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

2023-12-25 21:04:26 观后感 打开翻译

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 篇1

曾迷茫过,不知该如何面对苦难。看遍了繁花似锦,听遍了深文大义,心中却从未明了。偶然于闲暇时间,翻开这本书。以前也是读过汪老的其它散文的,却不如这般来得深刻。以前,他的文章总给我一种安逸闲适之感,像是一杯清茶,香气悠远而淡雅。可这本《愿少年乘风破浪》,更像是一株白慕达草,看似脆弱却坚韧十分,有着不变的精神。

《愿少年乘风破浪》不像一般的散文集,更像是一些对于人生零零碎碎的记录。里面有他怀念的高邮,有与他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父亲,也有他敬重的师长沈从文先生,更有他对生活的一腔热爱等等。

以前也是爱汪曾祺的,所以对他的背景略微有些了解。他一生历经苦难,幼年丧母,青年失业,一度潦倒到要自杀。20岁被预言:天之骄子,必成大器。可是大半生遭尽冷眼,受尽磨难,直到60岁,无任何“大器”征兆,直到晚年生活才安定下来。很难相信,在处处碰壁的人生中,还能保持着初心,不对世界怨恨。大部分人在他这样的经历下,多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却还是去公园散散步,闲来时种些花,也由着写出了“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这样安心的话。

我于这本书中,最爱的一篇,名为“泡茶馆”。泡茶馆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至于怎么泡,也是有讲究的。大多是在西南联大旁的小茶馆坐着,有时是听曲艺,也有时看着自己的书,也有些学生在这里组织什么学会。当然,大多学生在这里都是看自己的书(除去瞎聊的时间),也有不少论文在这里完成的。汪老对于大学旁的茶馆记忆深刻,连具体在哪条街,抑或是墙上的诗,盲人所唱的劝解鸦片的曲也记得。读完了这篇,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在温暖和煦的下午与茶的清香之中,随着翻书页的一阵阵声音,联大的学生静静的看书或是写论文,时间缓缓的流着。初看一片和谐,却不知那是个混乱污浊的时代,在如此的情况下,还能沉下心来泡茶馆的,也是了不起的。文字的背后,其实是学生对于梦想的热血。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梦想,可都在为那梦想努力着,或是说,他们心中有着一种的精神,使他们能从浮躁生活的背后寻得几丝乐趣。茶馆的生活看似平凡,却可从茶碗中发觉人间烟火,这是汪老对于市井生活的兴趣。而对于时事的谈论,则是报国之志。

读汪老的文章,可能会觉得平淡。但那是刚刚好的。汪曾祺爱吃,曾写过多种美食,如高邮的鸭蛋,昆明的鸡枞菇。汪老不止爱吃,他其实爱人间万物,说白了,那是一种对于万物的热爱。就好像无论处于什么困境,他都能苦衷作乐。能支撑着他走过那么多坎坷的,是一种澄澈的心境。那是一种从未被利益腐蚀,始终存在的淡泊心态。更有一种大爱在陪伴着他,融于血液,始终不逝。他一路走来,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对于大千世界的爱。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在汪老的身上,有坚韧,有宽容,但更多的,是一种“未忍负初心”的感动。

愿少年乘风破浪,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 篇2

我希望在普通人的身上看出人的价值,人的诗意,人的美。我追求的是和谐,不是深刻。

——题记

汪曾祺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文章文笔清新,闲散,韵味无穷,犹如新泡的茶,入口微苦,略显单薄,然而顷刻之间,则有茶香四溢,回甘无穷。在战争、十年文革的曲折动荡里,他始终平静旷达、积极乐观,贾平凹曾经说:“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愿少年乘风破浪》记叙了他从童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

他是一个顶聪明的人,会画画,会刻图章,会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但,他与儿子的相处方式才是最厉害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就是他的一句名言。十几岁的汪曾祺学会了抽烟喝酒,放现在估计要被父亲打一顿,母亲骂一顿。可是,他的父亲每次喝酒,都会给他倒一杯,抽烟也一次拿出两根,他一根,儿子一根,还总是先给儿子点上。但他关心学业,虽不强求,但能够指点。汪曾祺写字不错,写过《多宝塔》之后,父亲建议练《张猛龙》,成就了汪曾祺字的风骨。孩子总会从父母身上学到第一课,这种亲而不疏、保持个体独立的亲子关系,恰恰是家庭里最为珍贵的。在文章里,汪曾祺写道:“我觉得一个现代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对儿子的恋爱,他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他始终相信,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用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塑造孩子的父亲,是愚蠢且可恶的。在这种关系下长大的汪曾祺,即使面对父亲结婚3次,也依然能够和父亲和乐相处,有着健康的人格和有成就的人生。

