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2022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

2023-01-15 21:22:38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一)

人物介绍

沈xx,xx县林业局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xx省劳动模范、xx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xx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xx省“五十佳”创业新星、xx省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台州优秀共产党员、台州市拔尖人才等53项荣誉。2008年退休后,仍奔走在xx的农村和果园,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果农排难解忧,以满腔热情服务社会。

沈xx,xx县林业局退休干部、高级农艺师,1948年出生,几十年来从事水果技术推广工作,为xx水果事业尽心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xx省劳动模范、xx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xx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xx省“五十佳”创业新星、xx省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台州优秀共产党员、台州市拔尖人才等53项荣誉。2008年退休后,沈xx仍奔走在xx的农村和果园,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果农排难解忧,以满腔热情服务社会。

初心始于专业,荒山变为绿色银行

沈xx自1978年从台州农校果树专修班毕业后,进入到xx县林业局从事水果生产技术推广,专业发展水果生产。当时xx还是以种粮为主,水果是空白的。面对持着橘票去外地购橘的形势,他暗暗立誓要xx人吃上本地柑橘。

1979年春天xx的柑橘之路启程了。白塔洋百辽、三桥下垟底、寺前林场等地种下的200亩柑橘,在果农的精心管理下,1981年开始投产,xx人从此吃到xx自己的橘子,此后群众种橘的积极性高涨,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下兴起柑橘发展高潮,至1987年,全县柑橘发展到60000亩,橘子一跃成为当时xx的主要特产。

不满足于现状是思想进步的体现。沈xx远望xx水果生产发展前景,开始了规划xx的水果生产发展之路。1984年,在对横溪区老杨梅进行调查后,写了一份《发展杨梅生产,繁荣山区经济》的建议报告,并与同志们一起从慈溪、黄岩引进荸荠种、东魁等杨梅新品种。但新品种七八年之久的漫长幼龄期,拖垮了部分盼富心切的果农对种、管杨梅的积极性,成为了杨梅规模化发展的“鸿沟”。

一个契机让沈xx看到了杨梅发展的曙光。1986年的某天,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来推广水稻旱地育秧应用多效唑技术的授课内容给了他启发:在水稻育秧上应用已经很成功的生长抑制剂多效唑,能否控制调节杨梅的秋梢抽发促进花芽分化,解决杨梅幼龄期长,秋梢旺长花芽分化难的问题?在沈xx找到专家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后,得到专家的认可和鼓励:“多效唑在水稻育秧上的应用已经很成功,但还没看到在果树上应用的相关报告,可以大胆尝试。”

抱着尝试的心态,沈xx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他相约几位梅农,用专家赠送的一大包多效唑在杨梅上开展试验。第二年杨梅成熟季节的某天,白塔鱼山村王国强和支部书记等五人看到几位梅农的杨梅硕果累累,前来取经,由此,沈xx得知多效唑在杨梅促花上产生了效果。于是他和当时白塔林业站吴相祝一起,在鱼山村进行杨梅应用多效唑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

1988年6月,县政府在鱼山村召开现场会,台州市科委也专门设立了杨梅应用多效唑技术研究课题。1991年,台州市科技局组织省内外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鉴定书结论:“杨梅应用多效唑技术解决了东魁杨梅座果率低、产量不稳的问题,为东魁杨梅大面积发展解决了技术难题,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7年6月26日,台州市科委组织验收:“1993年春定植的杨梅树单株产量6。35公斤,使幼龄杨梅提早2到3年结果。”这大大激励了梅农的积极性,更为xx百里杨梅长廊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发挥了示范推动作用。

全心致力助农,退而不休仍发光热

沈xx自2008年3月退休以来,田间地头、文化礼堂、村居农舍依然到处是他忙碌的身影,他充分发挥了“螺丝钉”的精神——哪里需要技术他就在哪里。沈xx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到杨梅产业上,服务梅农、为梅农开展巡回培训、到梅园实地指导,除了xx,他的足迹还来到台州各地,衢州、宁波、杭州,甚至湖北、重庆等地……出自 wwW.zuoWEnBA.nEt

2014年3月20日深夜,沈xx接到驻淡竹乡下齐村的科技特派员刘红梅的电话:下齐村桃园基地桃子落果严重,请求支援。第二天一大早,沈xx赶到下齐村,和刘红梅一起,来到桃园现场仔细观察,很快得出结论:出现急性炭疽病。于是立即召开全村现场会,教会村民买药用药,进行科学防治。由于救治及时、方法得当,下齐村的桃园当年获得了大丰收。

2015年12月25日,xx广度杨梅遭遇重大雪灾,梅农心急如焚。沈xx不顾道路积雪严重,当即涉险上山,指导梅农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乡里的干部感激地说:“老沈真是给受灾梅农送来了定心丸啊!”

