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工作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指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快乐成长与身心健康,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全员导师制是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制度。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压力和家长的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构建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职业生涯指导”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高一突出“养成”教育、高二体现“三观”教育、高三侧重“理想信念”教育”三个阶段的导航项目。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育人组合,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课程学业、社会实践、兴趣特长、生涯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帮助。
三、组织机构
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领导小组,设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学校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1、学生发展指导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主任:
成员:
四、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面向人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将全员导师制工作推进作为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关键抓手,大力倡导“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育人模式。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坚持因材施教,基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依托导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适时开展理想信念、学习生活、心理与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增强自信、激发潜能,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协同
坚持重点突出,强调导师尽职尽责、分工协作,落实育人的关键职责,推动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校内校外协同联动,为全体中小学生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五、实施要求
(一)树立一种理念
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
(二)明确三个目标
构建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匹配的教育阶段体系目标:
1、高一年级,注重“养成”教育。
2、高二年级注重“三观”教育。
3、高三年级,注重理想信念教育。
(三)落实基本任务
导师的工作内容设置三项基本任务,包括:一次学生家访、一次谈心谈话、一次书面反馈(即:“三个一”):
1、导师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家访,实现学生家访全覆盖,可以与班主任联合开展家访。
2、导师在开学前后、重要考试前后及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并及时开展必要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3、导师在每学年结束时,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挖掘学生“闪光点”和提供成长建议为导向,双向完成文本材料及手册,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四)履行两项职责
1、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
2、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的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在上述关键职责基础上,导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教育契机,适时开展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等全面发展指导。
(五)实施三个步骤
1、师生双向选择结对子。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当导师,实行班主任首导制和科任教师副导制,原则是学科教师全员参与,音体美教师侧重艺体生,导师不足可由中层干部参与,每位导师与5-10名学生结对。
2、结合学生实际,师生共同拟定成长计划,共同制定工作方案;
3、导师利用有效时间、不同场合开展有针对性的“五导”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六)建立五项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在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简介;成长纪实。
2、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一是每谈必录,导师每次统考前与统考后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或辅导一次,每次谈心、辅导内容要有记录;二是及时沟通,要求导师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
3、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导师应及时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作出相关判断。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做到有主题、有案例、有剖析,并提出诊断方案,指导个体实践。
5、建立创新载体制度。依托校内外资源载体,创新开展特色活动,搭建学生发展平台,促进个性成长。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范文(二)
作为一个从教二十余年的老教师、班主任,我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年级刚入校,只要一天,你就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之间的差异,这其实是家长之间差异,更是家庭教育的差异。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的成长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并不是学校教育。因为同样是一个老师教,但是出来的“成品”是各不相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家庭。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的一生。
听了张老师线下讲座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的成长是有多种因素形成,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先天差异,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好的教育就是“赋能”。家庭教育的内涵就是引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家长的观念改变,才会产生探究科学的家庭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欲望,而我们就可以达到助力家长的自我成长的目的。因为,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在张老师的描述中,我得知了家庭教育是分三个层次的,合格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会自我保护、遵守规则,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具有责任意识,乐于助人。最高层次是培养优秀人才,做到事业有成、服务社会,但这个取决于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个人天赋和努力,感觉需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这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觉得一般做到成功教育就很好了。其中,老师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我觉得很绝。同样的理论,张康桥校长也成这样讲过:“如果你丫头给你做儿媳妇,你要不要吗?如果是你儿子这样的男孩子,给你做女婿,你要不要吗?”