读完,我似乎看到的不再是汪老的家庭,而是自己的温馨可爱的家。我的父亲,犹如一个还未成熟的男孩,我的母亲,则又在家里扮演了每天在家里催促“两兄妹”写作业干正事的“反派角色。”我妈叫我好去睡觉了,我爸说才九点着什么急;我妈说玩什么游戏,我爸说哎孩子感兴趣让她玩玩又不会怎么样……于是每次他开始玩且我没有在干正经事的时候他都会来叫我“你有事吗?玩不玩?”每次他喝酒,就看着我,说:“就算是女孩子,还是要有一点酒量的。”说着,给我倒上小半杯低度酒——也只能到低度酒,也只能到小半杯,也只能偶尔喝一下尝尝味道,毕竟饮酒对身体不是很好。父亲看我喜爱画画,没有提议我去报一个美术班或者素描课,而是自己也拿了一支铅笔,一盒颜料,坐在我旁边和我一起画画。水彩,油画,速写,他都精通。常常在我遇到问题时进行指导。比如树叶画不好建议我去看米琦爷爷的视频啦;光影关系掌握不好就眯起眼睛来看啦;人体结构、手部形态画不好就以自己为模型……

我的母亲则又是另外一种类型。她常常督促我学习,巩固,告诫我要脚踏实地,不可以心浮气躁。“做一件事,开始做了就要做好,不然还不如不做。”这是她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在写作业时,她不看手机,不看电视剧,不刷微博,不打游戏,而是拿一本书,捧一杯茶或是咖啡,手机调成静音模式,陪我一起安安静静的学习。有时她也写写日记,记录最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可是我的母亲也不是只会督促着我学习,让我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的人。她也会和我一起出去逛街,肩并肩走在路上,笑嘻嘻的说一些有的没的;带我出去旅游,叫上我爸和我一起去爬山,溯溪;或者是督促我爸和我一起锻炼“你看看你,胖成这样了还不锻炼,”转过身来又对我说“你也是,一天到晚都不运动,肚子上都要多一圈赘肉了!”然后便像赶鸭子一样把我们赶到公园里进行体育运动。她自己也和我们一起跑步跳绳,嘻嘻哈哈半天就有过去了……

“杭州申办亚运会成功,”某天,我妈突然这么说“我们竟然一个场馆都没去参观过。”

一阵沉默。

“你们倒是理我啊!我们今天反正也没事,去哪里逛一圈怎么样?”“去哪?”“嘿嘿嘿,就等着你这句话。地点我都想好了,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们去吧!”

“到了。”经过50分钟左右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钱塘轮滑中心。

在场馆外面看着整个场馆的正面,白色的漆显得格外耀眼。“好大……”我喃喃的说。进入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圆形的蓝色的滑道。“很大,很美。”我说。“很震撼。”“我知道。没错吧,一定漂亮的。”“但是,”我说,又顿了顿“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轮滑馆,有漂亮的外观,崭新的滑道,但是就是感觉少了些什么。

参观完一圈,我们走到一个告示牌前。我好奇看了几眼,发现写着滑道暂不对外开放。怪不得没有人在滑道上。

参观完后,我们一家看着时间还早,就决定去其他地方逛逛。这么想着,便去了不远的钱塘江边。

正值夏天,天空碧蓝如洗。钱塘江也呈现出了碧蓝的颜色。我们沿着江边向西走。风很大,走着走着发现有很多家庭都在这天气不错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玩。一路上看见了许多骑单车的,慢跑的,玩滑板的,甚至还有在努力放风筝的“不是说春天放风筝吗,怎么夏天也有……”

夏天的风吹过脸庞,远没有春天舒服,给人的是一种燥热之感。面朝钱塘江,一股海腥味扑面而来,感觉是刚刚涨过潮。身后,是一群孩子大人的欢笑声,脚步声哒哒哒哒的朝你跑进,然后再在片刻之间又哒哒哒哒的跑远,嘻嘻哈哈之声,常常和脚步声参杂在一起。我似乎突然明白轮滑馆里少了什么了。

