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2023-12-19 12:26:20 观后感 打开翻译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1

影片开头,是3连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儿在火车站台上追逐打闹;影片结尾,是孙醒一人抱着战友鲜血淋漓的尸体痛哭不已。《志愿军》是我看过,继《长津湖》后又一部致敬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仍然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忘不了,毛泽东主席彻夜会谈,却未能与长子毛岸英见上最后一面,他说:“我这个做父亲的,却怎能不担心儿子呢!”忘不了,师部被炸后,通迅排成为了第一批抗美援朝的烈士,他曾说:“我们通迅排能打的很!”;忘不了,在38连赶路耽搁,未按时到德川阻击,彭德怀批评梁兴初,他说:“骂我可以,骂38连不行!”;忘不了,唐笙在助理挂家门钥匙时,她说:“自从抗战结束,我就没有家了,我也想拥有这么一把家钥匙。”一幕幕戳人心肠的细节,一句句震人心魂的言语,让人真切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苦难与悲痛,也更让人深刻领悟“何以中国,何以中国人”。

战友情,军人魂,彭德怀总司令的那句话:“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必须要付出点什么。如果我们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一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深深地激荡在每个战士的心中,也久久回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犹记得,战士怀抱炸药包,躺在敌人的坦克下,与其同归于尽,那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坚毅与英勇;犹记得,战士们听到分任务时的欢呼雀跃,那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乐观精神;犹记得,松骨岭上3连以百人之力击退美军4次进攻,歼敌千余人。当连长戴如义问:“还有没有人活着?”无人举手,可当他再次问道:“还有没有能战的?”一双双血肉模糊的手,从雪地里伸出。那一刻,我的心灵为之重重一击。就是那举起的手,托起中国的整片天,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那一刻,我淆然泪下。

毛岸英说:“告诉爸爸,他28岁在上海干了件大事。今年,我也28岁了。”难以想象,正是这样一群少年,他们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多岁,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创造“抗美援朝”这样一个不朽的传奇,令后人铭记、敬仰。在这片神州大地上,从来不缺挺身而出,奋勇争先的中国少年,他们是时代的曙光,是民族的脊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忆往昔,霍去病少年将军,封狼居胥;周瑜意气风发,“淡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岳飞精忠报国,“撼易,撼岳家军难”。看今朝,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祖国”,在20岁的年纪为祖国边防事业英勇献身;杭州亚运会上,青年运动员勇夺桂冠,为中国创下“201金”的历史最佳成绩。少年强则国强,惟有青年锐意进取,勇立潮头,向光而行,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作文 WwW.ZuOwENbA.NeT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那个戎马倥偬的年代,少年战士们燃起时代的烛光,将一块块破碎的九州大地拼成一幅万里江山,拼出一支亘古的中华脊梁,谱写一曲悲壮动人的英雄凯歌。老将不死,薪火相传,不屈不挠的中国魂万古长存,当下正是大有可为的新时代,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应继承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具备“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志向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织就远大理想,成就精彩人生,筑就时代辉煌,唱响一首“强国有我”的青春赞歌。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2

岁月的长河淌过浸透血泪和屈辱的近代史,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战伐。电影《志愿军》向我们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先人的壮勇事迹,联合国会上不屈的身影,松骨峰上遍野的尸骸,我们的先辈用血汗启今人勃发,用勇气谱写壮篇。

持节不恐谓之勇。当美军艇队驶入台湾,美军空机轰炸东北,面对即将召开的联合国会。我们的先辈深知这是去县衙里告县老爷,必然没有结果。但中国选择发声,他们凭借心中的勇气,用37年的时间走上了会场。别看他们果敢威严,可大会现场挂满国旗,偏偏只差中国红,铭牌统一整齐,偏偏中国铭牌临时制作。而今,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我们不仅有持节不恐的勇气,更有不退不避的实力与底气。

知死不避谓之勇,用血肉搏刀枪,用尸骸堵坦克,用奔袭拼汽车。抗美援朝的胜利让他们的所有的付出的意义变得更加厚重深沉。他们用“一身血,两脚泥”的付出换来当下的和平,看到战士们14小时奔走70多公里,我们是否想到为体考800米而头痛的我们?看到战士们手臂折断,却单手扛枪枪击杀敌人,我们是否想到割破手掌时流下的泪痕?他们不怕死,却怕自己少打一场仗,子孙就要多吃一场苦,中国就要多受一次屈辱。