我们家庭教育需要认识到教育的规律,在0-6岁的时候关注对孩子的习惯的培养,多多赞扬孩子,7-12岁的时候,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教养目标了,对孩子以鼓励为主,13-15岁的孩子,要多包容他们,及时做好沟通工作,了解他们的困惑,分享他们的快乐。16岁以上则是采用各种办法激励孩子的成长。我们会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关注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时间段不关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平时和孩子缺少沟通,这样的家庭到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亲子关系会出现问题,这个时候的家长就着急了,期待着有什么灵丹妙药能“一帖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因”,才有后面的“果”。
要知道早期家庭教育对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以下几种是常见的家庭教育的误区:
1、过度满足:无所谓、没热情、没感觉不会写作文
2、父母无权威:不尊重父母、师生冲突(过度民主)
3、规则意识差:违反校规、冲动易怒
4、过度控制:青春期逆反、抗争(辍学、心理问题)
我们需要指导家长认识和建立规则,明白规则是保护孩子不是约束孩子,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学校规则、家庭规则,让学生明白不伤害自己、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秩序。很多孩子会将家中的一些无规则现象带到学校中来,表现出以自我中心、不善于和同龄孩子交流合作等现象。这还是比较轻的状况,有的孩子在课堂中不会倾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老师的批评置若罔闻,这就是在缺乏权威意识的表象。
其实,建立规则就是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较量,家长需要温和而又坚定地坚持自己地主张,不要因为孩子态度(孩子会撒娇、软语央求)、身体原因,或者自己的心情而随意调高或者调低规则的底线。(即:今天我高兴,放你一马;今天我很生气,所以加大惩处力度)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培养未来工作品质(爱思考和细致),学习让孩子有自信,不依赖手机。学生上网成瘾的多数原因是:无爱好、自控力差、
现实生活无价值感(在游戏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关于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几点建议:多肯定孩子,让孩子有存在感、价值感;家长了解游戏,与孩子共同抵御游戏的诱惑鼓励孩子自我控制(共同制定规则);睡觉不带手机(学生模式)
我们正确认识孩子粗心和磨蹭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粗心的原因
能力:视觉能力偏弱、题意理解、知识掌握、不会检查
心理:思维模式、轻视计算、压力
磨蹭的原因
能力:专注力弱、学习困难、动作慢、不会安排时间
心理:逃避额外任务、追求完美
我的学习目标:
1、每日晚上1小时专注于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能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通过回顾、反思、探究获得提升,从而让复盘成为我的习惯,形成一种本能的自觉。
2、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课程,积极参加社团的学习和研讨活动,认真完成作业,顺利通过结业考核。
3、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阅读100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做笔记和思维导图,写读后感,做分享,让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家庭教育工作的困惑:
1、社会上一直在流传的“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的言论,这是一种家长的不作为,如果让“消失”的爸爸回归到家庭教育的阵营中来?
2、其实家庭教育工作其实是个系统化的工程,很多时候是一个家长在使劲,其他家长则是扯后腿。是否在开始阶段就应该是家庭主要成员都参与?
3、很多家长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比如,孩子不爱学习,有什么妙招可以立刻帮助解决的?观察下来,其实孩子的行为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改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家长更应该使用“水磨”功夫,那么家庭教育指导师是否应该和心理咨询师一样进行跟踪,帮助家长调整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4、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是否我们应该是给家庭先“把脉”“问诊”?改变了家庭大系统,而孩子的问题也应该是迎刃而解的了吧?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范文(三)
为深入贯彻XX市教委《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XX区教育局《XX区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的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与XX区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及质量,加强学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根据市教委和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面向人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倡导“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成为学生良师益友”“人人成为家校沟通协调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育人理念。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坚持因材施教,基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依托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适时开展个性精准的学生发展指导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五育”并举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融合
坚持重点突出,强调导师落实育人责任的关键职责,促进全员与专任相配合、分工与合作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融合、校内与校外相补充,充分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四)自主选择,统筹安排
坚持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人选为主,并基于擅长或薄弱学科、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学生统筹安排导师人选。关注重点学生、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学生的导师人选,强调导师落实育人责任的关键职责,充分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工作目标
全员导师制是指我校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学生个体匹配,从而做到学生人人有导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学校治理制度。
(一)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深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水平,提升班主任骨干及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专业引领能力。
(二)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沟通
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主要由导师和班主任开展家校沟通的方式,由导师统筹安排家校沟通内容、方式和频次,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
