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2024-03-27 21:15:30 观后感 打开翻译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2

上周末带儿子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拍的确实不错。

首先是故事讲的好。从诗人高适的视角讲了李白的一生。故事讲的相对完整,包括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每个人的缺点。一部动画电影将李白演活了,少年时的豁达,意气风发,得意时的轻狂。我还注意到过了中年的李白有了啤酒肚。

其次是有诗情画意。这部电影将李白的名篇基本上都呈现了出来。电影通过声像将李白的诗做了诠释。同时不乏将李白同一时期的大诗人都在电影中予以呈现。我之前是比较喜欢李白诗句,看过电影对这些诗句理解的更清晰一些。

第三,故事的节奏还是比较紧凑,没有拖拉。本是一部动画片,成人也可以去看看。我去看了感觉不错。这部电影文化性还是很强,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看,或者自己去看看。我个人感觉会这部电影比一些大片更有有意思。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是部好电影,有空可以去看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3

生的意义在于一颗隐忍以致远的内核。

——题记

长安,长安,盛世长安。从小到大,我就觉得“长安”这个地名取得真好,一世长安,安定永恒。当年的大唐盛世,长安是何等模样?在这个流量至上和宣传号营销的时代,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文化和历史的守望者、传承者,能静心去耕耘或细品我们的“过去”?

《长安三万里》,这个“三万里”不止是长安的疆域辽阔,还指向了唐朝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说这是一部纪实类的人物传记,没错,它像一部正剧,与其说是动画,不如说是正剧。它并没有为了迎合市场喜好去放下严肃和端庄,而是在细节处精雕历史的痕迹,不管是一个场景里帘幕背后的身影,还是人物衣着相貌,都尽显唐朝风韵。

这个时代,更多看电影的人,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震撼,三观的震撼。仿佛突破传统就是个性,仿佛颠覆规则就是新颖。但所幸,百花齐放的电影界,总有默默耕耘,砥砺传承文化的电影人。他们剧组在宣传时回应记者说请不起流量明星来帮忙,但李白,杜甫,高适这些大唐明星,才是真正的文化明星。高适半生不遇,耿直谨慎,晚年才有机会将高家枪法一展报国。这个从少年时期就家族落败,父母双亡的人,真的令人触怀!通过电影,通过高适,我也窥见了李白的一生,那个没有机会却名声大噪的谪仙人,就算在电影里看到,我也感受到了历史上这位诗仙的存在。电影不讲诗人情谊,却着重于不同文人墨客,甚至还有女子的报国之志。在那个有门户之见的时代,没人举荐,没家世傍身,纵有才华,也入世维艰。那些人若能活在这个时代,或许就不会有憾。但高适说得对:“即使有憾,却一样精彩!”

这部电影的制作者和参与者就像历史上的高适一样,默默无闻,低调耿直。中国文化历史上,只有一个李白,那个让所有文人向往的诗仙。但却有许许多多的高适,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高适,但他却是唐朝最显贵,惟一封侯的诗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人生大部分在蛰伏,在自我勤勉,在默默耕耘,不像李白大起大落,一生恣肆。但在电影里,高适的“成功”是带有李白的成功的。很多东西、很多话语、很多鼓励……李白对高适讲的话两句令我动容,李白说——

面对青年口吃的高适,知道他说自己文采不行,作诗不会,李白大声笑道:“高兄,你心中的一团锦绣,总有出口的一天!”

年近半百,高适要去哥舒翰帐下当个文记,离开李白时,李白在他背后大声喊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高三十五,这句诗我二十几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啊!”

那一刻,我是有触动的。电影里的高适,也是浑身一颤,眼眸里波涛翻涌。

而高适,他让我震撼的是面对社会种种不公,面对强敌,面对临危受命,他的镇定谨慎,真的就是他多年蛰伏的沉稳。宁做最好的自己,不做更好的别人。对高适而言,生的意义在于一颗隐忍以致远的内核。他的致远,是家国大义,年少抱着光耀家门的夙愿,老年一人一马归故里,那个时代,心怀天下的诗人,何止他一个呢?还有当高适作为节度使,和永王对峙的时候,他沉静听着永王造反军队的动向,最后开口:“永王真的谋大而智弱……”他可以清晰分析出永王的本质懦弱,没有王者之果敢,无法让天下英雄归心。偏偏那时,李白跑去支持永王了,才被牵连下狱了。

诗歌救不了时代,但真正的英雄和团结的人民可以。这个电影,让我对边塞诗人改观了。以前觉得“边塞诗人”住在环境恶劣的地方,诗句里没有繁花似锦,花前月下等等,不够唯美。如今才敬佩那些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他们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能文能武的人便不少,但武将还能文学出众的,真的不易,像高适、范仲淹,还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这些人人生有憾,却也名垂青史!

再来谈谈,“怀才不遇”这个主题。其实电影里,李白就算决定出世,最后还是去帮助永王造反。李白狂傲不羁的内心里,还是有入世之志的。科考让世间士子看到了一条桥,上面却挤满了不止千军万马,所有人在其中用终生去拼刺得个头破血流,抑或中途落水、搁浅戈滩。有的人因为出身,没机会参加科考,只能行卷。但行卷,岂是为那些寒门子弟开的?儒家思想浸淫下的人生理想与官宦文化的冲突、文人个性气质与政治大局谋略的不对等,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根源。

电影最后,高适说:“黄鹤楼虽然因为战乱被烧了,但那些诗还在,它就会在。……诗在,人在,长安就一直在。”诗在,文化就在。你如果耐得住心去看,对这段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真的很不错,会有共鸣。如果你喜欢热血和激情类的,可能不适合,它像一杯茶,需要沉思,需要回甘。

你本可以追寻文化的深度,却因为爱,而困于人心的浅薄。要知道,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多背背诗歌吧,多看看历史吧,我对学生说过:“不是你们血液里流淌着中国的血,才是中国人,而是有一天,当年读到书里、电影里、甚至生活里那些属于中国文化和现代成就的时,你心里油然而生自豪感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教室里,在其他地方,当你脱口而出心中的一团锦绣,那便是你的文化自信!