活力。

轮滑馆固然美丽,也十分大气令人震撼,但是因为滑道并不对外开放所以并没有人在场馆内玩乐,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偶尔发出一两声兴奋的叫喊。但是在这钱塘江边却完全不同,人们都在尽情的玩耍,叫喊声,欢呼声,大笑声不绝于耳。

杭州为什么要举办亚运会?我一边走在江边,一边想。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除了促进杭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知名度之外,还有什么目的?

全杭州都动起来了啊。这应该也是全杭州人的一次契机,可以提升杭州的锻炼、运动风气,促进大众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于那些有家庭有孩子的人来说,这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带着孩子去看比赛,去参观新建的场馆,去钱塘江边,西湖边,湘湖边吹吹风,去南、北高峰,灵隐寺爬爬山,增进亲子感情……这确实是一个契机。

之前看到过一篇英语作文,题目是你的加拿大笔友来信,告诉你他被隔离,并询问你是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好好相处的。我看着题目,笑着想,我可没这种问题。和父母相处嘛,很简单,只要互相包容就好。孩子与父母之间,总是会在各种地方有区别,所以总是会不免生出许多口角与摩擦。但是父母与孩子又不是生来的仇家,把话说清楚,有什么无法解释的呢?

等到了重阳,归家亭子里的菊花开得正好,

不妨开宴。

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 篇3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题记

与好友谈起汪曾祺先生。

她问:“你觉得汪老是个怎样的人?”

我笑答:“是个热爱生活、至真至性的老头儿。他会亲手种葡萄,会将梨花瓣子想象成是月亮做的。他爱吃,爱玩,爱逛菜市,还爱结识些有趣的人。他在《闹市闲民》中将一个抱膝看街的老人比作庄子,可我觉得,他才是活庄子。”

她呷了口茶,慢条斯理地开口:“你或许忘了,他亦饱经苦难。”

我胸中一凛。

回去后又翻了遍《愿少年乘风破浪》,这才发现,他作乐的背景,是日寇轰炸下的昆明城,是物质匮乏的西南联大,是进行劳动改造的大青山……他在苦难处放歌,于沧桑中写下牧歌般的诗篇。

我此刻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汪老,是随遇而安,天真淡然。

纵观历史,不乏如汪老般处变不惊者。恬淡是什么?是孟浩然终身不仕的把酒桑麻,是刘禹锡变法失败的晴空一鹤,是苏子瞻遭贬黄州的竹杖芒鞋,亦是张岱雪日出游的孤高自赏。他们每一个都历尽磨难,可无一人在苦痛中零落成泥,他们粪土千金与王侯,寻一方幽境,任心灵翩飞,开出如高山晶莹雪般的花。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李太白参透世事后的感悟。我们虽不必学其浪游隐居,然其恬淡之意当成为我们精神的坐标。且看那清朝的沈复,一生碌碌无为,屡遭变故,却留名千古,为何?凭的就是一份恬淡。他生于富贵门第,早年与妻子芸娘情深意笃,诗酒风流,芸娘曾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未尝不是沈复心中所思。后因误会被逐出家门,他亦在旅居中觅得人生真趣,结诗社,煮美酒,赏百花,快活似神仙。《浮生六记》中不乏悲伤之言,然他仅用一卷“坎坷记愁”,何尝不是他的淡然,他的快意恩仇?

由此观之,恬淡是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拥有它的人便可张开翅膀飞翔。每个人都有翅膀,沈复的翅膀里便藏着陈芸,花草,诗画与天地山水。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金戈铁马一生的辛稼轩最终还是选择了放下,吟出归隐的散淡诗句。又见那咏絮之才李易安,缱绻凄凉之余不乏豪爽恬淡。她于日暮泛舟溪亭,惊起一滩鸥鹭;于宿醉后的清晨探问卷帘人,怜惜海棠绿肥红瘦。然最令我动容的是她尝过艰苦后的淡然。大观元年,赵明诚身陷牢狱之灾,释放后被夺官位,重回白衣,于是两人前往青州故里,开始闲居。李易安于《金石录后序》里记述了归来堂的十年光阴,室内有藏书万卷,炉中有新茶正沸,案几有鲜花不绝,堂前有翰墨飘香,她与赵明诚沽酒换词、赌书泼茶的情事更成了无数文人的心之所往。“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便引此典祭奠恋人。

