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高中作文高二作文内容页

我读论语作文1000字

2023-12-07 14:12:58 高二作文 打开翻译

我读论语作文 篇1

东方金玥

孔子坐在山丘顶,这里的视野足以养育心中的浩然之气。环抱周围的是一片片老树林,树皮已被岁月抽剥成丝缕,经雨水的洗涤,显得更加翠绿,挺拔。他四顾,起身,迈步。他走向一棵树,将苍老的手放在同样衰老的树上。他们皆是倔强又美好的生灵。这里四季常青这里叶发华滋。这里像生命,生长着老当益壮的蓬勃与激情。

孔子翻过一个山丘,走向另一边。他看到了迎风而开的桃花。这位智者一定在思虑为什么这里花开晚吧,毕竟千百年后,才有白居易道着“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指着不远处的菀桃,口中吟诵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诗经》里的句子,然却不止于此。他是带着情感朗诵的。这份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总可以让他领略独有的,那份因爱而最美的感动。

他不断地行走着,他看到了更多。他看到了蒹葭苍苍,看到了参差荇菜,看到了杨柳依依,看到了菀彼桑柔。踏遍坎坷长苦辛,未应磨染是诗心,孔子是在用“心”走路。他不断地探索着,他听到了更多。他听到了呦呦鹿鸣,听到了仓庚喈喈,听到了喓喓草虫,听到了趯趯阜螽。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是自然生灵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这些以诗词为舟楫的,是对生活的向往,让孔子免于在现实的苦难中被困窘磨碎。其实,当我们热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一种享自然之乐,爱天地之物的精神。而我更愿意把这称为一种达观,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一种怡然自得的高度,一种和解而非妥协。我爱,因为我要去爱,我不在意它们是否以同等的爱回报于我,但我不怕臣服于对自然的皈依。所以我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我上进,积极,对世间充满爱心。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儒家文化里那份仁与善,铸就了他们爱的根源与决绝。只有对世界爱的深沉,才会去在意这天地之间的虫鸣鸟叫,一草一木。漫天飞雪,梨花落雨,夏日微醺,橙黄橘绿。这是四季变迁,亦是人生百态。貌无常有,而热爱长存。

天色渐晚,孔子最后回望他所爱之山河,轻轻拂袖,道: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鸟兽,草木之名。

也更是这人间,这自然,这天地亘古的声名。

我读论语作文 篇2

樊现代

风,在咆哮着,肆无忌惮地轰击着大地,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扬尘。尘沙放下一切,在天空中跳着晦涩的舞蹈,好像它不是飞尘,而是一缕缕的风。地上、空中、整个世界,全是一片厚重的黄,除此之外,好像别无他物。

几道灰蒙蒙的影子,在黄尘中若隐若现。伴随影子出现的,是马沉闷的喘气声,和车轮碾过地面的声音。

影子中较为强壮的一个人停下来对着旁边一个相较瘦小的身影说,“子有,你看看,这黄沙漫天的,在这样的天气中行走,啥时候是个头啊。你去跟先生说一说,咱们先在这里歇息歇息。”他摊摊手,摇摇头,表示无可奈何。

那瘦小的身影点点头,向后面走去,没过多久,整支队伍就停了下来。

子路拍拍衣服,弹去上面的灰尘,手伸向头顶,将帽子轻轻扶正。做完之后,他蹲坐在地上,脱下鞋子,清理鞋中的泥沙。一边清理,一边叹息。与夫子周游列国也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在这中间也从未有过怨言。可在这数年中,每当看到已是暮年的夫子在无穷无尽的长途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冷眼、嘲讽、拒绝、挖苦、轰逐,总令他五味杂陈,难以言表。但是夫子好像并不在意,只是温和笑着,然后开始下一段旅途。子路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在追溯自己的记忆。好像是在郑国的新郑,夫子一个人走散了,当找到他的时候,夫子竟因为被称作“丧家犬”而高兴。这令子路无法理解。

“师兄,师兄,老师叫我们过去了!”

还在思索的子路被一个少年打断了他的思索。子路抬头看看,笑着说道,“是赤呀,你先去,我随后就到。”

这是公西赤,是这一行人中年纪最小的,也是夫子最新的学生。

当子路来到马车前的时候,马车前已经坐下来许多人,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不管外貌如何,他们都因为聆听夫子的教诲而相聚在这里。夫子也端坐在马车前,神情祥和,动作随性却不逾越规矩。

“子路,你来了。”夫子看见子路的到来,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夫子环视四周,这里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你们认为,我的学说是什么?”夫子想了想,问道。

“孝悌!”这是有若的回答。

“好学。”这是颜回的回应。

“忠恕。”这是弟子的呼声。

夫子听着,笑了起来,开心地笑,恣意地笑。笑从眉角流露到嘴边,再宣泄到大地上。“我曾经想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然后让子路跟随我。现在看来并没有这个必要了。”夫子站起身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周的文化传承在我的身上,并从我的身上流向你们,纵使我不被理解,那又有什么值得去怕的?现在我们继续行路,将文统传递四方!”

伴随着震天的叫好声中,车队带着耀眼光彩继续前行。金光行驶在黄沙中,描绘着行驶的轨迹。

慢慢的消失在其中。

我读论语作文 篇3

张哲

怀着对圣人的向往,我来到曲阜孔庙处,故人题词千年前,一座座石碑镇住想念,却怎么也拽不住我翻飞的思绪与心中的景仰。

公元前五百年,一辆马车从鲁国出发,坐于其上的便是孔子。车轮滚滚,尘土飞扬,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一心去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世界。可现实是残酷的,各诸侯国依然持续增大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无功而返的他将双目瞪圆。好似要看尽世间的疾苦。归途,我仿佛亲耳听到了他的愤怒:“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又听到了他的暗中发难:“要从教育上拯救这个局面!”