寥寥数语,浅谈感受,或有不全,谢君一观。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4

炎炎夏日午后,约上同窗好友,一起冲向电影院打卡了这部时长168分钟的唐代诗歌动画剧作。

如果要用几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那一定是:震撼,瑰丽,令人回味。

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其与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的交往,大气磅礴但又暗藏危机。人生很长也很短,在那个伟大恢宏的盛唐,诗坛人才辈出,留下了一首首干古绝唱。但即便是才华横溢的诗仙李白,也依然逃脱不了被时代裹挟,被各种规则约束,一生终不得志。这些大诗人人生憾事多吗?影片告诉我们“有很多”,但他们终有一个出口可以抚慰内心,那就是诗歌!诗歌是他们的寄托,是他们一生无憾之事。边塞诗人高适,朴实无华,一心为国,终于经过几十载沉淀,大器晚成,于乱世间功成名就。耐得住寂寞,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才是大丈夫本色!诗歌虽然无法救国救民,但它也绝不仅仅是装点盛世繁华的珠宝,而是内心思想力量的源泉。诗歌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排列,而闪烁着思想的满天繁星,诗在,长安在。现在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诗歌中淋漓尽致的情怀,从而安抚内心,稳定情绪,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现在社会的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会迷茫,会抱怨,但我们更学习高适。高适在年少时有一点儿口吃,性格也有点内向,最大的本领就是会使高家抢,文学素养也不太强。在长安的碰壁,他回乡重造,一边躬耕一边自给自足,勤奋苦读、强练武艺。虽然中青年时期,一直怀才不遇,当经过时间的沉淀,在46岁得到重用,官职一路飙升,一直到高中丞。高适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在勤练武功,最后才能成就唐代诗人中管职最高的人。不必抱怨,做好自己,充实内心,过好当下才是我们不留遗憾的最好选择!

愿以此篇与友共勉,共修行共进退。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5

盛世大唐,国人的骄傲。不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东击突厥,都是盛世大唐被人津津乐道的伟绩。而提到唐朝,一个无法被人忽略的艺术瑰宝一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唐诗。

今天和我家娃一起去看了追光动画的“长安三万里”,感受了追光的创作者们给我们带来的一场关于唐诗的视觉盛宴。

在“长安三万里”里面,唐诗不再是纸面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当崔颢的黄鹤楼的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出现在话外音中时,一副极具中国古典意味的水墨山水画出现在银幕上,一个头戴斗笠的文人坐在船上,看着江水发出了悠悠长叹。将大家平时的想象具现化在大屏幕上。而李白在醉酒下,对着窗外的明月发出的如泣如诉的“低头…思故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失去父亲,变得贫困潦倒的青年人的悲伤。让我们对于这一首诗有了新的感受。

而最为出彩的,则是李白,高适等一行人在月下江边的那首“将进酒”。两人在江边重遇时已经都是年过半百而仕途不顺的老人。于是一向严谨端方的高适首次放下规矩,尽情一醉,而李白更是放荡形骸,纵声高歌。随着将进酒的诗句从李白的嘴中如长江大河般奔涌而出,电影画面开始玄幻起来。追光制作组极尽想象之能事。几人开始随着诗句,从江边乘鹤而起。在江天的尽头,璀璨星光忽起,江水已经变成了绚烂的星河。几人入九天,逛凌霄,与神仙同醉。让人看的荡气回肠,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唐诗的巨大魅力。

看完电影,我带着深深的感触离开了影院,就像片中最后高适说的:“只要诗在,长安就在,大唐就在。”

长安三万里,唐诗万古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6

朋友圈里对《长安三万里》的影评很不错,再加上昨天堂姐极力推进,于是今天果断买票带着孩子观看。整个故事由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以第一人称倒述的形式展开,以他和李白的友谊串联,心怀天下,一心想实现心中远大理想抱负的他们,一起走过青年与暮年,在高适的回忆中有,有孟浩然、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他们经历了唐朝由盛入衰,一直坚持用笔写人生。让我见到了立言的重要。这部影片用顶级的动画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同时也领略了唐诗之妙,尤其是李白作诗《将进酒》的那段细节描述,把感受通过动画可视化的表达,李白的那种豪言壮志与失意难愁,直击内心,引起短暂的心流。不得不感慨,文字可以将感受升腾,可视化的表达可以引起共鸣共情。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关于高适的励志故事,这让我坚定的认为“心怀梦想,远方一定不远。”高适从小不喜欢读书,又有口吃。讨厌读书的他,总觉得文字就像蝌蚪,让人头痛,也就是这样一个不喜欢“文”的他,非常爱“武”,一手高家枪法成为一绝。他从小立下“高远心”——立志报国,向祖父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一直自认为枪法不错的他,总觉得男儿应该立志报国,不应流连于“酒与歌舞之间”。虽然与李白是好朋友,但不认同李白流连于“酒”中的享乐世界,直到扬州遇见了高家剑法非常厉害的后代之后,他开始反思,坚持十年于一日的坚持练习枪法,让自己的枪法在练习中不断精进。这种刻意练习地韧劲,让他不断精进中成就自己,为后来成为“三度使节”以及暮年战胜吐蕃军埋下伏笔遇见,是非常美妙的相遇,遇见优秀的人,开启他的智慧之光,引导他不断调整中更加深刻的反思。李白带他遇见了很多能给他带来启迪之光的人,当然李白自己也算一个,也让高适在不断挑战自我中精进。高适遇见高家剑的传承人两人的比试中,高适败北,从此回到家乡,专心练习。伟大的目标带来伟大的行动,伟大的行动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人,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目标,目标是人生的导航仪,去往哪里,能持续走多久,由它说了算。

“想成为谁,就要跟谁在一起。”高适身边有大才子“李白”,文采斐然,青年时期长期相处,互相影响的他们,各自帮助对方成长,我甚至觉得高适的口吃,可能也是跟大诗仙李白相处久,日常对话练习多,才治好的。不会写诗不爱阅读的他,常常受李白等影响,不做作诗也会吟,长期的正向影响,加之他驻扎军营的实践生活,把一颗爱国心融入他的边塞诗里别有一番风韵,豪气满怀,爱国满志。