由此观之,恬淡处世很简单,只需不计得失,不贪名利,便可孕育出一朵梅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梅花,李清照的梅花里便含着诗词,新茶,醇酒与金石字画。

谈回汪曾祺先生,他于《愿少年乘风破浪》中所写的或许不止于自己田园式的生活,还是一颗随遇而安的心,更是一份对少年人的谆谆教诲。他写道:“你的家人、你的老师、你的学校、你的朋友、你看的书、你走过的路、你的每一次挑战与挫折,都决定着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你。”汪老所希望的,便是我们成为潇洒恬淡之人,只有这种性格才挡得住风雨,才能乘风破浪。

很喜欢小说中的一句话:“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世事洞穿,天真不泯。”与诸君共勉,愿你我都能作个闲人,都有勇气吟一句“归去来兮”。

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 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汪曾祺的《愿少年乘风破浪》,感悟颇多。

这本书是汪曾祺在晚年时对自己人生成长轨迹的梳理。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分别从童年、少年、大学求学、他的老师和他的同行入手,回顾了他童年的家庭、玩伴和故乡的点滴,少年读书时的老师、同学,还有从小到大引以为傲的读书、写作、绘画经历。全书的着重点是他在战火频仍的艰苦环境下,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他还回忆了众多与师友交往的逸事,尤其是他与一生的良师益友沈从文先生之间的情谊,在这本书中汪曾祺向我们展示了他在贫穷、不如意的人生里,如何面对困境,还在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这个问题上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汪曾祺出生于一个富有情趣的富裕家庭。在汪曾祺曾祖父这一代做“盐票”亏了,家产也赔光了。于是祖父几乎赤手空拳地打出了一片天下,祖父经营两家药店,药店的信誉非常好,本人还是一位有名的眼科医生,汪曾祺的父亲也继承了祖父的衣钵。生活上,祖父是个非常简朴的人,饭食很简单,“一个咸鸭蛋能吃成两顿”。但在他兴趣广泛,特别对古文玩上爱惜如命。汪曾祺的父亲也是个兴趣广泛的人,汪曾祺跟父亲关系很好,父亲很爱孩子,不会对儿子的学业特别强求,父子之间经常互相合作,他父亲有一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生动地描绘了父亲与汪曾祺的密切关系。这种好家风也传到了下一代人。汪曾祺和儿子关系也很好,他理解“没大没小的孩子”。

书中提到,“文革”时期,汪曾祺的儿子带回来人囚家破的同学,要知道当时这样是要受牵连的。但汪曾祺没有把儿子的同学拒之门外,而是和儿子私下里沟通,最后认同了儿子的行为。甚至对儿子的恋爱,也体现了爱和尊重,保持“闻而不问”的态度。他认为,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风,才使得汪曾祺的人和文章都那么生动有情趣,正是他这种富有情趣的家庭教育,才培养了他这么有趣的人。这我深有体会,我的爸爸妈妈就特别理解我,遇到彼此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会倾听我的声音,了解我的想法,甚至会无条件支持我的一些做法,比如我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期末,语文老师布置了超多的基础字词练习,我一口气做到十点多还没做完,忍不住抱怨,妈妈了解了情况后,第二天就跟老师沟通,表示我的基础练习平时就做得很扎实,能不能用阅读练习代替,复习更有效,得到了老师的允许。正是这种亲子间的有效沟通,让我觉得在家不受束缚,家庭关系也特别愉快。偶尔我听到有同学抱怨自己爸妈很烦,或者不理解孩子的时候,我就想我大概不可能跟父母搞什么叛逆,因为他们了解我也理解我,甚至我以后也想跟我的孩子保持这样美好的关系。汪曾祺求学经历非常的波折但又很有趣,小学和中学时代都是在高邮度过的,书名“愿少年,乘风破浪”就来自于他小学的校歌。那是个动荡的年代,恰逢抗战时期,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最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为了求学跟随一路南迁的汪曾祺在上海染上了恶性疟疾,在昆明发病,但最后还是成功考上西南联大中文系。在西南联大,他认识了很多良师,沈从文先生、闻一多先生、金岳霖先生、吴宇森先生和德熙等人。