2019年5月8日,全国首个杨梅科普学院在xx县步路乡杨梅产业园挂牌成立。沈xx成了学院的常驻教师,根据梅农、杨梅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点菜式清单授课。

沈xx为民服务的事迹数不胜数,他曾表示:“只要我的身体好,我就会一直走在xx的果园里,为xx的绿水青山进一步变成金山银山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匠心引领创新,万亩杨梅上“高山”

杨梅是一种特殊的水果,它的保鲜期极短,而做好杨梅的保鲜贮藏,就意味着赢得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效益。

为解决杨梅贮藏保鲜问题,沈xx和同行一起,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和试验,摸索出一整套杨梅气调冷链贮藏保鲜技术,使原来“一日色变,二日味变”的杨梅能贮藏15天之久。同时还另辟蹊径,利用xx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出了“杨梅梯度栽培”工程:把杨梅种植海拔高度极限从原来的500米提升到700米,扩大杨梅种植区域,即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矮坡上种植早熟品种荸荠种,5月底就能成熟上市;在500至700米的中、高海拔地带种植晚熟品种,最迟到7月底成熟上市,以此错开杨梅销售旺季,将杨梅的采收期从原来的半个月拉长到2个月,相当于在高山上建立了一个巨大无比的自然保鲜库。该研究成果通过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成果达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

杨梅梯度开发原理不仅为xx“万亩杨梅上高山”提供了理论依据,使xx的高山杨梅得到了充分发展,同时又为xx“百里杨梅长廊建设工程”(xx省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的组成部分)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短短3年时间里,该县将省道临石公路两侧500米内第一层山脊线的低山缓坡范围内的马尾松林或马尾松疏林改造为杨梅林,总长度120多里,横跨8个乡镇,种植杨梅1万多亩。

如今,全县已有水果25万亩,其中杨梅基地14万亩。2020年杨梅产业总收入达20亿元,杨梅直接产值8。5亿元,全县9。7万农户从事杨梅生产,户均杨梅产值达8700多元,广大果农已经把杨梅当做“摇钱树、致富树”。杨梅不仅远销大江南北,进入北京、上海等各大市场,还闯入了东南亚、俄罗斯、法国等国外市场。1999年、2001年,xx杨梅相继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1年9月,xx县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杨梅产业成为一条欢快的产业链,带动了xx一、二、三产的发展……杨梅产业在xx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性。

“小题目做出大文章,小品种搞成大产业”,这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对xx杨梅产业所作出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对沈xx多年从事水果工作的肯定。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二)

人物介绍

杨xx,中钢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高级工程师,曾获xx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xx省“万人计划”候选人、南太湖特支计划、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人选。现任中国核学会核石墨及碳材料测试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新材料测试评价联盟会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员,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会员。

杨xx,一名85后的小伙,生活中的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工作中的他一丝不苟、沉着专注,身边的人常用“年轻有为、谦逊有礼”来形容他。就是这位彬彬有礼的85后小伙,曾荣获xx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湖州市闪光言行之星、湖州市工人先锋号、长兴县十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入选xx省“万人计划”候选人、南太湖特支计划、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养人选。现任中国核学会核石墨及碳材料测试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炭素材料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无机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造石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会员、中国核能材料产业发展联盟会员、中国新材料测试评价联盟会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员。

2010年从xx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的他,进入中钢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干就是10多个年头。

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杨xx深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它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在持之以恒的知识更新、实践锻炼中练就过硬的真本领。

大学刚毕业的他在中钢担任技术员一职,在板房搭建的实验室一干就是十年,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克服夏天酷暑、漏雨,冬天寒冷、干燥等不利实验条件,在企业经营困难停产、限产期间,更是无私奉献,坚守一线岗位,保障核石墨等有关研发工作得以持续。

十年间,他发表期刊/会议论文18篇,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国家/行业标准项目15项、国内外横向合作项目7项,参与开发的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勇担时代使命,凝聚报国力量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杨xx而言,这份精神就是科学家精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时又是一名共产党员,杨xx始终秉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积极投身核石墨及半导体用超高纯石墨国产化开发工作。