坚持长期主义,走着走着,就能迎来自己的人生庆典。高适不是非常有潜力的人,但他确是有大目标,能坚持做好日常,不断为目标努力实践,认真踏实做好眼下事情的人。面对眼前的苟且,能坚信诗与远方,能坚持笔耕不辍,用笔写人生,用手中的枪保家卫国,这样的爱国心,就是他的“远方”与“梦想”,坚持做好眼下该做的。把一颗爱国心放进自己的诗里,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故事,不断积蓄本领,不断为自己增值“心怀梦想”,远方一定不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7

这两天上映了一部动画片《长安三万里》,是我喜欢的大唐诗人们的故事。上周没时间去看,我搜了搜这周末,我家附近的影院都没有排期了。

于是昨天中午我跟少爷说,让他陪我去看这部电影。结果不出所料的一上来就遭到了少爷无情的拒绝,他说他可以散场去接我,但是不想陪我去。

于是我又找了个理由,我说我选座位的时候看见那一场都没有人,万一真是只有我一个人包场我会害怕。

少爷无奈的发了个表情,然后发给我两个字儿,“彳亍”!我再次确认了一下,到底行不行?他说:“行!”

于是就这么半拖半拽,撒娇耍赖的约了少爷一起看电影。上次跟他一起看电影,好像还是《变形金刚》的时候。

18:50的电影,居然坐了很多人。有情侣、有闺蜜、有家长带着孩子,但是带着这么大的孩子看电影的家长,只有我一位。

少爷虽然被我拉过来了,但是边看边吐槽。吐槽的点五花八门,比如他说这片子又臭又长,您完全可以等下线了在家里看,想躺着躺着、想快进快进。

他还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周末就没有排期了,而是根本还没有排到周末?这片子刚上了一周就下线,不得赔死啊!

我安慰他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也被我骗来了,看吧!不过我俩的爱好完全不同,他说他喜欢杜甫,而我喜欢李白。

他喜欢那些长诗,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比如《蜀道难》,而我喜欢律诗和绝句,朗朗上口、长的我不爱背。

吵吵闹闹、嘀嘀咕咕中三个小时过去了,说说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8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电影以大鹏鸟起兴,以大鹏鸟结尾,和《阿甘正传》的那根羽毛挺相似的。李白的这句诗出自《上李邕》,这首干谒诗前两年备考高三的时候一直以为会考到,“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些句子都狂放不羁,是盛世的气象,特别适合高考。

好诗绝对不会被埋没,《长安三万里》以此起兴,写的是高适和李白的故事,但又何尝不是写儒道两家的博弈?

下面写一点观后感

一、视角独特

盛唐诗人那么多,影片却选择了一个不是最有名气的高适作为叙事者,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我们大体也真的只记得影片里的几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但是以他为叙事者,不仅仅是因为他和李白独特的交情,还因为他最能代表儒家的追求,并且最后确实还实现了人生理想吧,前五十年的困顿,最后在应对吐蕃军中以智勇取胜,并且把军功全部让给剑南节度使严武,正是体现了儒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追求。

二、画面精美

扬州的石桥桃花流水美人,长安的雕楼画栋富庶繁华,在影片中尽显风流。尤其是苏美人在船上跳柘枝舞这段,还有李白和岑夫子丹丘生饮酒,在想象里他们没入水中,使鲲化为鹤,又乘鹤与仙人共饮,仿佛是《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场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有在一回里,皱眉的高适才舒展了眉眼。

三、形象贴切

狂傲洒脱的李白,积极进取的高适,清高出尘的王维,放荡不羁的张旭,精明多才的李龟年,还有小时候尚活泼灵动的杜甫,天生神武正气凛然的郭子仪,半身不遂仍勇跨马鞍临死不屈的哥舒翰,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于学生阶段的孩子,能知道这些群英都荟萃在同一个盛世的开元,真的是很好的一次教育。

四、手法多样

除了大鹏的前后呼应外,还有详略的安排,比如孟浩然和王维、王昌龄和岑参,同样是一个时代的大诗人,就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李白和高适的三次相扑描写,不仅仅是为了表示二人青年、中年、暮年的三次交情的深化,还是为李白所说的以虚御实最终启发了高适用以退为攻的方法牵制了吐蕃军做伏笔照应。

还有三次关于江夏黄鹤楼的情节也有前后呼应,第一次是青年时的二人,痛饮黄鹤楼,李白想挥笔写诗压过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到底不能够;第二次是为了追孟浩然,但是终究没有追上,但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底还是胜过了崔颢吧!最后一次是李白跟随永王造反,被高适抓住,这一次没有写两人的见面,以高适和李白夫人在隔壁听李白在书童的询问下说明造反的理由,理由千千万,大体还是不甘心吧。

影片里,手法最突出的还是对比,安史之乱前的大唐,富庶繁华安定雍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五、立意高明

无处不在的唐诗!

“只要写黄鹤楼的诗还在,那么黄鹤楼就永远不会倒。”也就是说只要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那么这个民族的凝聚力便是永远不散的,这便是影片的立意高明契合主流价值感的所在!

当然,立意方面应该还有前面所说的主角高适身上所体现的儒家积极入世那一些吧。

六、亦庄亦谐

如果电影只是一味说教,哪有人愿意去买单呢,影片全程让人扬着嘴角,不得不说里面的包袱设置得很隐秘,不是那种以怪丑博取的审丑笑料,而是通过人物的一些夸张让人自然而然的挂上的笑。

前段时间《消失的她》很火,我没看过,只是看了一点影评,想必很沉重,暑假档,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这部影片更合适吧,人生才刚刚开始,没必要那么早知晓社会的阴暗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9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国产动画片,制作了3年时间。导演谢君伟说:“长安代表着理想,三万里就是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管对电影里的李白和高适还是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如此”。

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对李白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尤其是李白的性格。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是时代大背景和个人性格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李白如此、高适如此,我们每个人亦如此。

李白才华横溢,年轻的时候也非常想为国效力,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因为家庭出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想被伯乐举荐又遭碰壁,于是变得狂放不羁,纸醉金迷。我们经常用智商和情商来形容一个人,李白应该属于智商特别高,但情商较低的那类人。李白对朋友大大咧咧,自己对朋友发出的邀请,事后可能忘得一干二净。李白有点像长不大的孩子,肆意挥洒自己才华的同时,自己的个人生活却总是处理不好。

