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
老家的房子就要拆了,一个初夏的周末,我又回到了这里,这个见证了我整个童年的地方。初夏的暖风轻盈而至,阳光照射着每一寸方土,温暖了大地直至万物之根。推开院门,踏入一方静土,从静谧的大自然中感悟别样的深意。小院一角的大缸里,一枝莲,悄然绽放。
是的,还是记忆中的那枝莲。那枝绽放在墨客笔端,传颂于文人绣口,穿越了千年历史的莲。古代大多文人或者清官都偏爱莲花之美,爱其之深尤爱其品行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对其最高褒奖。莲花乃廉洁之象征,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莲,立于池水之间,不显媚态,不为风之摇摆。赏莲如同赏心,一颗高贵廉洁之心。
“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视线随着脚步移到客厅的墙上,一副已经泛黄的书法作品悬于正堂,作者也是院中那枝莲的主人,我的外公,一位已退休在家的老纪检干部。“莲是花中君子,廉为人之正品,‘莲’与‘廉’既有谐音,又有同义,所以古人常用‘一品清莲’表达对清官的赞誉。”话尤在耳,外公的话让我第一次对“廉”有了懵懂的印象。外公也是用他的人生在为“廉”作注。
印象中的外公是不苟言笑的。在外公担任我们地方纪检副书记的时候,晚上常有提着大包小包的人敲响小院的门,每次都见外公沉着脸让他们拎着东西赶紧离开。人走了,外公还要生半天气。哦,也不总是这样,有那么一次例外。也是一个初夏的晚上,一位50多岁的老妇人哭着上门,张口就喊冤,外公连忙把她让进屋里。从他们的谈话中,我隐约得知,老妇人的儿子向镇里举报村干部侵占征地款,被派出所的给带走了。我不知道他们后来又谈了什么,只记得外公难得温和的劝老妇人别哭了,说他们会立即着手立案调查。人走后,外婆还劝外公:“你管这闲事干啥,又不是上面派给你的,二子还在那镇上工作,你要调查不是把人都得罪完了?”很少向外婆发脾气的外公难得发了次脾气:“这怎么成闲事了?人家有反映情况的,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理。二子好好的干他的工作,自己别出错谁能拿他咋?都怕得罪当官的,就不怕寒了老百姓的心?”后来听说那个镇的领导出事了,再后来,我的二舅舅也一直在乡镇里工作,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当年跟他一起下乡的同事。有人劝外公趁没退时把二舅调回县里,外公坚决不开那个口,说是“年轻人在基层锻炼好”。
有人说外公傻,有人说他太耿,他像没听见,还是骑着他的大自行车风雨无阻的起早摸黑。二舅倒是没埋怨什么,跟外公一样,话不多,连周末都泡在乡镇里,镇里的哪个村都有他的熟人。开始,人家夸他:“这是老X书记的儿子,干工作跟他爹一样踏实。”外公知道后把二舅找来:“出去别介绍你跟我关系,干事不能打我的名义。好好干,得比人家更卖力!”二舅抬头看看外公,欲言又止。后来,外公退休了,有时听到人背后说二舅“办事太死板,一点不肯通融,自己不收还管人家的闲事,跟他爹一样!”外公这时倒开心了,常偷偷跟外婆说:“二小子还真不错,别看话不多,主意正,干事踏实!”
