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2023-12-06 23:25:48 读后感 打开翻译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篇1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茫茫大漠,星光四散,君不见前朝城外远山驼铃响,戈壁平地起高窟;君不见后人踏破鞋底四十年,墨水滴滴铸成册。北宋理学家张载曾励已勉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的传承永远是时代不可或缺的主旋律之一。

本书最打动我的除了历史盛衰兴亡的可叹,就是作者对石窟文化记录传承的苦心了。中国石窟文化蕴含丰富,却分散各地,要将它们一一考察汇总,着实是一项大的工程。而本书作者常青老师,就如同穿梭在历史长河中,为世人拾起河底遗落的宝石的,将尘封的中华石窟写向未来。在研究石窟艺术的几十年,他一直抱着满怀的坚持与热爱。在《中国石窟简史》中,他以考究却易懂的文字,真实多样的照片,生动地在书中为读者呈现了石窟的面貌与魅力,对石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份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文物的深一步研究上,更体现在唤起了更多普通读者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的兴趣和自信。一人,一笔,行走在天地间。这是我读《中国石窟简史》时的第一感受。我想我能看见他踩着风走过戈壁,衣襟兜满黄沙,走入石窟的那一刹那,昏暗洞窟里惟有上千年的壁画隐隐约约闪着璀璨的光亮,那是先人的智慧和艺术,记录着当时的宗教信仰、文化经济,生活审美…;能看见他穿过江南的层层竹林,拂开枝叶,清泉从石缝中滴落下来,映入眼帘是一片典雅肃穆,佛像闭眼微笑,多有残蚀,慈悲依旧。在寻找石窟的途中,他或许也在寻找自我,将精神寄托在石窟艺术之中,为流浪的心灵求得安顿之处。作文 WwW.ZuOwENbA.NeT

常青老师的经历有时是令人不仅敬佩,且羡慕向往的。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少有人能不嫌路遥车马慢,到头混混沌沌事无成。倘若能在爆炸的信息流中寻一处宁静,潜心钻研,沉淀自己,厚积薄发,那多是一件美事。抽丝剥茧般从文物古籍中寻找蛛丝马迹,细探古人的习俗生活,看佛本经里设头罗犍宁王自愿化身大鱼供饥民填腹;走遍四方,实地感受文化的气息,对话千年的回音,娓娓道来那些鬼怪仙人浪漫奇幻的故事。只有当我浸身于石窟所蕴含的宏大历史当中时,才能深切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慨叹人为世事若精卫衔微木以填沧海,微矣;感到人以过客经世,山不改面月不消,守得自我即可安。但忆林语堂曾言:“每个人的生命都相似,只是点缀的希望和理想使它有所不同。”是以愿凭过客身,寻此远行路,细嗅径边草,滴水入江河。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篇2

中国石窟艺术起源印度,全书一共十章,十二个主要部分,空间上从石窟艺术的源头开始,由西向东,经过西域、丝绸之路,到达山西又转到洛阳,同时开始在北方辐射。

细数各朝石窟开凿的由来和过程,石窟与当时政治、经济、人民日常生活的交织关系,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石窟为纬,展现历代石窟总体风貌,并细化至各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其由来、开凿时间、主持者、地质特征等各方面的信息。

本书的意义,在于合适的篇幅、合适的深度,引导读者对一千多年的石窟艺术展现。而南北的对立,也在佛教艺术汉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艺术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开始完美统一。

石窟艺术的发展从抽象到具体,只有更具体才能使观看者增加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石窟艺术的发展从找到仙道到人道,石窟壁画的发展过程与文艺复兴中艺术的变化相似,从天堂到人间,石窟后期的山水画的增加,五台山等风景的加入与文艺复兴艺术变化相似。考古学家常青熟知各种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中国历代佛教艺术丰富资料,以全球史的角度切入展开探究,书中紧密结合朝代更替相关历史事件,让读者结合史实,理解了不同石窟的历史特色,同时,书中将各地石窟图片与文字解释、佛教故事结合,犹如走了一遍中国名门石窟,有了居家以来久违的震撼。真正是让我震撼的并不是书,而是那种生活在历史中,特别是书中起伏的历史中的感觉,我在看历史的时候,会去幻想自己穿梭于那个时空,幻想自己是某朝代的牛人。然而当我真正看向自己所处的这个时空中,心中难免不会觉得自己生活的平庸和枯燥,暑假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仿佛一个个没有意思的数字,除了感慨假期的天数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了。中国石窟简史严格按时间为序简述历朝历代重要石窟,对于整体上把握和学习很有用,书后的主要石窟分布表和分布图非常有心。看后很想重走部分之前有点浮皮潦草的游历不过,如果要对具体某一个石窟深入了解还需借助其他更专精的书来弥补,毕竟大部分石窟的雕凿历经多个朝代,于是也就打散在了这本书的各处。

