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上,我们准时坐在电视前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你们看了没?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生动地讲述了一些令人激愤的抗战故事。“14年的浴血奋战,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老天爷呀!中华民族从那样的苦难里走出来,创造出如今的辉煌,真不知道是靠着怎样的顽强意志,吃了多少苦?那一面面战旗,那一封封家书……它们大概最清楚吧!
刺刀弯了,也不怕。三位英雄连队代表讲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刘老庄战斗等著名战役的感人故事,战士们在武器不够精良的条件下,仍然不畏强暴、血拼到底的方刚血气令人震撼。我一直想,要是有如今的先进设备,他们会不会少一些牺牲?
小小少年,志气大。战火硝烟中,抗战小英雄王二小、雨来等让人心疼。还有,新安旅行团的故事让人激动,这样有力量、有能量的长途修学形式,我也恨不得加入他们。AI技术将抗日少年的珍贵照片转化成了彩色动影,他们和我们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当看到那些少年抗日英雄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学上,真可怜。天呐!看的人好激动!好想问问他们,冷吗?饿吗?好想给他们送温暖。不!我们的温暖,就是他们“送”来的!我们珍惜就好!他们太伟大了!
民族气节,不能丢。在节目中,我们还认识了左权与杨靖宇两位英雄。左权在太行山上运筹帷幄,以身殉国;杨靖宇在白山黑水间孤悬敌后,至死不屈。他们的英雄气概令人振聋发聩。10岁左权的作文和在师范学校上学的杨靖宇的实验笔记更值得我们学习。上学不是为了刻板地写作业,而是为了成为一名有理想、有科学精神的新时代杰出人才,为国争光。
铭记历史,永不忘。暑假,我们大家都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在这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讲述的南京大屠杀真实记录更令人颤抖,那些写满证言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登记表、幸存者采访等,都是带着血泪的记忆。我的眼泪已经止不住了。铭记是最好的纪念,我暗暗下定决心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延安精神,更嘹亮。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带来的华侨王唯真手绘抗战画本,让我们看到了延安的真实抗战生活,很艰苦,但是又朝气蓬勃。《黄河大合唱》就诞生在如此艰苦的时代。103岁的孟于,是《黄河大合唱》首批演唱者,她讲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新时代的合唱团与大艺术家跨越时空,同台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在新时代更加嘹亮。这些无不激励着我们要在新时代自力更生,铸就钢铁脊梁。
坚守岗位,兵工厂。太行山上的黄崖洞兵工厂里,抗战年代工人们用头盔锻铁、用钢轨造枪管,异常艰辛,但他们始终坚守在这里。
艰苦奋斗,“争气机”。歼-10飞机现场副总指挥薛炽寿与首飞试飞员雷强为我们讲述了歼-10从论证到首飞成功的攻坚历程,振奋人心,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数字化场景再现、沉浸式讲述、实景课堂等呈现方式,让人感受到了新时代的美妙,我们中国真的是越来越好了。在如今繁荣昌盛的时代,回望这厚重的历史记忆,这激昂的斗争故事,这澎湃的奋斗精神,告诉自己: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奋斗。
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应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先辈的浴血奋战不白费,让先辈的鲜血不白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接续书写我们的壮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