(三)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工作新模式
通过持续推进导师制工作,探索全员导师制实施的基本模式和典型经验、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梳理落实全员导师制所需的政策支持保障,为建立全员导师制相关配套机制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组织架构
1、学校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职责划分如下:组长(校长、书记):第一责任人,把握全员导师制顶层设计理念。副组长(副书记、副校长):负责统筹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推进此项工作。组员(德育教导)负责细化落实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总体管理全员导师制工作。
组员(教学教导)负责管理全员导师制工作中“教考一致”方面内容。
组员(工会主席):负责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
组员(未保老师):负责执行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具体内容。
2、核心工作小组
学校成立全员导师制试点核心工作小组,成员和职责划分如下:
组长(德育教导)负责细化落实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总体管理全员导师制工作。
副组长(未保老师):负责执行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具体内容。
组员(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年级组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做好本年级导师团队的专业培训或支持;年级组长负责做好本年级班主任和导师的日常管理,组织班主任定期召开本班导师团队讨论会,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和情绪,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上报,形成管理闭环。
(二)确定配对方式
1、导师范围
全校按照《XX区XX小学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的试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本校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匹配关系。
全校教师,共计105人(全体正副班主任84人、中层及以上干部8人、心理健康辅导教师4人、不搭班教师9人)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暂时不适合做导师的教师,由学校加强培养培训,在达到条件后承担导师职责。
2、匹配机制
(1)以班级为基础
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学校开展全员导师匹配机制以班级作为基础,学生可在班主任、副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不含其它班级副班主任)中自主选择导师人选。
(2)统筹与自主相结合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由学生依照对班主任、副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不含其它班级副班主任)的日常了解,依次选出三位自己想要结对的好朋友老师。年级组长组织各班依据选择情况,并且基于学生擅长或薄弱学科、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学生统筹安排匹配的导师人选。
(3)特殊需求匹配
班主任教师在实施全员导师制后,同时担任学生导师,与学生进行匹配。对于具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指导工作,应采取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由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优先承担的原则。
3、对应比例
每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特别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担任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可适当放宽至1:20。
4、导师团建设
所有学生完成导师匹配后,各班将建立由班主任教师与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同时,结合学校已有的“危机干预三级应急处置机制”和“全覆盖谈心机制”,各年级组长可应需开展本年级八个导师团的集体研讨,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则针对处境困难学生开展联合指导。
(三)开展导师工作
1、明确关键职责(2个关键职责)
(1)成为“良师益友”
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如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知道学生兴趣爱好、了解学生行为规范、关注学生交友情况、发现学生情绪波动等。
(2)做好“家校沟通”
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如了解学生家庭构成和养育方式、在学生或家长遇到情绪波动时予以安抚等。逐步优化家校沟通方式,原则上限定由班主任和导师开展学生家访和家校沟通工作,并主要由导师开展家校沟通,其他学科教师不随意与家长沟通。
在上述两个关键职责基础上,导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教育契机,适时开展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等全面发展指导。
2、落实基本任务(3个基本任务)
(1)1+n次学生家访
每学期开学前,由班主任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一次学生家访,如家长有其他要求,可适当开展视频家访,并记录在导师手册中。
(2)1+n次谈心谈话
学校将整合已有的“全覆盖谈心机制”,由导师每月与学生进行不少于一次谈心谈话,尤其是每学期的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日常谈话内容以关心校园生活为主,重要考试前后或生活发生重大变故谈话以疏导压力、缓解情绪为主,并就重要谈话内容向家长予以反馈,如发现需要启动“危机干预三级应急处置机制”,应及时报备心理辅导室。学生谈话和家长反馈均记录在导师手册中。
谈心谈话可以包含几种类型:含有眼神交流的一句问候、课堂上的一次发言及鼓励、课间3-5分钟的闲聊、教师有所准备的一次正式谈心(正式谈心每学期至少一次)。
(3)1+n次书面反馈
导师在每学期末,要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导向,针对不同学生用写一封信、贴一个即时贴、购置一份礼物等个性化方式,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3、建立互动平台(x个互动平台)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不难发现,导师的个人魅力和兴趣特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导师的喜爱。每一位导师都是一座“富矿”,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兴趣爱好。因此,学校鼓励导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或学科特色,比如“学习一次茶艺”、“做一次蛋糕”、“享受一次瑜伽”、“踢一次足球”、“制作一次实验”、“画一幅画”、“合唱一首歌”等,还可以利用学校拓展型教室资源,拉近与学生关系,建立良好沟通基础。
同时,学校为了进一步促进好朋友师生之间持续的、紧密的“伙伴”关系,结合学校主题月德育活动,搭建了每月一次的高效、自然的互动平台,具体安排见下表。
4、优化家校沟通
(1)导师担负家校沟通的主要责任
开展全员导师制后,原则上限定由班主任和导师开展学生家访和家校沟通工作,并主要由导师开展家校沟通,其他学科教师不随意与家长沟通,导师在确有学科教师介入必要时,要做好“协调者”,统筹安排家校沟通内容、方式和频次。为保障全员导师制工作循序渐进开展,如学生家长直接联系学科教师,学科教师应耐心回答相关问题后,应告知学生导师相关情况,由学生导师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关心问题的后续处理。
导师和家长沟通内容可以适当反馈学生校园生活、“五育”发展、同伴交往、社会适应、兴趣爱好等方面;导师和家长沟通方式应减少“键对键”、增加“面对面”,可适当利用视频、电话、家访、校访或其他方式开展沟通联系根据家长的需求,开展家校沟通,原则上导师主动和家长沟通频次应保持每学期至少两次,如学生出现情绪波动或其他需要联系家长的情况,应适当增加沟通频次。
建立导师与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在家长会、家长接待等工作中安排导师与家长见面(或视频聊天),强化导师“家校沟通者”的身份认同感。