历史在前进,我们的学习犹如这激烈的变迁,历史虽然在改变,但我们的雄心壮志决不会变,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上力压群雄,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奋发向上,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这天空下展翅翱翔。

再往后的发展,佛教艺术从高高在上的彼岸天国,经过宋朝回到了世俗人间。最后的晚霞辉煌后,也随着历史的足迹,逐渐衰败,空间的发展线路和时间的历史走向交融向前。

可见历史上的精彩。一水遍滠一切月,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如来,就是从小处领悟大智慧了。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篇3

飞天、敦煌舞、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零零碎碎的名词,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开《中国石窟简史》——原来,石窟艺术的魅力远不止于此!终于理解为何樊锦诗、常书鸿等人会将青春和生命付诸石窟研究。

那是佛教的记录!佛本生故事是石窟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本生”即释迦前生的神话故事,克孜尔石窟的菱格画记录了多种版本的本生故事,如舍身化鱼供人食用以救苍生,又如作为猴王以身作桥助同伴逃生,无论何版本的释迦都有着舍己救人、大慈大悲的特点,从而可见佛教众生平等、众善奉行等主张。宾阳中洞浮雕雕有帝后礼佛图,真实地反映了帝王显贵们崇信佛教的情况。各有特色的石窟,内容丰富的壁画、浮雕,我们可以看到前人对佛教的崇拜,可以了解佛教的主张、修行方法,对于如此背景宏大的宗教,“尊重”二字不仅仅是口号。

那是艺术的记录!古阳洞中有丰富的造像铭记,这些碑刻都是精美的魏碑体书法作品,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佛像服装从通肩式到披覆大衣,衣纹从简单到线条清晰流畅,以及世俗供养人的形象,都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当时社会的服装;克孜尔石窟的壁画,莫高窟中塑绘一体的艺术形式,麦基崖敷彩的泥塑,种种形式,造就了色彩丰富、风格奇异而有庄严的石窟。石窟的一切,一方面给人带来美的体验,另一方面为艺术的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那是思想的记录!云冈第一期石窟的佛像形体丰厚壮实,蕴藏男性的力量与魅力,如20窟的大坐佛面相方正、五官宽大、神态庄严,反映出勇武雄健的民族审美意识;但第三期石窟的佛像却是褒衣博带式大衣和秀骨清象的结合,体现出汉族人保守的思想以及当时人对隐逸高士的仰慕追求;而到了路洞的佛像又变“胖”了,反映出人们以丰满健康为美的新思想。佛像的风格变化反映着人们在各个时期审美、思想的转变,足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时俱进。

那是历史的记录!古阳洞众龛排列于主像两侧,反映出帝王将相的从属关系。炳灵寺壁画中,女供养人的服装与顾恺之作品中贵族妇女相同,由此可见西秦国学习东方文化;鲜卑族人开凿的云冈第二期石窟中,造像穿着南朝流行的佛和菩萨装,这实是因为孝文帝改革汉化,包括建筑、装修、画像石布局等都可见汉族文化对佛教艺术的影响。现实生活风貌、文化交融等在石窟中都得以体现。

石窟就像一台照相机,时光逝去它仍在,记录着从古至今历史变迁、思想变迁、艺术变迁、佛教变迁。读懂石窟,也就读懂了时代。

中国石窟简史读后感 篇4

《中国石窟简史》这本书从石窟传入中国之始切入,对整个中国石窟寺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描述,详细梳理了中国石窟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推进的历程,细数各朝石窟开凿的由来和过程,石窟与当时政治、经济、人民日常生活的交织关系,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石窟为纬,展现历代石窟总体风貌,并细化至各代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其由来、开凿时间、主持者、地质特征等各方面的信息。

