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走出尘埃》读后记

2023-12-21 20:36:59 读后感 打开翻译

《走出尘埃》读后记 篇1

阳光照耀着大地,粉红的小花在微笑,绿绿的小草在舞动,一切都那样美好。可是,你可曾想过,假如有一天,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下了无尽的黑暗,会怎么样呢?

叶萍老师的《走出尘埃》一书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走出尘埃》是国内首部以访谈录形式的书,它讲述了盲人群体的成长过程,盲人家庭的坚持理解,盲人创业的艰辛历程等等,表达了盲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让我们更加理解和支持盲人群体。

这本书中,盲人那种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最让我敬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小韩了。他是一个阳光的盲人男孩,有一个打架子鼓的梦想,为此他不断努力着,奋斗着。途中,他遇到了很多艰辛与困难,但他都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觉得,他这种“不屈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

和小韩一样,我也曾迷上一样乐器,不过不是架子鼓,是吉他。

一开始,我沉浸在了优美的弹奏之中。一个个音符,就好像一个个小精灵,让我的心情变得舒畅无比,我的整颗心都飞到了音乐的海洋之中。

后来,我的手指不肯再配合我,柔软的指尖被坚硬的琴弦磨破了皮,轻轻一碰,就刺痛无比,仿佛是在被一百度的火焰灼烧,又好像在被一百把小刀切割。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我现在放弃了,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依靠这种信念,我努力地坚持了下来。有时候,手指被磨出了水泡,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我还是咬紧牙关,噙住泪水,坚持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手指上被磨出一层茧,弹吉他的步伐就变得轻松起来了。我想,如果我有小韩一样的毅力,始终坚持不放弃,说不定能成为吉他演奏家。作文网 zUOwEnBa.Net

小韩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他让我相信,短暂的黑暗和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阳光的心理与坚持的品质,就像《走出尘埃》这本书里说的那样: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太阳照耀的地方。”

《走出尘埃》读后记 篇2

“星星眨眼的时候是在微笑,门在关上的时候会有窗开,山穷水尽的时候,会有柳暗花明,充满希望的人,永远有未来。”

——题记

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肯定也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是啊,它们虽然没有明亮的双眼,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非常有幸读了叶萍老师的《走出尘埃》这本书。它让我深刻地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走出尘埃》这本书是叶萍老师历时八年精心创作的。它主要讲了一个盲人群体不接受命运特殊的安排,选择了一条没有人选择的路。这是一条未知的路,但是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它们也要向着太阳照样的方向继续前进。书中的每个小篇章都非常励志,看了让你心潮澎湃,并对他们由衷产生佩服。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开灿哥哥了。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但是他的《岳阳楼记》是那么的让人惊艳,听他的朗诵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出生于愚人节的他,就像老天爷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一出生眼睛就看不见。他从小爱朗诵,眼睛看不见的他用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时间来练习朗诵,在下课,别人出去玩的时候,在早上,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他都会努力练习,十遍、二十遍、三十遍直到练到滚瓜烂熟,海枯石烂,直到练到自己精疲力尽。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参加了首届杭州朗诵大赛,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他的努力,他的耐心,他的付出,都让我为之震撼。

辛勤的园丁李伟儿老师也是整本书的一大亮点,非常吸引人。她的爱人是普通学校的老师,自己是盲校的。因为这个难免遭到不少别人的询问。有时一些不好的质疑的声音听了有些委屈,但是看到盲校的孩子们笑容的一瞬间,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盲校的小天地里,几十年如一日,她始终坚守在孩子们的身边,充当孩子们的眼睛、手杖。她就像尘埃里的一束光,冲破了孩子们内心的阴霾,让他们感受到爱,感受到世间暖暖的亲情。我对李老师的那份浓浓的爱由然而生。

《走出尘埃》中的小伙伴们他们虽然没有明亮的双眼,没有美丽的翅膀,但却有一颗飞翔的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每个人只要怀揣梦想,都会是夜空中那颗最闪亮的星星。

《走出尘埃》读后记 篇3

如果一个盲人站在你面前寻求帮助,你会伸出援手吗?很多人一定会回答:“会!”那你为什么会去帮他呢?很多人也一定会回答:“因为他们看不见,很可怜。”这就是所谓的“同情”,心理老师曾对我们说过,对这些残疾人群不应该用“同情心”,而要用“同理心”。一开始,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同理”这个词的意思,读了《走出尘埃》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同理”一词的涵义。

在这本书中,叶老师把她8年间采访的盲人们的故事合在一起,写成了这本书。在书中我最佩服的是女孩何家琳。她用自己的经历,演绎着一个词“坚持不解”。何家琳,在盲校学习板画。她学板画只是因为一个邻居家的孩子来找她画画,但她画不了,邻居家的孩子说了一句:“你真可怜,连画画都不会!”一句无心的话,像一道疤刻在了何家琳的脑子里,她从此开始渴望画画。在学习板画的过程中,是枯燥的、是乏味的,也是艰难的。我们中的大部分孩子可能会放弃,但何家琳,一个盲孩子却以对画画的这份热爱坚持了下来,虽然中途她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住了,这让人不得不佩服。

如果现在还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去帮助盲人?我会说,因为我能理解他们的苦,他们遇到的困难,而不是觉得他们可怜。老天有时是不公平的,他让有些人在出生时就看不见,让有些人看见过世界的绚烂又陷入无边的黑暗,但他们从未向生活屈服,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我们能做得更好。

《走出尘埃》让我看到了何家琳,看到了无数盲人心中那束永不熄灭的光。

《走出尘埃》读后记 篇4

盲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求学?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这都是我们常思考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仅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去猜,在这样的前提下,犹如盲人摸象,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一个全面的答案。叶萍老师用了多年时间对盲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从人文关怀的高度探寻每一位被采访者的内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我们从未看到过的盲人世界,就是这本《走出尘埃》。

这本书由18篇采访记组成,18位盲人,有着18种不同的人生。通篇读来,最深的感受是: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在努力,都想成就自己更优秀,更多彩的人生。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关爱、扶助,而是平等和尊严。

他们只是想如一个正常人一样地生活,有何不可?如果说我们的人生从零起步,一点点地加上去,最后成为天文数字,那么他们的起步就是一个负数,谁也不知道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磨难才能到达我们的起点。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整个社会对残疾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无论是从法律制度上还是生活中的细节,都能看到或是感受到。但是,我们做的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换句话说,残疾人真的受益了吗?有些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有些公益设施,沦为了装饰门面的花架子;有些捐款,不知又流入了谁的私裹?

叶老师书中采访的人,大多都是乐观的。但中国有句古话“家丑不外扬”,从一些片段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盲人的生存困境。如果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以健全的身体重来,会不会比普通人做的更好?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正是这段经历赋予了他们韧性,坚强,使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如今,咱们的国力足够每一个人丰衣足食,但是对残疾的歧视,尤其是那种打心底里散发出来的自我优越感,正如美洲白人对黑人的岐视,不是几代人、几个制度就可以改变的。因此想要构建出一个自由、平等的乐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每一个人,无论健全与否,都要踏下自己的一步。

一个盲人,做的梦是怎样的?我以自己天真的猜想,他们梦里应该会有最绚烂的光。希望他们梦里的光,能早日穿透现实的尘埃,变成可追的理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