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又是一年清明至。这是一个特殊的清明节,新冠疫情再一次在中华大地上肆虐,这一次离我们那么近。在上海,每天不停上涨的感染人数,生活也因此按下了暂停键,人们足不出户,希望能够尽快实现动态清零,恢复往日的烟火气。
4月5日,清明。在这个寄托哀思的传统日子,“网上祭英烈”活动,让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轻点手机,为英烈们“点”上一根蜡烛,“献”上一束鲜花,写下几句留言祈愿,抒发对英烈的崇敬之情。我也成为了第233054位在松江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的网友!
网上祭英烈,这个我从2020年开始的小小行动,简单却又丰富。一个小小的微信公众号却蕴含了大大的能量,“烈士事迹”每一个篇章都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全面深刻的了解每一位烈士生平和事迹。走进“云间魂烈士英名录”,29位松江革命烈士的名字历历在目“吴光田、陆龙飞、夏秋生、周清华……”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详细的生平简介,革命事迹,还有很多老照片让你可以更加深刻地追忆英雄、缅怀英雄、传承精神。其实在这背后,还有更多的无名烈士们,是他们为了国家兴亡、民族自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查看大家留下的祈愿留言,在激奋人心的音乐背景下,我不禁眼眶湿润,心潮澎湃,也写下了自己对2022年的感悟:“弘扬英烈志,奋进新征程”!
疫情让2022年这个清明节显得比往年更深沉而厚重,逆行的白衣天使、军人、警察、社区工作者们,他们一样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英烈志奋进新征程”的时代精神,我们怀念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更感恩为了疫情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们!
篇二: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又是一年清明时,严冬在春风中消退,岁月在奋斗中远去。人们常说逆境诞生勇士,灾难成就英雄。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就在于当一些人选择逃避与随波逐流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逆风而行、逆流而上。
疫情当前,他临危受命,保障全院千余医护人员低感染,始终战斗在武汉战“疫”一线,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的院长——刘智明院长。刘智明出生于1969年,湖北十堰人,博士学位,主任医师,在神经外科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2013年被武昌区委会政府授予“武昌英才”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博士资助”人选,2015年获得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
刘智明3天时间改造504张床位收治病患,全然不顾自己已“感冒”一周的身体。生死之间,他惦念他人,让妻子坚守医护岗位,并再三谢绝同事冒着传染风险,为他人插管抢救责任。在工作中刘智明也是兢兢业业的,白天上班晚上值班,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这个特殊时期的晚上值班,有人要协调病床,有人要求拍CT……一个晚上不能闭上眼,但刘智明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却没有任何的怨言。
这样一位优秀的英雄被新型冠状病毒不幸传染,最终抢救无效离世,享年51岁。刘智明把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医疗事业,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在疫情面前,每个人的生命都那么脆弱,普通人躲还来不及,而他们却逆流而上,做最美的逆行者。英雄已去,其迹当歌。那些为抗疫而牺牲的英雄们,以平凡之躯在抗疫战线上迸发出洪荒之力,用坚定的信仰和信念筑造起了坚不可破的防疫长城。而刘智明院长只是其中的一员。
乌云遮不住升起的太阳,疫情挡不住春天的来临,等到春暖花开时,待到病毒退却日,我们相约尽情欢笑。我相信地铁会回归拥挤,街道会重返热闹,巷子里的早餐铺子和市中心的歌酒霓虹,都会一如往常。相信爱与希望传播的速度一定会超越病毒。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重新开始。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不会忘记在战争年代为了救人民于苦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应从心底唤起对英雄们的尊重和敬意。只有大家都信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防线才能坚固,病毒才终无肆虐之地。
篇三: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细雨纷纷,清明寄托哀思;缅怀英烈,赓续精神血脉。——题记
“牺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当我初次读到这句诗时,脑海中便涌现出战士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壮观景象。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残酷的,可总有一群人,负重前行、舍己为人、保家卫国!他们无不令人肃然起敬,是民族之英雄,是祖国之骄傲,是一代之楷模!而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战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这首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出现在时,我便知道——清明,来了。每逢清明,我都会和家人一起郊游踏青,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之美景。而今年的清明节,与以往不同——为了更好地防控疫情,我们需要居家。