中国石窟存在历史悠久,最早由西域传入,明清时期逐渐减少,地面佛寺成为信徒追求理想的去处。上下也有千年历史,在这千年岁月中,受各时期政治文化文明影响,文化兼容修建出的石窟寺也具有不同风格韵味。我国石窟分布位于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一带居多,除此之外东南西北各地也有石窟均匀分布,可见佛教石窟文化普及影响之深。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它的兴建更是显现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中国的石窟最初沿袭印度的石窟模式,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融合其他文化风俗,最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特色。这一座座石窟虽然历经了千年的风霜洗礼,但至今依然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这本书简要讲述中国石窟的发展史,并对著名的石窟从石窟建筑、石窟造像、石窟壁画3个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对中国石窟有所了解,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由于佛教提倡遁世隐修,所以僧侣们往往在山谷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石窟寺”,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之一。石窟寺一般开凿成长方形,入口处有门窗,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僧侣们在石壁上雕刻佛像、绘制彩画,或在中心石柱上雕造佛龛、佛塔。

公元前3世纪,佛教在古印度达到鼎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后逐渐兴盛起来。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位于新疆拜城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这些石窟大多因地取材,建造简单,有的洞窟前面还有前堂。洞窟内有泥塑像和壁画,佛像保留着印度风格。至公元5世纪,汉族地区最早的一批石窟寺形成,这其中包括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至此,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佛教石窟也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很悲苦,佛教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安慰。再加上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也积极推动佛教传播,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兴盛,而佛教石窟的开凿也进入高潮。很多著名的石窟均建于此时,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

早期开凿的石窟无论是窟形还是造像题材都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石窟可分为三类:一是僧房,一般无雕塑;二是禅窟,有的有雕塑、壁画;三是供礼拜和举行其他宗教活动的洞窟,数量最多。造像的种类有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而早期多为单身佛像,在北魏时期增加了二胁侍菩萨。佛造像的形象也是比较接近印度人的形象,鼻子高大,嘴唇很薄,肩膀宽厚。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石窟造像开始逐渐带有了中国的特点。佛造像身材瘦削,长相清秀,脸比较长,脖子变细,身穿汉地服饰,衣服很宽,随风飘动,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此时期石窟内的壁画大多是佛像及人物形象、动植物、佛教故事等。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出钱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的供养人的形象,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有。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修行、教化众人的善行),佛传故事(释迦牟尼出生、成长、修行、成佛、涅槃等传记性故事),以及飞天。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统治者重视佛教,佛教的传播达到顶峰,石窟的建造也随之进入一个鼎盛阶段,石窟规模进一步扩大,石窟内的造像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佛像的形象也更加中国化。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历代石窟中成就最高的,有很多精品。

隋代早期的石窟中,佛祖造像额头宽大,头部和颈部较长,项下有横纹;而菩萨多头戴花冠或发髻冠,佩戴有璎珞,身体比例略显失调,动作状态略显僵硬。在隋代后期的石窟中,常见的造像形式为一佛、二菩萨,佛像容貌端庄,体态丰满,衣服贴体。菩萨像多身体修长,背部有莲瓣形大背光,整体呈前拱形,上端尖锐,下饰火焰纹。

唐代石窟的造像常见的有佛、菩萨、罗汉、金刚等。菩萨像端庄大方,金刚像则强横暴躁,体现出鲜明的性格。单体造像大都形体庞大,体态丰满、圆润,强调肌肉的线条,体现出一种健康丰腴之美;群体雕像讲究感情的交流,也有的佛造像动作夸张。这一时期所造的佛像对细节处理十分细腻,达到了全新的高度。隋唐时期的石窟壁画也非常精美,内容更加广泛,表现手法十分成熟,现实性很强,而且透露着国力昌盛、人民精神昂扬的气势。中国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造像艺术和壁画艺术等方面。宏伟壮观的建筑,神圣高雅的造像,五彩缤纷的壁画,是构成石窟艺术的基本元素。

这些绵亘千年的石窟艺术、凝结着艺人工匠的智慧,为我们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宝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