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美好满分作文 篇1
吴凡
风回转,斜阳流照。寂寞独生长。任凭它千万阻挠,绿意自绵长。
——题记
在我的脑海中,绿始终是生命的颜色。
万物复苏。绿意,由春天开始。柳树开始抽条,灌木添了新叶,一眼望去,哪还有落木萧萧而下,只剩芳草碧色连天。莺歌燕舞,不知是在歌颂这春天的绿意,还是沉醉于这绿意的春天?有了这绿意——生命,世界便明亮起来了。
还记得那年与师友共游植物园,名为“绿苑”。时间早已模糊了过往,只有一景令人记忆犹新:夕阳斜照,微风抚面,树木葱郁,小径通幽。墨叶簌簌而下,木椅铜灯列其旁,良师益友步其间。美好,由此滋生;绿意,在此定格,成为我无法忘却的记忆。
生活是博物馆,绿意是长久不变的藏品。曾经的回忆早已泛黄,是绿给它添了抹亮色,增了几分美好。
还记得童年生活的小巷吗?窄窄的过道,矮矮的城墙,青石板的缝隙中藏了朵朵青苔,城墙根的小小阴影下几根野草默默地生长,夕阳西下,笛声悠悠,思绪绵长。一想起这些,心里就暖暖的。偶然故地重游,蓦然抬首,眼前情景与回忆已大不相同。多了一抹绿色,或深,或浅,或淡,或浓,如一片青色瀑布,盖过了大半城墙,不见其发端也难觅其终极。似是小时无意栽下的爬山虎,可没来得及照顾它我就从老院搬走了。细细一看,它的杆有些干枯,叶也不如盆栽那般丰润厚实,倒显得有些单薄。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无人看管它。没有丰富的水源,没有肥沃的土壤,它是如何得以成长的?我思索着。
是坚强吗?是的!是它绿意的皮肤之下淌着的汁液,是那骨子里刻着的不服输的生命。它也许只有一个念头,那便是——活下去,生长!生长!生长!它的根深深扎到石逢里去,它的藤紧紧攀附着城墙壁,它使我忽的感到,绿意不只代表生命,还代表美好,希望与坚强了。阳光洒在叶上,流过它的每一根脉络,流进我的心里,淌在我的血液中,令我全身着泛着暖意,心底似有株绿意在蔓延、生长。
还记得有一次生病住院,转学了的好友从远方寄了一封信给我,还附有两片绿叶。信上却只有两句话:
愿你如绿叶充满活力
愿生活有绿意充满希望永不言弃。
手捻着绿叶,我的心中泛起了一片片涟漪,望向医院的窗外,蓝天白云,芳草连茵。
或许,绿早已成为我无法忘却的美好了吧。
无法忘却的美好满分作文 篇2
宣元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斜阳挂在巷口,缤纷的晚霞照在小巷口那位画糖人身上,照在他创造的精彩糖画上,显得格外美好。
画糖人在巷口的右侧,摆放着一张半米高的小木台桌,旁边燃烧着的小火炉,上面架着一口不大的铁锅,铁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糖汁,空气中弥漫着糖汁的香甜。火炉另一侧摆放着一根圆木棒,上面插着各式各样的糖人,让人仿佛置身于缤纷的童话世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挥舞着一把长勺,从铁锅中盛起糖汁,盛起时还不忘在锅边把勺子外的糖稀蹭干净,他先把勺子放在桌上,一两秒后在轻轻敲几下,接着抬起勺子,在桌台铺好的糖纸上飞舞,我要了只蝴蝶状的,他先勾勒出蝴蝶的外形,再小心翼翼地用横竖交叉的细线画出蝴蝶翅膀的花纹,根根流畅,丝丝纤细。
在人来人往的小巷中,老人的摊位显得有些冷清,安静的摊位与热闹的街巷似乎格格不入。我在摊位旁观看老人制作糖画,他的手尽显粗糙,看似粗笨,手法却很灵活。他潇洒自如,拿在他手里的哪是勺子呀,分明就是画笔呀。他并不吆喝,只专心制作,我看得入迷,和老人闲聊。老人说他在这里制作糖画已经十几年了,除了天气不好,他都会来。我好奇地问:“坚持这么多年,生意一定很不错吧?”老人笑着摇摇头:“不赚钱!这手艺需要平心静气才能做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学习制作糖画呦,我是舍不得这门手艺失传……”听了老人的话,我心中五味杂陈,看似平凡的老人,却心系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只因喜欢和热爱。我为自己的莽撞感到羞愧,但仍不解地问:“爷爷,您十几年做同样的事情,不会觉得太枯燥乏味吗?”老人说:“糖画制作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研究哦,我呢,没有什么大志向了,只想学会更多的图形,让大家既能保眼福,又能保嘴福!”说话间,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完成了,他拿出长签,放在蝴蝶的脊背上,用平铲把它压实,再用平铲小心地把蝴蝶翻个身,继续压一会儿,最后老人把木签的尖头剪掉,不让它戳到人,可真是个细心的人!