他牵头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石墨及先进碳材料检测实验室,配备进口精密仪器80余台套。基于该平台的建立,中钢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企业代表受邀加入美国材料测试与试验协会(ASTM)组织成员单位,并挂靠设立了中国核学会核石墨测试与应用分会(国家二级学会)。作为平台负责人,他先后主持建设了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工作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是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载体,是开展基础应用研究的必备条件,将为企业、地方乃至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作出贡献。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

杨xx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解决国家核石墨及半导体用超高纯石墨“卡脖子”关键技术,保障产业链安全可控。在核石墨国产化工作中,他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核电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堆内构件用核级石墨国产化辐照筛选”课题,成果先后通过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鉴定、中核能源与清华大学核研院联合评审以及国家能源局的验收,结论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辐照测试方案为国际领先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承担xx省重点研发计划择优委托项目“高温气冷堆用核石墨国产化辐照蠕变技术研究”。根据国家核电有关政策规划,近期市场规模达数十亿元。

杨xx带领团队,积极投身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单晶合成原料用超高纯石墨开发。开发出的产品经国际知名检测机构检测,技术指标水平及质量稳定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已批量应用于该行业国内头部企业。

正是他这种十年磨一剑的付出与坚守,才取得了核石墨国产化的丰硕成果,有效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解决了核石墨及半导体用超高纯石墨“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国产化替代,保障了产业链安全、可控。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三)

人物介绍

王xx,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蔓延,防疫形势异常严峻。在防疫工作中,“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人工消毒效率较低,作业人员存在感染风险,“机器换人”也许是最好的解法。

关键时刻,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xx决定,率领团队自主肩负起社会职责,放弃春节休假,专门组成研发团队,紧急启动智能防疫消毒机器人研发专项。

“研发初期正值春节,许多企业处在停工状态,机器人产品落地需要采购、加工各种零部件,然而供应链不完善成为当时的难题。”王xx回想起当时焦灼的心情,感叹道:“后来通过商会、朋友等多渠道寻求帮助,终于在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

凭借多年机器人研制积累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储备,王xx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加速研制出基于5G技术的智能防疫消毒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由履带底盘、药箱、弥雾机构成,采用最新的5G控制技术和高精度激光导航,配以高清晰度摄像头和红外避障传感器,体积小,移动速度快,爬坡越障能力强,每小时可以喷洒雾化的消毒液20000平方米。可以广泛用于医院、车站、广场、超市商场、大专院校、社区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场所,代替人工进行防疫消毒工作,让病毒无机可乘、无处可逃。

产品研制成功后,王xx团队便第一时间将其投入到防疫战场,积极应对疫情、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防疫消毒机器人的消毒效率达到人工的10倍以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产业转型升级结出累累硕果。

用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助力抗击疫情,守护人民健康,这是王xx作为科学家的崇高精神,更值得褒奖的是,他还将防疫消毒机器人捐赠给余姚技师学院、余姚中学、余姚实验学校等学校,助力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复学复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此,王xx简单回答:“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而国外很多地区仍处在疫情笼罩中。2020年开始,这款机器人出口到了国外,为人类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发挥巨大价值。

防疫消毒机器人从研发到面世仅仅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这背后源于王xx在开发消防灭火机器人时的技术积累。“消防灭火机器人和防疫消毒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相似,而前者技术开发得相当成熟,并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因此防疫消毒机器人的研发也进展得比较顺利。”王xx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王xx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他率领团队开发的消防灭火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防疫消毒机器人、人工智能设计机器人等产品均已成熟,开始产业化,累计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xx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看到每年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他希望通过技术的力量,把火灾“扼杀”在萌芽阶段,尽最大努力实现“天下无灾”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一直以来不断改造、升级消防灭火机器人。针对目前消防工作存在的痛点,他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机器人,包括消防灭火、排烟机器人等,它们能够替代人工进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的环境,应用场景包括消防队、油库油田、大型仓库等。现在,消防机器人已经具备了自动巡逻、自主识别火焰、主动灭火等功能,在国内已经大范围使用。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日前,王xx潜心攻克新一代消防灭火机器人技术——在大场景下第一时间识别微小火焰并扑灭。与目前市场上被动型机器人不同,这种技术采用主动模式,自主采集气体,能及时发现火情并将其消灭,将风险控制在最小。