七下时我们通过臧克家的文笔初识了闻一多先生,但在汪曾祺笔下的闻一多先生更多面、更立体也更可爱了,不爱下楼,爱用秃笔,喜欢抽烟,对学生宽容,不吝赞美。沈从文先生对汪曾祺影响也很大,尤其对他的语言影响深远,沈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和对国家的忧患和期待,深深地感化了学生时代的汪曾祺。虽然是烽火连天的动乱岁月,想来那一段求学生活一定很艰难,但经常“跑警报”、抢书、逛翠湖、坐茶馆……却成就了汪曾祺求学途中最美好的场景。更让我心动的是,那真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能跟这么多大师上课,真让人心生向往。

这本书跟以往我读过的汪曾祺的文章一样,文字生动有趣,里面描绘的每个人都栩栩如生。跟以往我读过的家乡趣闻和美食散文不同的是,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好的家庭、好的亲人、良师益友带给一个人一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我们除了要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和平年代,强大的祖国,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良师益友和爱我们的家人,我们更要努力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去到更好的学府,遇见更好的人,站得更高,看更多更好的风景,这样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报答亲人,报效祖国。

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 篇5

他,出身封建家庭,本该墨守成规,但却童心十足;他,历经烽火狼烟,学业从未懈怠,习得大家风采;他,晚年俗事繁杂,但终能自得其乐。他——汪曾祺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华茂春松、清风拂面一般的独特存在,一本《愿少年乘风破浪》汇集汪老先生大半生的点滴回忆,朝花灿烂,夕拾依然,读来仍是墨香如旧。

父子天伦流年欢笑

当我们走进书中汪曾祺出生的旧式家庭里,会看到汪父慢慢敷染出晓色、画工笔秋菊,会听到年少的汪曾祺以高亮甜润的嗓音唱一出《朱砂井》,甚至还会闻到厚密浓郁的松香——那是父亲在给心爱的胡琴滋养弓弦……一派融洽,又平添了雅趣和琐碎的烟火气,难怪汪父说出了那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一同发掘生活乐趣的父子,不是正如忘年交的兄弟吗?也难怪汪老先生一生平和、从容,正因童年对他在思想境界上的滋养,如同一汪清泉,缓缓流淌。

在充满欢笑的流年中,父亲旁观汪老先生作画的场景尤为细腻动人。幼时的作者尚未习得写意画的真味,只重颜色灿烂鲜艳,但父亲从不批评指责。当年迈的汪曾祺回忆时,察觉自己是因为生活阅历不够,欣赏水平拘泥于画本——这种体验是很宝贵的,而且也不是年少时靠教育就能完全领会的。所以,汪曾祺也懂得了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妙处。在之后和自己的儿子产生观念分歧时,不是一味针锋相对,树立家长权威。而是设身处地替晚辈考虑,这种平易近人、尊重又平等的父亲,真是难能可贵。甚至汪曾祺还能坦然倡议:“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每当读到这句话,我都忍不住击节赞叹他的豁达与睿智。

名士风采联大岁月

伴随着毛泽东《沁园春》中的词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穿过历史无情的硝烟,和汪曾祺来到了西南联大求学时期的峥嵘岁月。我曾经看过一部名为《无问东西》的电影,被里面师生一起“静坐听雨”的淡然沉静打动,也知道了在西南边陲,有一群名士,为了祖国后辈的教育薪火相传,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再结合汪老先生书中的回忆:率真有趣的同窗们,个性不一的前辈们,自由、开放的学风,都让我心生向往。我想,那一定是战火之中,华夏民族希望的火种的所在地。

学者们各有各的风采:刘文典先生讲《庄子》时的引经据典;罗膺中先生讲杜诗时的熟稔于心;唐立庵先生用无锡腔调念小令……但最让汪曾祺佩服的还是性格坚毅、文采斐然的闻一多先生。他说闻先生的课具有“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这样的总结充满了对学者的敬畏。再加上汪曾祺甚至直言“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我忽然明白了他对知识的渴求,那是战争年代仍未放弃的坚定信念,是代表着一代代中国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念。