虽受疫情影响,但松江烈士陵园也推出了“线上观展”这一特殊的功能。初次听闻便是在班会课上,老师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清明”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并告诉我们可以线上观展,来弥补未能前往实地缅怀英烈战士的遗憾。
一下课,我便好奇地点开了链接,看着眼前的页面,仔细研究了一番。展厅一共有两层,虽是线上参观展厅,可体验下来,视觉效果丝毫不比直接前往实地差。这项程序,清晰的还原了真实的展厅布局,平面图、细节展示样样俱全,这令我身临其境,马上就被代入其中。我快速地参观完一楼的两间展厅,来到了二楼,看到的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革命、为了祖国光荣殉职的民族战士不计其数,都十分令人尊敬。厅内总共有四间展厅,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时一面照片墙。它是由51位先烈的遗像而组成的。浏览完全后,我被其深深触动。这51张照片很少,只记录了一部分战士,而在历史上为了新中国建设而献身战事的英烈不可计数,如果真的统计完全,那必将是一个震撼人心并令人揪心的数字;可这51张照片也很多,这些照片背后承载了太多:战友的怀念,亲人的记挂,世人的崇敬……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里的许多战士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当战争燃起时他们内心一定想的都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吧。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愿为人民留下一寸净土。
此外,展厅内还有许多当时的物件,尽管老旧不堪,但那都是时代的印记,它们见证着中国逐步走向富强,成为世界大国的漫长、艰辛过程,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深受震撼——我们的祖国发展的如此地步,必然离不开战士们的坚定不移、抱着必胜决心的崇高意志,默默奉献、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同仇敌忾、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
看到这里,我不禁庆幸出生在和平年代。国家富强平安,民族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在这样一个幸福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无疑是一种幸运。同时,我们也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严以律己、追求进步,因为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进。让我们继承并发扬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让其永垂不朽,青山不老!
篇四: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2022年的清明节,新冠疫情肆虐上海。配合党和政府的抗疫提倡,我们一家三口居家封控。学习之余,看到老师发的纪录片,抱着了解历史的想法,我点开浏览一遍。
当我听到朱陶然烈士的名字,忽然想起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作为朝气蓬勃的少先队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烈士陵园给他献花。那时还小,并不记得朱陶然烈士的事迹。现在有机会重新了解,我变的专注起来。
纪录片由朱陶然烈士的家属讲述,娓娓道来,那个时代的狼烟滚滚,铺面而来。朱陶然烈士出生于1933年1月30日,成长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形成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他毅然决然的加入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
1958年,上级安排他去外地学习。当他得知中央要解放金门的消息后,多次强烈请战,参加了解放金门的战役。枪林弹雨中,朱陶然烈士所乘坐的登陆艇11处中弹,依然勇敢冲锋,直到舰艇沉没,没有一个战士后退。朱陶然烈士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5岁。看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家中的老母亲和未过门的妻子,望眼欲穿,等来却是他牺牲的消息!
疫情下,我还因为吃不到精致的蛋糕、新鲜的水果,暗暗抱怨,为不能踏青远足发脾气。千千万万像朱陶然一样的烈士和战士浴血奋战,才有我们宽敞明亮的房子,方便智能的生活。他们舍小家,保家国,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抱怨?
新冠病毒掠过神州大地,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困扰。这病毒难道会比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还可怕么?党中央带领勤劳无畏、不怕牺牲的中国人民,攻必克,守必坚,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想到这里,我放下手机,打开门,走到阳台。窗外,粉红色的、不知名的花儿,在明媚的春光里,轻轻摇曳。一阵风吹来,春的气息沁人心脾。静悄悄的小区,偶尔有辛勤的大白路过,微笑着向每一个居民挥手致意。
新中国一代代的战士和建设者继往开来,铸就我们今天美好生活,幸福在家家户户洋溢。刹那间,时空交错,我,一个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却似乎又端坐于百年前的学堂,书声朗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清澈又响亮!