“机器人是一种综合性技术,交叉了多学科知识,xx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在这里各学科专家团队能够互相交流融合,研发工作也多了些思路。”王xx说。

去年5月,王xx荣获2021年xx市“最美科技追梦人”。对于“追梦”,他这样理解:“‘追’意味着行动,通过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终收获科研硕果;‘梦’是‘机器人余姚造’的产业之梦,代表着宏大目标。”王xx说,“希望机器人技术、产品能够在余姚大地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产业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用高科技服务于人民的健康,服务于人民的安全,服务于人民的幸福生活。”谈到未来,王xx表示将带领团队攻关更多的核心技术,开发更多的智能产品,让科技之花在xx大地开得更加艳丽。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四)

人物介绍

陈xx,xx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来自系统免疫学实验室。2021年,他成为“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

陈xx,xx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来自系统免疫学实验室。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他成为“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亚太地区共有11人入选。

“微软学者”奖学金是微软亚洲研究院自1999年启动的一项面向亚太地区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的优秀博士生的项目,该奖学金项目旨在发掘优秀、有潜力的低年级博士生,支持、鼓励其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452名历年奖学金的获得者中,已有多人成为学术界、工业界的中流砥柱。

陈xx是xx大学第一位摘得该奖学金的学生,也是少数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得奖人。

这名生命科学领域的90后,为何会获得微软的青睐?

“我希望利用计算生物学方法加深我们对体液免疫的理解,为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为免疫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答辩中陈xx的这段陈述,让人心动。

科普:陈xx的“放大镜”

计算生物学,是将计算思维和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将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等工具引入生物学领域,重塑了生物学研究的方式,并拓展了生物学领域。

体液免疫,则隶属人体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主要由B细胞介导,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线。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并清除抗原。

这个过程非常快速,一般仅耗时十几天,在此期间,我们身体微观层面B细胞的小世界里,也发生着如同达尔文进化论一般的“演变”。B细胞的这个“微型进化系统”,正是陈xx所在实验室重点攻关的方向之一。他们想要搞懂其中的机理——是什么胞内分子信号在驱动B细胞的正向筛选?

那计算机科学为何与之相关?陈xx解释:“在这样研究过程中,计算生物学能够从大量的、高复杂度的实验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模式,形成假设,为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提供指导。”

简单理解,计算生物学能够更好地帮我们进行生物相关的数据处理与筛选,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在细枝末节上看清楚B细胞免疫演化的过程。

实践:入学一年初战告捷

陈xx在本次微软奖学金申请中提交的方向,并非“纸上谈兵”。

2021年5月,在正式入学9个月后,他作为共同一作署名的研究文章“CoupledanalysisoftranscriptomeandBCRmutationsrevealsroleofOXPHOSinaffinitymaturation”发表于期刊NatureImmunology(xx大学徐和平研究员和匹兹堡大学HarinderSingh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共同一作作者还有xx大学博士生王琰和匹兹堡大学博士后GodhevKManakkatVijay)。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找到了B细胞进化过程中的“两个一”:一条该过程中的关键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一个“神奇”的小分子化合物——oltipraz。

陈xx说:“依赖于包括双光子成像等技术的进展,过去10年,在细胞层面,我们对B细胞‘进化’过程有了更多的认知,即了解了有哪些细胞参与这个过程;但在分子层面,也就是在基因方面,我们还知之甚少。如果想要知道哪些基因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区分不同亲和力B细胞的标记。”

借由主题模型方法为代表的计算分析的“眼睛”,陈xx看到了一条关键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通路,即一组基因通过相互作用行使特定的功能,可以理解为如同电路的一系列“触发线路”,在“触发”后能够发挥功用。陈xx他们发现,在高亲和力的细胞中,氧化磷酸化通路的活性会更高(也就是基因表达更活跃)。

同时,他们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小分子:oltipraz。这个小分子能够增强氧化磷酸化通路的活性,使得机体更快产生高亲和力的细胞。这也是科研领域第一个被报道具有促进B细胞的正向筛选和抗体亲和力成熟功能的化学小分子。

“正常情况下,大家打了疫苗以后,就等待机体自己作应答。有的人可能会应答,有的人却打完疫苗后也不会产生什么抗体——也就是说,完全取决于个体本身。那么,有了这样的小分子后,我们就有可能可以人为干预这个过程,加速身体产生抗体。”