漫步于孔林,捧着一本《论语》,细数着孔子繁多的弟子,看着历代君王给予孔子的名号,我知道他成功了,成功得很漂亮。可是我又不禁想问:“真的就只有这样了吗?故事到此就终结了吗?”

“不!一定不是这样的!”于是,我翻开论语,找寻着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

偶然,一阵微风拂过,将书扉翻到某一页,其上赫然写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正好写出了孔子当时周游列国,却一次又一次遭拒后的情景。舟车劳顿,流离困苦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当时,没有人知晓他的名号,孔子只是孔丘罢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孔子之所以被称为“至圣先师”,不仅仅是他的著作,更多的则是他的人性之光——即“仁”的观念。他说哪怕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旷达超然的心境。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永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的!”我想,孔子便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了吧。

“有人性,不是神。”这便是微风在我耳边的轻语,却让我有如醍醐灌顶般明白了自己究竟在找寻什么。昨天我还和芸芸大众一起,将孔子力捧上神坛。也正是这样的“神化”。

不知不觉间淡化了我对孔子,对《论语》的了解欲。“神”这个词拉大了我们间的距离,拉大了我们与伟大灵魂间的距离。孔子留下了《论语》,是想要教化后世,却不知有多少的“我”仅仅是听到这个名字便望而却步,自以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因此错过了与先贤对话的机会。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轻轻合上《论语》,它好像在对我微笑。

我昂首阔步,与孔子这个“接地气”的圣人一道,沿着那两行厚重的车辙,走向远方……

我读论语作文 篇4

李宗劢

《论语》,中华文明中思想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中主要由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等思想,震古烁今。而我现在将对其中部分章节做出稍微评论及发表个人见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条被后人广为引用的经典,体现了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见贤思齐,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的看待自己,快速查除自身的问题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中由曾子所提出的一则“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品格人格和学问,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一个人的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面对种种困难,自身的不足,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他,就并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什么叫追悔,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仅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什么错误的事都是因别人而起,自己受到一点点勾连。对于这种人的这种想法,少了影响个人,多了影响社会的风气。但这种思想是无法长久安居下去的。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那样:“一切无序的行为至多得力于一时,不能立业于长久。”就像是堤坝上已经出现的裂缝,如果不能亡羊补牢,即使在表面上是完美无缺的,但在洪水的猛烈冲刷下是坚持不了多少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高度评价《诗经》的社会作用,认为孝顺父母要学《诗经》,侍奉君主,报效国家要学《诗经》。学习《诗经》可以提高修养,丰富知识,但同时对诗经的学习也应学以致用。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经常看到“认识,审美,教育”等关键词,这些对于社会有重要意义的词语在论语中孔子的这则话中都有所对应。由此可见在孔子当时的年代,《诗经》是一本百科全书,应当让所有学生认真学习。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但对《诗经》的学习依然是必要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儒家思想能够在百家思想中脱颖而出,绝对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与传承。然而,在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形势不容乐观。朱熹曾评价孔子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对于儒家而言,孔子就是那道划破漫漫长夜的一盏不灭的灯。而对于新时代的新青年来说,应像那盏灯一样,牢牢地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只要我们坚持文化信仰,文化自信,终有玉汝有成,臻于至善的一天。

我读论语作文 篇5

刘宇晨

儿时曾背过几句《论语》中的句子。当时背过了什么,大多都不记得了。它们被塞入脑海的一角,又压上了一些的散落的记忆的书页。但孔子说的那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是记忆犹新。

句子简洁,却难懂。对于那时对于文言文还是一知半解的我来说真是不小的难题。因此,看了他的白话文翻译,便又颇为不满:明明“在早上”问道,怎么能甘心“在傍晚”就死!小孩年幼,尚不解生死,只是知道“死”就是闭上眼就,从此什么都不知道了。

年岁渐长,才知道原来“死”是那样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遥不可及,如同星星一般伸手不可攀;它近在咫尺,如同那柄悬在国王头上的宝剑一般摇摇欲坠。人们喜欢用那向东奔涌的河水比喻时间。李白曾举杯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孔子也曾望川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呢?我们身为人又如何?在宇宙浩瀚星河之中,我们不过蜉蝣一般,朝生暮死,渺小而短暂。

“如果生命如此脆弱,人生如此短暂,那么人活着又是为何?”一边在心中暗暗忖度,一边放任自己手中圆珠笔的尾端漫无目的在世界地图上乱飞。

笔的尾端一点,从广西的上空掠过。仿佛看到黄文秀正在砂糖橘树间忙碌的身影。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乡工作。广西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辛苦的工作、并不富裕的生活、生病的亲人,种种困难都没有让那个年仅29岁的女孩退缩。她忙碌着,奋斗着。在任仅一年就让村里的大半贫困户脱贫,直至一场山洪把年仅30岁的她永远留在了家乡。山间的朝霞,战场的黄花,定格在了那个瞬间。

人生短暂,如此过了一生者的甘心吗?我已经听不到她的声音,但我知道她的答案是肯定的。纵有不甘,恐怕也只是没有亲眼见证家乡与贫困告别。她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问道之人。闻道,向道而行,即使仆于途中,也不会悲哀于一生的碌碌无为。生如蜉蝣,幸而闻道,死亦心甘。就像神话中追逐太阳而死的夸父。向太阳落下的方向望去,不见夸父的遗骸,只见一片桃树林,在微风中抖擞着叶子。

我呢?我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只蜉蝣,有幸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望着孔子在为他心中的道而奔波。我也祈求着,有一天能寻得自己得到,并能为之奋斗着。纵使人的一生短如蜉蝣,但是有幸能走过这样一条路,想来人生也没有白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