、判断力、决策能力和实战能力。

篇六: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解读,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航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并研读新《课标》的新变化,让教育教学更有品质。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读新《课标》会发现,本次修订的各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这种具体化的改进与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也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其次,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彰显学科融合,有利于助推学生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这既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于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别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的课程优化设计,对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教师的大教学观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变。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学校或每一位教育者,都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篇七: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自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更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性课题。由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出台。

新版的《方案》和《课标》出台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相应,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都积极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解读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指南,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掌握,并深刻领会。便于记忆,整理如下:

1、课程改革的一个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课程教材的两个作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课程改革的两个方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准。

3、人才培养的三个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本次修订的三个原则: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课程方案的三个变化: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

4、课程改革的四个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四个举措: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教材编写的四个原则: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时代性。课程设置的四个变化: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5、课程教材的五个体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课程标准的五个变化: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课程改革的五个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整合而,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教育改革的五个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五个步骤:科学规划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强化专业支持,健全实施机制。

篇八: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设置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劳动课程”独立门户,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安排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达14%到18%之间,其重视度不言而喻。

新课标强化了对学校、教师在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指导,突出了课程实践育人的特征。课程标准提出的劳动项目开发与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劳动课程评价、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具有引领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既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此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如果没有劳动,便没有我们现下的世界,没有人间的烟火,也没有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劳动是我们生活的根基。那么,对教育而言,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除了学科知识、思维认知、技能方法,最基本的或许是“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一线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中规范劳动奖励机制。我们班值日实行的是一周两位同学“承包制”的服务。擦黑板、扫地、拖地、点心分发、中餐管理、餐盘管理等。对于值周同学一周服务中,老师和同学共同评议,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并在家长群发喜报,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给全班学生树立榜样,营造浓厚的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

结合作业设计让劳动实践开花。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内容的家政劳动作业清单,让劳动走进家庭,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劳动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同时利用节假日布置相关劳动作业。例如,重阳节给爷爷奶奶洗洗脚;劳动节走进田间学干农活;春节,学习包饺子……不仅让学生在节日里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也能在劳动中传承文化。

总之,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习,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篇九: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通过马云鹏教授对新课程标准内容结构化的解读,使我对新旧课标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意识到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结构化和“大单元”整体型教学的势在必行。以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促进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形成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核心素养的连贯流程。为我们如何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宽阔的思路:设计单元教学要以单元为形,学科本质为魂,确定单元关键内容,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篇十: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2022年7月7日,在梁芳芳名师工作室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专题培训会的网上研修活动,收获颇丰。

上午的培训崔允漷教授以《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为题,从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作主题报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首先,崔教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阐述了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随后,崔教授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个部分介绍了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本次修订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崔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导向”“增加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四大亮点。他强调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改变,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其中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在这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良纸笔考试,推进表现评价以及探索技术支持的过程评价。

下午,吴刚平教授以《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解读》为题,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基于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处理和呈现,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

如何理解课程内容结构?

吴刚平教授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我们所说的内容课程中的“内容”到底指什么。一般情况下,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学什么,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作为基础的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三个结构组成。

第一个是横向领域结构,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并行设置的科目,以及学科内部不同的领域,如语文学科中的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

第二是纵向进阶结构,学科知识要一级一级往上学,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进阶。

第三是纵深表里结构,从横向,到纵向,再到纵深,是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结构。

吴教授指出,我们要重视的是里层的学习意义,这是最能够回答“知识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这个内涵价值包括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动机、学习体验、认识成就、能力高度、情意态度、身心和谐、精神境界等。

表层的知识形式回答的问题是“用什么知识育人最有效”,具体而言,不同学科特定领域有着各种不同符号系统和逻辑形式,包括术语、概念、事实、公式、图谱等。

吴教授特别强调,一些学校探索的“深度教学”,其实是个误解,只是把特定领域的术语、概念等符号系统搞得很深、很难。其实,不论多深多难,都仅仅是表层,并没有深入育人价值的内核。“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标准,明确按照“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来展开和说明课程内容。完整的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习对象即对象性内容,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学习过程即过程性内容,就是怎么教、怎么学。学习结果即结果性内容,就是教出什么来、学出什么来。对象性内容可以一模一样,规模化地进行统一讲授,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只能因人而异,必须设计每位学生卷入其中的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做中学,用日常教学中,往往更重视对象性内容,而忽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吴刚平指出,现在必须从理论认识上将原有单一的对象性内容迭代,升级为对象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内容概念。