这些发现让他们高度兴奋。数月后,陈xx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了另一本重要期刊Immunity上——10月8日,xx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和平课题组与何丹阳课题组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EarlydevelopingBcellsundergonegativeselectionbycentralnervoussystem-specificantigensinthemening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条B淋巴细胞在脑膜中进行发育和阴性筛选的全新途径——陈xx再次成为文章的共一作者之一,而这项成果在同行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目标:继续瞄准免疫记忆

作为一个典型的“科研派”,陈xx完全适应并享受着“xx生活”:每天九点左右进入实验室,孜孜不倦地乐在其中,直到晚上十点再告别。

入学短短一年多,就“初战告捷”,陈xx的“秘诀”是什么?

“没有‘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我很早就想好了要走这条路!”

陈xx是宁波人,本硕都就读于浙江大学生物信息学,他很早就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路:读博。在与相关领域的几位博导交流后,陈xx发现在xx大学这所“邻居”学校里,藏着一位与他非常match的PI:生命科学学院博导徐和平。

徐和平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得美国白血病和淋巴瘤学会学者奖等多项荣誉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等项目的支持。

“我发现徐老师对实验室的构想、研究方向,跟我想的都比较吻合。他会结合计算生物学的手段来研究免疫学的课题。而我在博士阶段想做一些数据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课题,徐老师非常支持我的想法。”陈xx说。

而关于未来,这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思路清晰:“我希望通过博士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成长为一名独立的、合格的scientist。对于研究的方向,目前主要聚焦于免疫记忆,探索B细胞在发育和亲和力成熟后的命运决定机制。”

实际上,陈xx的理想从未变过——遵循自己的兴趣,不断探索未知。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五)

人物介绍

张xx,xx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试验技术中心主任,曾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台州市‘青年先锋’称号”“台州市首批优秀青年人才”“xx省‘钱江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

日前,xx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里,张xx博士陷入沉思,摆在他眼前的,是一张复杂的机器狗动力传动系统设计图。这是前不久,他与团队成员一起设计的,即将投入样机试制。

2021年是张xx进入双环传动的第七年,在此期间,他在产品研发、团队建设,及科研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极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他先后荣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台州市‘青年先锋’称号”“台州市首批优秀青年人才”“xx省‘钱江人才计划’”等荣誉称号,其团队也先后被评为“xx省重点技术创新团队”“台州市重点技术创新团队”等。

潜心研发

勇攀技术高峰

张xx是江苏响水人。2013年,他从韩国留学归来后,放弃高校任职机会,作为台州市“500精英计划”紧缺人才被引入玉环。次年进入xx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这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齿轮散件专业制造企业之一。此后,张xx一心扎根玉环海岛基层,深入实践,潜心打磨技术。

2018年3月,他负责研发的一批齿轮样件在交付后,收到客户反馈,称装机效果不佳,变速器振动噪声异常明显。而此时,距离其产品上市的时间不到2个月。张xx第一时间带队从玉环赶赴广西柳州,实地勘察研究,重新分析所有变速器的相关资料。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不断地试验、修正仿真模型,几天几夜没睡过整觉,困了就在实验室眯会儿,硬抗过去的。”回忆当时的情况,张xx记忆犹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周后,张xx等人就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后经客户整车试验验证,变速器整体噪声大幅减小,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至此,张xx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凭着一股不放弃的韧劲,七年来,张xx攻克了齿轮传动减振降噪、高强度低噪声齿轮材料开发、高精密行星齿轮传动等技术难题。

工作之余,张xx喜欢看书学习,但他看书的方式却异于常人。他将最近要看的书单列出,整理成电子表格,根据作者、内容简介等信息进行排序,选出最需要看的书。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高效地吸收知识,有效率地做事。我在某本书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尽快在下一本书里找到答案。”他说。

精益求精

打造优秀团队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去年年初,张xx接受公司任命,负责组织成立研发团队。一支15人的团队很快被组建起来,作为队长的张xx对大家严格要求,毫不含糊。“严格到一份报告里,一个标点都不能出错。”他说。

“有一次,为了解决一款变速箱的高噪声问题,我们三个月内做了100多组实验,反复对比验证。大家都觉得没问题了,但张xx老师说不行。正因为他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让我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程经验和试验数据。”团队成员吕建华告诉记者。

