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1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巨大的国度里,包含着许多小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的风俗。我的家乡——哈尔滨,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
说到哈尔滨,每个人都会想象到哈尔滨的冬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芜的,但是哈尔滨的冬天却是一片繁荣的生机。这生机的背后,正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风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万众瞩目的冰雪盛宴就会来到。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样的冰雕,闪亮出众的冰灯……
每个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看到冰雕都会赞不绝口,为何?只看那冰雕花样奇多,别具匠心,一个冰雕,一个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个个如真的一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身临其境。这其中有一塑龙状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条真龙悠然地盘旋着,这不仅表现了手艺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龙的传说的敬爱与向往。
说完冰雕,我们来一起看看冰灯吧!每到冰雪节的夜晚,光明随着夜幕照亮了这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带来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灯。冰灯的起源,是早年间,靠近松花江的渔民和农民晚间用来照明用的。后来经过工匠们的改造,成为了现在人人喜爱的冰灯。做冰灯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观赏,见那冰白光四射,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威严神圣之感,远观之,见那冰光晶莹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贵宝石一样,让人不禁想去触碰、欣赏一番。那冰灯,让人在这深夜中毫无睡意,只抱着一颗激动的心,对它恋恋不舍。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冰雪盛宴。因为有了这些别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更迷人了。我爱家乡,爱它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2
家乡的风俗——吃七样羹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乡潮汕,有个特别的风俗——吃七样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妈咪,今天晚上吃什么啊?有没有人来咱家啊?”临近傍晚我就开始叫嚷。“吃七样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妈妈站在灶前,低头忙着自己的。“嗯?是吗?那七样羹是由什么组成的?来历是什么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妈咪。“这个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兰七样菜组成的。来历嘛,相传,宋朝有一个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贬江南,在正月初七这天,他去到了一个偏僻荒野,那时他饿得头晕眼花,随手摘了七样菜,煮了吃掉,后来他复职高升,回忆起这天,便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这七样菜,也就是七样羹。还有一首相关歌谣呢,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妈咪洗着菜,笑着说:“哦,那什么时候可以吃?”“一会儿。”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坐在椅子上,看着时钟,心里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与此同时,我也在小声地唱着歌谣……啊,什么时候可以见见它的真面目啊……这时间过得好慢,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睁眼,是被那若有若无的香气“叫”醒的,我望着叫唤的肚子,飞奔去餐厅,一眼就锁定了桌上那盘七样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样羹美如画,七样菜周围的淡青色汤汁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块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气包裹着我,像是要带我去瑶池仙境……
“呜——”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坏这道菜,但最终还是夹起一块,送入嘴里,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绽开,这鲜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头,我忍不住再吃一块……
吃饱之后,我抬头,看见父母对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欢吧?”我才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好意思了。
七样羹越吃越年轻,吃蒜才有钱可藏,老人吃了变年轻,小孩吃了面红青……我摸着圆圆的肚子,哼着歌谣。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3
中秋节就只仅限于吃月饼和赏月吗?我想并不是这样,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老家的奇特风俗——烧塔。
烧塔这个风俗习惯早在元朝时就有了。相传在元朝末年,蒙古贵族采取种族歧视,对汉族人非常刻薄,还经常把汉族人送来的马匹和金银全没收了。这就引起了汉人的不满,但蒙古贵族觉得还不够,就把五户人家分给一个蒙古贵族管制。蒙古人还做贼心虚,只允许五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这就让汉族公民们感到非常气愤,于是就秘密地把八月十五起义的消息传给了其他公民,其他公民们纷纷表示同意,有人还建议用烧塔为号。虽然这次起义并不成功,但烧塔这个习俗却流传至今。
在烧塔前先搭塔,塔是由石头、瓦片、木头等物品搭建而成的。搭建烧塔是有讲究的:一是需要注意合理的架构,以免塔会倒下来。瓦塔累砌也是有讲究,大瓦塔的塔基要用红砖条和灰砖条砌,然后按品字形的格局构建。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两个门,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用来则掏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的地方大都在旷埕与广场上。
在八月十五那天,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搭建烧塔。在那一天,人们起得早早的,为的是道路边或到老房屋上捡瓦片。我看着勤劳的人们起的那么早,我也跟随着他们一起起来。他们有的弯着腰在地上早树枝,有的爬上房屋去找瓦片,还有的去坍塌了的老房子上找红砖条和灰砖条。
我饶有兴趣地跟在爸爸后面,左顾右盼,爸爸冲我笑了笑然后对我道:“是不是看着眼馋啦,走,咋们自己去找材料!”我大叫几声:“万岁,万岁!”就跟着爸爸到林子里去捡树枝和瓦片了。准备这些东西为的是晚上烧塔用的。我和爸爸越走越深,材料也是越捡越多。我兴奋不已,时不时高呼几声:“呜呼,呜呼!”捡完以后我就回去睡午觉了,但我却听见了悦耳的歌声,我奇怪地从床上跳下来,好奇地探出头咋一看:原来人群从林子里回来了!他们一边走一边大声唱着歌:“捡完喽,回家喽!”人们就在这欢快的气氛里度过了一上午。到了下午,我睡过午觉跳下床对老爸道:“爸,现在我们要干什么呀”“我们要搭塔啦!”爸爸对我说。我大步流星地跑出去说:“那我们就开始搭塔吧!”
