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观后感 篇1
借着调研的契机,有幸跟阔别五六年的大雄老师再相会,我们一起看了这部电影。以下是一些杂七杂八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吧,否则就没有了。
电影情节就不剧透了,聊聊人物塑造。每一个人都不是单一的、扁平的,没有纯粹的好人或坏人。就算是为日本人做翻译的保长,他的初衷也是为了村庄的安宁,他以为忍一时风平浪静,却低估了战争的残酷。阿荡眼神里透出的那股善良真诚特别打动我;阿花内心是渴望自由的,但念及养父的恩情,同时对“女人不能出海”的规矩依然有所顾忌,她反复挣扎,这种矛盾的心理让观众感到很真实;也许阿赑一开始只想守好小家,但当他意识到无法再忍时,爆发出的那种血性,让人非常动容。其实我们都知道,人物角色从低声下气到奋起反抗,这中间必有一个觉醒的契机,总以某些伤痛为代价。也许心中已有分晓,但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我们能够去感受这个过程,感受人在某个瞬间的成长,感受那股力量。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的取景,风吹草低,浪打礁石,日落沧海,千帆竞发,夕阳下村民和渔船的孤影,夜幕时山坡上亮起的灵灯……很多场景都很唯美,很辽阔,让人印象很深刻。这种广阔的场景深得我心啊,山河壮美,满眼皆是自由。而山河壮美,又岂容糟蹋!
还有一些扯得比较远的。
当看到陈先生不肯教小孩日语时,我忽然想起中学课本里的《最后一课》。一个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母语,忘记了,那才是真正的亡国,是精神上的彻底灭亡。语言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每一句话都承载着说话者的立场,都重叠着特定的文化语境,语言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同“类”。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交流的载体,更代表了整个文化共同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从电影的场景,我想到了《最后一课》;当我想写下来时,又想到了哲学课上说的“语言与类”,想到了《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最终才有了以上的文字。当巨轮“里斯本丸”沉没时,“泰坦尼克号”葬身大海的场景亦在我的脑海里重重叠叠。
此时此刻,我不得不感叹于知识的闭环。也许许多年前学到的看到的,早已淡忘,却能在多年以后的某个瞬间幡然醒悟,直击心灵。很多东西,包括我们曾经背诵的课文,也许我们一开始没有很明白其中的寓意,但这颗种子一旦埋下,就会在未来的无数个瞬间反复“确认”,不断加强,直到我们终于意识到。
记录,其实在加快这个过程。如果我只是看了电影,想起了什么却没有记录,那么它也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罢了,很快就消失了。而当我开始动笔的时候,这些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加深,并且牵扯出其他的想法,最终它们都会被加固,然后融入我的语言体系,思想体系。
我想,这便是记录的意义之一吧。
电影《东极岛》观后感 篇2
当银幕上东极岛的碧海蓝天逐渐被战争的阴云笼罩,《东极岛》这部电影便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诗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关于生存与救赎的终极命题。这部以二战时期"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为背景的电影,不仅重现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更在惊涛骇浪中打捞起了人性最本真的光芒。
一、历史与虚构的交响诗
电影巧妙地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找到了平衡点。1942年,载有1816名英国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运输船,在浙江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击沉。这段几乎被历史尘封的往事,在导演的镜头下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影片没有刻意追求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叙事焦点对准了东极岛上普通渔民与落难战俘之间超越国界的互助与拯救。
导演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呈现了海难的残酷:倾斜的船舱、冰冷的海水、绝望的呼救声,这些画面与渔民们冒险救人的义举形成了强烈对比。当日本军队试图射杀海中幸存者时,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船靠近,这种对比产生的戏剧张力令人窒息又动容。
二、人性光谱的多维呈现
影片中的人物群像构成了人性光谱的完整呈现。英国战俘们从最初的绝望到重燃希望,中国渔民从最初的观望到挺身而出,日本军官从冷酷命令到内心的挣扎——每个角色都在极端环境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面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年轻的英国士兵,他从一个只关心生存的战俘,逐渐成长为愿意冒险救助他人的"英雄"。这种转变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在目睹渔民无私救援后逐渐发生的。同样,那位坚持"军人职责"的日本军官,在目睹渔民冒着炮火救援敌国战俘时,眼中闪现的犹豫与动摇,暗示了人性中善的种子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也可能萌芽。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东极岛渔船,在惊涛骇浪中成为希望的象征。这些简陋的木船承载的不仅是生命,更是人性最崇高的部分——对陌生人的无条件善意。