最终,变速器成品在原始噪音指标上降低了5-8分贝。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却是该款产品在专业领域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每周六下午,张xx还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雷打不动地带领大家开学习研讨会,分享机械传动专业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差速器小总成设计开发、各款汽车用变速器减振降噪研究、发动机用消隙齿轮设计开发等多个项目开发,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谈起未来,张xx满怀憧憬。“接下来,团队将努力把高精密减速器相关研究推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并把研究院建设成国家技术中心和世界级分总成研究院。科研没有终点,我们愿成为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追梦匠人’。”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六)

人物介绍

陈xx,1967年12月出生,xx象山人,xx大学兽医学博士,xx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所副所长,在畜禽技术产学研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将试验及实践成果转化推广,提升了象山县乃至xx市畜牧业发展水平,为养殖户解决多个技术难题,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十佳兽医等14项国家级奖励及荣誉。

突破创新产学研结合

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xx坚信,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她积极创新探索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在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反季节繁殖技术、水禽岸养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海水养鹅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在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方面,先后在猪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病、雏鹅早期的痛风研究等多个研究上取得进展并推广。

针对白鹅产蛋的季节性问题,通过与浙江大学、xx大学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专家长期合作交流,她采用人工换羽、光照调控、营养调控等多种方式,研究象山白鹅的反季节繁殖技术,取得了多个研究成果。目前,象山乃至国内多个浙东白鹅养殖场已应用反季节繁殖技术,解决了白鹅的季节性繁殖问题。

水禽饲养产生的粪便、污水对水体大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陈xx积极创新,通过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专家探讨,总结探索出了水禽岸养模式,将原本饲养在河道、池塘、水库里的白鹅、鸭子等水禽“乔迁”到陆地,利用小水池、喷淋等方法为水禽提供饮水及梳理羽毛等用水,并通过建立粪污处理系统,避免了养殖粪污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不仅达到了改善水环境的目的,而且还有效降低了饲料消耗,减少水禽发病、死亡情况,获得稳产高产的生产性能。目前,象山县乃至国内多地浙东白鹅、蛋鸭等水禽已实行水禽岸养模式。

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拓宽养殖空间迫在眉睫。陈xx通过与专家实地走访,在国内率先试验“海水养鹅”模式。2013年10月,开展了浙东白鹅海水养殖试验,经过近2年的饲养对比试验,肉鹅、种鹅都获得成功。白鹅成活率、生长速度和耗料量不仅与淡水养殖基本一致,而且可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养殖成本,实现了生态和效益双赢。陈xx还创新海塘“养鹅—海鱼—梭子蟹”生态养殖模式,每亩效益达4万元以上,为象山白鹅产业进一步打开了发展空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畜禽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基石。陈xx联合上海市农科院白鹅育种团队,以国内外新优品种“引、选、繁”工作为基础,开展加强浙东白鹅品种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并充分利用现代家禽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同时,研发充分发挥新品种遗传潜力的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浙东白鹅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联合各方资源

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2012年,陈xx主导成立了奔康、共富扶贫小组,以畜牧业技术精准扶贫的形式,帮助更多困难户通过产业实现自主脱贫。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帮助120余户残障及困难户从年收入几千元甚至无收入达到了每户年收入20万元。2016年,她先后成立至诚、至善等24个白鹅扶贫基地,帮助42户低收入农户养鹅致富。

陈xx还将扶贫产业延伸至县外,利用延边龙井特殊的气候条件开展“种鹅反季节繁殖”,牵线促成了延边鹅如君禽业有限公司,成功建成存栏3万羽的白鹅种鹅养殖基地,为周边约600余户农户带来共享产业扶贫的红利。在仙居、嵊州等地发展象山白鹅扶贫产业,建成4个存栏万羽的白鹅扶贫基地,带动周边约200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她还推进白鹅扶贫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州落地,从象山发出4批次共8000羽鹅苗到西昌县和盐源县两地,对屏山县和普格县40余名农技人员在象山鹅场进行现场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雷波县肉鹅场建设项目起草可行性报告,并设计图纸。

为持续推进白鹅养殖技术帮扶,陈xx坚持定期连线帮扶基地农户,持续对海南、四川凉山州、山东烟台、吉林延边等13个省及省内仙居、兰溪、嵊州、衢州的白鹅扶贫项目进行技术服务的跟踪。

