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知识教育资料 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教育资料 篇1
一、 什么是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食品的污染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例: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等。
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
三是滥用食品标识。例:伪造食品标识、缺少警示说明、虚假标注食品功能或成分、缺少中文食品标识(进口食品)等。
二、 什么叫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指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具备规定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产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一种行政监管制度。它是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制度建立的原则是事先保证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它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内容:
1、食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审查制度:在国内加工销售食品的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必备条件,并按规定程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方可生产食品;
2、强制检验制定: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履行法律义务,产品经检格后方可出厂销售;
3、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制度:检验合格出厂销售的食品必须在其包装上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即“QS”标志。
三、 目前必须标注QS标志的食品有哪些?
第一批必须标注QS的食品共5类,分别是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醋。
第二批必须标注QS标志的食品共分10类,主要包括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糖和味精)、方便面、饼干、罐头食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及速冻米面制品。作文网 zUOwEnBa.Net
第三批必须标注QS的食品共分13类,主要包括糖果制品、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蛋制品、可可制品、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
四、 如何判别伪劣食品?
伪劣食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们在日常购物时却难以识别。《伪劣食品防范“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记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强化食品安全自我防范,以期使伪劣食品因缺乏市场而退出市场。防范“七字法”:即防“艳、白、反、长、散、低、小”。
一防“艳”。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象蜡果一样又大又红又亮、咸菜梗亮黄诱人、瓶装的蕨菜鲜绿不褪色等,要留个心眼,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问题?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品的危害。
三防“长”。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3℃贮藏的包装熟肉禽类产品采用巴氏杀菌的,保质期一般为7—30天。
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
六防“低”。“低”是指在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价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猫腻”。
七防“散”。散就是散装食品,有些集贸市场销售的散装豆制品、散装熟食、酱菜等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
看过药品安全知识教育资料-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教育资料
药品安全知识教育资料 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教育资料 篇2
1、家中的药品应如何存放?
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会存放一些药品,但药品的保存应该有正确的方法,否则易霉变、过期,变质后造成浪费或误服而引起不良反应。在这儿给大家提个醒。
存放原则:绝大多数药品都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常见原因包括光线、湿气和热度等。因此药品保存的首要原则就是避光、避湿、避热。
保存方法:散装药粒需避光要用适当避光玻璃瓶或塑料瓶装置,最好内放干燥剂。
液体制剂室温保存:如一般止咳糖浆、抗过敏糖浆、解热镇痛药或止流鼻涕药剂,这些药水开瓶后,不需摆在冰箱内,只要在室温下保存即可。因为大部分液体制剂在过低的温度下,可能会降低成分的溶解度,以致糖浆中糖分析出结晶,导致浓度与原先不符。
悬浮剂保存分状态:如大部分抗生素类的糖浆,这些以粉末状盛装在容器的药品,在室温下保存期限瓶外有标示,一旦加水后就应该放置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但相应保存期会变短。
肛门栓剂防软化:多数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以免软化。
眼药水存放依标示:一般放在室温下即可。有特别提示的需放在冰箱中冷藏的,依标示处理。但要注意,若开封后1个月内未用完,应立即丢弃。
雾剂类药品喜温暖:应存放在室内较温暖的地方,以免在使用时发生喷药不畅、药物不匀的现象。
中药保存应得法:必须在低湿的环境下贮存,存放时最好能使用干燥的非铁器类密封罐,也可以用塑料袋将它层层包封以隔绝空气。若经常取药,可以将药品制成小包装,以免整体受潮;若长时间不用药,可将药品保存于冰箱。
2、家庭常用药品失效的特征?