篇五: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清明节,我们在祭奠先祖的同时,更不能忘记那些以身殉国的革命先烈。
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我就想到英雄先烈们,是你们用鲜红的血染红了它;每当我听到国歌,我就想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是你们的牺牲换来今天的和平。
在这个日子里,我想分享一个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是一名儿童团员,他每天的任务就是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站岗放哨,查探敌人的位置和消息。
有一天,日本鬼子又来到村子里面来找八路军,谁知道走到山口迷了路。他们看见了王二小在山上放牛,便把他叫来,叫王二小带路去找卧虎沟的八路军,并消灭他们。
这位小英雄当然不会真的给日本鬼子带路,但他一点也不害怕,心里想着:“你们这些坏人,我一定不会告诉你们。”聪明的王二小为了八路军和村民们的安全,假装给敌人带路。他走在前面,敌人跟在后面。他把敌人带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里。当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时,敌人这才知道上当受骗了,就生气的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八路军迅速地跑下山狠狠地把敌人都消灭了。
十三岁的王二小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他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乡亲们的安全。他是革命小英雄。《王二小放牛》的歌到现在都还在传唱,壮士一去不复返,山河无恙守忠魂!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由于新型冠状的疫情,我们又会多一份哀思。那就是用生命守护我们的医生,护士,警察,志愿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不会忘记他们的伟大精神,我会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用智慧战胜困难,向英雄致敬!向祖国致敬!
篇六: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学习英雄模范作出部署、提出要求。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矢志奋斗。
时代一年年一天天在变化,我们对英雄的定义也时时刻刻在变。最近陈奕迅的一首歌走红,里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歌词就是“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所以英雄到底怎么来评判,是功成名就,是身上的伤疤,还绿色Www.0279.NeT是光荣的军服。
用这些来评判似乎太肤浅了,有着一定标志性的才能算是英雄吗?这个问题不置可否。
在当今社会,“英雄”无处不在,舍身为人也是英雄。时常在社交平台看到有人帮助别人而自己受伤,这也是英雄。英雄是一种精神,奉献,勇敢,不顾一切的付出。所以在我看来英雄没有一定的要求和界限,追求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都是英雄。
而我们,在校的学生,社会上的雏鹰,我们应当同样追求奉献精神,付出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应当传承英雄先烈的光荣事迹,以此为荣,这是一种思想的升华,这是我们中华儿女独有的一份骄傲。
篇七: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一百年来,无数先烈前仆后继,不畏牺牲,艰苦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回想起抗美援朝的战争——一个个中国人民志愿军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作战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浮现。当时中国志愿军的装备完全不能和美军的装备比较。就拿枪械来说,美军使用的是各种先进的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而我们的枪却大都是从国内战场上缴获来的老式非自动步枪,火力差距十分明显。由于补给问题,还经常出现弹药匮乏的情况,很多时候火炮都由于缺少炮弹变成摆设,守阵地的战士们子弹大光了,就用石头地域敌人的枪淋弹火,甚至是以自身肉体来与敌人对抗。志愿军的食物更是不如美军,他们每天每个人仅有一个如冰砖似的土豆。但那已经是烈士们最好的食物了,有时他们只能吃“炒面”,这可不是什么好吃的,这里的面指的就是面粉。烈士们在吃面的时候面会被口水糊住,所以他们只能一口面,一口雪。“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志愿军们是凭借超乎寻常的战术和过人的意志,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展开殊死搏斗。孰优孰劣,一眼可见。可最后,为什么我们能胜利呢?因为意志不可战胜,中国军人不可战胜!
