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1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是戴建业先生专门为学生们学习唐诗及其历史而编写的书,书中的内容却以上课一般的形式表现出来。虽说是唐诗课,但书中的内容十分有趣,浪漫,令人喜悦,读这本书,就像在看段子一样看完这一面,还想看下一面。
书的作者戴建业,1956年湖北省黄冈县麻城,毕业于西南师范,硕士研究生,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组教授。书中他语言幽默,并给人无限畅想,宛如置身于诗人们的世界。
这本书据说是戴建业先生40多年来的心血结晶,用尽浑身解数。根据人们将唐朝分成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阶段,分别讲述各个阶段的写诗风格和特色,唐诗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代表诗人及其派别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陈子昂的风骨;王维的“诗中有画”;岑参的奇才奇气……幽默风趣的语言,写着最正经的话,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展示了唐诗之中优美的意境。
戴老师在书中的许多故事都以自己身边的事情为喻,有些许聊风事之感,而这只是表面。戴老师在分析诗歌时,他都会逐句去分析再加上征引对照,常能洞烛幽微。
作为“段子手”戴老师把先贤们的经典诗文分类整合后汇入自己的人生,这也体现出戴老师充满诗意的一生。
当今社会之中,内容优先将成为主流知识分子们不仅能传道授业,发光成名,还能完成知识变现。其最大意义在于,让愈来愈多的人相信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在自己内心中充满阳光时,生活才能散发光彩,照亮生活前方的道路。
这就是《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希望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书可以带给大家积极与乐观,微笑面对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并且可以增加对于唐诗文化的理解,可以更加热爱唐诗,热爱语文。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2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的作者“国民教授”戴建业高能开课,浪漫得不行,有趣得要命,让你像读段子一样停不下来。
书是力量的源泉,当他遇到问题时,读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止。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戴老师发现陶渊明比他更穷,甚至到了不得不出门去讨饭吃的地步,但仍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让他无比震撼。于是,他开始用心研究起陶渊明来,还发现了同样喜欢陶渊明的苏轼,爱得死去活来。不久,他就找到了人生的解药。儿子上了小学,每当考得不好,戴建业就要揍他一顿,搞得孩子天天欺骗他。但当看到陶渊明的诗里写到了自己的5个傻儿子时,戴建业在陶渊明“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超脱和坦然中,似乎也得到了启发。有了深入的研究,戴老师的课堂就更加深入浅出,段子频出,经常拿古代大诗人开涮。他的视频里,他夸赞李白“狂得要命,浪漫得要死”,八卦杜甫“跟着大哥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调侃陶渊明幽默,“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得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对不写诗。”他告诫学生求知不能满足于音频视频,古人把这种方式得来的知识称为“耳食之学”,它是零碎肤浅的代名词。
李白爱喝酒,是诗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杜甫也爱喝酒,但他没钱,“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他更像一杯茶,越品越甘。读书时喜欢李白,多么潇洒,不像杜甫总是愁苦着一张脸,但不管是杜甫还是李白,他们诗词中的那股子生命力和韧性,文字的飘扬和沉郁,都是盛唐的脊梁。
时光荏苒,当初繁荣的大唐早已划入深渊。但是我们不能被时光的枷锁拷住思想,而是该活在当下。我们对国家来说有怎么不是脊梁柱呢?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 篇3
潜读“刘柳”文章品味书香人生我在这个暑假读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这本书内容非常生动有趣,戴老师用口语化的语言,将诗人们的作品讲的深入浅出,将我带入“刘柳”的生平经历和绝世佳作。正如戴老师所言“欲罢不能”。
我对第二十一讲很感兴趣,这一讲讲的是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古诗,文章读完后,我才知道,原来他俩出生年月相仿,才华相当,性格相似,遭遇相同,只是刘禹锡比柳宗元多了一份开朗和豁达,因此他俩诗风不大相同,还有柳宗元只活了40多岁,而刘禹锡却年逾古稀。柳宗元的举世名作《江雪》,可以展现出他被贬永州后的孤寂情绪,体现出他的郁郁不得志。他以挑战自然的孤傲的勇气来寒江独钓,其实他以寒江独钓为名,他实则是想革新,反对与推翻反对革新的人与腐败的政府,他不信邪,不服输。他数次被贬后,当时政治环境对他十分凶险,但他从来不低头,精神上从来没有趴下。在书中,老师讲到刘禹锡的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因参加“永贞革新”,连续被贬多处偏远地区。颔联描写因贬谪多年,多半朋友已经逝去,表现出他内心的悲伤,但是颈联突然奋起,以“沉舟”“病树”字比,以“千帆”“万木”比朋友,更能体现他不因官场失意而落漠,而是十分通透乐观,正如作者所言:“他本人“折”出了意气风发”。刘禹锡在贬官十年后应召回京,写下一首诗,其中“刘郎去后栽”中的“去后栽”对新贵的讽刺与鄙夷。他和朋友再一次被贬,多年后再次归京,他重游了玄都观,写下了: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中对官场上的种种腐败现象的挑衅,刘禹锡才是真正笑到最后的赢家。
如今,生活上有诸多的不如意,不称心,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抱怨我们要向柳宗元学习,学习他的不屈不挠,更要向刘禹锡学习,学习他的一份豁达和乐观。人生忽如寄,命数未可知,刚直的个性,也许是我们天生的底色,那就后天学习一份豁达,在短暂的人生中,在挫败中,不枉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