到了晚上,人们将自己下午搭建的烧塔搬出来,又将上午捡的树枝拿过来围观的人群见了先是欢呼再是鼓掌搞得像是迎接主席一样!又过了一会儿人们就将木头投放到烧塔里,然后高呼:“一、二、三、放!”霎时间烧塔的底层瓦片就已经烧的火红了!火花伴随着风烧的越来越高,越来越猛!霎时间,火光冲天,仿佛一朵怒放的红杏!围观的群众激动不已,有的高呼“壮观!”,有的高举手机拍照,还有的踮起脚尖想看得更清楚。
不一会儿烧塔里的火渐渐熄灭,人们的心也从激动变为不舍。临走前人们还向烧塔投去不舍的一瞥,然后才恋恋不舍地走回家睡觉。我跟在爸爸的身后,回望着那已被火花烧的只剩下木灰的烧塔,心里以有些不舍。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对我说:“来年我们再来看,可能比这个更漂亮,更精致呢!”火红的火在人们的梦里燃烧,他们会永远记住这壮观的一幕!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4
春节的时候,有的人在家里吃着团圆饭,有的人在忙着门上贴对联,有的人趴在窗户上正贴着窗花……而我最期盼的就是放烟花。
我在外婆家过年,等去了外婆家,和那边哥哥一碰头,便急着去了外边买了一点点的烟花,出去放。
等到天一黑,烟花便一簇接着一簇地从地方飞到天上去了。烟花在天空中非常灿烂,天空也被映得是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其实在春节这一天放烟花,还有一种开门炮仗的说法。说是每一户人,到了过春节这一日,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许个在新的一年里以旧换新,过得更好的心愿。
放完烟花后,我们就来到了外婆家里,坐等着吃年夜饭了,每年的除夕夜里,家里面的桌子上总会少不了摆上猪肉、鱼肉、鸡鸭等等,所有好吃的,这一日都放在了桌子的中间。
映着窗外的次第盛开的烟花,吃着桌上美味丰富的吃食,就这样,一年的春节便这么过了。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5
我们金华人有一种很特别的习俗,那就是金华斗牛。
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呼雀跃。
我就看过几场:牛主把牛牵到赛场上。此时,两牛怒目而视,各自刨腿,四肢并力,奋力斗争,观众则呐喊助威,呼声响彻云霄。败者血肉模糊、仓皇而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将结束。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这里有相当大的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成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加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不仅仅是现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阅了资料:相传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与鲁肃微服出巡东阳郡(今金华市)。孙权为培养当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东阳郡大兴斗牛之风。自此,婺城区雅畈镇铜山白鹤庙开创斗牛节,铜山也成了金华斗牛的创始地。可是现在并没有了以前的威风:金华斗牛濒临绝迹。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娱乐活动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为斗牛经验少、饲养费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纷纷宰牛卖牛。
我们要好好珍惜文化遗产,不让他们受破坏。让金华斗牛重新站在现实的舞台上,不再被人们遗弃。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6
我的老家是汕尾,和其它地方相比,它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
在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我们中国都称之为拜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时,汕尾人都要大扫除,物和被帐都要进行清洗,谓之“采囤”。因为那时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在除夕之夜,汕尾人肯定会和自己的家人,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年饭。那时,我们在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是一家人在过年时欢聚的饭食,连故去的祖宗也不会忘记。因此,在做年团圆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祖时,汕尾人将代表祖宗的香炉在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按长幼顺序跪拜。体现了汕尾人一直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美德。在祭拜完后,我们会将祭祖的饭菜热好,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圆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用完餐,汕尾人会开始做明天祭神的贡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合起来做。
做斋菜的料用完毕后,就开始制作。然后,再把斋菜放在坛子上,拜上两拜,长辈会祝福晚辈,晚辈也会祝福长辈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收获。
