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读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有感800字

2023-12-12 22:49:11 读后感 打开翻译

读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有感 篇1

唐诗在我心中一直有着浓重的历史感,学古诗词时总觉得讳莫如深,李白、杜甫等生活在千年以前的大诗人距离我们也很遥远。但阅读完这本书,却感觉唐诗“遍布”我们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戴老师对唐朝各个阶段的古诗进行了讲解。在戴建业老师笔下,诗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评价上官仪是士林中的偶像,众人仰慕的男神;王翰“狂的要命”,王昌龄的“微信群”全是盛唐第一流精英。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在笑声中对这些诗人和唐诗愈加了解。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首,一首是他赏析孟浩然写的《春晓》

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以前读这首诗,更多只能感受到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但听了戴老师的讲解才体会到其中心境的闲适自足,恬淡安逸。孟浩然一觉睡到自然醒,在清脆欢快的鸟鸣声中醒来,一醒来便关心着花掉了几朵。无事需要担心,这样散淡惬意的生活不禁令人羡慕。

这让我想起上学期语文老师组织的“校园寻秋”活动,我们漫步在秋天的校园里,闻着浓郁的桂花香,耳边是鸟儿清脆的啼叫,虽不能向孟浩然一样一觉睡到自然醒,但也可以暂时忘却学习的压力和烦恼,花时间观察生活中的平凡却有趣的事物,也许是一片叶子的脉络,一瓣花的形状,也处处充满了诗意。

讲解时,戴老师还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他居住在桂子山上有花香和鸟语却从不关心,忙着工作。结婚后更是“悲惨”,不仅要洗自己的袜子,还得洗太太的衣服,忙着养家糊口。与孟浩然这清闲自在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忍俊不禁,也让我意识到原来在学习、了解诗词时还可以联系自身,想想生活中与之相关联的事,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和理解。

现在生活中最令人期待的事就是杭州亚运会了,那有唐诗与这亚运精神有关联吗?戴老师的讲解让青年杜甫写的《望岳》雄伟磅礴的泰山,跃然纸上。透露着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敢攀顶峰的雄心。运动员们的雄心便是在比赛中争取名次,争夺冠军奖杯。生活中我们渴望的目标就如同那泰山的顶峰,需要拥有青年杜甫的豪情气概,更要有着永远向前、不畏挑战的亚运精神。

盖上这本书,感觉知晓了许多学习唐诗的方法和赏析的手法,了解了唐诗中的“亚运精神”,对唐诗的韵味也更加着迷。戴老师让那些古代诗人穿越千年,从书中走出,活在了我们的生活里。

读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有感 篇2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朝,迎来了诗的大凡盛。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饱含着多少情怀,多少意境?《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让我感悟颇多。

从上官仪、初唐四杰到陈子昂,从风韵到风骨。书中紧挨着的初唐三讲形成鲜明对比。正如戴老师笔下幽默风趣的话“浓妆艳抹的女郎刚下场,全身披挂的关东大汉立即登台”,让人前一秒认真阅读,后一秒又哈哈大笑。

戴老师对《咏画障》的精细讲解让我惊奇:除了一些字词解释,还有的是内容上的关联:“第五句与第四、第二句相呼应,第六句紧承第三、第一句。”这番操作让“孤陋寡闻”的我顿时发现了新大陆。仔细一想,也有许多诗是这样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诗人因为听到露响才想起弹琴,因为想起弹琴才想到知音嘛。这样一来,背诗轻松多了。

从咿呀学语的小孩就会背的《春晓》,到如今初二唐诗五首之一《使至塞上》。也许提到《春晓》我就会仅仅想到孟浩然的热爱春天,不曾想到他想表达的闲适之情,戴老师一句一字翻译,加上联系生活,让人轻松步入诗中。还有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点、线、面的构图,终于让人明白上学期《竹里馆》为什么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就是这样,我又掌握到一个背诗新方法:背诗不光要一字一句翻译,还要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心情,想象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如此一来,理解又能更深一层。想想刚刚背的《龟虽寿》,理解曹操当时“烈士暮年,志在千里”的意志,背诗简直就是脱口而出。难怪古人言“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好处多多!

从如临画境的山水田园诗到豪迈悲壮的边塞诗。盛唐的风景真是应有尽有。我最喜欢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高适,著名的边塞诗人,但我之前其实很少关注他的诗。比起边塞诗,我似乎更喜欢山水田园诗。不过《塞上听吹笛》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我很有印象。这样虚实结合,又如此有画面感,我怎么以前做题碰到它就没有注意呢?原来边塞诗也能这样如此细腻又优美。

“社会荣则诗荣,社会悲则诗悲”。唐诗与时代同行,焕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芒。诉说着一个王朝的风云变幻,诉说着时代之风。

读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有感 篇3

秋雨淫淫,巴山夜凉,怎奈何身边竟没有相互温存之人,只能幻想着来日与千里之外的妻子相逢,共剪红烛于西窗之下。《夜雨寄北》是大家所熟悉的,而在戴建业老师的《高能唐诗课》重读此诗,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戴老师的《高能唐诗课》中有表达思乡之念的《静夜思》,也有寄托友情友谊的《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而我最喜爱的是第二十讲——夫妻恩爱。钱钟书说过“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夫妻情感,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夫妻之间,到底该如何保持良好亲密的关系呢?