三、视听语言的隐喻系统
《东极岛》在视听语言上构建了一套精妙的隐喻系统。导演大量使用蔚蓝的海水与灰暗的天空的对比色调,海水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而灰暗天空则暗示战争的阴霾。当救援场景出现时,镜头常常从海面仰拍渔船,使这些小船在广阔天地间显得既渺小又伟大。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海浪声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是战争暴力的背景音,也是生命不屈的节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几次出现的"沉默时刻":当幸存者与渔民相对无言时,当救援者面对死亡威胁时,这些沉默比任何对白都更有力地传达了情感的深度。
导演在处理海难场景时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颠簸的救生艇上,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与情感冲击力。
四、超越历史的当代启示
《东极岛》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超越了特定历史时空,直指人类永恒的命题。在当今世界依然充满冲突与隔阂的背景下,电影中中国渔民冒险救助敌国战俘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苦难的共情。
影片结尾处,幸存的英国老兵多年后回到东极岛祭奠恩人的场景,将个人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这种跨越国界、跨越时间的感恩与铭记,正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武器。
电影中渔民所说的"海上没有敌人,只有需要帮助的人"这句朴素台词,在当今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代,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国际关系如何变化,人性中的善良与互助始终是维系人类共同体的基石。
五、结语:风暴眼中的光
《东极岛》最终讲述的不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人性如何在最黑暗时刻依然保持光明的故事。当巨大的历史灾难降临时,个体的选择与行动显得尤为珍贵。东极岛渔民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的救援行为源于最朴素的善良——这种善良在惊涛骇浪中如同灯塔,照亮了人性的至高点。
走出影院时,东极岛的碧海蓝天与电影中的惊涛骇浪在脑海中交织。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狂风暴雨中,人性的光芒从未熄灭。它提醒我们铭记那些被遗忘的善行,珍视那些超越仇恨的瞬间,因为在这些瞬间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可能。
《东极岛》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电影,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让我们思考:在今天的世界中,我们能否也像那些渔民一样,在风暴眼中守护人性的灯塔?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个人面对他人苦难时的选择之中。
电影《东极岛》观后感 篇3
虽然本来不怎么喜欢管虎,但最近新电影都看的差不多了,就这部大制作没看。我是非常喜欢带小孩一起看电影的,我娃才10岁,快看了有200部电影了,对于我们来说,看一场电影就和旅游一次的感觉是一样的。
电影的主要内容可以参考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沉没》,美国潜艇的鱼雷命中了日本的里斯本丸号,该船即将沉没,船上不仅有日本人,还有许多英国俘虏,我们勤劳又善良的岛民肯定不会见死不救。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关键今年的特殊情况,必须加上对抗小日子的情节,所以导演又加了一条杀小日子的线。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觉得电影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大工业大制作电影,投资5亿+。朱一龙和吴磊面相上还是有点像兄弟的,吴磊在海里就像海王一样,游的飞快。小孩被杀,先生被烧,都非常震撼,让人不由自主的握紧拳头。朱一龙的奋起反抗感觉非常过瘾。最后高潮的营救戏,好几百人,还有外国友人,现场控制难度可想而知。
个人感觉对抗小日子的线加的不是很好,都生死攸关了女主还去砸墙,这段倪妮演的太用力了,知道了全岛即将被屠突然就转到了必须要救人,方向盘都转冒烟了也转不了这么快啊!
都要被团灭了还想着去就国际友人,逻辑合理性咱就不说了,咱们也没经历过那种时候,不能把自己现在的逻辑代入到电影角色里面。
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好,虽然是两人联合导演,但大家都骂管虎,谁让你更出名呢。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大家都是普通人,没必要听风就是雨,有时间感兴趣就去看,没时间不喜欢就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