药品容易受到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的影响与破坏。如药品存放不当,或存放过久,会使药品质量下降或变质无效,用这样的药品会造成不良后果。
一般来讲,药品是否变质要依靠理化的方法,或生物检验方法来检验判定。但是,除专业机构外,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大量的、更重要的方法还是要从药品的外观性状来观察是否变质,通过人的五官判断药品有何变化。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就不能再用了。
注射剂:观察药液是否澄明,有无变色等。注射剂除个别特殊的品种允许有轻微浑浊外,一般都是澄明的液体。凡有明显浑浊、沉淀或结晶析出,经加热不能溶解者均不可使用。还有些中草药注射液在贮存中容易产生浑浊或沉淀,也不可使用。
片剂、胶囊剂:如发现药片有受潮粘连、松片膨大、变形、裂片以及糖衣片变色或严重斑点、变花发霉等不可使用。如发现酵母片发霉生虫,维生素C片氧化变色,阿斯匹林片遇潮后有醋酸的酸味,不可使用。有些中成药如舒筋活血片吸潮后变棕褐色,药片松散、粘连不宜使用。胶囊剂容易吸潮发粘,若内容物变质,则不可供药用。
散剂:结块发霉、变色粘连不可使用。
眼药水:打开后要在3—5天左右用完。如发现存放的眼药水有变色如絮状物,不可再用。
酊剂、浸膏剂、糖浆剂:如检查中发现有沉淀、发霉、变色等不可使用。如颠茄合剂贮存过久有沉淀析出,就不要再继续使用;如有些止咳糖浆有发酵、发霉状不可使用。
软膏剂:一般较稳定,但应检查其基质有无酸败,异臭,亦应检查有无油层析出或结晶析出。若有油层或结晶析出,经加工调匀后可使用,但若变色、异臭者则不能使用。
丸剂:变色、发干、霉变生虫、有异味不能使用。
3、怎样合理使用抗菌药?
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牢记三不三问要点,并且实践在生活当中,是可以让病菌无计可施地!
(1)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要自己当医师,有病一定要去看病!
(2)不主动要求──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所以要在确定细菌感染时才有疗效,这就需要专业的评估。如果是感冒就医,有百分之九十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而且抗生素并不能加速复原,不必主动向医师要求开抗生素。
(3)不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针对不同的细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就要乖乖地按时服药,直到药物吃完为止,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以免制造出抗药性细菌而让它伺机而起。
看病的时候,与医生多一点互动,学会三问。
(1)我生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只有向医师询问,才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及疾病的成因。
(2)我需要吃抗生素吗?针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像过敏与细菌感染所须的治疗措施,都不一样,只有细菌感染才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有些疾病甚至不须要使用药物也会自己痊愈,所以应向医师询问自己的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是不是真的非吃抗生素才能痊愈。
(3)我应该如何吃抗生素?一旦确定诊断,经医师判断须使用抗生素治疗,也应询问医师正确的用药方式,包括多久吃一次、该吃多久。如果症状改善,是否可以自行停止服药,以及这次领的药吃完后,是否还须返诊,这些问题都该在门诊时问清医师,并在领药时询问药师哪一种是抗生素,服药时需注意些什么,才能药到病除。
只要能做到这三不三问,就可以比较有效的防止滥用抗菌药物。
4、使用抗生素的5个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于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是用来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抗生素。
误区4:发烧就用抗生素
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误区5: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5、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该怎么办?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是,只要合理用药,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症状,首先要停止服用可疑的药品,并向医生咨询。可疑症状如确属药品不良反应,今后应慎重服用该种药品。如果不良反应十分严重,应避免再服用同样的药物。如果不良反应已发生且非常严重,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及时使用有助于药物从体内排出,保护有关脏器功能的其他药品。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个人发现药品的可疑不良反应,可以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6、中药泡茶常服有害
近年来,中草药当茶饮也成为一种时尚,但是药学专家提醒人们,有些干花、中草药当茶饮用对身体并无大碍,但有些却不宜饮用。如决明子虽然有降血脂的作用,但同时可引起腹泻,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利。甘草长期服用会引起血压升高。干花泡茶,也不是绝对安全,如饮用野菊花茶后,少数人出现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便溏等消化道反应,脾胃虚寒者、孕妇不宜。正在服用西药的患者饮用中草药茶更应注意,因为不适当地与西药联用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7、服药忌口并不多余
不是只有中药才讲究饮食禁忌,西药也是一样。服药期间不合理的饮食会降低药效,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降血压药、抗心绞痛药:忌喝西柚汁、忌吃含盐高的食品。
抗抑郁药、痢特灵、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忌吃奶酪、香蕉、油梨、豆浆、啤酒等含酪胺较多的食物。
苦味健胃药、助消化药、中药:忌吃糖或甜食。
钙补冲剂:忌食含草酸丰富的菠菜、茶、杏仁等。