胜敌壮志谓之勇,“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是他们心中所想,没有尖刀利炮,没有鱼肉面包,但热忱与团结及必胜的信念,使他们步步为营,大步向前。

感先人壮勇,启今人勃发。在《志愿军》中,亦看到不少青年的身影,有远渡重洋助国成长的吴中正,有誓死坚守骨锋阵地的孙醒,更有年华正茂时牺牲的毛岸英。看过先人所历,始觉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争做先锋人与逆行者,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3

走出影院,我的双腿又软又凉,可心中却好似燃着一团火。“松骨峰”,“三连”,“38军”……这一连串关键词在我脑海中如流星般划过,擦出神圣的光。

气氛紧张的中南海,危机四伏的北朝鲜,炮火连天的三所里……我看见彭德怀司令身先士卒,不顾生命悍然过江;我看见毛岸英一心为国,不惧炮火只为文件;我看见三连战士慷慨赴死,一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正如彭总司令所言:这一代人是一身血两脚泥,这样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后人不再负债累累。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至纯,这一幕幕场景催人泪下;而那句“告诉爸爸,他28岁时去上海干了大事,而我也28岁了,也要开始担当了”更是镌刻在我心中,仔细回味,荡气回肠。

可是,在这样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影片里,我也看到了许多日常的画面:是孙醒刚归连时,几个战士闹成一团;是邓岳与李默尹见面时,两人谈笑风生;是毛岸英陪伴杨三弟时,二者的亲切交谈……这一个个画面,甚至回忆起来都会令人嘴角上扬的画面,给我带来了一种毫不违和的熟悉感——这不正和我们高中生平日嬉笑打闹是一样的吗?忽而想到徐怀中的话——军事题材不仅要写金戈铁马,更要写人性——我忽而意识到这一幕幕实则就是那些铁血战士背后鲜活顽皮的一面,不禁肃然起敬。他们也有同我们一样顽皮的性格,他们也有同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他们也有同我们一样美好的梦想,他们也正处于同我们一样最美的年纪——而正是他们不惧严寒,咬牙硬挺,夜渡大同江;而正是他们不畏艰辛,一鼓作气,连跑七十公里;而正是他们不顾性命,死都不放走敌人的坦克!我想,合上眼的那一刻,他们心里必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除朝鲜战场外,美国纽约,也正发生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里,也有一批战士在为国而战。当唐笙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拼写无误时,当伍修权义正词严地怒斥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恶行时,当在场中国人甚至是一些黑人都默流下眼泪时,当中国代表高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我甚至想同他一起站起来,想同他一起高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君可见走入会场时中国代表的从容镇定,君可见面对奥斯汀无礼羞辱时中国代表的不卑不亢,君可见得知志愿军大胜时中国代表们无法掩饰的欣喜若狂与自豪——仿佛那句“圣诞攻势已成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最好考证!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如今离朝鲜战争也过去了七十年,可我相信,松骨峰上,“三连精神”将永不消退;可我相信,联合国里,那句“中国人站起来了”会始终回响;可我坚信,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品格,会激励后人更坚定地前进!

作为一代新青年,身处盛世,我们不但要珍惜这盛世,更要继续创造盛世。接好时代的接力棒,是我们的任务,更是我们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那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我们才对得起他们——那些最可爱的人!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4

桃之夭夭,灼灼中华。史海钩沉,漾开平境般的水面,熠熠扑闪的,是那最可爱的火种。

战火重卷起硝烟,燃至鸭绿江彼岸,手持杀戮之矛的帝国主义势必要扼杀这个刚满一周岁的新中国。

何去何从?

是不顾一串串数据冰冷而理性的对比,亮剑对峙,还是任由其在家门口杀人放火,甚至撒尿嘲讽?

“长征难不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打美军难不难?”

“难!”

钢铁、石油等不足对方百分之一,用“巴祖卡”阻击钢铁坦克,用“没良心炮”轰炸战列舰,这丝毫不易于让一个小孩战胜拳击冠军。

那,要打吗?