本次学习之后我对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并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新课标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同时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这对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单元学历案”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要应该勇于创新,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小部分教学改革,进而对新课标得出自己的再领悟,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摇篮。

2、反思改革教案的重要性,要从实践中总结反思、提炼经验,教案修改也要与新课标改革相伴同行。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心中有“标”,树立教学的大局观,才能在更新教学理念、拓宽学科育人功能上不断有所进步。

3、课程以育人为导向的理念,育人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素养是在解释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注重采用问题解决的综合表现来界定,要增强学生认识世界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4、学业质量标准评判对自己的启示,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放在知识点掌握和学业成绩上,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创设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从做中学和悟中学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让学科知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嵌套叠加,增加操作性、具身性和体验性,整个教学从知识传递型教学转向知识建构型教学,突出学生与学科知识的意义关联和价值关系,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增值。

总之,一天的学习,得到的引领和自己的感悟很多,课程标准变了,今后的教学也要一点一滴地变起来。

篇十一: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已经实施了十多年,确实存在一些与现代教育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的地方。2022新课程方案将是未来十年教育的新方向,将在今年九月份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的强调,加强学段衔接和学科课程设置与分配。

新课程标准中,小学到初中九年所有课时语文占20%到22%,数学占13%到15%,英语占6%到8%。语文学科课时多了,相应的学科要求就高了。未来语文试卷题目的难度和广度将会增大,而且文字量连续五年持续增长。文化自信第一次被写进了课标里,鼓励弘扬传统文化,重视古文的阅读与学习。语文中的“写话”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强调了孩子的总结概括和复述能力。除此以外,还明确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优化了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的思辨性,重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落实创新人才能培养的要求,改革艺术课程的设置,一到七年级的孩子,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科学实践活动将提至一年开设,并将劳动与信息技术所占的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这点强调了劳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计算机编程的学习要求,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本次课程改革更加完善了课程设置本身,内容结构围绕了学生核心素养,学习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本次改革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交到什么程度?而且还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内容。总之,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人才,教育的本真也就是有针对性地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以求得未来可持续性发展。

篇十二: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通过对“2022年版新课标内容结构化分析”的学习,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马教授提出的主题结构化整合具有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保持学科本质。新课标中内容结构化是适应教学背景的改革,具有重大价值,这样的内容结构化也更突显了内容的关联,有助知识方法的迁移,更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同时课程内容结构化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研究空间。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此次培训学习,收获颇丰,期待将培训学习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篇十三: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有幸跟着史宁中教授学习了“小学数学2022年新课标”,主要思考:在我们的课堂如何实施呢?1。课标提出的“教学一体化”,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学校教学改革重点。2。教学设计,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问题。从而让课堂能够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的目的。

篇十四: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音乐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布,对每一名教师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音乐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技能的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突出课程的综合性、融通性。

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注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凝练课程理念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个课程基本理念,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2022版的新课标中将课程理念凝练成“坚持以美育人”、“强化艺术体验”、“突出艺术综合”,更加精准地指向了学科育人价值、学科学习特点以及学科的包容性,引导老师在生活中提取艺术的养分,让学生从生活与实践中感受艺术的美,为老师们学科特色化教学指明方向。

二、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在2011版音乐课标中没有提到音乐核心素养,而在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尤其关注到当前教学大背景下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架设起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指向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第三个突破:提出学业要求

在具体课程内容中提出了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学业要求,让教师更加明晰在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音乐学习目标,使得教学实施更具学段化特点,更有针对性,敦促教师积极寻求合适路径、有效策略实现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提升。同时学业要求观照到了“美育进中考”政策,让学生音乐素养评价有据可循,解决了当前教师、学生、家长对美育进中考测内容的疑虑。

篇十五: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它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数学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

篇十六: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我在想“温故而知新”是不是就是需要我们对旧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实践,才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呢?