外公刚退休时,也有企业要返聘他,被他谢绝了,说是要在家修身养性。这缸莲花便是他那时种下的,字也是那时写的,半开玩笑说是给子女也没留下什么钱,留点精神遗产更长远。外公是有远见的,种下的一枝莲长成了满满一缸,还分出来送给周围邻居。几个子女,经济上不算富足,但凭本事吃饭,口碑都是好的,用外公的话,没有给他丢人的。外公退休后还是没闲住,谁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帮忙,协调个邻里纠纷,组织个社区老年人活动又成了他的主业。80多岁的人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一天不落的看,国家大事比我们年轻人还关心。这次拆迁又是他带头先拆自己家的,几个原本不太情愿的老街坊听说他都拆了,也就没多说啥,跟着签了。外公虽然是个文化人,却没那么多大道理,经常挂在嘴边的也不过是:“我是个老党员,干了大半辈子纪检工作,这点觉悟得有。”多数时候,他是沉默的,怡然自乐的,悠然自得的,一如院中的那枝莲。
静观水中之莲,带着赏花的心情,细听花语,仿佛阅读人生真谛。莲花的茎干直挺着高居于水面之上,像那个老人挺拔了一辈子的脊骨,昂首挺胸尽情绽放它独有的淡雅之美。有一种别样的味道不需要多加修饰,有一种可贵的精神不需要给予颂扬,就在眼前,用心品味,用心体会,用心感悟。
人生苦于受世俗干扰而不得自己,苦于难辨是非误入歧途,苦于求之太多而忘记初心。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纪检人,渐渐懂得,人心之清明才是关键。纪检人更当明事理,懂为人之道,以德为先,守本分,与人真诚友善,不做唯利是图之小人,自觉阻隔不良风气。纪检人当记,清明廉洁方可净化社会之根本,培养高风亮节之社会风气。
所叹,人心常易受蛊惑;所幸,心中有廉终清明。我爱莲,我懂莲,我愿成为一枝莲……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2
家风是一个家庭传统的延续,是家庭价值的体现,更是家庭文化的凝聚。对家人来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
“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父母也许不知道这句话,但是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记得小时候,母亲对做财务工作的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这工作可是有风险的,不该拿的你一分也不能拿啊!父亲总是笑着点点头说:你放心,这点原则我还是有的!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工作的几十年间始终一直秉持着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谋私利、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风。父母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更是如此,我和弟弟考上公务员的时候,父亲对我们说:别把公务员当成发家致富的路,干这个工作一定要能耐得住清贫!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将廉洁二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心中。工作中,勇挑重担,在办理案件时积极、耐心查证,为每一起案件提供严谨、完整的证据链条和法律条文支撑,确保案件要素无一差漏。而在办案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总是以法为盾,以廉为矛,坚决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生活中也常常提醒丈夫在交往、应酬中要坚守底线,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老师。正是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影响,亲属挚友中无一人因廉洁问题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来源 WwW.ZUOWENba.neT )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句话应该道出了父亲的心声。我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父亲还是会从微薄的工资中省出钱来买书,给家里每人订一份杂志,在那个媒体并不发达的时代,我通过家里的书籍、杂志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了大量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道理,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着每月购买书籍的习惯。女儿出生后,我和丈夫坚信女孩子更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她咿呀学语开始,每天都会给她读一会书,从儿歌到绘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上小学后,我们开始有针对性的引导她自主阅读,有时候她读,我们听,有时候我们读,她听,并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讨论,谈谈隐藏在故事中的道理和自己的认识,慢慢的让她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能做的。到现在女儿已经坚持每天阅读六百多天了,丰富了知识,也有了成熟的思想,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见解。我相信这个习惯她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家风正则家业兴,家风坏则家业败。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继承和发扬良好家风家训,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3
“家风”作为一家之中最本质的精神传承,需要一辈又一辈人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因此,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呈现出自己如何遵守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的重要性,心悦诚服地接受,想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在我的家里,父母都是农民,我们家一贯的家风就是勤劳善良、诚实守信。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家庭,爸爸妈妈从小就教导我做人一定要勤劳。小时候每当家里农忙时,一家人总是全体出动,打理杂草、掰玉米等等都干过,虽然很累,有时汗流浃背,但家人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收的硕果,看在眼里,美在心头,开心的总是不得了,这就是我家勤劳的家风,从小便让我懂得只有付出了才会有回报,爸爸也一直这样教导着我。