另外一个让我感动的点是高适和李白之间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友谊。双方可以10年不联系,但是只要听到对方的消息或者遇到对方,内心这种油然而生的喜悦感让我动容。李白和高适性格差距这么大,但一点也不妨碍两个人的友谊。这种互相鼓励、互相切磋,总是替对方着想的友谊弥足珍贵。

李白这样的天才,我们只能去仰慕。高适的故事似乎离我们普通人更近一点。高适不轻言放弃又耐得住寂寞的性格,让他每天都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做出了一番自己事业。另外高适的价值观也非常正,他的代表作品《燕歌行》这两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让前线腐败的将军很不舒服。

世上本来多苦难,在遭受苦难的同时,如果能收获类似李白和高适之间这样的友谊,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寻找到这种最深厚的友谊。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0

从电影院出来已经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有种时光要与人间道“晚安”的感觉。但是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就像完成一段穿越之旅再次回到现实一般,如幻似真,回味无穷。

在《长安三万里》上映一周前,通过各类宣传途径对这部影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时就已开始期待,一部所谓“十年磨一剑”的动画长片能否勾画出我心中的盛世大唐,能否重现我脑海中的诗意人间。当我走进电影院,随着主人公高适的回忆去认识那一位位相识已久却未曾谋面的诗坛巨匠,去欣赏那一座座千般锦绣、万般壮美的大好河山,去翻阅那一页页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近三个小时的沉浸式体验酣畅淋漓,心潮翻涌,观影之后不禁直呼“快哉!爽哉!”

我爱诗词,也爱历史,诗词之美在于凝练,在于想象,在于韵味;历史之趣在于传奇,在于厚重,在于真实。诗词是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精神与华夏文明的印证,是中国百姓朴素情感的寄托。

《长安三万里》以动画的形式带我们回到大唐开元年间,那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段中国历史最鼎盛的时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之大唐屹立于世界东方,丝绸之路一派欣欣向荣,大唐以断崖式的流量让世界刮目相看,也让生在这里的子民拥有了可以吟诗作赋的情怀与资本。在电影中,小杜甫说:“我喜欢写诗,可是写诗人人都会啊。”是啊,放眼整个大唐,真是贫富皆可吟五律,老幼均能写七绝。初唐骆宾王七岁就写成《咏鹅》,乐妓薛涛《锦江集》传世90余首,就连两面三刀、毫无骨气的“渣男”宋之问也能写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温暖生动的千古名句。

当然,只有好的作品,没有好的人品是不能真正让人敬重的。人们喜欢李白,不仅是他浪漫、豪放的性格,更在于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人们喜欢杜甫,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忧民的代表;相信看了《长安三万里》后,高适又会多出不少喜欢他的粉丝。有情有义之人,必受人尊敬,亦可称为英雄。

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对李白和杜甫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说起李白,我们称为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谈起杜甫,我们称为唐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但无论是浪漫还是爱国,都成为那个时代诗人群像的情怀底色,只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往往让他们报国无门,有志难酬。但这种情怀经过一千三百年的传世承袭,已然刻在当今每一个现代人心中。我们热爱生活,我们热爱自然,我们更热爱自己的国家。逢年过节,我们还是会对远方的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看着江河流淌、夕阳西下还是会形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外部势力的挑衅,我们依然警告他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血脉相通,才会让今时的我在影院几度热泪盈眶,我想,清代诗人赵翼并不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相反,他无比坚信,华夏之风骨会后继有人,中国之文明会代代相传,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长安三万里》时长约三个小时,看似很长,实则很短,短到只够讲述高适和李白两个人一生的情感羁绊,短到王维、岑参、王昌龄、贺知章等诗坛大家的镜头只能匆匆带过。星河璀璨,我们不知望向哪里;历史已过,我们不知情归何处。人生低谷时,我们是否坚信扶摇直上九万里;时过境迁时,我们又能否看见轻舟已过万重山?古人已经用少则二十字多则百余字的篇幅给我们上了太多的课,指了太多的路,我们终究要像他们一样做出命运的选择。现实没有一帆风顺,我们都是在大时代的变迁中随风摇曳,只求落子无悔,人生无憾,且行且吟,且梦且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1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追光的动画,也在一部部的追光动画中见证了国漫的巨大进步。对于《长安三万里》,我期待了整整两个月。今天看了下来,168分钟,每一分钟都是如此美丽和珍贵,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不愧是追光,不愧是国漫巅峰,感谢它不仅给了我视觉上的国风享受,还带我穿越回到了唐朝,见证了高适和李白的一生。不知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敏感,还是对文学历史的热爱,中间高潮部分让我泪流不止,那些优美经典的唐诗总会穿越千年来到眼前,再次打开我的心扉。

1、浪漫的不只有爱情,还有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们的人生能有几个知己?在古代,车马很远,书信很长的年代,又是怎样来维持友情?李白和高适在年少时相遇相伴了一段路,中间因为各自的志向纷纷道别。大鹏一日腾飞起,他们以诗为交。当李白随性一句和高适相约扬州,高适却铭记在心,如约而至,尽管那时李白已经小有名气,身边也有不少好友,但是他仍然不忘高适,把高适当作最好的朋友。当李白家中突变,颠沛流离,大病初愈后的第一时间,他第一个想见到的人却是高适。当李白在长安名声赫然时,仍不忘邀请高适来长安帮助他成就功名。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他们再次遇见时,李白早已落魄。高适却不畏朝廷,解救了李白,安顿了李白夫人。他们的友情很短,短到陪伴彼此的时间只有那么几次。他们的友情很长,长到彼此铭记了一辈子,守护了一辈子。

2、《将进酒·君不见》,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

《将进酒》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激愤伉俪的为我们诵读。今日在见证了李白的一生后,再次诵读《将进酒》,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中,和李白一起站在黄河边上,把酒饮欢,感叹人生世事变幻无穷。电影里这一段可谓是经典、震撼,直击我心,让我泪流不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李白在官场失意时,把酒饮欢。酒醉之时,与一行知己高适、杜甫、岑夫子、丹秋生驾鹤升天,奔向九霄,星光作伴,好友相陪,这个画面每一帧都是那么美,美如仙境。我感叹文字的伟大力量,时过千年,经典的文学作品依然穿越时空,打动着我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中央民族大学裴雯教授解读到《将进酒》,正如追光电影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样,李白不只是豪情洒脱,也不是颓废低迷,他是有着浩如烟海的忧郁和愤怒的情绪。戴建业老师解释到,李白是伴随高度的自信和彻底的自卑,无边的欢乐和无尽的忧伤,摒弃富贵与猎取共鸣,旷达放纵与坚定执着,他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充满着力量!或许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一首属于自己的《将进酒》,尽管我们对待人生有着无尽的忧郁和愤怒,但是我们总要往前走,总要去追求我们人生的意义。一起须尽欢吧,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可以有专属自己的长安梦,都可以绽放光彩