在进行家校沟通过程中,导师应提供更适时、更正向、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反馈和建议,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的个性潜能和优势特长,建立孩子未来成长发展的合理目标和预期,成为家校沟通的信息“过滤器”和家长及其家庭亲子关系的“减压器”。
(2)微信群、家校沟通软件的使用规则
开展全员导师制后,各年级应规范已有的家长微信群(QQ群),微信群(QQ群)由班主任转发区、校两级重要通知、分享学生集体活动照片等面对整个班级的消息为主。学科老师应做到不在群中公布等第,不随意联系家长,如确有和家长个别沟通的必要,应当联系学生导师,由导师进行统筹安排。
(3)普及宣导
学校将组织召开年级组长会议、年级全体导师会议。突出“教师人人是导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指导思想。
学校多渠道向家长、学生宣传“为每一位学生配一位好朋友老师”的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传播正确育人观念,为全体导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召开校家委会议,征求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修订意见。积极组织工会、教导处等部门有效利用好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全体导师的工作开展,同步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探索导师“尽职免责”的保护机制。
召开各年级的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就学生心理等方面开展讲座,普及正确的育人观,同步导师与家长的观念,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5、恪守伦理规范
(1)底线规定
全体导师在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时,必须坚守良好师德师风,保护学生和家庭的隐私,严格遵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底线规定。
(2)紧急状况
导师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潜在心理危机时,须及时上报心理辅导室,并启动“危机干预三级应急处置机制”,会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开展评估和转介,恪守相应的职业伦理规范。
(3)双重关系下,学生隐私与家庭隐私的保护
开展全员导师制后,导师对于学生家庭情况应有一定了解,但也必须避免谈论学生家庭隐私。如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潜在心理危机时,相关涉及教师(年级组长、导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班主任)也应做好保密工作。
(四)归纳工作经验
在全员导师制推进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全员导师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结合学校评选“感动上小”系列故事征集活动的契机,聚焦优秀导师,并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五、工作安排
六、保障机制
(一)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细致落实导师关键能力的提升
1、开展《师生关系构建指导手册》和《家校沟通构建指导手册》的层递性研修活动
市教委全员导师制项目组下发了《师生关系构建指导手册》和《家校沟通构建指导手册》,本学期计划组织全体教职工对两份指导性手册进行系统性学习。研修前先行设计培训思考讨论题发给老师,做到“评价先行”,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
各年级组集中学习后,每个年级组推荐一位指定教师接受后续的学习成效反馈的口头问答,学校将在每个年级组内再随机抽取一位教师接受问答。如有学习效果不合格者将进一步需要纸质考核,同时该年级组将随机增加相应数量的反馈对象。
为了保障教师的学习成效,促进导师工作的专业素养发展,将在进行学习反馈的同时录制教师的回答视频,计划在行政会上对回答情况进行交流和反馈,形成学习管理的闭环。
2、开展《XX超级家长会》视频观摩活动
本学期计划组织全体教师观看《XX超级家长会》第六期节目,帮助教师了解导师制制度推进的顶层设计,把握学校导师制工作的整体理念,细看推进过程中的生动案例,加强导师们的使命感和目标感。
观看完节目后,将组织全体教师撰写学习体会,进一步将所思所获总结归纳,对个人的导师制工作作阶段性小结。
(二)落实“教考一致”要求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程教学“教考一致”落实情况和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作业管理措施等政策文件执行情况的督导督查,确保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和开展考试命题,严禁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不得将作业任务、作业监督和批改等工作布置给家长;严格落实等第制评价,为全员导师制试工作匹配支持性教学环境。
(三)社会资源的利用与信息化等
学校将从各方面支持全体导师的工作开展,由学校工会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同时,教导处和信息中心将继续积极探索信息化在全员导师制中的开展,设计和编印校本化《导师工作手册》,在三、四年级分别开展电子版和纸质版试点,征求意见,使其能成为“好朋友老师”和“好朋友学生”间情感的记录。后勤部门计划加强学校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环境美化,为全体导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范文(四)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的需求,学校全面推行“让爱在校园流动”全员成长导师制工作,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校育人体系,家校协同育人,让每一位学生适切发展、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生涯指导”的总体要求,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人本关爱,发挥情感教育的力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做到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科学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新模式,推动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家长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陪伴者,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目的意义
1、拓宽德育的实施途径,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实施个性化教育,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
2、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深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落实“人人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的育人理念。
3、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师生间建立个性化、亲情化的新型“导学”关系。
4、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科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重构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的家校关系。
三、实施步骤
顶层设计,整体推进。
建立学校全员导师支持系统,分工负责,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运用信息技术有序落实导师制工作的校本实施。成立“全员成长导师制”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全校成长导师制工作的实施、评估工作。学生发展部具体负责管理日常工作。
全体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分为校级导师、班级导师。全校学生分为重点关注学生及普通学生。校级导师由校领导、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和党团员教师组成,一对一的面向由班主任分离出的各班“重点关注学生”。班级导师团队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组成,面向班级全体学生。
