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1000字

2023-12-14 13:33:27 读后感 打开翻译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篇1

《中国石窟简史》全书从石窟艺术的起源说起,重点就中国石窟寺的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描述,使读者不仅对石窟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还能唤起更多的人,投身到文物保护行列,让这些闪耀着民族智慧的艺术瑰宝,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时代光辉。

中国石窟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多重艺术于一体,是佛教文化的结晶。本书在讲述中国石窟整体概貌的同时,严格按照年代顺序,依次详解了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等不同年代的石窟演绎史。针对一些重点石窟的由来、开凿时间、主持者、地质特征等信息,分门别类地予以解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石窟不愧为一本厚重的“大书”,它不但鲜活地融入了华夏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而且集中反映了各朝代的经济发展、文化交融等情况。

翻阅这本“大书”,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外石窟艺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历史。充分说明中国石窟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充分的比对、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诞生的结果。正是这种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交流,让我们的民族匠人,秉承着工匠精神,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创新求变,最终形成了中国石窟俊逸华美、高大挺拔的独特风格。

回顾一千多年的中国石窟史,勤劳智慧的众多工匠,爬山涉水,涉江过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攀上高高的山岭,以其高超的技艺,融入巧妙的哲思,为我们创造出一大批灿如繁星的石窟佳作。例如洛阳龙门石窟,耸立在质地坚硬的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上,在它的表面雕刻着精细纹饰与形象。大同云冈石窟,修建在较为松散的侏罗纪砂岩上,雕凿有一系列宏伟的大型洞窟。敦煌莫高窟,则挺立在大漠深处,在砾岩上抹泥层,再制作泥塑像或绘壁画。可以说,每一座标志性的石窟在建构、凿造、绘制的过程中,都各有各的特色。或深深融入华夏的血脉,或氤氲古老的中华风情,或彰显浓郁的中国气派,最终成为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有力见证。

《中国石窟简史》精致、简约地还原了中国石窟的生成史,是一部杰作。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他说:“中国石窟是系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串明珠,是展现佛教艺术的一幅绘画长卷,是排列有序的一条雕塑长廊,是述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部厚重史书。这一切,都通过作者精妙之笔,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这部中国石窟发展简史,得以领略到众多石窟寺的风采,这些荟萃着文明交响的艺术珍品,镌刻着千年不变的中华魂,值得我们用心守护。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篇2

这次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叫《中国石窟简史》是考古学家常青所写的,这本书也获得过“2023浙版好书年度榜”等荣誉,它介绍了石窟艺术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展现了石窟艺术博大恢弘的形象气度与精妙绝伦的艺术特色,是一部绽放中国石窟文化艺术光芒的生动史书。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

这本书以全球史的视角切入从考古所见最早的印度石窟至中亚石窟、再至西域石窟和中原石窟摩崖修建的历史严格进行概述,指出中国所见最早的东汉时期的摩崖壁画均匀中亚的贵霜王朝有密切关联性,用以论证中国石窟从东汉到十六国时期均受贵霜王朝深远影响,在从时间上严格按照,讲述了各个朝代重要石窟。由西到东,由南向北,以时间发展为脉络讲述了我国石窟开凿历史和发展路径,地域和时空间的融合、继承、扬弃等等清晰易懂。

书中写的东西有很多,并且十分具体。比如,云冈最初开凿的这5所大型石窟,大体都是模拟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草庐形式,样子很像今天的大半个蒙古包。窟里的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面积的大部分。从石窟的内容与布局观察:18窟主像是一尊高15。5米的立佛,身边站着二菩萨与二立佛;19、20窟的主像都是坐佛,高度分别是16。8米、13。7米,身边分别有两身倚坐(双小腿下垂的坐姿)佛或立佛像,第19窟的两身胁侍倚坐佛像是在第二期补雕完成的。因此,这3窟的题材都是以三身佛像构成的三世佛,代表着过去的燃灯佛(或其他佛)、现世的释迦佛、未来的弥勒佛。