电影虽然讲述了唐朝的由盛而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人物色彩。李白、高适、杜甫、王维、李龟年、张旭、丹丘生等诗人,每个人物性格特点截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在那个时代绽放了自己的光彩,与诗消遣,与酒美谈,成就了一篇篇名作,这无非是一场盛宴。我一直记得我的研究生导师告诉我的“differentisgood!”,是呀,“不同的”就是“好的”,何须去在乎你是否和别人一样,专注做自己,你就是你自己,你也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长安三万里,正如唐朝的诗人一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安,这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三万里是我们追寻理想的距离,或许不止三万里,或许超过三万里,不管路途如何艰难,这是我们此生的追求!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2

昨日晚上,我观看了追光动画的作品《长安三万里》。片子的时间很长,达到162分钟。我从八点十分一直看到十点五十八分。看完这部影片,我特别欣赏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谊。

李白教高适学相扑。李白是老师,高适是学生。后来,高适用李白教给他的相扑本领战胜对手,获得了在边塞当一个队长的机会,开始了施展人生抱负的里程。

高适在李白跟永王而遭到灾难的时候,转而让郭子仪将军为李白在皇上那里求情,让李白免遭杀身之祸,只是流放夜郎。李白一生追求为国效力而不得,又是一位书生,看不清楚军事情况,才做出了错误选择。高适非常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时的高适已经是三镇节度使,非常了解军事情势,对永王的心大而无谋看得清清楚楚。而他做事情深入思考,对吐蕃的入侵,非常有策略。连监军太监程公公都赞叹不已。

同时,李白和高适都是唐朝的诗人,都在诗板上留下了自己的千古名篇。李白因为诗写得好而闻名于世。他本想在黄鹤楼的诗板上写一首好诗,却被崔颢的《黄鹤楼》倾倒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直到后来,李白送别孟浩然,才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高适在边关看到各种现象,在驿站的诗板上写下了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李白读到了高适的诗,赞不绝口。

李白和高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不一致,但是友谊深厚。李白挥金如土,对待自己的人生不拘小节,而高适严谨守礼,对待朋友真诚。在广陵,李白抢来舞女,后来舞女又被人抢回去。舞女就在船上为李白舞蹈,李白把自己的金银和玉石戒指都给了舞女。李白入赘贵族做女婿。这些都是高适所不允许的。高适自己一直在老家读书,到边关去,无论是做一个小小队长,还是跟着哥舒翰将军,都是有始有终,有勇有谋。李白对高适非常欣赏,称高适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高适在自己的人生中,多时多处,眼前浮现的是自己和李白学习相扑时的年轻样子。即使在安史之乱中,高适每到一处,都会浮现出和李白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部动画片,以其恢弘的气势,把四十八首诗穿在其中,描绘了当时中华民族群星璀璨的时代盛况,杜甫的率真、王维的矜持、常建的意气风发、张旭的潇洒不羁……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先在课本上读到的唐诗,变得活生生起来。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意人生。篇末的画卷渐渐舒展,我看到的是写有“长安”的诗句,还有用各种方言朗诵这些诗句,吟诵这些诗句。

看完影片,走在路上,我想:作为今天的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呢?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3

以史为镜,可以明兴亡。《长安三万里》无疑将大唐开元盛世巅峰至衰败落魄的安史之乱,似卷轴一般铺展开来。

高适想必大家都很了解,那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闻名天下。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行踪为线索,展现出一张生动的长安画卷。

谁曾想到高适,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个说话口吃,学习能力差的笨小孩。他练成高家枪,只是为了上阵杀敌,而不是成为达官贵人们的表演,于是高适遇见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白,李白仗剑走天涯,潇洒豁达,高适与李白以诗为交,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高适沉稳,李白洒脱,他们相互感染,相互影响,虽然性格不和,但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指剑长安,最后高适成为了三镇节度使,而李白却因投靠了永王而被关进大牢。

这部电影展现出两种不同的人。高适,沉稳庄重、武艺高强,老年得志;李白才华横溢、豁达洒脱、放荡不羁,在时代的潮流中被埋没了。

李白的一生无疑是凄苦的。

作为商人子,他一生都无法考取功名,只能藉词行走人间。透过李白的人生,我看到了大唐繁华虚伪的面具下,掩藏着的不平等与不公正。

年轻的李白虽然乐善好施、广交朋友,却未能尽到自己应尽的孝,甚至连父亲死了都未能见最后一面。他的兄弟也将他赶走,他失去了最爱他的人,也一下子变成了穷困潦倒的人。

他整日醉酒不归,我想李白并不是嗜酒的,他是想借酒消愁,但无奈愁更愁。那份豁达洒脱,只是他用来掩饰内心痛苦与愤懑的面具罢了。大唐皇帝向来以广招贤才著称,但李白的光辉闪闪发亮,他们却视而不见,甚至避之而不及,这难道不可笑吗?

最终,李白看破红尘,皈依道教。仰天长叹命如何,不抵帝王纸书间。一首《将进酒》,将观众的情绪拉入高潮。

一个疲惫的中年人在美酒与友人的浸润下,暂时忘记凡尘,仿佛回到几十年前那个挥斥方遒,与大鹏同飞一般的少年郎。“将进酒,杯莫停”是他放荡不羁的写照。“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他叹出了人生的无奈。万里长河是那样的伟大,而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微弱,这是一种多么惊心动魄巨人时的悲伤!

