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1
在每个宁静的清晨,当阳光洒在我们的窗前;在每次欢快的课间,我们嬉笑玩闹;在每个温馨的夜晚,与家人围坐畅谈。我们享受着这般美好的生活,却常常忘了,这一切是多么得来不易。9 月 1 日晚,我收看了 2025 年《开学第一课》,它以 “铭记与奋斗” 为主题,为我揭开了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篇章。
节目里,“刘老庄连” 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1943 年 3 月 18 日,日军对刘老庄地区进行扫荡。“刘老庄连” 八十二位勇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乡亲们转移,毅然决然地留下来阻击敌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他们毫无惧色。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落下,阵地被炸得尘土飞扬,但战士们坚守着,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拳头、用牙齿与敌人搏斗。最终,全连八十二人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这种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让我热泪盈眶。
还有 103 岁的《黄河大合唱》首批演唱者孟于奶奶。她回忆起在延安的时光,眼中满是光芒。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延安却充满着希望与力量。《黄河大合唱》激昂的旋律,从窑洞传出,振奋着每一个抗战者的心。节目现场,孟于奶奶和孩子们一同唱响这首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无数热血青年,怀揣着抗战必胜的信念,奔赴战场。
看完《开学第一课》,我懂得了如今的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刘老庄连” 的英勇、孟于奶奶的回忆,都时刻提醒着我要铭记历史。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学习,传承先辈们的精神,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份和平与美好永远延续下去。
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2
灯光渐暗,电视屏幕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猎猎作响。旗帜上弹孔密布,却依然顽强地飘扬着,似在诉说着往昔的壮烈。这震撼的画面,将我瞬间带入了 2025 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 的激昂主题中。
节目里,“刘老庄连” 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指导员戴天骄缓缓讲述那段悲壮历史:在刘老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全连八十二位勇士毫无惧色。他们用简陋的武器,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子弹用尽,就拼上刺刀;刺刀卷刃,便用拳头、用牙齿与敌人搏斗。最终,八十二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但他们用生命为乡亲们和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那一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勇士们坚毅的面庞:硝烟熏黑了他们的脸颊,汗水混着血水从额头滑落,却丝毫未减他们眼神中的果敢与决绝。他们明知前方是死路,却依然义无反顾地冲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奉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节目中还展示了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技术处理后的照片。照片里,那些投身抗日救亡的青少年们,满脸朝气与坚定。他们本应在校园里读书,却毅然走上战场,用热血谱写青春的华章。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坐在温暖的教室里,有先进的学习设备,有老师的悉心教导。然而,我们是否时常忘记这幸福的来之不易?
作为新时代的六年级学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要铭记这段历史,将先辈们的精神化作前进的动力。努力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先辈们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3
屏幕上,103岁的孟于奶奶和小朋友们同唱《黄河大合唱》,那激昂的旋律让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今天晚上,我准时收看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103岁的孟于奶奶和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合唱团一起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场景。她虽然年纪大了,但歌声依然有力,眼睛里闪着光,好像回到了年轻时候在延安的岁月。
节目里还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修复老照片,让黑白照片变成了彩色动态影像。看着那些和我年龄差不多的青少年在战火中奔走救国的身影,我觉得历史离我从没这么近过。他们不再是书本上模糊的照片,而是仿佛活生生站在我面前。
听着孟奶奶讲述她年轻时的故事,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铭记与奋斗”。铭记不是简单记住历史日期,而是要把那些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奋斗也不是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好好读书、帮助同学、爱护祖国。
节目结束后,我暗自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像节目里说的那样:“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
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4
镜头推近,一面褪色的战旗上,弹孔如星火般散布,深褐色的血迹仿佛还在诉说八十年前的故事。
当三面英雄连队的战旗在《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同时展开时,我屏住了呼吸。栗新朝指导员的手指轻轻抚过“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旗面上的褶皱,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都是岁月留下的勋章。
“这面旗帜曾经指引着战士们冲锋陷阵。”栗指导员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讲述着平型关大捷中,年仅19岁的小战士用身体护住战旗的故事。那一刻,我仿佛看见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年轻的双手紧紧握住旗杆,任凭炮火轰鸣也绝不松手。
节目中最让我震撼的是运用AR技术重现黄崖洞兵工厂的场景。工人们用头盔当铁砧,拿钢轨造枪管,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支撑起前线的供给。我看着虚拟画面中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正仔细打磨每一颗子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从当年的八一式马步枪到如今的歼-10战斗机,屏幕上的影像在眼前交错重叠。薛炽寿爷爷讲述研制歼-10的经历时,眼睛里闪着和当年兵工人一样的光。原来,这种奋斗精神从未消失,它从战火中传承下来,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
节目结束时,三面战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我忽然想起栗指导员说的话:“旗在,精神就在。”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也许不需要像先辈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不退缩,面对挑战敢突破。
今夜,战旗的故事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我要让先辈们的精神在我的生命里继续飘扬,就像那面历经战火却永远不倒的战旗。
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5