这一列5窟巨大的佛祖真容雕刻,是监造者昙曜精心策划、特意设计的。其实他们表现的还是五级大寺内那5位皇帝,按照顺序从西向东分配:20、19、18窟中的主佛,分别代表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焘;17窟那身还没有成佛的弥勒菩萨代表未即皇位就死去的拓跋晃;16窟的单身释迦立像,指的是当时在位的文成帝拓跋濬。在山岩中开凿出来的佛像是无法搬移的,比起五级大寺的铜铸像来,更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这种企图以此维持北魏政权长治久安的做法目的是很清楚的。

这本书还介绍了历代典型风格的共性特征、以及特色石窟的突出个性,从东汉至晚清详尽石窟建筑、艺术手法的发展流变。在书末附录包括国内各省重要石窟的朝代、国家文物等级的统计表格,方便读者在阅读之后去定位参观。书后面的主要石窟分布图制作的非常用心,书中的知识非常值得学习和探索。

我们可以在这本书中学习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拓展我们的知识层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中国的石窟,这本书也被许多学者称赞,里面将石窟的历史文化通通记了下来,还有精美的图片,一整本书看下来后,感觉好像也跟着游览了一遍各地的石窟,犹如在家旅行一样,非常推荐大家在空余的时间里可以去看看。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篇3

1921年7月23日,这一天,是我们党成立的日子,它如同一团熊熊烈火,给华夏大陆重新带来光明与希望,当然,在那漫长而艰苦的觉醒年代,更少不了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他们也积极投入到了斗争与建设当中。

很多时候,我们都曾想过,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如何才能过得更有价值、更不虚此生,也就是,一个人活着,应该考虑为人世间做点什么、贡献些什么,为历史留下些什么。《中国石窟简史》就记录了这样一位不枉一生艺术家,他的生命平凡却伟大,他是常书鸿先生。

常书鸿降生于1904年的惊蛰时分,他出生在西湖边,早年作为教育部的公费艺术留学生,求学法国里昂,他在里昂中法大学美术专科的学习就好比是如鱼得水,在石膏素描班里颇得赏识,后被举荐致窦古特教授的油画班,教授对他的画作也是十分看重。在他正式在里昂安身之时,他的情人陈芝秀也来到里昂,在妻子的陪伴下,常书鸿更是完成了许多以妻子为原型的人物画作,他的油画静物更是写满了那个夏天的每一页,不久,在窦古特教授的推荐下,他的多个画作得奖,顿时名声大噪,可谓是因画功成名就,事业生活双丰收。

但恰恰在这个时候,他在一个书摊偶然翻开的一本小画册,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那是一部《敦煌石窟图录》,由六本小册子合订而成,里面有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常书鸿彻底被这些壁画所打动了,书页像秋风中的落叶在他手中簌簌翻飞,一遍又一遍,因为当时买不起书,所以几天后他来到吉美博物馆,那里还有许多来自敦煌的彩色绢画和资料。接连几天,他都在吉美博物馆流连,这时候,一个想法在他心里萌生——回祖国去。于是,他说服妻子与刚出生的孩子,怀揣着对艺术痴迷的热爱,在1936年,放弃了法国的安定生活和创作环境,在战火纷飞的中日战争乱世中,回到祖国。1943年,他又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即使当时根本没人想去敦煌,他还是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员,踏上了壁画艺术研究之路。

到敦煌去!到敦煌去!常书鸿带领着他的团队,驾着辆破旧的敞篷卡车,望敦煌驶去。卡车隆隆地响着刺耳的声响,可在这个时期常书鸿听来,却雄壮之极,因为他觉得那是上天为他们的出发而发出的雷霆式的礼赞,寒风刺骨,如锥如钻,直往人的骨头缝里钻!来到莫高窟千佛洞,在蓝天丽日的映照下,常书鸿朝思暮想的敦煌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现在就像一架镶金嵌玉的珠宝锦绣屏,以无与伦比的美丽,以难以言喻的生动,炫人眼目地横陈在他的面前,就这样,他在这里扎下根来。

此后风雨人生中,常书鸿尝尽了家庭离散、横遭迫害的苦酒。但即便如此,他一生都保留着这样一种使命感: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

今天,在新中国无比辉煌之际,作为国人,我们应当铭记常书鸿先生对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与保护,因为这无疑是祖国文化艺术最璀璨的财富,当然,我们也更应当铭记,千千万万像常书鸿先生一样的爱国志士,正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华夏文明无比闪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