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1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最幸福的事就是站在窗前目送你上大学。可这事又何尝不是件最痛苦的事?孩子远去,独留父母苦苦等你,父母是多么寂寞。
古人云:四十而不惑。我的父母已年过四十,在这个不惑的年纪,他们可能要经历许多的离别,再坚强的心也会有崩塌的一天,经历了这么多的别离,我们很难保证他们不会伤心,他们就只有我们了,只有和我们在一起的生活才能慰藉他们的心,才能让他们的生活重新焕发光彩。
可我们呢?父母生我,养我,教我许多东西,伴我走过成长的每一步,我的每一次挫折,每一次欢乐,每一次痛苦,都有父母的陪伴,就算没有,也可与他们分享,得到安慰。我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老去,14岁的我不知曾有多少次。用言语或行动表示我已经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了。却未曾注意到他们眼中的.失落,那种不被人需要的失落。他们本与我同行,我却在这无尽头的路上渐行渐远。父母总是静静等待着花开,可庭前花开却无人驻足欣赏,我已不在他们身边。这种结果,仿佛就在我出生时已经注定,注定他们会看着我远去,却无力去追。即使他们仍然要看我远去,即使是他们亲手为我搭建的这条成人路,即使是他们执意要承受着这寂寞,可我仍然要希望能在庭前花开之时,有我驻足欣赏,让他们能在阳光下缓缓微笑,让他们的生活重焕光彩。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2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车接二连三的被人夺走,祥子的梦想之火一次次的熄灭。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不断的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在此,我不由地感动和怜悯了,对祥子那坚持不懈,为梦想而拼搏的那股韧劲而感动;对祥子被悲惨的命运所折磨,而只能无奈地沮丧和失望感到怜悯。这教育了我:要坚强的面对困难,失败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从与虎妞的结合到虎妞最终死去的期间,使祥子的心灵深受打击。最终车卖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为了乌有,又如同刚开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笔痕般,将一切都挥发了,只留下几条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却永远烙下了。祥子从此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祥子,如今却开始欺骗自己的朋友、利用他们,把他们的一切都骗抢过来。他变得奸诈,甚至无耻。简直变了一个人,偷抢拐骗,只要能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看了这些,我心头不禁得发酸、失望,还带着丝丝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被黑暗吞噬;愤怒的是以前那个老实憨厚的祥子如今却做尽了一切伤天害理的事,他自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作文 wWw.ZUOweNbA.nEt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
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己却还是毫无悔意。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人类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凭自己来打败命运,可是最后呢,却使身心又一次的伤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挣扎,越陷越深,他渐渐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负且满是骨气的祥子,现在只有对钱的贪念而已。在社会的黑暗与金钱的诱惑下,祥子没有了骨气。"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的确,祥子为了"生命"来争取钱,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选择了"生命",因为只有"生命"才是穷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那时穷人的命也许就像是枣核儿两尖头--幼小的时候能不饿死,万幸;到老了能不饿死,很难。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可最终,命运仍不费吹灰之力的摧残了祥子。
黑暗社会中,人性变得扭曲,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仇恨。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3
余华的《活着》无疑是众多文学作品中闪亮的一颗星。一读:朴实、白话易懂;再读:发人深省、感触至深…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富贵,一个地主家的儿子,娶了漂亮的城里女子家珍为妻,本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却整日沉醉于赌博之中,无法自拔。最后败光了家产,过上了一贫如洗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的赌,也将自己父亲的生命作为了赌博的牺牲品。赔光了所有财产的富贵开始逐渐醒悟,从此不再涉赌。后与母亲、妻子家珍、儿子有庆,女儿凤霞靠种地为生。虽然生活贫苦没有之前的显贵,但一家人却团团圆圆,这段日子应该是余华笔下富贵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天有不测风云,万事总不随人意。好日子在富贵的身上总是不长久。母亲重病,在去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抓去当壮丁,这段时期的富贵经历了太多的烟火炮弹,太多的生生死死。他畏惧死亡,更加坚定了要好好活着的信念。等他回到家时母亲已仙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老天对富贵最痛苦的惩罚。但这只是对富贵惩罚的开始:女儿发烧至哑、儿子在校优秀却被抽血致死,丧子之痛于父母而言最大的哀莫过于此。对于富贵而言远不止于此:女儿嫁于良婿却难产而死,继而女婿工伤致死,妻子因病而死,给富贵最大的眷顾便是留下外孙相依为命;但是对于富贵上天却是如此不公,连唯一的亲人都不给他留下—外孙因吃毛豆过多而死。亲人的一一远去,只留下富贵一人在这世间同老牛相依相靠。
富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但却没有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消沉,而是奇迹般的选择好好的活着。对于富贵而言,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为了经历这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百态百味。很多人认为活着是为了金钱、名誉、富贵、爱情…一旦这些没了,活着便无意义,一旦为之奋斗的目标失去了,很多人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活着只是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追求而活。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余华曾在作品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是啊,活着真好,只要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希望。人生再悲也悲不过失财失亲的富贵,人生再富也不过为地主时的富贵。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此时的富贵仍能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向问者娓娓道来他的一生,就像在诉说着别人的经历一样淡然处之,我们会发现人是要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痛处之后才能如此。活着或许只是一种状态,或好、或坏;或喜、或悲。活着,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多少的情感,多少的喜喜悲悲,多少的悲欢离合。不论经历了什么,只要活着,你的人生便是现在进行时,便会充满无限的可能,活着真好。
读《活着》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给自己的生活一个崭新的规划。"人终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将临的节日".因此在这个所谓的"节日"来临之前,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活着的每一天,不要去怀疑、不要迷茫、更不要放弃自己,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一天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但却无法实现而奢求的明天。活着就要经历人间的酸甜苦辣,各种的辛酸苦痛,面对这些,我们仍要坚强的活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一草一木都在为活着而坚强的茁壮生长,我们更应该如此。因为坚强才应该是活着最好的证据,才应该是活着大写的最好模样。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4
余华的《活着》,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主人公福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作者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接连遇上了。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好在到最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让我顿时觉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为县长的老婆因怀孕大出血,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度而死亡的片,所谓的医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活生生的将一个孩子抽血抽到嘴唇发青直到最后没了心跳,让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时候,打击去不断的接踵而来,但是,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常常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财富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却渐渐的迷失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可是,当拥有了这些之后,他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
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包含这一种对生命的负责。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5