在过年时,汕尾人都会买“桔子”送给亲朋好友,或留在家中做个好兆头。桔子的“桔”家乡话读“j-í”谐音是“吉”,有“大吉大利”之意。让人看到桔子就会有一个好的寓意。
这些都是汕尾的风俗,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风俗习惯。风俗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文化,祖祖辈辈把这些文化传下来,我们也要去维护这种文化,也要把它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7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淳安也不例外,现在就由我来跟你们讲讲淳安的风俗吧。
就在千岛湖一旁的金峰乡朱家村,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六,他们的宗祠内就会摆满101个猪头,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头呢,据说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还听说,“赛猪头祭祖先”这个习俗就是朱熹的重孙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一习俗,在当地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拿着自家的猪头一同摆到宗祠内一较大小,并比赛谁家的猪头最有创意,村里头最有威望的老人会对猪头进行评议,最后选出最好的发红包,发年画以示鼓励。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峰乡朱家村,来看了一场热闹又盛大的“猪头大赛”。
我们到了那儿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此时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狮们踩着节拍辗转腾挪,甚至还叠起了罗汉,神采奕奕,精彩非凡,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精气神”惹来了阵阵叫好声。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从这人流中挤进祠堂,只见100多个大猪头,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案上的提篮里,一个个都精心的“美颜”和“点缀”过。还配以万年青,天竺叶,鲜花,水果,不少还贴着福字,喜气洋洋,馋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现在可以吃的话,我真想上去咬两口。
舞狮之后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马表演,浓妆艳抹的村民腰间系上竹马,一手拎着马脖,一手舞着马鞭,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最后,“猪头大赛”经过逐一比拼称重,决出了一、二、三名,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整个祠堂。
那天晚间,朱家村还举行了猪肉宴席宴请所有远道而来的宾客。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8
我的家乡在高峰镇九甲村,那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那里不光是风景好,人也好。那里的人很遵守祖传习俗。
在那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那里的春节是从除夕到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就完了。
除夕时,家家户户在早上大扫除,扫除完后又到镇上去赶集,买 春节时准备的东西。小孩子只管到村中好好地玩。买完东西后,第一件事是烧鸡祭神,放鞭炮吓鬼神。晚上,谁也不能串谁家的门,只能在家中吃香喝辣。在今晚,除了小孩子,谁也不能睡,必须守岁。
大年初一,这天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小孩子们一个个提着大袋子到别人家去拜年。拜年时必须是男娃先进堂屋,女娃后进,这样保佑这家来年生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娃。拜年只能拜到12点,拜完后,满10岁的小孩得在这天自己去赶集,以早学独立。
到元宵这天,大人们在白天时要帮孩子们用瓜做瓜灯,让孩子们在晚上用瓜灯到外面吓魂……
我们九甲村过春节只求安宁、幸福,不图别的东西。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9
说起我的家乡湖北的风俗,那可真不少呢!比如,鱼面炖肉,是湖北人家家饭桌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今天我就给你讲讲鱼面的那件事。
有一次,我们一家回家乡过年,碰巧赶上家里在置办年货。只见门前摆放着几只大盆子和大水桶,里面有好几条大肥鱼。大概是鱼儿大多了,显得盆子太小,它们拥挤在一起,层层叠叠,转不动身了。大姨见我看得入神,告诉我这些鱼儿是用来做鱼面的材料。
随后,姨夫把大木板架在两条木凳上,大砧板搭好了。姨夫从身旁的盆子里捞起一条大鱼,用刀麻利地刮去青鱼身上的鳞片,取掉鱼腮,再划开鱼肚,扯出内脏,很快就把鱼清洗干净了。姨夫用刀劈开鱼背,一分为二,经过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他顺利地剔除鱼刺,将鱼肉取了出来。然后,我们将鱼肉剁成了肉酱糊糊,倒入大碗中。我根据大姨的教导,在碗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用灵活的小手将它使劲揉搓在一个大面团,再抽一抽,扯一扯,拉一拉,大面团就四分五裂,变成一个个小面团啦!最后再把它们用擀面仗擀成蒲扇大小的面饼,再卷成卷,初始步骤就做好了!