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新中国是最不想打仗的国家,但必须马上就打。因为除了打赢,别无选择。

“此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谁没有家与家人的缠绵,谁就不是人;谁没有对身后万家灯火的悍然,谁就不是中国人。所以,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没有再回头看一眼,即便死的可能大于生的希望,但为她而战,又怎能囿于那半亩方塘。

“我想尽量减少牺牲。”

“战争是需要付出牺牲的,我们不付,儿子付,孙子付。”

都不付,谁付?

万劫不复!

我们已经付出千千万万人的牺牲来唤醒她,难道仅仅是为了揉揉眼、打个哈欠,又睡下去吗?

“还是我们来付吧。”

再无言,心已如磐石。

72、5公里,14个小时,生死奔赴,但这次不是奔向生,而是死。

“我死是为了更多人活着,没有选择,也不需要选择。”

我不死,谁死?中华儿女的气节在此被千倍万倍的放大。生,何足惜?死,何足惧!正如美军士兵所说:“要战胜一支想死的军队,是不可能的。”人民志愿军正是这样一群人,随时随地都准备好面对死亡,他们是死神也畏惧的人!

“第七穿插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

再美妙的声音在这句话前也会显得嘶哑聒噪,再灵动的言语在这句话前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不知道“157”怎样做减法才能得到“1”,我们只知道这只是千万道减法题中的一道。

松骨峰上的335团3连,应当被永远铭记。无数次在寒天中炸烂又凝血的手,五指全无,已不似手的模样,却仍紧握着枪;无数个在大雪中燃火的躯干,屹立不倒,已不见人的面孔,却仍冲锋陷阵。无论是冰冷的寒雪,还是烧灼的烈焰,都盖不住他们心中的火种,最可爱的火种啊!那是新中国的火种。是中华民族的火种,是全中国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火种!

百年火种,以血烧铸,以心延续。纵使乾宇为沉冰寒雪所封,哪怕坤宙为烈火炽焰所破,我们也小心翼翼地永存着这可爱的火种,向未来远渡。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5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两千多年前的易水旁,在高渐离悲壮的骊歌声里,荆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国复仇的绝决之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两千多年后的鸭绿江畔,在新中国百废待新的危难关头,中国志愿军战士们不惧美帝及其率领的十六国联合国军,毅然走上了保家卫国的英勇之路。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1950年,新中国刚满一岁。美军公然插手朝鲜内战,将战火烧至三八线,并派遣第七舰队占领台湾海峡,明目张胆地威胁中国。正如武器专家分析的那样,当时中国的实力不及美国的千分之一,凭什么与美国打?且苏联拒绝派空军支援,这意味着中国将在完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与美国王牌军队作战,几乎没有可能获胜。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子子孙孙的幸福,当时世界上最不想打仗、也最不能打仗的中国用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堵住了美军的坦克飞机;用同胞们的钢铁之志筑成了无法逾越的万里长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纵使天寒地冻,赤腿亦能横渡冰河;纵使肝肠寸断,刺卫也要保家卫国;纵使积贫积弱,雄音终会叩问天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团结、伟大的民族,它不惧强敌侵略,它永远屹立不倒。正如周总理说的:“只有出兵,才有和平的希望。”

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何须裹尸还

松骨岭上,38军3连为阻击美国军队,几乎全员阵亡;三居岭旁,江潮命令全程无线静默,73师在不足十四小时里疾行军七十多公里,死者无数;长津湖中,冰天雪地,战火纷杂,冻死者不计其数。当听闻毛岸英牺牲之时,毛主席悲痛欲绝——那是他最疼爱的儿子。而其他数十万牺牲了的中国志愿军战士,又何尝不是中国人民们所疼爱的孩儿呢?当询问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的尸体运回时,毛主席拒绝了。他写诗低吟:“青山处处埋忠骨,马革何须裹尸还?”是啊,毛岸英是志愿军的第一个兵。他虽是主席的儿子,但更是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他死的壮烈,死的光荣——所有保家卫国而牺牲的烈士们死的壮烈,死的光荣!