妈妈告诉我做人一定要善良,妈妈在生活中也一直为我做着榜样,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与街坊邻居分享。借了邻居的东西用,总要及时归还人家。妈妈说:“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人与人之间就会有一种融洽快乐的氛围。”我想就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才拥有了一份快乐的生活,我想我们也都在享受着这份幸福。
诚实守信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就会让人瞧不起,失去朋友,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诚信给人带来温暖,有时很难做到,有时却很容易做到,有时甚至身边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是一份诚信;一句简单的话语就是一份诚信;一个淡淡的微笑就是一份诚信。只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守住自己的那份诚信,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无比的美好。
长大后,我体会到家风的含义,是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好似“春雨润物”般沁润进了我的生命,无需过多的言语,却也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改变着我。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参加了工作,但是之前受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在工作上我亦时刻牢记他们的话,做人一定要勤劳善良、诚实守信。古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忆往昔,看今朝,____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可见,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比金子还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希望我的家风能代代相传。也希望我身上的良好品质能影响我的后代以及我所带过的学生。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4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连接着历史、现实和未来。优良的家风,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廉洁是家风的精神内核,是兴家之源。____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家风建设,家风与党风相连,党风又与政风相关。因而在当今时代继承和发展红色家风,为党风、政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思想。
我的外公外婆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1978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降临到了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在给水稻脱粒的时候,外婆的手不幸受伤。当时外公外婆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三个孩子嗷嗷待哺,现实面前,两个年轻人很快擦干眼泪,挑起照顾一家人的重担。
外婆受伤之后,为了补贴家用,就用自家的房子,经营起了一家小卖部。开小卖部后,外公外婆一直坚守着薄利多销、诚实守信的原则,三十多年来,从未跟顾客起过一次矛盾纠纷,原先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卖部,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近百平方米的小超市。亲眼见证了父母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美好生活,我的母亲对生活的意义也有了自己的领悟。我的父母从来不跟我讲大道理,而是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只要踏实肯干,勤勤恳恳,就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随着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腐败案件也时时曝光。部分共产党员的家族式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需要红色家风对其进行精神上的熏陶与感染,使得党员干部自身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传承良好的家风,净化党内风气,进而营造良好的政治、社会风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人始于家庭,拓展至家国天下的宽广情怀。在当今时代对于红色家风的继承与发展,既是每位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的我们,要牢记党的使命,积极汲取红色家风的精华,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5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风,好的家风就是无声的教诲,就是一个家庭的底蕴,会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会体现在个人一言一行上,表现在个人举手投足间,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时刻规劝着我们,约束着我们,把我们不断引向正确的道路上。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父母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从他们身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勤劳。在那个大家都不富裕的年代里,是我爸爸妈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满足了我和弟弟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在爷爷奶奶讲述的家里亲戚拼搏奋斗的故事里,我解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吃苦耐劳。在姥姥姥爷讲述的母亲因经济原因辍学的遗憾里,激发了我努力学习的动力。
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和弟弟的成长。小时候家里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穷,但是人穷志不穷、人穷不认命。爸爸妈妈从50块钱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每天凌晨一两点钟就要起来备菜,5点开始推着小车子去镇上卖,不论严寒和酷暑,他们始终默默打拼着。从我记事起,爸爸妈妈就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每天半夜就起来干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艰辛,我们家慢慢富裕了起来,盖起了小楼,成为村里第一家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家庭。