糖画老人使我明白了,心中有热爱又怎会觉得枯燥乏味呢?但我同时又感到难过和失望,妈妈说在她儿时,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画糖人的身影,感觉空气中都弥漫着糖浆的香甜。但糖画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甚至出现在博物馆中,即使只隔了一层薄薄的玻璃,但却感觉相隔万里,这是一种空间上的疏远。有些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走着走着便被淹没在记忆深处,回首再寻,已隔山河。
我边走边品尝蝴蝶糖画,品到了老人对生活的积极乐观,也品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惜。这将永远封存在我的内心深处,成为无法忘却的美好。
无法忘却的美好满分作文 篇3
倪瑞麟
近些日子里,迷上了听相声,于是,在电视上搜集到众多相声作品来听,从已过世的马三立先生等众多老一辈艺术家到当下正红的张云雷等小辈演员,悉数听来,感慨颇多:相声变了,江湖世道也变了;曾经的那份美好,似乎变味了。
从清朝末年听来,相声的场景渐渐走入我心,一身长褂,一条手绢,一把折扇,一块醒木,一个个包袱,一篇篇段子,一声声喝彩,只见那相声演员撩起大褂,摇起折扇,口齿聆俐,表演大方,时而用洪亮的声音征服全场,时而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犹如断线珍珠,一气呵成,听似闲聊的家常话,却又处处包含着心血,使出浑身解数,卖弄十八般武艺,博得剧场中的观众拂掌大笑,给千家万户送去美好。
不必说快板的欢快活泼,令人振奋不已;也不必说太平歌词的抑扬有韵,飘飘荡荡似余音绕梁,单是那贯口的铿锵有力,就令人敬佩不已。《八扇屏》包含了男儿驰骋沙场的英雄梦,《报菜名》看似三百多道菜的无意叠加,细细品来,越发觉得其中韵味如一首歌曲,扣人心弦。相声,如同一支支舞曲,一首首歌谣,一篇篇华章,一句句真理,由表及里,由内及外,送去爽朗的笑声。
听着听着,时光流转,猛然间发现,“说学逗唱”渐渐少了,传统相声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那份美好似乎欲看欲看不真切了。相声界里混入了不少打着“相声演员”名号的外行人,相声正在衰败,传统的相声精神正在没落。
近来看电视节目《相声有新人》这种感受越发的强烈了,且不说节目没有传统相声的“包袱”,还有两位博士扬言要改变当下相声的模式。张博士为了晋级,为了坚持自己创作作品的完美性,竟然说出要打破相声的追求,似乎在他眼中,相声只是单纯说笑话,相声艺术起承转合的美感荡然无存。自打清朝末年到现在,相声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无数的老艺人通过反复的推敲琢磨,钻研出这样的一门语言学问,可不是一个借口就能轻易抛弃呀!更有李博士,飞扬跋扈,坚持相声是从公式里面套出来的,而不是无数日日夜夜练习出来的,当众与郭德纲先生叫板,夸大自己,轻视他人,而不把所有的相声演员当回事儿,当他说完对相声的评讲后,我相信所有的热爱相声的人都怒了,在他的说辞中,现在的人都是浮躁的,现在的人都和他一样只追求创新,不保存传统,我们不是台上小丑,我们是说相声!