宣传启动,解读方案。
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解读学校导师制方案,明确全员成长导师制对学校科学管理、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员培训,分类实施。
学校组长及以上干部和骨干教师等需参加区级相关培训,全体教师应参与校本培训。教师发展部做好培训计划和组织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努力提升教师担任导师的育人意识和专业能力。
师生匹配,双向选择。
所有普通学生与导师之间具有一至两次双向选择的机会。第一次匹配,由校级导师团与特殊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选择;第二次匹配由学科老师与所带社团的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第三次匹配由各班级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要求做到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做导师,匹配应突出学生意愿和个性特长最优发展。
家校沟通,导师主导。
明确家校沟通是导师工作基本任务,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结对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立德树人”的育儿观念,在陪伴孩子成长中更好理解、尊重和激励孩子。“重点关注学生”依据实际情况,由导师和相关专业人员联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四、工作职责
思想引导
引导结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经常检查和督促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结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生活指导
关心结对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经常与结对学生本人及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助,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协调好家长、学生、学校和任课教师的关系。
心理疏导
定期与结对学生谈心,“普通学生”每月至少1次,“重点关注学生”每月至少2次,了解其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与各相关教师、家长、同伴沟通,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成长向导
帮助结对学生了解个人的能力倾向和兴趣,培养爱好特长,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启导
要把开发结对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要确立“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成长的契机”的观念,坚持因材施教,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五、工作制度
档案制度。
A导师档案:每位导师须完成《全员导师制教师胜任力评估》,并完成至少6课时的导师胜任力培训;B学生档案:运用学校全员导师数字化平台,为每位结对学生建立档案。
“五个一”关爱制度。
①全家福照片:每学期,导师须与所有结对学生拍一张合影,营造温馨、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为导师制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②谈心:导师定期和不定期与学生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特别是在每学期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交心谈话,并在“导师制工作”平台上做好记录。
③寄语:每学期期末,导师须给每位结对学生写一份寄语,记录其成长的点滴,以鼓励为主,向结对学生提出希望和勉励。
④家访: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导师每学期至少家访1次,并填妥《福山证大外国语小学家访记录》,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共同探求最适合结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⑤梦想+计划:每学年,导师须为结对学生完成一个小心愿;结对学生也可为导师完成一个小心愿,促进师生关系更为密切,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会诊”制度。
导师遇到特殊案例、问题可邀请“导师团”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教育方案,开展重点指导。对重性心理问题学生,要及时转介。
评价制度。
学生可通过向教师发放“暖心卡”的形式参与导师评价,学校综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及导师自我评价,并根据学校“导师制工作”平台上的数据记录分析,对导师一学期的工作做出综合测评。
六、支持保障
专业保障。
参加区级导师专业培训,并积极开展校级导师专业培训,为导师们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等培训课程。针对教育中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开设导师沙龙,相互启发,解决问题。
教学支持。
作业系统是“教考一致”的支点,学校课程教学部积极构建、开发、落实基于能力的作业系统,为全员导师制工作创设支持性教学环境。
激励机制。
将全员导师制实施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完善优秀导师的评价及绩效分配制度,表彰结对学生喜爱的优秀导师。
保护机制。
与导师签订《尽职免责协议书》,对导师人文关怀,为全体导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范文(五)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发〔20XX〕40号)《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XX〕4号)、《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XX〕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20XX〕29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X委发〔20XX〕8号)、《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实施意见》(X委发〔20XX〕3号)等文件要求,落实本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推动教师人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身心健康的促进者,现就本区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做如下工作部署。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指导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快乐成长和身心健康,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中小学全员导师制是中小学校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治理制度。
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总体目标是:秉持着“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的价值导向,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优化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心理压力和家长的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构建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打造“家一校一社”协同的学生全面发展支持网和身心健康守护网。