揆诸当下,我们生长在和平的中国,远离了战乱与饥饿。有人说:“过去用人命打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为何还要观看抗美援朝呢?不如躺平,即时行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巴以战争纷争不断,中国宝岛仍未收复,美国依旧虎视眈眈。在这种紧张的国际局势下,我们更应该艰苦奋斗,为国效力,居安思危,如履薄冰。正如彭德怀所说:“我这一辈子总是遇到令人难以跨过的大坎。但一个人一生总要遇见那么几个大坎,有些人想遇都遇不到。”时代的大坎已经来临,愿诸君承志愿军之志,于危难前雄赳赳,气昂昂,砥砺而行,共着黄金甲,百战破楼兰。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6

在老师和家委会的组织下,我们收看了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这部影片无疑给了我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影片主要讲述了在抗美援朝出兵前中国国内外的紧张形势,以及出兵后志愿军的英勇作战,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对于朝鲜战争的立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从不惧怕战争。

美国军机轰炸东北边境,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发动武装挑衅;归国武器专家在分析了双方国力后,点出中国与美国战斗如同三岁小孩对抗拳王;志愿军渡江需要苏联空军掩护,但斯大林拒不支持……在如此形势下,对于要不要打,打了能不能赢,周总理给出了答案: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活下去。在决定出兵后,彭德怀元帅对毛主席说的话更是让我热血澎湃:“你的红旗所向,就有我的陷阵冲锋。”志愿军战士们的确是这样做的。

红旗所向,是七十四公里外的三所里。志愿军113师在接到穿插命令后,立即出发,在夜间十四小时内穿插七十四公里,奔袭三所里,最终先于美军五分钟到达,并展开阻击。面对敌人的坦克、装甲车,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仅凭手榴弹和燃烧瓶就展开了殊死搏斗,用巨大的牺牲换取战斗的胜利。我思考过,七十多公里的奔袭,用的是脚吗?不,是意志。炸开坦克的是手榴弹和燃烧瓶吗?不,是必胜的信念和血耻的决心。因此,武器并不是决定战争的唯一因素,意志和信念往往比武器更具杀伤力。

红旗所向,是至关重要的松骨峰。松骨峰上,志愿军仅凭一个连的兵力,挡住了装备精良的美九军五次冲锋。那里发生了枪战,经历了肉搏,失去的阵地被重新夺回。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位失去右臂的战士用牙咬住穿过扳机的布带操纵机枪进行射击,在烈火中顽强地阻击敌人。他们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用肉体铸造起钢铁长城,不怕牺牲,无惧无畏,坚决地执行任务,像一颗钉子钉死在松骨峰上。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红旗所向,是联合国会议的谈判桌。团长伍修权特意叮嘱同声译员注意会议上中国名牌的拼写,因为那是中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据理力争,控诉美国的丑陋行为;志愿军胜利的捷报传来,粉碎了美方代表的发难,全体中国代表欢呼雀跃。冲锋陷阵不只在战场,外交的谈判桌又何尝不是针锋相对的斗争场?中国代表的铿锵发言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可以弱小,但不能没有骨气!

一面红旗向着战场,志愿军冲锋陷阵,保家卫国;一面红旗向着联合国的谈判桌,中国代表顶住压力,沉着应对。毛主席说:“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我说:“谁敢陷阵冲锋,唯我中华儿女!”

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当今富强中国,享受和平,不用冲上战场,在国际外交上挺得起自己的腰杆。但是,志愿军冲锋陷阵的精神在如今不可或缺。社会的建设者应做好本职工作,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献上自己的一份力,并努力在各行各业克关攻坚,逐步实现自主,防止国外“卡脖子”搞垄断。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则需脚踏实地,敢于向困难冲锋,向挫折亮剑。要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插好自己心中的那杆红旗,不断增强自身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强化本领技术,在志愿军精神的光辉领导下,朝红旗所向,陷阵冲锋。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也要团结一致。党的红旗所向,便应有中华儿女的横刀立马、陷阵冲锋。

古有谭嗣同为推行变法舍身取义,今有党员干部为实现百年目标扎根脱贫事业。从古至今,红旗所向,皆是陷阵冲锋。横刀立马,舍我其谁!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7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满一岁”,就面临着是否“抗美援朝”的艰难选择。气氛紧张的中南海、抛出一连串质问的归国专家、美军悍然投下的炸弹……这一切,都可以用彭总司令回答毛主席的那个“难”字来概括。