当年那个“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李白变成了已经飞不动的年老的大鹏,当年的豪放不羁如今却变成了痛苦挣扎。

但这悲伤却不悲观。此时李白已年近花甲,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壮士立功之秋,于是他入永王幕府。只是这个天才诗人在政治上却太过天真了,他对永王的野心毫无察觉,对自己的行为也毫无反省。后来太子即位称帝,安史之乱还未完全平复,皇家兄弟先打起来,结果永王战败,李白沦为朝廷的囚犯做监狱遭流放,甚至几乎被杀头。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实是代表了许多人,年轻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却因生活所迫,被岁月磨平棱角,剩下的只有光滑的鹅卵石。他们在社会上滚摸爬打,却处处被排挤,处处被针对,因为家庭出身条件不好,处处被刁难,被侮辱,这部电影道出了多少人内心的心酸。

走出影院,心潮翻滚。李白的悲歌似乎还在耳畔,高适的真情也在心间。如果长安是理想,那么三万里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有的人穷尽一生去追赶长安,有的人则意识到去长安的路并不是自己的征途,于是放弃了,但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

我们要一直保持一颗从容之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长安三万里,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长安!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4

长安有多长?三万里有多远?我想这是大家在看到这部动漫之后可能存在的疑问。

据说,唐长安城鸟瞰复原图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古代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都市。而这里的三万里也并非指距离的遥远,而是虚指,是对唐朝文化影响力的描述。直到今天,太宗玄宗的风采让人敬佩,贞观开元的治世令人神往,海外华人的聚集地又称为唐人街,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迷倒众人,海上的丝绸之路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唐诗至今让千万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在高适的军帐中,他若一个垂死的老人,苍苍白发,沉沉暮气。忆往昔,他发出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慨:我是一个笨拙的人,没有李白、王维他们才气纵横。

与君初相识,锦绣未开时

李白和高适相识源于一场意外:李白因马匹被贼人偷盗,误认贼人为高适后,与高适不打不相识,随后高适凭借一手高家枪救李白于危难。诗人遇诗人,英雄见英雄,自然是结为知己。只是李白虽然好饮,高适却从不贪杯;李白出口成章,高适却言语磕巴。高适承得一手高家枪,李白习得一柄裴公剑,两人你来我往,切磋比武。最终,李白学习了高家枪,高适领悟了相扑术。人生无不散之宴席,短暂的欢聚后是长达一年的分离。两条歧路,高适奔长安,李白赴扬州,两人立下一年之约,扬州重逢。

长安居不易,恨归梁园迟

李白因门户之见,无法科举应试,高适同样不屑。高适家道虽然没落,但仍有些旧情谊在。左右为难只好上下求索,终于在岐王的赏识下有了一次登台献艺的机会。在这次宴会上,王维的琴在,李龟年的乐在,玉真公主在,杜甫也在,进则鹏程万里,退则避守梁园。纵使岐王力荐,但盛世的大唐只需要粉饰的诗人,不需要英勇的将军;纵使侠肝义胆也只能如打水竹篮。岐王府里,龟年常见,王维多闻,只因玉真公主“有些吓人”的评论,独少了高适的身影。进取无道,报国无门,高适只得返回故乡梁园,但回故乡前,他要赴与李白的扬州之约。

扬州繁华地,别后归故里

扬州自古繁华,水路通畅,盐业发达。高适仿佛来到了梦中:江上的花船,桥上的妙龄女子,王公府里的歌舞升平。李白已经诗名传天下,但高适仍旧锦绣未开。李白流连歌舞,高适矢志报国。他们,一个在云端,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在尘世。自是性格使然,难免分道扬镳。临走之前,高适与裴家剑做了比试,输了比赛,寒了心,但更意志坚定。回到梁园,他更加刻苦勤勉学习。

文武有所进,再赴长安去

李白诗名远播,因玉真公主推荐,得玄宗垂怜赏识。功名既成,故友不负。李白写信催促高适望长安相聚,共赴前程。李白在信的结尾写到“速!速!速!”言辞恳切,心情急迫。彼时的高适学业有所精进,武艺也愈发纯熟,自是信心大增,决定再赴长安。高适寄希望于李白,但李白拙于政治,得罪了高力士;恃才放荡,惹怒了唐玄宗,终被赐金放还。高适不得已,只得再次重回故里。“寂寞像秋草,悲风千里来”,高适人生惨淡,但是他“习得文武艺”的志向更加坚定了。期间李白又来拜访,这时高适的相扑术已经胜过李白。李白同时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安禄山私制官服,有不臣之心。

落花同流水,各自相飘零

安史之乱爆发,国家政权倾覆,各地生灵涂炭。时代如无情的流水,两人如飘零的落花,高适随哥舒翰征战沙场,渐立功名;李白因永王叛乱,终成反贼。再次相遇,依旧是黄鹤楼前,只是两人相隔着一堵墙,与黄鹤楼相隔着一片江。一楼,不复昔日的繁华;两人,不复旧时的青春。李白以为高适会上书救他。但开口救他的绝不能是高适。王朝倾覆,白是乱臣,终属贼子;适是主将,既受皇恩。一旦上言,不但于救助无功,反而可能自身殒命。朋友救助不成,自己匡扶天下,拯救黎民的志向也无法实现。但高适会舍弃这个知己吗?

断然不会!立志救国救民的高适必然也重情重义。他与郭子仪通信,求他保李白一命。一则郭子仪未平永王之乱,身份并不敏感;二则郭子仪与李白多年未有深交,不会遭众人质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又回到了庐山;“闻君夜郎归,马蹄踏雪疾。”而高适则回到了梁园。只是,此生不复相见,再无书信往来。李白曾与高适言:计谋的高妙之处便是自己都相信自己所做的是真的。于是高适寡恩,未救李白;郭子仪重意,四方打点。

但于高适而言,朋友既解了危难,他也圆了报国的志向。这盛世也如他所愿,再次河清海晏。于是,他卸了甲,归了田,终回梁园。

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补全半个乱世。而你,高适!振臂一呼,挽救了整个天下。

后世评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人高适。

但是因你在,长安在;长安在,诗才在。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5

期待好久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了,一部动画影片开启了长安盛世,这是目前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时长最长的影片,足足三个小时,但我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不仅仅因为影片结束时没有花絮和彩蛋。