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不能体会到真正的战争有多么恐怖,我们要做的是纪念每一个为现在的和平付出的人,我们要做的是不辜负每个为了我们而牺牲的英烈。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是为了不忘英烈们的追求与遗忘,不忘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不忘他们用热血与赤诚铸就的崇高精神。今天,我们站在这块土地上,站在他们曾逝世守护的这块土地上,我们要懂得不辜负英雄。传承英烈精神,摄取奋进力量,铭记历史,理解先辈的不易,书写新的恢弘英雄史诗,并将这爱国精神一直传递下去。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伟大的使命,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篇八: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清明清明,清清明明,清是青冢孤坟挂泪露的清,明是月照故人几人归的明。是一年之中的清明时节,春天又回归到了这片大地。
看那一张又一张被时光冲淡色彩的照片,上面那带着欣喜的笑颜;又见那革命先烈的家属、战友一张张饱经岁月之风霜的脸庞,接受了生死的考验、与挚爱之人阴阳两隔的痛苦的心灵,又以说不流利、夹杂着几句方言的普通话所说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斥着复杂的情感……
有那深深沉沉的敬意。
多少不畏生死、受够长时间压迫的人民英雄为了子孙后代的自由而奋起反抗,他们心中带着一份信仰、一点星火、一处滥觞成为了真正的英雄与勇士。他们以血肉之躯共筑一道如何都无法攻破的城墙,度过那段艰难而屈辱的日子,正因如此,我们现在的生活才会如此生灵涂炭,经济发展之迅速,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攀升!可这生活又由何而来?是我们的祖先以鲜血、以生命为沉痛的代价换取来的。是他们的付出,才让从前那昏昏沉沉的日子离开,让在低谷的人民和国家有了新的希望、新的机会!
也有那长长久久的哀伤。
那些英雄只是英雄吗?那些英雄更是人民,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而为大家着想。看见那一封封被珍存的家书,我知道,在家人听到与自己流淌着相同血脉的家人牺牲的消息时,是有多么的绝望而痛苦。但他们坚持了下来,忍受着失去挚爱的伤悲,有的也参与进了这行军的道路,有的为军人献出了一份力量。
如今我们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仗,这一全世界人类共同抗争的敌人从两年前就带走了成千上百我们同胞的生命,如今,我们已有许多办法去改善这一现象。
而作为少年们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的第一就是听从安排,待那病毒被春天的朝阳掩盖,待那病痛被如今伟大的人民英雄——医护人员所治愈。我们可以将这次当作对我们的历练,坚定我们的意志。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应当更加刻苦地学习,发展自己的特色,待我们成长,在未来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做一回“英雄”,真正达成“少年强,则国强”!
篇九: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天空是阴沉的,仿佛要下雨。我看向窗外,不禁感到无限感叹—清明节来了。
清明节作为我国24节气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缅怀先辈们的日子,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人民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耳畔响起了沉重的笛鸣声—默哀的时间到了。我低下了头,我想到了那些烈士们,那些曾为国驰骋沙场、浴血奋战的烈士们。我们脚下踏着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选择了伟大的革命事业,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窗外,原本热闹的街头清清冷冷的—疫情当下,谁又敢在外面乱跑呢?上海的小区几乎全都封控了,一切都是那样空寂。突然,一阵“隆隆”的声音划破了寂静,是一架消毒的飞机飞过了云霄。地上,一个个“大白”时不时拿着喇叭宣传,通知大家一些重要事项。他们全都全副武装:身上穿着防护服,手上套了手套,脚上还有鞋套,脸上戴着口罩和防护面具。汗从他们的头上低落,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也是英雄。他们虽然没有站上沙场与敌人殊死拼搏,可他们却坚定地与看不见的病毒做坚决的斗争。上海的疫情如此严重,可全国人民却全都和我们一同坚守,15个省份38000多名医务人员驰援上海。他们全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保护大家。人们为疫情付出了许多,金钱、时间甚至是生命。3月20日,年仅42岁的白晓卉牺牲在抗疫一线。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纪念吗?
