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面浸染着硝烟的战旗在舞台上猎猎飘扬,当103岁的孟于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唱响《黄河大合唱》,当AI修复的少年英雄影像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视——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用一场跨越80年的对话,为1.8亿中小学生写下了一堂关于“铭记与奋斗”的生动课程。
一、战旗下的精神接龙:从平型关到黄崖洞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政治指导员栗新朝的讲述,让课本上的“首战告捷”有了温度。当他说起战士们用刺刀在岩石上刻下“宁战死,不屈服”的血书时,我忽然想起爷爷珍藏的那枚弹壳——那也是他参加辽沈战役时,从牺牲的战友衣兜里取出的“遗物”。来源 wwW.ZUowEnbA.nET
更震撼的是AR技术复原的黄崖洞兵工厂:工人们用头盔熔铁、用钢轨造枪的画面,与成飞航空主题教育基地的歼-10实景课堂形成时空对话。薛炽寿副总指挥抚摸着歼-10的蒙皮说:“这架飞机,是三代航空人用算盘打出数据、用马灯照亮图纸的结晶。”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谓“国之重器”,不过是无数普通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执念。
二、青春的两种打开方式:1945与2025
节目组用AI技术修复的新安旅行团影像,让1935年的少年们“活”了过来。他们举着“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旗帜,用脚板丈量国土的模样,与如今在湖南博物院用VR探索T形帛画的00后形成奇妙互文。当邬建美大师的湘绣针脚在屏幕上绽放,当非遗传承人昌妮讲述“一根丝线分16色”的绝活时,我突然意识到: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年轻人指尖跳动的火焰。
最动人的细节来自“时空邮局”:15岁的刘静远将写给未来的信投入邮筒,而80年前,左权将军在殉国前夜,也曾给女儿留下“继续为中华民族奋斗”的绝笔。两代少年的笔迹隔着时空重叠,让我泪目——原来“奋斗”二字,从来都是青春最滚烫的注脚。
三、从3500万到14亿:我们为何要铭记?
当朱成山馆长展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登记表时,全场肃穆。那些歪歪扭扭的签名、沾着泪痕的证言,与如今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喧嚣形成尖锐对比。节目没有煽情,只是用一组数据刺痛人心: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而2025年的中国,已有14亿人告别绝对贫困。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四行仓库”遗址的偶遇:一位日本游客对着弹痕墙久久鞠躬。历史不是用来仇恨的,但忘记历史的人,终将重复悲剧。正如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里说的那句:“中国会亡吗?不!亡的是旧中国,而新中国必须复兴!”
四、这堂课,我们该带什么离开?
走出演播厅时,我的笔记本上记着三句话:
英雄不是超人,而是穿上了责任的外衣
(看到左权将军十岁时的作文《论爱国》,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科技没有温度,但使用它的人有
(歼-10试飞员说“首飞时,地面有2000人等着我平安”)文化传承的密码,藏在“变”与“不变”之间
(湘绣从丝线到数字藏品,黄河大合唱从延安到太空站)
最后想对同龄人说:我们这一代人,不必再像先辈那样“以血肉筑长城”,但需要以创新为矛、以文化为盾,在芯片、AI、碳中和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续写属于Z世代的“可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