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我还是为书中的老人福贵的一生唏嘘不已,也感动于他还坚持活着的那种温热的坚强。
从败光家产的富家子弟到“笨鸟先飞”的庄稼汉,福贵亲身经历了无情战事和各种亲人的死亡。接连而至的不幸,并没有打倒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他只是默默念叨着:“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是啊,日子总是要活下去的。无论日子如何,能活着已是最好。人有很多种活法,但是前提是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世界与生命就会熠熠生光。正如作者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6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7
今年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的古文版,它使我对三国演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感受和心得吧!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主要内容,罗贯中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他们当中有许多令我敬佩的人比如:关羽,他温酒斩华雄,不管曹操对他怎样好,他也绝不背叛刘备。 马超,一柄寒光枪如银龙出海,一件银袍与日月同光。侠肝义胆的他艺压群雄,纵然置身于百万大军中,也能杀出一条血路安然脱险。赵云,他英俊潇洒,文武双全,既有过人的胆识,又有不同寻常的智谋。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是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也要重情重义,重情义可以交到朋友,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我们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勿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知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忠心耿耿……
刘备、孙权成功也不忘与军民同甘共苦,所以他们才受到人民的爱戴,英名永存。而地位流传下去后的后皇帝却宠信奸臣,终至亡国。人们通过努力换取的幸福生活是无可非议的,但在享受中沦丧了道德,那是可悲又非常可怕的。
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8
村庄的小道上,几棵_子树上没有一片树叶,而是落满了皑皑白雪;屋顶的边边角角、门前的石阶和窗户的木棱上洒满了层层雪白;墙壁的缝隙和路边的废石中塞满了洁白的“棉花团”。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万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驼峰一般。
在这洁白无瑕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停止。可路上两串新踩的脚印告诉我们时间仍在流失;向着脚印追随,一老一小引入眼帘。在世界的包裹中,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凄凉中带着一丝丝凄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难道这就代表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吗?并不是这样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是鲁迅先生快乐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快乐的坟墓。没错,鲁迅先生快乐的回忆仿佛都发生在这里,同时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天真活泼的话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产生共鸣,带给了我无限美好的幻想……
可是谁能想到呢,这并不是最悲哀的。后来,鲁迅先生的父亲病故了。也就是说,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鲁迅心中最敬爱的父亲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在幼年的鲁迅眼中,一直都是不可磨灭的沉重的痛;是一段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况且父亲是被江湖庸医所误。
但文章中,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鲁迅先生对父亲病故之事的难过与悲哀,而是一再讽刺了江湖庸医的荒诞;他们巫医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简直是强盗。他们的行为作风屡次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也应当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封建主义孝道并不可取,人道主义才应该是真理。我们一定要为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向他们为我们一样。
整本书留给我太多想像,几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腐败的真实面目,几句简短的话语便能让人拍手叫好甚至陷入自责。我想,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的魅力吧。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他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的童年生活。他自由的天性给予他不同于常人的东西,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不同打造了一个不同的自己,勇敢地站出来,与全社会的黑暗奋力斗争……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9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地主家的少爷徐富贵,由于年轻时嗜赌放荡,输光了家产,导致家道中落后沦落为佃农。之后,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读到福贵的故事开头的时候,我深深地对这个纨绔子弟的嗜赌放荡、不思进取感到厌恶。他天天只知道吃喝嫖赌,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却不知道珍惜。在他的身上,完全没有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该有的样子。可是,在他家道中落之后,他终于有了觉悟,慢慢地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到是让我非常欣赏。家珍刚开始的时候是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后来福贵对她一见钟情,把她娶回了家。后来她一直忠诚地陪伴在福贵的身边,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们刚结婚的时候,福贵还是原来的那个纨绔子弟,我刚开始有点不明白为何她还是会对福贵不离不弃,后来我觉得这可能跟那个年代女性受的传统教育有关。在她们的心中,丈夫就是自己的天,不管自己的丈夫是怎样的人,自己都应该对他忠诚,不离不弃。
在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开始觉得福贵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后期作为一个下层劳动人民,命运深受时代的影响。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无助与绝望感接二连三地摧残着这个可怜人的身心。可是同时,我也觉得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有些人看来,他的人生可能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可是,从他自己的叙述中来看,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悲惨,在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中,还是充满了幸福与欢乐,尽管这些幸福与欢乐都比较短暂。在他的心里,自己的妻子贤惠忠诚,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秀孝顺,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自己的女婿踏实能干,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婿……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了他幸福与欢乐。因此,他对书中的“我”讲述他的故事,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他在叙述自己的苦难时,仿佛在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语气中甚至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轻松和沧桑感。
在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揭示了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福贵看着家人接二连三地死去,尽管心里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是却没有选择跟着他们死去,他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见,家人其实并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义,他并不是为了家人而活着。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福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就要好好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就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合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活着是为了金钱,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权势,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爱情……当他们失去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仿佛失去了活着的支柱。最后,自己选择走向死亡。这些人都没有体会到“活着”的真谛,他们都不知道,活着,才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最好的意义。活着,比什么都珍贵。
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10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