从《夜雨寄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对妻子的强烈思念。为何思念会这么强烈?整日同处一室,还需要想念吗?我想,这份情感正是因为两人那时相隔千里吧,因为这种距离感而更加美好。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还了解过李商隐的其他关于感情的诗句。例如著名的出自于《锦瑟》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一不流露出诗人对于情感的表达。可是我发现,许多著名的感情诗篇,都是在离别之后写成的,空间上的远距离也掩盖不了心灵上的零距离,反而会将感情打磨的像一颗珍珠一样更加明亮。又思考思考,古时候哪里来的那么好的条件?夫妻之间想要对话并不像掏出手机发个微信那样简单。诗人通过诗做回信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尽管爱情之路困难重重,相爱的人相距遥远,诗人仍然相信他们的情感将永无尽期。我觉得这也是夫妻间的爱的伟大地方吧。

从沉迷的诗句中。再来回看我的现实生活。父母每天都有繁忙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免会有一些小小的矛盾,有时候可能会被一些日常的家务琐事拌嘴。在之前我大不为理解,父母为何经常吵架,把家庭氛围搞得不堪?可当我读完古诗,用心体会,才能浅浅的感受到这种夫妻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并不是只有甜言蜜语才叫爱,而是真正的能够无论距离,无论时间,思念对方的情感才算爱。

有句话说:“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一是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这种筷子只能是经久耐磨的象牙筷,而不是一次性方便筷。”可能这就是夫妻恩爱的秘诀吧。戴老师的课程讲解,让我对夫妻的感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读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有感 篇4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诗。说到唐诗课,我对它的印象是死板、枯燥无味的。但戴老师的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唐诗的认知。没有刻板深奥的解读、没有空洞无味的大道理,戴老师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唐诗讲“活”了,同时戴老师也喜欢将古人们难以体会的思想举止比喻成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加强了全书的趣味性。

诗坛的奠基者——“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四人虽名气不如李白杜甫,但却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他们用自己的激情、气势、学识、骨力,唱出了“唐音”。毫不夸张地说李白杜甫等优秀诗人的诞生离不开这四人的付出。美中不足的是初出茅庐的四人性格十分浮躁,连戴老师都说“这四个人都很浮躁,虽有才气,却缺胸襟,都当不了大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难猜测,初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背景;其次,青年人往往怀揣着一腔热血来闯荡社会,总想着建功立业,因此做事急躁。这也告诉我们,在现在这个国泰民安的时代下,想要成功就要冷静思考、培养大局观念。

唐诗的巅峰——李杜

说到唐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想象天马行空,这离不开他豁达的性格。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夜晚时分,虽有美酒但无人陪伴,本该是个孤独失意的意境,李白却把明月和影子当成伙伴,一人变成了三人,这简直太奇妙了。短短两句充分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豁达和他别具一格的想象力。与豪放飘逸的李白不同,杜甫的诗歌大都沉郁顿挫。这是因为杜甫所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杜甫最具代表性的《登高》。诗人离家万里,又遇上了倒霉的秋天,难上加难,在这样的情形下,还要经常“做客”,困难再一次加倍。百年指人煎熬的一生;多病指人体弱多病;独指孤独;在孤独之中还要登高台。十四个字蕴含着整整八层悲哀,可谓将悲伤之情抒发到了极致。难怪后人将此诗誉为“七律第一”。

经过戴老师的解读,我对唐诗的理解层次更深了,真正体会了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读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有感 篇5

“国民教授”“别人家的老师”,很难相信,这些称呼都来自一位红遍全网的,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戴建业老师。

作为一位古代文学教授兼网红,戴老师又是一种怎样的组合体?或古板,或亲切,或现实,或浪漫。他是怎样一位“不正经”的教授?因此,我特地观看了戴老师的教学课程并拜读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一书。

我这才明白戴老师“红”得有理的原因。戴老师的唐诗课彻底打破了我“老师与网红水火不容”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唐诗是遥不可及的、晦涩难懂的。但戴老师却可以将其讲得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更难能可贵的是,戴老师可以放下教授的架子,像一个朋友一般,与我们亲切地聊唐诗。

其实,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人们被快信息所充斥着,过着忙碌不休的快生活,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而唐诗作为一种古典文化的代表,本应受到广泛的关注,却因这快时代的到来而备受冷落。

事实证明,只有顺应潮流,古典文化才能生存下去、传承下去。戴建业教授的录播唐诗课正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戴老师的平易近人等特点吸引了人们,再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使其在网络中传播开,并让网友们从关注人,再到关注诗,进而关注文化。

不止有戴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在网络平台上的课程,不少电视节目也在为唐诗的传承而努力。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中国诗词大会》了。在答题的同时,选手与观众既学到了相关的诗词知识,又了解了诗人、词人们的生平故事与人物品格。

不仅如此,唐诗同样会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当我们不得赏识之时,不妨想想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气概;当我们为一道难题所困扰之时,不妨想想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乐观;当我们枯燥难耐之时,不妨想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趣。

科技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它应是古典文化传承路上的顶梁柱,而不是绊脚石。在二者的结合下,科技被赋予了古典美,古典文化也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上下五千年,被尊称为“诗的国度”,最富盛名的便是唐诗。潮流中的唐诗,期待创造新时代的大唐盛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