哪里难?缺乏空军是难,没有坦克是难,“好日子终于盼到头了”却又要奔赴战场更是难。回望峥嵘岁月,“难”是硝烟纷飞,天人两隔之悲;放眼美好今日,也不乏百年变局、帝国虎心未泯之“难”。对于我们青年而言,如何求学,又如何将所学用诸实践,让“圆梦”与“追梦”顺利对接更是当头之难事。正所谓“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要攻克我们这代人的“难”,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在这部影片里找到了模糊却又坚定的回答。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的类似宏大主题的影片不在少数,如若能从每一部中挖掘出新意、汲取到新营养,我们心中的星星之火才能永葆跳动之姿,不沉沦为只会嘴上高呼口号内心却空虚干瘪的“伪热血青年”——国家不需要这样的青年。就譬如说在此片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小片段:毛岸英帮助过的那名新兵来到他的坟头对他鞠躬,这一幕被彭总司令看在眼里。当时他说:“现在想想,或许世上的难事都不怎么可怕。毕竟,有的人连困难都无法再遇到了。”岸英临走前没和主席告别,托人带给他的话是:“您28岁去上海干了大事,现在我也28了。”说完,就踏着坚毅的步伐登上了朝鲜之征。大概天下难事,莫过于“青山有幸埋忠骨,马革何须裹尸还。”所讴歌的那一条条鲜活可爱的生命为之拼搏的事业。是啊,相比生离死别、家仇国恨之难,我们如今的青年究竟为何喊“难”?哪有那么“难”?

彭总司令的话,就像来自历史的淙淙流水,厚重了我们的心灵,又仿佛雷霆一般振聋发聩,唤醒了我们颓丧干涩的眼和耳。他还说,挨打的这笔账,你不付,你儿子辈来付,你孙子辈来付,还是我们这些一身血、两脚泥的人来付吧。如今的“佛系”、“躺平”青年,是万万对不起他们的。当今时代,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前所未有,我们不否认困难的存在,也不逃避它来欺骗自己,而是要善于从“危”中寻“机”,从“难”中突围“困”。如后浪般,澎湃动能,无限可能,这才是我们该有的劲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越是艰险越向前”已然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与困难偕行,在困难中磨砺自我,方此,才不负血汗之岁月、时代之韶华。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观后感 篇8

当硝烟笼罩了我国边境,当炮火撕裂了和平的宁静,当鲜血染红了异国的雪地,你是否愿意远赴战场,为国捐躯?当庆贺的彩旗飘遍华夏大地,当发展的高歌代替了逼近的炮火,当幸福的笑语冲散了硝烟的尘蔽,再次翻开那段历史,你是否仍会为之震撼,泪流满面?

1950年,志愿军烈士用生命书写下他们的答案;今天,电影《志愿军》以崭新的角度带我们重新撷起那段峥嵘岁月。影片如很多同类影片一样,对战场进行了生动而又壮阔的描绘,从志愿军到38军,从38军到113连,场面逐渐聚焦,生动诠释了正是每一名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峥峥铁骨,汇聚成了以肉身搏钢铁的壮烈史诗。同时,影片别出心裁地描绘了另一个战场——外交战场。它让我们了解到了我国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处境,充分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过人胆识。特别是影片高潮阶段伍将军在联合国义愤填膺的即兴发言,是中国代表的控诉,更是海内外全体国人的心声。两个战场平行讲述,互为印证,互相补充,前者为中国正名,后者为中国发声。

不同人有不同人的报国之路,而所有人的报国赤心为一。战士冲锋陷阵,前仆后继;外交人员在没有硝烟而又针锋相对的战场上为国正名;科技工作者倾己所能,归国相助;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鼎力支持。影片展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在面对国家危亡时的凛然正气,坚定不移。酌古御今,如今中华民族的崭新篇章将由我们书写,擎画的宏伟蓝图将由我们一一实现,我们当代青年也当承先烈之炬火,照今世之中国。作为学生,我们也应探索自己的报国之路。杭州亚运会上,少年小将雄姿英发,为国争光,是他们的报国之路;无数学生携笔从戎,捍卫祖国,是他们的报国之路;而我们每个人的报国之路,或光鲜亮丽,或默默无闻,只要心怀一颗报国心,无处不可洒热情。

七十多年前,志愿军烈士写下他们的答案,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亘古不变的回响;今天,答卷交由我们手中,也必将留下灿烂的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