与此同时,“快餐艺术”渐渐地发展起来了,网络文化慢慢占领了人们的生活,充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在闲暇之时,拿起手机,看上三五分钟的短视频,精神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却忽视了需要时间沉淀,需要有文化品位修养的相声。终有一天,人们会醒悟过来,还是传统艺术更领风骚,传统不应成为历史,传统应是继承了过去与现在的精神不断进步的火把!这种美好不应忘却,也无法忘却。
关掉电视机,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相声似乎只是一个引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经历一番磨折,那一个个传统艺术似漆黑夜里越来越暗的星,随着老一辈艺术家们的逝去,给了无数“外行”可乘之机;一些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它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而今,在中国文化大邦,我们呼吁:保留传统艺术,保留中国的文化特色!
愿江湖梦眺时,人们能幡然醒悟,有些美好不该忘却,有些美好值得回味……
无法忘却的美好满分作文 篇4
徐诺
天下山水之美,引无数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美哉乐哉。故“美好”于吾便是山水之景矣。
正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之时,吾与师长同窗几百人乘巴士,行高速,不出一二时辰便到芜湖大浦,此乃四中研学之行矣。从口入,屋舍俨然,风车飘转,有美湖,植被,小列车之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远处胜景非人眼所能及,待稍后一探究竟。
行至深处,但见一巨篷高数尺,彩布覆之,乐声隐隐,吾甚异之。入内,其座环绕,光影昏暗,惟场中巨轮晰晰可见。待众客坐定,灯光骤亮,五彩缤纷,二小生奔跑于巨轮之上,使轮转如飞,除腰系一绳,无所依傍。吾观其高不觉心惊肉跳,恐其坠下矣!众客拍案叫绝,甚敬之。稍停,二小生牵熊、狮入内,巨熊金鸡独立,猛狮一跃三尺,众客皆愕然。自古猛兽伤人,本性使然,今其与人登台表演,吾方悟马戏之奇,心乐之。
收行装,出巨篷,行百余步便到植物园,顿觉清风徐来,花香四溢。绿植成排结队,郁郁苍苍;花草繁盛,争奇斗艳,虽以温室养之,却似原始森林,方悟“空人心”之意。忽见一参天大树,高约数十米,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以其温过高,不敢久居,缓缓而出。
午后一时,众人复行,导者曰:“前有玻璃栈道甚为有趣,可速去。”杂然相许。行数十步,见湖水浩荡,玻璃巨桥横跨两岸,其负势竞上,宛如天边彩虹。吾惧其高耸,又恐遭人耻笑,怏怏而行。后有人曰:“速上!速上!”吾遂斗胆而行,其势愈高,愈昏眩,行至桥上,俯视,玻璃通透,如行空中,湖水幽深,顿觉心惊肉跳,腿脚发软乃大呼一声,遂拨开众人回至桥下方适,昏眩感全无。望众人在高桥上嬉戏,不禁暗自神伤。“为何吾竟如此懦夫,量此小桥,岂上不去哉!”心中愤懑难平。
独自一人,在鹅卵石小径闲逛,飞亭深处,更有诗情画意。瞥见一鱼竿飞舞,“有人垂钓?”吾思道,遂拨开乱丛俯身望去,但见二先生手持鱼竿穿饵垂钓,谈笑风生,湖边风大,鱼漂飘忽。春风携柳絮至,但见湖光春色,小径生辉,垂柳飘舞,似梳理云鬓。遂至一街亭长凳坐下,四周寂寥无人,绿意环绕,鹅卵石小径延绵数里,身后不时传来那渔人抛竿的呼呼声。想风光美景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美不胜收,远而望之,灼若芙蓉出绿波,吾心神闲适,忽觉生活竟如此美好,缘湖而行,清风徐来,心乐之。
忽闻一人叫喊,吾视之,却是同窗凡呼余返乡,路边栅栏,园中草木,竹亭风光,“仙人居所”吾叹道,慢步而去,春暖花开。
归途,友人笑道:“何故如此,桥上观景,一览无余……”吾不言,笑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美好在吾心中扎下了根,甚是难忘。
美哉!妙哉!乐哉!唉,何时能重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