“诗歌”在这部电影里如影随形,一共出现了48首唐诗。影片中我看到了很多曾经只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诗人,听见了很多只在古诗词课堂里吟诵的诗句。在小小的影院里,那些刻在我们基因里唐朝海量的诗歌记忆会被畅然唤醒,会忍不住跟着影片情境倾情吟诵出来,那座曾盛极一时的繁华长安,那些生性大相径庭的诗人,当他们出现在电影画面中时,放佛有一道光贯穿过去与现在,它带着我们去开启一场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领略了一番活在语文书里老朋友的百态人生。

历经千帆,归来任是少年——李白的浪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与好友岑夫子、丹丘生等人举杯邀饮、齐驾仙鹤、神游银河的畅情吟唱是他历尽千帆、多处碰壁后,在坎坷多舛人生中找回了那个幼稚而恣意的自己。当他在孤寂远行的流放江舟上云淡风轻地吟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句子时,他仿佛还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坚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少年郎。

众人皆醉,唯他独醒——高适的坚守。《长安三万里》深挖了高适的一生,虽然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早已耳熟能详,但对高适却是模糊的。但今天我想说,一位自强不息、超长待机、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高适令人欣赏不已。在盛世唐朝的歌舞升平中,众人皆醉,唯他独醒,他守住了最初发扬光大高家枪的梦想,在年过半百时拜将成官,把后半生坚守在了风雪苍茫的塞外千山。我想,当你看到满头白发的高适,意气风发地跨上战马,在险峰和风雪中奋力突围的画面后,日后再吟诵起传唱千年的那些塞外诗,会更有一份感怀吧。高适的坚守,勉励我们这个时代人沉着应对风浪。

影片看到最后让我略感遗憾的不仅是没有花絮和彩蛋,还有杜甫。在动画《长安三万里》中,杜甫出场时还是孩童,一副天真烂漫的模样让我和孩子乐得笑出来声。在安史之乱后,杜甫是青年了,此时电影里对杜甫的着墨不多,但我知道,此时的他正守着他的草庐,经历着“风卷茅草,褥湿难眠”的人间疾苦,同时他还把一腔对百姓的济世情怀与悲悯之感留在了诗歌里,向世人大声宣扬着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家国情怀。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诗在,长安在,长安在诗里。也许今晚我和两个孩子一起看电影的三个小时,也在姐姐和弟弟心里埋下了诗歌小小的种子,在某一天,遇到某句诗,他们会愿意跟着诗人和诗句走得更深一点,更远一点。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6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力度挺大的,心里早早就种了草。进电影院前看了简介和预告片,知道里面“含诗量”极高。也因为这个缘故,大批带孩子进电影院的家长,多少带点功利性,借暑期看电影的契机,希望孩子多了解一些关于盛唐、关于唐诗、关于诗人的背景知识,增加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影片带来的感受远远超过了预期,影片中的角色,特别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和他们的人生困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拍给中年人的电影,很多人生愁苦的情绪小朋友们不一定能体会。

李白是我喜爱的诗人,谁能用一句诗就描绘一个生动和鲜活的长安呢,只有李白能做到。人们常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然而编剧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置身于困境当中,并在安史之乱之中达到了极点,李白因为参加永王的幕府而获罪,差一点就丢了性命,最终高适还是救了他。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就是当夕阳照着梁园的残壁上,中年的李白伸手挡住落日的余晖,哀叹道,人间的路我是走不下去了,于是决定去道士,但是当道士也不轻松,硬是在仪式上晒虚脱了。真是让人心酸!电影把天才李白的中年无力感表达到了极致,让我们这些俗人观影的时候真想大吼一声,诗仙不是这样的!

潇洒的李白人人都熟悉,他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已经定了型。憨憨的高适则是编剧有意而为之,和李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天才的李白都不能在盛唐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谁可以?所以高适的笨拙和坚持才是电影讴歌的对象,通过扬“高”贬“李”,电影其实表达了努力的力量要远胜于天才的主题。

心中愤懑不平,可是这部电影的主基调就是这样了。其实细节更能打动我。李白的一首《将进酒》将动画片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诗人乘鹤而飞,神游天际,特别有意境。诗歌朗诵也特别有力,声声入耳,余音淼淼,出了影院后依然回响不绝。高李最后分别前的一场相扑,高适两鬓的白发和李白的大肚腩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李白对高适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句诗我是照着你的样子写的,这是我的泪点。

电影笑点也不少。虽然说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李白,而且电影都是编的小说情节,不用拘泥于新旧唐书的记载,但是电影里李白过于欢脱了,跳上跳下的像孙大圣。小杜甫挺可爱的,让小朋友们有亲近感。我们印象中的杜甫都是老者的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是他也有欢乐的童年啊。崔十二比武之后,显现女子身份之长发飘飘,显示了科班编剧刻在骨子里的基本程式。当李白的酒杯里出现一轮明月,每个人都以为是“举杯邀明月”,结果却是“床前明月光”,全场被秒,一片唏嘘声。

ANYWAY,影片生动地再现了的盛唐气象。片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都严格参照了唐朝的制式,场景设计也极具宏大的气象,从壮丽的黄鹤楼到熙攘的街市,从巍峨的山川到恬静的梁园,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大唐,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动画特有的表现力也向我们展示了长安城的一个个符号,鲜衣、肥马、美人、胡姬酒肆、一百零八坊、大明宫丹凤门、豪华曲江宴。这个城市如同一座巨大的磁场,人们在这里追求人生的理想,实现人生的抱负。

最后,我要给这部电影一个极高的评价,它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佳作,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诗歌的人去观看。我相信,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你也会被它所感染,被它所感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7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带着醉意的李白举杯吟出《将进酒》,带着围坐的高适、岑夫子、丹丘生等人,一齐驾着仙鹤飞越银河之上,这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颇具浪漫主义和瑰丽想象的一幕。不到两天累计票房就破2亿、打破过去3年暑期档动画片单日票房纪录,《长安三万里》将纪实与想象交融,开启了一场打破时空的“唐代诗友会”。

以细腻笔触、细节设置,还原唐代的美。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水草丰美的江夏到美轮美奂的长安,从歌舞翩跹的江南到金戈铁马的边塞,万里山河画卷都是唐代的模样。电影里男子腰带下褪、女子玉颊樱唇、骏马粗脖肥臀,灵感源自于唐俑雕塑和画作;人们打招呼的“叉手礼”,和《韩熙载夜宴图》里的一模一样;胡姬酒肆、曲项琵琶,也都是符合唐代现实的细节……四海朝归九州腾的壮美盛景、诗人纵情诗酒的豪情壮志,都融于电影各处细节之中。