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迅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小心翼翼的揭示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在文字中思考自己的实践和作者的意图,才可以得到一点真知。

欲速则不达,是指每一件事情都不应该“唯快”。

今天学习的是2022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中的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不论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还是以往的教育文件,还是在秋季即将施行的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它们都对当时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性。

我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常常将我们的课程标准比喻成为少林寺的《易筋经》,武当山的《太极拳》,也将它比作为我们教师的另外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我常常这样对新教师说:“如果你不会上课,如果你不会备课,如果你不会评价,如果你不会留作业,那就看看课程标准吧!”甚至有的时候我也会将课程标准推荐给我的学生家长,因为这样的书的确是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的。

我的爱人去省里参加活动时,她担心自己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语言不合适,站位不够高,对教育实践不能够那么真实的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她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带上课程标准。在2022版课程标准出来以后,我先打印了一本送给我的爱人。我想这样的礼物是最实际和最真实的。

有很多新老师上岗后就搬着基本教辅资料,翻来翻去,每一节课自己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在作业和课堂上紧紧的抓住了所有时间,恨不得将所有的题都放给孩子们。

当我们打开课程标准后,我们就会明白,哪一些是我们要重点启发的,哪一部分是要助力增长兴趣的。前几天我无意中翻到了“作业评价”,再回想自己的所作,才真正明白,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帮助是如此之大。

此外,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还体现在增强了实践的操作性,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正是由于这些,我们的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实践更具有了指导性。

比方说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这也是指导性的。

尤其是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热点,课程标准也作出了相应的指导。比如说幼小衔接、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等等。

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性是必须要体现出来的。这样做可以将全国教育均衡盘活,还可以将教育高地和普通教育区域相连接,实现教育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公平性。指导性的存在意义,还可以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教育实践中更可以将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进而彰显国家意志;还可以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从国家层次进行定义,进一步加强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更可以将新时代人才特点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提纲挈领般地凸显出来。

篇十七: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科学

近期,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于所有学科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做了修订,其中科学课程的修订将原来的小学课程标准和初中课程标准进行了整合,变成了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经过学习后,我发现主要变化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课程本质上,新课程标准的描述是这样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相比较之前它突出了体现科学本质的核心描述,以及对于学生好奇心的重点描述。

而在课程理念的描述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上是: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大篇幅地降低了关于科学知识方面的描述和要求,转而对学习方法,探究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增多,显然更加关注探究过程以及思维培养。

在学科知识图上,改变了以往的知识树结构,更加注重学科核心概念,寻求跨学科概念则是非常新的一个理念,整体学习的要求更高。

篇十八: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组长、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作《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的主题报告。崔教授从课程修订的依据、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精准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崔教授从课程修订的依据、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精准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崔教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阐述了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方案的修订是落实中央要求、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求,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此次“新课程新课标”修订,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个部分解读了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崔教授深入浅出地从两大突破和两个推进,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导向”“增加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四方面解读了课程标准的亮点。最后他强调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改变,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在此过程中,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下午的培训中,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做了《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解读》的报告。吴教授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词、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实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改革三个方面进行精准解读。

其中,吴教授指出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中“育人为本”、“核心素养”、“综合化”、“实践性”四个关键词,值得高度重视。学校制定课程实施的方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保证地方课程规范开设;保证校本课程合理开发。他强调本次课程内容修订没有弱化学科知识,而是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学科核心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项目或任务等学习活动中,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吴教授的讲座使大家对新方案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为下一步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新方案,执行新课标奠定了基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本次培训活动,我在专家的引领下,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接下来我定会不畏跋涉、积极进取、育人为本,以实际行动把新课标、新思想、新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充分理解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篇十九:精选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版)心得体会

美术

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为艺术人描绘了育人蓝图。它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为美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