2021年夏天台风“烟花”来袭,陈xx从黑龙江哈尔滨全国禽病防治会议现场奔赴大连烟台,护送帮扶基地延边鹅如君3。5万颗鹅蛋到xx象山孵化基地,中途经山东青岛扶贫鹅场、江苏东海扶贫鹅场,她还进行了科学养鹅和暴雨后鹅场的消毒灭源工作技术指导,到达目的地后,又投入到灾后恢复生产帮扶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陈xx在畜牧兽医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三十余年,从桃李年华到知命之年,汇聚了她奋斗在畜禽养殖场一线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七)

人物介绍

陈xx,1963年10月出生,现任xx县科协科普部部长,兼任县农函大办公室副主任,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者和县科技志愿服务队活动管理员,也是科普中国和省市科协信息通讯员。先后获得“浙江省最美志愿服务工作者”“xx县最美志愿服务工作者”“xx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进个人”“中国科协优秀信息员(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在xx县,有一位科普达人,人们习惯于称呼他为“老陈”,无论是在乡野田间还是在社区礼堂前,总能看到“老陈”忙碌的身影。这位“老陈”名叫陈xx,1963年10月出生,现任xx县科协科普部部长,是一位有三十年科普“工龄”的老同志。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无怨无悔。三十年来,他在基层科普事业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岗位上默默坚守、在拼搏中奋进,付出了心血,也收获了荣誉。日前,在中国科协和人民日报公布的“典赞·2021科普中国”活动中,陈xx同志获得“基层科普人物”提名。

三十年如一日

科普事业的“传播人”

他热爱科普事业,坚持工作创新,努力打造“xx科普品牌”。他深知科普事业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工作,科学传播的受众不再单纯是无知无识者或是知识拥有的弱势者,如青少年、体力劳动者等,而是所有的公民。于是他为打造党政领导、科协主导、乡镇部门协作大科普品牌出谋划策,通过大型主题科普活动,打造xx科普品牌。

在他的紧抓落实下,“科普节”“全国科普日”已然成为了xx科普的重要标杆。在2013年至2020年间,xx县科协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11年,xx县更是以省内考核第一名佳绩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并作为全国六个创建单位代表之一在中国科技会堂作典型交流发言。在当年的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电视电话会议上,xx又作为唯一县级代表作交流发言。

xx县于2019年3月,成立中国科协xx县科技志愿服务总队,“老陈”又主动请缨,成为“xx县科普讲师团”和35支xx县学会(乡镇、街道)科技(科普)服务志愿队的管理员,与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文化礼堂积极对接,将科普传播到基层、企业和学校中去。

三十年如一日

同事口中的“大忙人”

他身兼数职,是xx县科协科普部部长,兼任县农函大办公室副主任,是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者和县科技志愿服务队活动管理员,也是科普中国和省市科协信息通讯员。

作为县农函大日常工作负责人,他始终坚持科教兴农,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为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他多次组织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培训授课、建立示范基地,加大种植养殖专业人员致富技术培训,助力种植业养殖业农民科技致富,自2004年以来,共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844名;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志愿者和县科技志愿服务队活动管理员,他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积极落实“你点单、我送服务”项目,先后获得“浙江省最美志愿服务工作者”“xx县最美志愿服务工作者”“xx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作为科协系统的信息员和通讯员,他坚持不懈撰写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及其志愿者活动信息,在各级媒体上发表信息动态1100余篇,获得“中国科协优秀信息员(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三十年如一日

朋友口中的“热心人”

面对基层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工作量大面广,人手少,经费少的问题,他内联外引,始终坚持借助外部科普资源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他主动争取互联网媒体为xx县科普活动直播联动,科普时效和科学普及覆盖面大大提升。2020年10月18日,争取利用腾讯网平台为“xx金钉子”地质博物馆“云上科技馆”直播30分钟,收看网民达43万人;2020年9月,xx县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争取xx传媒集团现场直播19分钟,在线观众达18万人。

面对基层科普资源少的问题,他积极对上争取科普资源下沉。主动争取浙江省科协流动科技馆巡展5次,历时14个月,让90000多名青少年零距离体验到科技展品的乐趣,激发科技好奇心;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50多名专家到xx作科普报告100多场次;争取浙江省科协“科学+”品牌活动到xx开展活动5次;争取浙江省科协“博士生科技志愿服务”科技服务9次等,让全县青少年和群众能够足不出县就能接触到高端的科普资源。