书画自娱老有闲趣

汪曾祺先生评价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认为非常中肯,他历经惨痛的文化大革命,更加珍惜身边普通、平淡的美和不易察觉的诗意,他带着温情脉脉的眼光在年老时的岁月里看书、,品诗、作画,再用一支充满灵气的笔写下情意盎然的文字,这样的闲趣正是现在很多追逐功名利禄的人所缺乏的。

诗与书,字和画,在这本回忆录的最后一章里虽然都有提及,但我感受到汪先生没有任何一丝卖弄和炫耀,正如他所说的,是“遣兴而已”,但他懂得欣赏,能从大家之作中看出意趣。比如,他看齐白石先生画淡蓝色的藤花,读题跋中记录小孩子被野蜂所蜇,说这幅画的美在于有“温情、童心和人道主义”,评价齐白石是“第一流的画家”,可见汪曾祺的审美偏好也是如此,童心不泯,老有闲趣,他也在人生的画卷中勾勒了属于自己的水墨淡彩,让人过目不忘。

合上书,那些朴素、平淡的文字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汪老先生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都没有夸张的记录和戏剧性的讲述,而是像一位谦虚平和的老朋友,坐在黄昏的藤椅上和每一位读者闲话家常,却很轻易就听得动容甚至热泪盈眶。

仍是少年的我们,凭风借力,有无数可能,在和平年代“继往圣之绝学”,也有无可限量的未来,等我们破浪向前,一探究竟。汪老交出了自己写满坚韧、从容和自信的答卷,我辈应薪火相传,不改初心,写无悔人生!

汪曾祺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 篇6

有时一笔一叹息,有时一字一惋惜,有时一句一感慨。散文就是这样有故事。

家人、朋友、老师、学校,都是一个人青春年华中寻常却最重要的珍宝,“它们决定着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你。”——《愿少年乘风破浪》的封底是这么说的。

汪曾祺先生曾经在西南联大生活与学习过很长一段时间。西南联大的前身是由国立北大、国立清华、私立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长沙遭日机轰炸,兵分三路迁至昆明,两个月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我看过《觉醒年代》,对那个地方甚是向往,如今北大清华南开的名声如雷贯耳,想必在我没有经历过的那个年代亦是如此,而三所名校联合“出品”的西南联大肯定是一个充满智慧追求真理的地方。

可汪先生说他是晕晕乎乎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迷迷糊糊地被录取,来到联大。照理说被名校录取应当砥砺求学,他却是去追求自由与潇洒了。虽然一开头也曾去抢过人满为患的图书馆座位,但几下就因为受不了高压强的氛围而不去了。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汪先生小时候偏科,父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鼓励式教学。他抽烟喝酒谈恋爱,父亲表示自己非常支持,甚至帮助他写情书。可就是这般松垮垮的求学态度,他说自己还是成为了名气响当当的大文人。我不禁觉得他在凡尔赛。汪先生不仅仅是有才华,他还有家庭和老师给予他的资源和空间,在种种特殊加持下,自然能培养出一个有文采的人。就算是汪老先生这本书的分类是散文·随笔,里边零零散散的文章、随随便便地提笔,署上一个汪曾祺,就必定能散发出一阵阵清香。而且其读者给其定义为兰花香。

回看整本书,我发现汪先生写的不多为自己,而是他身边的人。推算了下时间,汪老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已是晚年。书中的事情断定是他最为流光溢彩的年华,这其实是就他的“走马灯”。所有事情不一定记得清楚,但总会有十几个、几十个清晰的姓名印在脑海里——那些是陪伴过他的人。我思考为什么这本书里讲的事情会跟书名如此背离。我猜是汪先生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认为可以算是没有遗憾;他在走马灯里看到的事情无论是苦是乐,在当时的汪先生心里尽是美好。汪老先生在写稿子的同时,其实是在感谢曾经陪在他身边、哪怕只是陪过他一小段人生的伙伴。乘风破浪的意义也许就是要遵从自己的意志,过没有遗憾的一生。

我的十四年起伏不定,身边的人除了家人一直在变,对旧师老友只来得及当面说一声感谢。我应当庆幸我还小,来得及挽留他们。汪先生的回忆,不正是是给我们少年一份转动方向盘与踩刹车油门的参考说明书吗?

少年时,不过只有选择和前进两种东西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