“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不曾离去”,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记住先辈们、记住烈士们、记住白衣天使们。我们是祖国下一代的建设者,唯有努力学习,发扬先辈们的精神,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
篇十: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在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里,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报民救国的理想,背负着红色使命,以精忠报国的愿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为人民利益而牺牲。如同腊月的梅花在冰雪中傲然挺立,独自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充满了豪情壮志。
何为英雄?明代于谦曾说过:“一身报国有万死,两行清泪为忠家”。英雄应当一心为国、一心为民,敢于接受现实,但也应拥有凌云壮志。彭士禄先生在蛇虫遍野的大山深处,首当其冲面对着研制核潜艇“心脏”的种种困难。历时5年,当他研发出中华大地第一度核电时,他热泪长流……“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这便是彭士禄先生的格言,他愿为理想澎湃,为祖国献身,这就是英雄最好的诠释。
如今科技不断发展,人才辈出的新世纪自然少不了信息的不断涌出,但信息具有两面性,有利的一面会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传播正能量的途径,但有利必有弊,放眼战火弥漫的娱乐圈,大量的信息更是让我们眼花缭乱,无数的信息背后是商家赚取利益的途径,或是明星为了博取眼球而放出的炒作,吸引无数人的眼球而忽略默默无闻贡献的英雄。每个时代都需要“偶像”,但绝不是空有外表的“网红”担当,而是那些有责任、有担当的英雄。英雄可以出身平凡,但他们的精神不平凡。当下的新冠疫情,病毒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无数医护人员勇敢奔向前线,穿上笨重且不透气的防护服,守护我们的生命安全。为我们筑起一道安全的生命墙,是你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抗击疫情的神话!没有人知道你的名字,你们也没有千万粉丝,但是你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逆行者。
我们要用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怀着对英雄的敬仰捍卫祖国。我们不能止步不前,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奋斗才刚刚开始……
小雨寄幽思,清风表真情。青烟袅袅,春雨纷纷,愁肠百转。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沉痛悼念,疫情中牺牲的英雄们。
篇十一:致英雄纪录片观后感
泱泱华夏,五千年风雨兼程,五千年兴衰盛变。我们的民族经历坎坷,而正因为这样的不幸,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英雄的挺身而出。他们是光,是希望,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民族魂,致敬英雄—倪裕懋。
“松江,一位少年保家卫国的志愿,一位母亲渴盼子归的期待。他们,无怨无悔。”倪寒峰斟酌良久,落笔写下了这句题记。这好像一颗石子头像平静的湖面,干练的一行字写出了大伯。倪裕懋用鲜血浸染的志愿和一个普通松江家庭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毅然抉择。
倪裕懋,从小懂事孝顺,参军时年仅15岁。尚未达到征兵年龄,但是,亲身经历过日本侵略者对于老百姓的肆意屠辱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倪裕懋多么希望能够成为解放军的一员。一颗奋进的种子在这位有志少年心中萌发长大,在他的心中,只有把中国建立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只为了让人民不再遭难,为国家不再蒙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的征途。且不论15,待20岁之时。我们是否有勇气,为中国,为人民,为一切的一切奋不顾身呢?
倪裕懋参军后,常常写家书来寄托对家人由衷的思念。在这些家书中,有些书信字迹工整清晰,有些书信字迹歪斜模糊,原来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条件艰苦,行军途中不可能有桌椅,绝大部分书信是放在膝盖上写的,字迹差别很大。厚厚的一沓书信,倾注着一个年轻战士对部队生活的兴奋骄傲,也蕴含了对远在松江的家人的思念和关怀。倪裕懋不仅是解放军战士,还是个不足17岁的少年。
一次学习期间,倪裕懋见到了来看望他的母亲。他们坐在简陋的行军床沿,紧紧拉着母亲的手,安慰着的眼里写满了牵挂。与母亲团聚的时光幸福且短暂,淅淅沥沥的雨中,母子俩依依不舍,却只能唤作一声声呼喊:“早点回去吧,大懋,早点回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儿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春雨沙沙掩去了母子离别的呼唤,回望不见,是一世离别…
有句在网上祭扫的留言这样说道:“我们这一民族是因为始终记得来时的路,才能即使数次亡国灭种,也能磕磕绊绊地走过来。”我们要明白: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而行。将历史化为永恒,才是对英烈的最大回报。
先辈不朽,精神永存。致敬,所有在逆风中前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