铁补充剂:忌食过多动、植物油脂。
8、如何区分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
一般情况,药品既有通用名称,也有商品名称。
通用名称,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定的在全球范围通用和在药品标准中列入的名称,如阿司匹林、头孢曲松钠。按照规定,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上都应标识通用名,一般来说,通用名应该最为醒目,选购药品时,消费者一定要弄清药品的通用名。
商品名称,是药品生产企业为了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往往给自己生产的药品注册商品名,以示区别。如“严迪”是罗红霉素分散片的商品名,“巴米尔”是阿司匹林的商品名。因此,同样一种药品,由于生产企业、注册商标和剂型规格的不同,可能有多种商品名。
9、如何正确区分药品和保健食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与药品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保健食品没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不能用作治疗疾病,只具有保健功能。
首先,药品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不同,药品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H(Z、S、F等)*****号”,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食健字****号”。其次,药品和保健食品说明书的内容不同,药品的说明书中应规定药品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有效期等内容,而保健食品的说明书上注明了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保质期等内容。由于药品和保健食品的生产及配方组成不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不同,药品具有确切的疗效和适应症,而保健品是食品,只具有保健功能,没有治疗功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宣传疗效,必须在包装上明显处标明:“本品不能替代药物。”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现在有个别保健食品经营单位,为了扩大销售,搞虚假宣传,人为地夸大保健品的功能,这就误导了部分患者,给消费者带来伤害。因此,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或保健食品时一定要先看准“批准文号”,有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正常治疗、加重病情。
10、不能把保健品当药用
药品是用于疾病治疗和诊断的,如绞股蓝片是一种药品。而保健品是用来保健和辅助治疗的,像采用食字号的绞股蓝茶。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人们可能会问:都是同样成分,为什么会同时存在药品和保健品?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呢?
第一,两者的审批手续不同。药品的配方必须通过严格的药理、病理和毒理检查和多年的临床实验观察,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药品方可投入生产和投放市场。保健品是不需要经过医院临床实验观察便可生产和投放市场的。可见,药品是具有确切可靠的疗效和适应症的产品,而且有明确的不良反应的说明。而属于食品的保健品则无须经过严格的药理、病理和毒理检查、多年的临床实验观察和审查过程,因此没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和明确的不良反应说明。
第二,质量控制标准不同。药品必须在药厂中进行生产,药厂的生产能力、技术条件、车间的空气洁净度、无菌标准、原料质量等,必须符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的质量控制要求,国家都要求所有的生产药品必须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GMP)。而保健品是可以在食品厂加工生产的,其生产标准比药品低得多。
第三,质量控制内容不同。作为药品,不但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标准,就是在生产后,也要对产品进行从外观到内在含量等各方面检查,符合标准方为合格。而保健品,不仅生产标准不统一,还仅在检查细菌、污染物等卫生指标合格后即可上市销售。
由上可见,为了有效治疗疾病,消费者在选择同种成分的药品和保健品时,为了确保安全和疗效,最好选择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在购买药品时,还应仔细看看是否附有详细的药品说明书。
11、怎样识别骗人的违法药品广告?
根据《广告法》和《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广告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合法的,必须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为准,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
目前,有一些药品广告夸大宣传,常常蒙蔽消费者,误导消费。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识别虚假广告的小常识。
(1)广告内容中带有一些绝对化的语言,如“疗效最佳”、“根治”、“安全无副作用”、“国家级新药”、“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治愈率、有效率达100%”等,还有一些声称“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的宣传,这些都是违法药品广告,千万不能相信。
(2)利用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儿童的名义、形象进行宣传的,也是违法广告,这样的广告无论说得多么诱人动听,大家都不要相信。
(3)对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影剧院、宾馆、广场)进行以健康讲座、咨询、免费送药、附赠药品或礼品,以及上门赠送药品等名义进行的药品宣传、推荐等活动,也不要贪图便宜,以免受骗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