三、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面向人人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位教师的生命成长与身心健康发展,将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推进作为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关键抓手,大力倡导“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育人模式,大力宣传“人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人成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育人理念。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坚持因材施教,基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依托导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开展理想信念、学习生活、心理与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增强自信、激发潜能,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加强融合
坚持重点突出,强调导师尽职尽责、分工协作,落实育人的关键职责,推动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校内校外协同联动,为全体中小学生搭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四、具体举措
(一)建立区校两级组织架构
1、区教育局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区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的全员导师制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XX区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的工作方案》;成立由局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全员导师制工作小组;组建全员导师制专家团,为相关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过程评估。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统筹协调各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各项工作,分区域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师训部、德研室等专业部门分别实施教考一致、全员导师区级培训、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专业素养提升等工作。
2、各学校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团队
学校要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团队,校长、书记等主要领导人为第一责任人,依托年级组、行政班子和教育教学管理、人事、学校学生发展指导等相关行政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具体落实、建立组织架构并确保整体推进与落实到位。定期组织研究学情、排摸重点对象、及时调配力量、开展分类指导。学校、年级组及班级导师团定期召开各类导师例会(含全体任课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上报,形成管理闭环。
(二)推行对象范围
1、小学阶段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选择重点年级落实。
2、初中阶段学校(含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完全中学初中学段和民办初中阶段学校)各初中年级全体覆盖。
3、普通高中学校结合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已开展的育人方式改革和学生选学选考、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综合开展。
4、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三)明确工作要求
1、形成“一校一策”
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对本校全员导师制的工作目标、组织架构、匹配机制、职责任务、工作要求、研训制度、激励保障等进行全面研究,编制形成本校的《全员导师制工作学校实施方案》。
2、开展全员培训
学校要建立全员导师制工作的校本培训、研修与研究制度,建立学校导师专业培训分层分类体系。以校本培训与研修为主,建立以班级为单位,聚焦学生和家长特殊需求的“导师团”集体教研制度。
学校要定期针对全员导师制工作开展,组织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集体育人教研,做好校本教师的全员培训,切实提高全体导师的认识认同,以及担任导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学校要利用好导师工作《指导手册》等专业资源,为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导师设置师生对话艺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校沟通与家庭教育指导等培训课程,培养校级“种子教师”。
学校要切实发挥校级“种子教师”班主任、德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配套开发《导师工作指导手册》《导师任务清单》及工具包等专业资源,强化经验分享和案例教学。结合学校生源特点和试点工作实际,提高导师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专业处置能力。
3、做好导师匹配
学校按照《全员导师制工作学校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本校全员导师制工作,可采用意向征询、双向选择或利用社团等载体进行导师匹配,落实导师的两项基本职责和三项基本任务。
学校全体教师原则上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暂不适合做导师的教师,由学校统筹安排,加强培训培养,符合条件后承担导师职责。学校可根据办学规模、师生比、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方式和配置比例。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针对个别具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各校应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与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积极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4、建立激励保障
学校要建立全员导师制校本激励机制,完善优秀导师的绩效分配制度,在教师专业发展、评先评优、职称晋升、表彰展示等方面,向担任导师的教师倾斜,建立导师“尽职免责”等保护机制。
5、加强经验总结
学校在全员导师制过程中,结合“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政策落实,要积极发挥每一位导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导师育人实践的行动研究,创新全员导师制的工作模式、载体和方法,可探索云平台在全员导师制工作中的作用和效能,及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宣传本校实施全员导师制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案例。
(四)明确导师职责与规范
1、明确导师的两项关键职责。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的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2、明确骨干导师的职责。班主任兼任部分学生的导师。党员教师、班主任、专兼职心理教师、德育骨干教师应优先承担具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指导工作。“导师团”要加强导师工作的集体研究、研讨和具有特殊需求学生的针对性联合指导,建立配套机制。
3、明确伦理规范恪守要求。导师在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和家校沟通工作中,应坚守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和良好师德师风,保护学生及其家庭隐私,严格遵守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导师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潜在心理危机时,须及时上报学校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会同相关专业教师和专业部门做好相关工作,恪守法律法规要求和职业伦理规范。
