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2025-08-22 22:47:32 观后感 打开翻译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1

作为一名党员,观看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和平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但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牺牲的先辈们。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将这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珍惜,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要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守护罪证底片一样,守护好党的初心和使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时,我也要积极传播历史真相,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惨痛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应有的担当。《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让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将以此次观影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努力践行党的宗旨,为守护和平、推动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WwW.ZuowenBa.Net )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2

电影散场时时,我的手里还握看湿漉沸的纸巾。《南京照相馆》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也没有心惊胆战的战斗,却像是一只无形的大手轻轻拨开了历史尘埃,让我看见了黑白照片背后的血色真相。

电影主要讲诉了“阿泰”误打误撞被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强道洗他自己拍摄的,用来炫耀日军“功勋”的照片,从而结妻子识了照相馆店长老金一家人与自己的“妻子”。在洗照片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了鬼子送来的底片竟都是日军在南京大开杀戮的证据,这与日军对外宣称的和平截然不同,照片完整的记录了日军故意杀害并折磨中国人的罪证。

这部影片令我最难忘的就是日本鬼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国际名声,强行逼迫中国难民来摆拍,制造出他们在南京城中善待百姓,与百姓和谐相处的假象,试图借此来掩盖任自己是何无耻杀害人的罪行。突然,在拍摄途中,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因为饥饿,哇哇大哭,严重影响了摄影师伊藤秀夫的拍摄,为此他不耐烦但又平静的说了一句“好吵”,简单的两个字,却引出了日本士兵的杀心,他们不顾孩子母亲的苦苦哀求,抢过孩子,举过头顶,狠心的用心的讲孩子摔在地上,哭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冰冷的子弹与民众的安静无声。孩子的母亲无声的哭泣着,周围的百姓掩面痛苦着,没有人再敢发出声响,摄影师面露微笑又开始继续拍摄。我看到这残忍的一幕,心中燃烧起愤怒的大火,真想冲进去,将这群恶鬼暴打一顿。更过分的是,汉奸居然还微笑的将没了呼吸的孩子送去给摆拍的阿泰与他的妻子,继续营造出一副温情的画面,让他们强颜欢笑的装出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让相机记录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照片。那一刻,我联想到在家爷爷总是喜欢看一些抗战大片,电视剧里,那些抗战英雄都是大无畏的,他们总能把日本鬼子都打跑,像是无所不能,我多希望此刻电影里也能出现这样的“战神”!可惜在记录真实故事的电影里,我看到的是被鲜血染红的南京河,河里躺满了尸体,南京城里只有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的手无寸铁的生灵河那些为抵御侵略而献出生命的抗日英雄们!

那一幕幕残忍的画面让人愤恨不已,日本侵略者将中国人的尊严踩在脚底任意践踏,无辜的生命在侵略者眼里甚至不如路边的一颗小草,一只蚂蚁,一条狗。

电影的结尾,阿泰的妻子带着“照片”,在大家的帮助下逃出了南京城,她带出的“照片”揭露了日军的恶行,让世界各国,见识了日本的丑陋嘴脸。影片并非凭空创作,这是真是发生在南京的,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吾辈自强才是吾辈最好的朋友!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3

底片里的血色记忆与凡人之光,这段刻着伤痛与坚守的历史,永不敢忘。—题记

一声炮响,轰鸣整座南京,一幕又一幕残忍血腥的镜头在我眼前浮现。枪杀、活埋、侵犯,侵华日本人在这块中华土地上肆意妄为,无恶不作,留下滔天罪行。

影片以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为背景,讲述了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等普通百姓被迫为日本人冲洗照片时,意外发现日军屠城罪证底片。为让这场痛心疾首的大屠杀真相大白于世界,也为逃出日军魔爪,他们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冒着生命危险运送底片。

影片中,日军的残暴虚伪令我咬牙切齿:他们用刺刀与火炮残杀无辜生命,又用虚假照片充当掩盖罪证的遮羞布。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出身日本名门却看似温文尔雅,他许诺阿昌等人洗照片便给生路,还假惺惺称朋友,背地里却拍摄日军暴行照片给同党。给阿昌通行证后,又密令手下在通关时将其毙命。这种虚伪阴暗、两面三刀的品性,正是一众侵华日军的缩影。

危机存亡之际,中国百姓却闪耀出坚韧光芒。阿昌起初胆小怕事、只求保命,目睹日军暴行后良知觉醒,为他人逃出南京创造机会,自己却壮烈牺牲。临终前,他以为众人已脱险,对伊藤秀夫怒喝:“我们,不是,朋友!”怀揣明星梦的戏子毓秀,面对刺刀仍拒绝为侵略者粉饰太平;本分的照相馆老板老金,用幕布为女儿展示虚拟山河,教她“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他们本是普通人,却在民族危亡时绽放人性光辉,成为守护正义的英雄。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片尾歌词令我动容难忘。如今的太平岁月、美好生活,是先辈用枪炮与鲜血铸就的。我们当珍惜当下,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篇4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身边看过的朋友也向我推荐。心想着,打算等孩子下周五回来,一家人一起去看。没想到,我的老同学突然打来电话,约我一起去看这部电影。那一刻,仿佛命运的安排,就在昨天下午,我们一起去看了。