以真情感、大跨度,刻画人物群像。电影从暮年高适的视角出发,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李白三次来到黄鹤楼、高适三次去到长安城,见证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转折,也侧面烘托出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高李二人若干次相遇和分别,展示了一对好友的两种人生。不仅是这二人,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唐代诗人都在电影里“出现”:已具盛名的崔颢、孟浩然,和李白同饮同乐的贺知章、王昌龄,清新俊朗的王维、年龄尚小的杜甫,还有因唐诗“出圈”的哥舒翰、汪伦……正是有了他们和他们的故事,才能共同组成一幅丰富多彩、充满史诗感的大唐群像画卷。毕竟,大唐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疆域辽阔、雕梁画栋,更在于人才辈出、气度恢弘。

本片还带给我们书本之外的思考。看电影前,观众难免对杜甫、高适、李白等人有诗圣、边塞诗人、谪仙人等刻板印象。而《长安三万里》恰恰展示了教科书之外的多面性:杜甫幼年时期活泼可爱、青年时期朝气蓬勃;高适除了提笔能写诗,也凭着高家剑法驰骋沙场;而李白,除了鲜衣怒马、仗剑天涯,也有入世的曲折、出世的无奈和暮年的颓唐。我们喜欢唐代,也喜欢李白,但我们了解、喜爱的不能仅仅是片面、扁形的朝代和人物,更要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立体生动的全貌。

当然,电影本身也存在一些争议,168分钟超长片长叙事不够紧凑、内容没有完全遵照历史而是加入很多合理想象、一些诗歌沦为“彩蛋”而非还原真实创作背景等。其实,《长安三万里》也好,之前大火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新神榜:杨戬》等也罢,都面临类似问题。能否在叙事上多加打磨,在表意和抒情之间把握好分寸,这些考验着国产动画创作者的智慧。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的最后,高适回答书僮的话,隽永动人。“中国式浪漫”里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承袭、流传,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就会绵延永续。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发朋友圈 篇18

今天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动画电影),实在觉得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在尊重基本史实以及尊重人性复杂的前提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质、故事、情节都体现了创作团队的真诚与踏实,用心的作品观众是能够感受到的。我尽量在较少剧透的情况下来谈一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以及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如果有读者因为我的推荐而去观看了这部电影,欢迎留言或者私信与我交流感想。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像《流浪地球》一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一部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一、浪漫的诗人也有世俗的追求,但有所为、有所不为

电影的主叙事以高适的视角展开,从青年开始叙述了他与李白的人生境遇。在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的郁郁不得志、再到老年时的迟暮哀叹,他们既是诗人,也是普通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多多少少能看到些自己的影子。

他们都渴望世俗的功成名就,想走仕途、建功立业,都想登顶长安一展抱负。都在现实面前被碰的一鼻子灰。诗歌曾经是他们想要获取功名的途径,到后来都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了精神的寄托。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随世而动,从内到外改变自己。但也有人始终坚持自我,用稳定的内核,应对世事沧桑变化。这些有自己精神世界的诗人,大都是后者。这也是为什么承载着他们的精神的诗歌能够穿越千年流传至今的原因。

电影中根据主人公的心境,在不同的时间穿插着他们的代表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境变化,也更好的推进了电影的情节。动画片的艺术展现效果,也很好的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与想象力,尤其是《将进酒》的片段,看得我热泪盈眶。

二、人是时代的微尘,但也造就了时代

盛唐时期的文化名人基本都出现在了电影中,他们都生动形象,但并不脸谱化。有的人在盛世时风华正茂、快意人生,但在乱世时穷困潦倒、悲惨离场。但也有人在盛世时郁郁不得志,而在乱世时得以建功立业。他们的人生境遇,一部分是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但仍有大部分是自己无法左右的社会变化与历史进程。

人是害怕不确定性的,但历史的发展往往就是在混沌与不确定中进行。二十年前我们可以靠高考改变社会地位,十年前我们可以靠买房实现财富积累,但这一切其实都在变化着。时间再拉长一点,四十年前大多数中国人在温饱线上挣扎,一百年前中国甚至面临国破家亡的风险。一切仿佛看起来无序,但实际有蕴含着有序。

这里的无序是个人之外的世界确实纷繁复杂,但作为个体永远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自强不息”,用内在的有序应对外界的变化。社会衰落、秩序混乱的时候,要自强不息,才能汇集小的力量成就大的事业。在社会有序,盛世繁华时,也要自强不息,才能居安思危,谋局长远。

这些在唐朝拥有着声名的诗人们的命运被历史裹挟,但他们的诗作展现出来的盛唐景象以及他们的精神力量传世至今。“诗在,长安就在”。

看完电影后有种由衷的文化自豪感,想想整个人类的古代历史,类似于盛唐这样的文化盛世在其他大陆与国家基本上是没有的。而这部电影,可以让观众再度这样的盛世。

三、活着就要生活

人一出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活着。但活着与生活其实是两件事情,活着是生理意义上的存在,但生活包含着更广泛的精神含义。有人说马斯洛的五个层面的需求是有先后顺序的,但我认为它们其实是并列的一种关系。人之所以为人,是有了除开生理、安全需求外的其他精神层面的需求,不然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无异。

电影中的诗人们之所以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他们所在的时代。他们可以云游天下品味盛世繁华,也可以在家耕作、修炼文章。终究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如果实在是不够幸运没有体会到高光时刻,但有认真的生活过也不枉此生。

结语:

看这个电影让我想到了最近的一个热点话题。前阵子张雪峰对高考志愿的选择建议,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今天我们跳出这些建议是否正确这个范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很多人是太害怕混沌与无秩序的状态,以至于十分希望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个标准答案一旦给出,这些决策者们,就可以将做决策的压力的担子卸下了。

没有一劳永逸的决策,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生。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热爱,来源于人本身对于自己向往的东西的渴求,而一个人要拥有热爱与向往,是需要生活的。而真切的生活,不能少了“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