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我是来批评的。
我批评的不仅仅是这部电影,也是国人目前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和定位。
认知问题是仅仅将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定位成中国一个重要城市的大屠杀,而忽视它是对中国首都、中国象征的大屠杀。
日军为何要在南京进行如此骇人听闻的大屠杀?除了因为从淞沪会战到攻陷南京这段时期,遭遇到中国军队的抵抗,导致日军原本计划很快占领南京的愿望落空而恼羞成怒进而要发泄 这个次要原因。
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敌国首都进行屠杀而从精神和象征意义上体现对敌国的征服和羞辱。
日军对此是有清醒认知的,而现在的国人却缺少这样的认知。当然这不怪国人,这是我国历史教育本身的问题。
再次补充一下,为何要强调南京是当时的首都,不是为了表示“祖上阔过”,而是有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强调南京是当时的首都,才能真正体会到南京大屠杀是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的灾难和耻辱,是针对全体国人的羞辱。是国耻。就如同靖康耻那种刻进民族血脉的耻辱。
反面,不强调南京是当时的首都,南京大屠杀就会被弱化成仅仅是一个重要城市的灾难,成了南京城和南京人的灾难,从而成为一些国内蠢货用来地域黑和咒骂南京的话题。
为何我们不会用靖康耻去咒骂开封,即便它已经过去了一千年。为何我们不会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去咒骂北京。因为我们知道那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耻辱,而不仅仅是某个具体城市的灾难。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说回电影。
第一点,除了一开头旁白讲述日军进犯南京的战事中用“京”来代表南京外,其余时候我没有听到一句台词用到“首都”二字。
南京在国民政府时期的正式名称为“首都特别市”(1929年正式确定),全国普通百姓称南京一般称“首都”,特别是南京老百姓,更是以称“首都”为荣,张口闭口就是首都。南京街头名牌除了“中央”就属“首都”两字为多。南京保卫战的正式名称是首都保卫战或者首都抗战。
这种习惯现在台湾还用。前段时间网上的热梗,台湾一趟公交还叫南京干线,客运公司叫“首都客运”,便是这个民国习惯的继续,因为这家公司成立于1976年而不是1949年由南京迁到台湾。事实上,1949年原南京首都客运公司被直接搬到了北京。
突出首都才能突出这场灾难的象征意义。为何我们在历史书上学“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会觉得屈辱无比,因为书上明确写着洋鬼子攻陷中国首都北京。南京大屠杀为何是国耻,也正在于这是日军在当时中国首都进行的大屠杀。
以电影画面展示来看,除了膏药旗插上国民政府(总统府)门楼上有一定程度展示日军占领中国首都之外(但因为后来我们的宣传教育问题以及红旗插上总统府的经典照片,总统府门楼被视为反动政权的象征,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当时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意义),其他日军冲击中央机关设施的画面都没有突出中央和首都特征。例如日军在孙中山题写的天下为公牌匾上瞎写,完全没有日军将新街口孙中山像推倒更有震撼效果(鬼子的确这样干了),因为孙中山像现在还在新街口立着,更能让今天的观众有种感同身受的联想。女主角所在的剧院,因为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夫子庙贡院街,所以剧院应该就是首都大戏院,它的旧址建筑现在还在夫子庙东牌坊附近立着。鬼子评析古画的地方应该是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就在现在南博位置,不过当时南博大殿才开始建就因为战事停工了,要等到抗战胜利后才建成。
第二点,日军到处抢中国石头做八纮一宇塔,它们在南京抢的只是南京城墙上到处可见的文字砖??鬼子都比编剧识货。鬼子在北京抢的是故宫的石头,在南京抢的是明故宫的玉麒麟石雕啊!鬼子都知道南京最重要对中华民族最有意义的是啥!如果说为了拍电影方便用砖头砸死鬼子所以才改成鬼子要抢城墙砖,那真是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完全可以改成“听说其他部队已经抢到最重要明故宫玉麒麟石刻了,咱们离城墙近,拆点墙砖寄回去建塔基也是咱们的贡献。”
第三点,南京大屠杀照片传到重庆和国外,政府民众的反映好像南京就是一个重要城市而已。事实上,当时常申凯在日记里:倭寇在京之残杀与奸淫未已,似此兽类暴行,彼固自速其亡,而我同胞之痛苦极矣。
唐生智这个蠢货在得知消息后,羞愤难当,立即自己撤去所有职务,回老家隐居不出。
消息传到延安,主席要求新华日报第一时间报道,朱老总坚决表示:只有与日本拼个你死我活,才有生路。
当时重庆以及全国军民得知消息都是愤怒、悲痛与耻辱情感交杂,因为那是敌人在首都羞辱国人。特别当时重庆是南京的中央单位、人员西迁最多的城市,可以说从官方到民间,陪都与首都联系最为紧密,当时在重庆的南京单位和人民有许多亲朋好友死于大屠杀,这种感同身受是极具影响力的。但电影呈现的仿佛重庆百姓只是出于同胞情而愤怒悲伤。
欧美当时对南京大屠杀的定位是日军在中国首都的反人类暴行,首都和反人类两个词同样重要。
又想到一些新问题,就继续补充。第四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中并非绝大部分都是南京市民(包括外乡人来南京定居工作的,这属于正常途径进京的),而是有很大比例的临时赶来的难民,特别是苏南(包括原松江府的很多县,当时属于江苏省)。因为鬼子是从上海一路推进到南京的,在苏南各地制造了各种惨案和 屠杀,不少苏南难民以为南京是首都,肯定安全(至少比老家安全),于是纷纷涌入南京。但却陷入了更深的地狱。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之所以不可能精确到每个人,因为其中除了南京市民,还有很大比例的已经放下武器的国军士兵和苏南难民,后两者都很难统计到身份,特别是难民。电影已经展现了国军的抗战,也展现了国军自身的混乱,如果能用一点镜头再呈现苏南难民,比如常州的难民(因为高叶的角色是常州人,可以引起她的家乡共鸣)在被屠杀前说出,没想到堂堂首都更惨烈,还不如死在老家,这类的话,将更还原历史真相。
这部电影三观正,而且是普通百姓的视角。但瑜不掩瑕,以上问题不知是因为导演编剧本身的认知水平还是为了过审而修改,但无论哪个原因都说明更大的问题。当我们一直强调历史的真实性时,不仅要求别人,自己也要反思一下,有些自己的历史同样需要还原当时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