接下来,把卷好的面饼放入蒸笼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揭开锅盖,一阵鱼香扑面而来,馋得人直咽口水!姨夫切了一小段给我,说:“快,趁热吃!”我咬了一口,嗯,真是美味呀!姨夫把余下的几个肉卷均匀切好,说是一次吃不完,晾干后可以分几次做鱼面炖肉。听妈妈说,这道菜曾经被孔子吃过了呢!当天饭桌上就上了这道鱼面炖肉的大菜,炖好的鱼面,看起来比面条粗,吃起来味道鲜美,口感爽滑不腻。
听姨夫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的时候,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鱼面,而且鱼面炖肉也只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后自家人才能吃。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条件自己做鱼面了,而且都做得多,晾干存放,平时想吃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做菜。现在每次回乡过年,我们都会带回一大包鱼面给爷爷奶奶吃。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尝尝我们家乡的美食呢?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10
“蓝蓝的大海,大海最美;晴朗的天空,白云最美……”这首歌歌颂了我最最亲爱的故乡——威海。威海是一个沿海小城市,但是它有着许多不同的风俗,多彩多样,我也尤爱它的不同风格,时而神秘,时而静美,而我,喜欢船和海。
在威海最有生命力的就属船了。渔民们把它看成自己的好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为新船点睛则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我来到港口,只见有条船在岸上,正在奇怪之时,又注意到了船头上似眼不是眼的凸起,那个凸起有一个黑圈,黑圈里面净是白色。
我靠近了一点儿,发现一旁的平房里走出来了一队人,领头的最风光,大概是船主。他的手里有一支沾了不少墨的大紫毫,后面是一队极整齐的锣鼓队,一群人把新船围了起来。大红的鞭炮登场,噼里啪啦,好不热闹!有人上前一步:“某船长择今黄道吉日,将……下面请船主为新船点睛!”又是一串大红的鞭炮,噼里啪啦。只见船主上前一步,毫不掩饰他的开心。众人一起鼓掌,我也跟着鼓。船长手持大紫毫,一步步极认真、极严肃地走到船头前,躬下身来,右手持笔,给那两个凸起在正中点了两笔。
鞭炮再次登场,噼里啪啦。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新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一齐给新船披红挂绿,直到满满当当,再也挂不上什么了为止。有人喊了一声:“来!大家一齐把新船推下海去!”众人你肩抵我肩,我肩抵他肩,一步一步地把没有浸过一点水的新船推下海去。船在水里,似乎真的是一条灵动的大鱼,摇着鱼尾,在说你好,仿佛在这世间又有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一个鲜活的灵魂。
这样的风俗,是独特而别有意义的。我也好像一条鱼,默默游在大海中……
“威海,我爱你!”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11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么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么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的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起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后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起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下午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起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
家乡的风俗新颖作文 篇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的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一家加上姑姑和我表弟一起去扫墓。
到了扫墓的地方,我们拿出了食物,你们想知道我们这边要带什么食物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吧!我们这边要带的食物有:豆腐干、青团、馒头、米饭、清明果和酒。
接着我们站在去世的亲人面前,给她送上食物,然后爸爸点燃了香,平均分给了我们,让我们去拜。我们给逝去的亲人背了古诗和国学。
等扫完了墓,姑姑说:"我来教你们制作青团吧!""好!"我叫了一声。"首先把艾草放锅里煮,等煮好了就把它拿出来拧干,然后和面粉合为一体之后,并分成一个个小小的团子,接着在里面放进八八喜欢的东西并封住口,最后放锅里蒸,就大功告成了!"姑姑说。
我按照姑姑的说法我果然完成了。
清明节这一天,我既懂得了我老家的习俗,又学会了青团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