在上述职责和规范的基础上,导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教育契机,适时开展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等全面发展指导。
(五)明确导师任务
导师的工作内容设置“3+任务,即依托三项基本任务和”项其他任务的开展,多措并举建立起良师益友关系。
三项基本任务,即访、谈、写(“三个一”)。
1、访一次学生家访。导师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家访,实现学生家访全覆盖,可以与班主任联合开展家访。
2、谈:一次谈心谈话。导师在开学前后、重要考试前后及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并及时开展必要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3、写一次书面反馈。导师在每学年结束时,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挖掘学生“闪光点”和提供成长建议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n项其他任务,导师完成学校的任务要求,或自选参加结对学生的小组活动,或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邀请结对学生参加一些个性化活动等。
(六)优化家校沟通
优化全员导师制背景下的家校沟通,由班主任和导师主要承担与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统筹安排日常家校沟通的内容、方式和频次,界定必要的家校沟通场景,强化教师主体责任、健全教师沟通机制,规范家长微信群、家校沟通软件的使用,减少“键对键”、增加“面对面”,为家长提供更适时、更正向、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反馈和建议,使导师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协调者,积极缓解家长的养育焦虑、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孩子的个性潜能和优势特长,建立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合理目标和预期,成为家校沟通的信息“过滤器”和家长及其家庭亲子关系的“减压器”,构建家校共育合力。
(七)关爱心理健康
学校要注重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积极和谐的心理氛围。在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上,重视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培训与实践,逐步实现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态势。作为导师,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主动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围绕学生成长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给予心理关怀与成长指导。
(八)实践幸福课程
学校要抓住课堂育人主渠道,充分利用《幸福课程学生指导手册》,全面落实学科教学与学生幸福课程的整合实施,人人参与幸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夯实幸福课程实施的师资力量。发挥幸福课程互动体验平台的交互作用,引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良好交互关系,实现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的交互融合。发挥幸福课程互动体验平台成就系统的作用,建立学生个人荣誉体系。促进学生成为自信向上、健康生活、乐学高效、善于交流、合作进取、责任正义的爱嘉学子。
(九)规范课程教学
结合“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政策要求,加强课程教学规范管理,提高校本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内容品质,为全员导师制全面推进匹配支持性教学环境。中小学校要确保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布置作业、组织命题和考试评价,严禁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不得将作业、作业监督和批改等工作布置给家长;学校的考试测验内容不得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练习范围,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及科目,严禁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和组织任何形式的联考月考;小学阶段严格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初中阶段严禁对学生考试测验成绩进行排名,可采用百分比区间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反馈学业情况。
五、支持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党建引领、党政同责,合力推进全员导师制工作,党政领导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全员导师制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协同区妇联、区民政、区卫健委等各部门协同联动,把本区全员导师制纳入区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局。定期召开专题会,研判各校相对集中的急难问题、协调各部门力量,推进该项工作。
(二)落实专业保障
区教育局和教育学院要组建专家指导团队,为导师专业提升赋能。
1、市级专家导师。邀请市教委教研室、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以及华东师范大学、XX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社会专业机构等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外聘专家,为导师提供专业指导。
2、区级种子团队。依托市级全员导师制“种子教师”和德育骨干
教师队伍及区教育学院德研部门的专业优势支撑,有效发挥已有试点学校的经验优势,深化研究和实战指导、推动经验生成与示范辐射。在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和曾开设区级师训课程的教师资源库中,遴选与德育管理、班主任队伍建设、心理和家庭教育指导、学科德育等领域相关的骨干教师,进一步培养区级“种子教师”,指导区域内各中小学建立全员培训和校本研究研训机制,为学校推行全员导师制及导师开展学生指导和家校沟通赋能。
3、校级骨干教师。各学校推荐在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骨干教师加入区级讲师团,为导师提供实践指导。
(三)开展调研指导
区教育局持续加强调研指导,定期对区域内中小学落实全员导师制开展调研指导,严格参照国家教育部质量检测中心和XX市教研室绿色指标评价要求,结合“双减”和“五项管理”等政策落实,加强相关工作督查,及时研究、总结区域层面推进全员导师制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效,组织学校经验交流和展示,并宣传全员导师制工作落实的典型经验。
(四)完善评估机制
区教育局将建立各学校全员导师制工作的创优评优机制,指导各学校加强导师日常工作的交通、通讯等必要保障,进一步完善优秀导师的绩效分配制度,加大对在全员导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展示与表彰,区教育局人事科将导师的工作经历及成效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创先评优等的重要参考,完善导师工作的激励保障。学校全员导师制实施情况,纳入学校的督导评价体系。
(五)优化工作氛围
区教育局将指导各学校有效利用好社会各方面资源,支持和推动全体导师的工作开展,同步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加强学校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环境美化。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宣传部门多渠道开展面向学校、社会、家长的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工作配套宣传,创新宣传普及形式、传播正确育人观念,为全体导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方案范文(六)