我们赶到电影院时,已经迟到了十分钟。手捧着零食坐下,起初还带着日常的松弛感,慢慢的,银幕的画面紧紧的揪住了我的心,神经逐渐紧绷。

影片中,南京城沦陷,吉祥照相馆里的几个普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日本人周旋。老金,是照相馆的老板,他原本只想守护好自己的家人和照相馆,在乱世中寻得一丝安宁。他的每一个眼神里,都透着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期待。可当看到日军的种种暴行,他的眼神里多了愤怒和不甘,他的内心在挣扎,在思考“为何而活”。最终,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与侵略者抗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阿昌,一开始是个胆小怯懦的人,为了活下去,他冒充照相馆学徒。第一次冲洗日军底片时,他双手颤抖、冷汗淋漓,恐惧写在脸上。但随着对日军暴行的目睹,他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他从一个只为求生的小人物,逐渐成长为勇敢的反抗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挺直脊梁,向侵略者发出怒吼。

林毓秀,一个唱戏的女子,本应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却被战争无情地卷入黑暗。她被迫为日军唱曲,内心充满屈辱。但她从未放弃反抗,暗中帮助受伤的抗战班长,将他藏在戏箱里带到照相馆。在面对日军的侵犯时,她的眼神里满是愤怒和不屈。她的勇敢和坚韧,让我看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力量。

看着银幕上的画面,我的神经越绷越紧,眼泪不由自主地一次次落下。当看到婴儿般大的小孩被日本兵重重摔在地上,我的心像被撕裂一般,愤怒和悲痛涌上心头;当看到日本兵用机枪扫射无辜的老百姓,那片湖水被染成红色,仿佛能听到同胞们的惨叫声,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场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残暴。

当毓秀被日本兵强行拖入里屋,她那声撕心裂肺的尖叫如同利刃穿透银幕,直刺我心房。银幕内外,窒息般的绝望同步蔓延。那一刻,她所有属于戏台上的光采淡然无存,只剩下惊恐与绝望。我浑身僵直,一股寒意瞬间遍布全身:那凄厉变形的尖叫,正是整个南京城被撕扯得支离破碎时发出的泣血哀鸣。

黑暗的影院里,一个在脑海里出现的问题反复出现,如果是我置身于那场血雨腥风之中,我会怎样?

曾几何时,那时还在上学,我最好的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你这性子,若是在战争年代,必定是江姐那样的!以前只当玩笑听,可此刻望着银幕,眼泪不由得落下。如果我真的站在1937年的南京街头,面对惨无人性的侵略者,我会像老金那样收起恐惧,用相机做武器吗?会像阿昌那样,从发抖的旁观者变成挺身而出的反抗者吗?会像毓秀那样,明知前路是地狱,却把生路让给更需要的人吗?

毓秀给了我答案,他说她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穆桂英是谁?是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戏文里的唱词,早已融入她的骨血。这一刻,戏台上的忠肝义胆与现实中的山河破碎纵然交汇。在她心中,在故土上与同胞共担苦难、以柔弱之躯守护一份尊严。是卑微个体在至暗时刻对民族气节最悲壮的诠释,唱什么戏,做什么人,戏文里的家国大义,已化为她灵魂深处不可撼动的信念。

那一刻,我明白,英雄不是天生就是,而是家国危难时,把“怕”字咽进肚里,把“勇”字刻进心里的普通人。

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时,银幕上的幸存者们站在废墟上,举起老金藏下来的相机,拍下第一缕和平的阳光。可镜头一转,战犯们在法庭上摇头否认罪行,那些沾满鲜血的双手,从未真正忏悔。那一刻我突然懂得,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施暴者无处遁形,让牺牲者永不被遗忘。

走出影院时,城市的街灯亮起。晚风有点温柔,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奔跑,烧烤摊的烟火气混着晚风飘来。这寻常的人间烟火,是老金们没来得及拍完的照片,是阿昌们用生命守护的明天,是毓秀们唱着戏文期盼的“天亮”。

教课书里的“南京大屠杀”是冰冷的文字,可《南京照相馆》让我们看见,那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会疼、会怕、却依然选择发光的生命。他们用最朴素的勇气告诉我们: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民族尊严,半步不退。今天的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普通人把“我怕”变成“我上”,把“活命”变成“救国”,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道路。

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愿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不是每个年代都有和平,只是有人替我们把黑暗挡在了昨天。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他们的期盼,把这盛世守护得更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