面对基层科普活动场地有限,科普工作难度大的问题,他借力县内各类科普场馆、各级科普教育基地丰富的资源开展专题科普活动。他精挑细选各类科普场馆,悉心指导基地创建工作,增强了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科普场馆的服务能力,目前全县累计拥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5家和省科普教育基地8家。

同时,他重视新型传播,让科普“流行”起来。推广应用“科普中国”和“移动科普中国APP”网络科普资源,推广“乡村科普e站”“社区科普e站”“校园科普e站”,指导吕山乡中心小学建设“校园科普e站”,被中国科协认定为首批科普中国校园e站服务示范点(全省共3家),牢牢抓住互联网时代赋予科普传播的新机遇,强化科普信息化建设。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说自己不过是个平凡的“老陈”,在这份平凡中,将一直坚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责任书写xx科普新篇章,无愧于在党旗下许下的铮铮誓言。

追梦路上优秀人物的事迹(八)

人物介绍

周xx,80后xx石雕大师。

春节前,位于xx县油竹街道的周xx石雕工作室里来来往往的客人络绎不绝,展厅里摆满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周xx忙着给客人们介绍他创作的石雕作品。

周xx高兴地说,最近很多人来店里选购石雕作为过年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今年的整体销售情况好于前两年,这也让他对xx石雕的未来更加有信心。

周xx是一位80后的xx石雕大师,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甫。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xx石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中学暑假期间就在家学习xx石雕技艺。毕业后,周xx便一头扎进石雕学习队伍中。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和父亲的指导,他很快就融入了xx石雕队伍,并能很快独立完成石雕作品的创作。这让他信心倍增,越来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要成为像父辈一样出色的石雕大师。

xx石雕人称是“在石头上绣花”,说的就是xx石雕巧夺天工的放洞镂雕工艺。正是通过层层放洞、细细镂刻,镂雕作品才具有疏密虚实、玲珑剔透、细腻精巧的艺术效果。

周xx在xx石雕创作上擅长花鸟动物等雕刻,这些题材在xx石雕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艺术体系中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他的创作秉承传统、钻研传统,从古代文学艺术成果中汲取营养,并在石雕创作中融会贯通。

周xx说,作为一个玉石雕刻创作者,不仅要有创作的热情和意愿,还要领悟创作的方法,比如对xx石雕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大自然,要懂得如何去观察自然、思考自然、雕刻自然。这种雕刻能力,除了自身的天赋外,更重要的还来源于后天的培养,一个是设计能力,一个是动手能力。因此,就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锻炼出良好的整体造型能力、画面布局能力以及专注、执着、创新的艺术精神。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石雕大师,还需要有一种雕刻纪律,就是老一辈人所说的勤快,要多想,多练,多动手。”周xx说。所以他一有空就在家练习,从量变达到质变,只有创作了足够多的作品,才能得到工艺水平上质的飞跃。

为了将xx石雕技艺进行传承,从2008年至今,周xx一直任教xx石雕艺术学校,共教授学生500余人。在校任职期间,他担任石雕教材编委,参与教学材料编写,并担任校内省级项目“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7-2018年)的负责人之一,在学校开创了“三生三品”现代石雕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他义务将“周xx石雕创作室”作为石雕专业学生们的实习、就业基地,共接纳过100余名学员实习。

周xx一直认为,xx石雕是一种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的、世界的。目前xx石雕从业者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困境。作为不可再生资源,xx石的稀缺性严重影响到xx石雕艺人们的创作。xx石雕创作者可以利用的材料除了四大名石,还有四大名玉以及翡翠、宝石等。只有材料的多元化才可以给艺人们更多的创作选择,从而拓宽、丰富整个xx石雕的艺术成果,才能更好地迎合大众消费市场、符合更多人的审美选择,从而活跃整个xx石雕市场,推动行业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的xx石雕工艺大师,周xx坚定心志,未来将继续致力于xx石雕艺术创作研究和推广。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接下来他要走精品、文创两条路线。在市场大趋势下,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玉石雕刻品的主要传播、销售渠道之一,同时,从小众到大众也将是一个消费转变方向。他要继续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继续以“三生三品”现代石雕培养模式作为重点实践项目、以在校任教和师带徒模式力行“传、帮、带”之责,悉心培养石雕专业技能人才,为雕刻界开拓创新创业精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