为深入贯彻市、区两级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基础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推动学校教师人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建立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守护网和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根据“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理念,建立学校全员导师组织架构和导师团,设计导师培训校本课程,用好导师工作指导手册,探索全员导师制实施的基本模式,切实增强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深化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沟通,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家长的教育焦虑,重构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育的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支持系统,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联动育人生态构建全员导师制,构建三类课堂,“核心课堂”学科导师筑基学生成长,“延展课堂”项目导师放飞学生思想,“实践课堂”研学导师扶持学生逐梦。
三、工作举措
(一)建立组织架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全员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XX市格致初级中学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成立“全员导师制”工作推进领导小组。
各部门工作职责:
◎校长室、党支部:将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导师制的整体建设及推进中,通过学校“诊断”项目的深度推进,师德师风内涵建设保障协调导师制的落实落细。
◎德育处、教导处:共同设计“导师培训课程”,开展导师的主题教研与培训。
◎教导处:负责做好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
◎德育处:负责工作推进与日常管理。重点依托年级组长、党员、“晓明社”团队负责导师制的运行和日常管理。
◎教科研室:负责典型案例的收集与推广。
(二)全员导师制的实施
1、排摸教师情况
遵循“教师人人是导师”的指导思想,学校全体教师都可担任学生导师。排摸全校教师情况,确定导师名单。
2、导师制推进三部曲:相识-相配-相信
(1)相识
暑期启动并开展全员、全覆盖的家访工作,任课老师与班主任一同家访,建立导师与学生的初步联结。开学后,开展导师志愿服务岗活动,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熟悉度,为精准化导师匹配做准备。
(2)相配
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与导师协同合作的“导师团”,发布导师简介。班主任指导学生选择导师,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导师匹配与调整:
①双向选择——班主任统筹
每个学生进行6个志愿的选择,班主任根据师生意愿统筹匹配。
②学习导向——强弱组合
结合学生学习上的薄弱之处,平衡志愿选择。
③特需定向——量体裁衣
在遵循意愿的前提下,对特殊需求学生进行定向匹配。
④兴趣辅助——生涯指引
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匹配能够给予他们特长指导的导师。
最终产生能体现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对名单。在导师匹配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低年级采用意向征询、双向选择,高年级利用社团、探究课题小组等载体进行导师匹配。针对个别具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采用“多对一”方式匹配多名导师。
3、相信基于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导师与学生构建相互信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导师主动、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对导师有信任感。
(三)导师关键职责与基本任务
(1)全员导师制的导师基本职责包括:
①成为“良师益友”。导师要成为所指导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指导。
②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做好与所指导学生家长的家校沟通,建立陪伴支持、真诚互动、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开展科学、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
在上述基本职责基础上,导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找到适合的教育契机,适时开展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等全面发展指导。
(2)导师基本任本任务“3+1”模式,“3”包括:至少一次学生家访、至少一次谈心谈话、至少一次书面反馈;“1”:指导学生参加探究学习。
1、至少一次学生家访。每学期开学前,由班主任指导或联合导师开展一次学生家访;
2、至少一次谈心谈话。导师要在每学期的重要考试前后、学生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学生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和开展家校沟通;
3、至少一次书面反馈。导师在每学期末,要围绕学生本学期的成长发展情况,以积极肯定、正面鼓励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为导向,撰写个性化《成长寄语》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书面反馈。
4、一次研究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一次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完成一次探究学习记录。
5、鼓励导师在“基本任务”之外,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多样、因人而异的沟通指导,优化师生关系。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严格落实全员导师制工作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校长、书记要落实本校全员导师制实施的领导责任,定期组织研究学情、排摸重点对象、及时调配力量、开展分类指导。
(二)落实管理措施
为确保该项目有效实施,学校将给予长期、稳定和有力的关注。
1、加强主题教研与培训。设置“教考练一致”、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校沟通等培训课程,转变、提升教师育人观念和行为;同时加强专题研究和案例积累,便于共享和不断优化。
2、加强评估与激励机制。学校发动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该项目,结合教师业务专长,合理安排师资,并将工作量和工作实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之中,实现优绩优酬。
(三)创设支持性教学环境
严格参照国家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和XX市教研室绿色指标评价要求,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对课程教学“教考练一致”落实情况和减负增效、作业管理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和开展考试命题,严禁随意加快教学进度、拔高教学难度;不得将作业任务、作业监督和批改等工作布置给家长;学校的考试、测验内容不得超出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练习范围,严格控制考试、测验次数及科目,严禁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和组织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严格落实等第制评价,不得对考试、测验成绩进行排名,为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匹配支持性教学环境。
(四)建立资源保障
学校一切资源条件为该项目的实施作保障,学校也将进一步提高校园网、优化“五色花”学生成长系统等资源平台的实用性;积极开发与利用对该项目有益的一切显性与隐性资源。积极调动家长委会、社区单位、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场馆等社会资源为教育改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