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时,可曾想到战火中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神?当我们在温馨的家中享受美食时,可曾忆起饥饿交迫中战士们的坚韧?当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自由玩耍时,可曾念及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先烈?9 月 1 日晚,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它如同一扇历史的大门,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呈现在我眼前。
节目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令我心潮澎湃。“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的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用无畏的勇气打破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神话;“白刃格斗英雄连” 的勇士们,面对凶残的敌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展开近身肉搏,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刘老庄连” 的八十二位烈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殊死搏斗,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他们的英雄事迹,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让我感动的是 103 岁的《黄河大合唱》首批演唱者孟于奶奶。她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着在延安的青春岁月。那激昂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让我感受到了当年热血青年们的爱国情怀。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合唱团与孟于奶奶同台演出,《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再次响起,那澎湃的歌声,是我们对先辈的敬仰,更是对未来的誓言。
看完节目,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先烈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铭记与奋斗”,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带着先辈们的期望,勇敢地迈向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将爱国情怀融入血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独立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025 年以 “铭记与奋斗” 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 ,便如同一扇时光之窗,带我穿越历史云烟,领略抗战先辈们的爱国豪情。
节目中,“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的事迹令我心潮澎湃。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的战士们个个奋勇当先,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装备精良的日军发起冲锋。子弹在他们身边呼啸而过,炮火在他们周围轰鸣炸裂,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用简陋的武器,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那一刻,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祖国,将侵略者赶出去!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铸就了不朽的功勋。
而华侨青年王唯真手绘的抗战画本原件的披露,也让我感慨万千。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的讲述中,我看到了画本里延安青年的抗战生活。那些简单却生动的笔触,记录着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积极抗战的场景。他们有的在制作简陋的武器,有的在传递情报,有的在教民众识字宣传抗日。王唯真用画笔,展现了延安青年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们虽身处后方,却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用行动诠释着爱国的真谛。
《开学第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添砖加瓦,让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7
灯光聚焦,舞台上,三面来自抗战英雄连队的战旗猎猎作响,红得夺目,仿佛仍带着战火的温度与先辈的热血。旗面上斑驳的痕迹,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壮烈。《开学第一课》在这震撼的画面中,拉开 “铭记与奋斗” 的大幕,带我重回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的故事,让我热血沸腾。指导员栗新朝讲述着平型关大捷,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冲锋陷阵。我仿佛看到,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那股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节目里,103 岁的孟于奶奶,这位《黄河大合唱》首批演唱者,缓缓讲述她的延安岁月。她的眼神满是回忆,声音虽沧桑却有力。我不禁遐想,在那艰苦的年代,延安的窑洞中,年轻的孟于奶奶和战友们怀着怎样的信念,唱响激昂的旋律。那旋律,穿越时空,在《开学第一课》现场再次奏响,中小学生合唱团与孟于奶奶的歌声交织,让我感受到抗战精神的传承从未间断。
还有那运用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技术呈现的抗日救亡青少年团体照片,原本黑白模糊的影像,变得鲜活清晰。看着照片中与我年纪相仿的少年们坚定的神情,我既震撼又感动。战火纷飞中,他们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国家和民族,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看完这堂课,我深知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我们应倍加珍惜。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要铭记历史,将抗战精神化作学习的动力,努力奋斗,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2025年《开学第一课·铭记与奋斗》观后感 篇8
9 月 1 日晚上,吃过晚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等着收看《开学第一课》。今年的节目以 “铭记与奋斗” 为主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我满心期待,想知道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
节目开始,当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的战旗出现在屏幕上,我的心一下被揪住了。指导员栗新朝讲述着平型关大捷,1937 年的平型关,硝烟弥漫,战士们如猛虎般冲向敌人。六班班长不顾枪林弹雨,带着战士们向敌人发起冲锋,不幸中弹牺牲,但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最终取得了胜利。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战场,真切感受到了战士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03 岁的孟于奶奶。孟于奶奶是《黄河大合唱》的首批演唱者,她缓缓诉说着在延安的岁月。那时条件艰苦,可大家心中充满了抗战的热情。《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像战斗的号角,鼓舞着战士们奋勇杀敌。节目现场,孟于奶奶和中小学生合唱团一起唱响这首歌,激昂的歌声让我热血沸腾。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延安的青年们,满怀激情,为了抗战胜利而不懈努力。
看完节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平型关大捷中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孟于奶奶讲述的延安抗战岁月,都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像先辈们一样,为祖国的强大努力奋斗,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