面对薄弱的物质基础,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一切,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换来家庭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所有这些,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个清贫之家的尊严,一个落后之家的奋进,带给我们的是不懈的努力和无畏的奋斗。
尽管现在我和弟弟已经工作,家里条件也好了很多,但是父母却仍然不肯享受,一如既往地劳作着,尽管他们已经年近六十。不管在家庭里、单位里还是社会中,勤劳是立身之本,父母以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个生活真理,我和弟弟的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积极的影响。爸爸妈妈总说,你们都是干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一定要勤快起来,眼里有活,多看多干,才能进步,才能为人民服务好。
父母的言传身教一直警醒着我,从未敢懈怠。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提醒着我,生活没有不劳而获,也没有一劳永逸,只有不懈的努力、不停地奋斗,才能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财务,才能在人生道路中走的更好更远。如果说我在生活中能一直保持积极、上进、奋斗的心态,那一定是得益于父母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勤劳家风。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6
小时候,我最害怕人的就是我的爷爷。在我印象里,他总是板着一张脸,难见笑容,即便我考试得了高分,也鲜有表扬、夸赞的话语。然而在我的朋友们的眼里,他却是一位慈爱和善的老爷爷。这是我小时候最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长大后每每回想起小时候,我才在记忆的蛛丝马迹中寻到了谜底:爷爷之所以在我看来永远严肃是因为他对我严格,在朋友眼里慈爱则是因为他对他人温和宽容。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暑假作业没有写完,被爷爷关在家里写作业。小区里同龄的小伙伴在院里嬉笑玩耍的声音吸引着我想立马跳下凳子飞奔出去玩,却被黑着脸的爷爷一把拉了回来。爷爷把我按回了椅子里做作业,转身悄悄地把我的小伙伴叫到了家里,端上水果零食,让同学等我写完作业。完成作业后我惊喜的发现小伙伴就在家里,爷爷说小伙伴是客人,要好好接待,但是完成作业是学生的天职,不能懈怠。那时候,我知道了做事要有始有终,有责任意识,对他人要友善。
升入初中,我担任化学课代表,那时化学课大家都刚入门,是大家嘴上的“老大难”,老师在放学后给有问题的同学补习,我也跟着留到很晚才能回家,对此我颇有怨言。回家了免不了抱怨,爷爷却教导我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些同学的学习难处,有没有好的办法能帮助他们。至此,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不要说“凭什么”,多问“为什么”,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找原因,替他人想办法。
上了高中以后,分班走读,课业繁重。我的历史成绩比较优秀,当遇到同学对作业不理解而我又刚好能解答的时候,我总不吝帮助。偶尔我也会想,我帮助了她们,又牺牲了我的学习时间,室友们怎么不感谢我呢?转念我又想起爷爷的教导:“施恩求忘,受恩必报”。
爷爷对我的教导并没有成型的句子,但我想最为合适的莫过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短短八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坚持下来却要下一番功夫。最开始我对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概念,后来当我读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才明白原来自古就有此类箴言警句,劝诫着我们要谨言慎行,待人和善。至此,我对爷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理念更加奉为圭臬。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严以律己”不仅仅是在生活工作中遵守各项纪律规定不逾矩,也要做到慎独、慎言、慎行;“宽以待人”是能够善待别人,宽容别人,理解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许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八个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社会风气是由好的家风组成的。好的家风就像阳光,虽不易察觉习以为常,但在不知不觉中温暖人心;优秀的家训犹如一把戒尺,在每个家庭成员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能够小惩大诫。家风影响的是整个家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与传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愿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将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共同构筑清廉牟平建设新高地。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7
秋风送来了收获的气息,沿着金黄稻谷的小路走着,我的思绪飘回了二十年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个绑着辫子的小女孩跟在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身后,他一边拿着锄头在田里干活,一边教小女孩背诗。
小女孩是我,中年男子是我的父亲。
父亲是一名民办小学教师,在我十岁前,一直在我们村小学任教。
在学校,父亲是兢兢业业的教师,对学生很有耐心,也有爱心。我们村有个小孩叫阿深,从小没有父母,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有一次开学,阿深没来学校,父亲亲自去到他家里,给他爷爷奶奶做思想工作。
“阿深是一颗好苗子,人聪明,现在穷点没关系,千万不要耽误了他。”父亲耐心地和阿深爷爷奶奶说道。我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说:“人穷志不穷。”
后来,父亲帮助阿深交了学费。如今,当年父亲帮助的那个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仍然记得父亲对他的帮助。
在家,父亲是严厉的,从小对我的要求格外严格。每天放学他都要我练习写毛笔字,从书写姿势到执笔,一横一竖,他都教得十分认真,也要求我认真学习。他说,“做人跟写毛笔字一样,笔杆子直,做人也直,做人就要堂堂正正地。毛笔字是我们的一个传统,要发扬优良的传统。”
父亲一生艰苦朴素,为人清正廉洁。
有一次,放学回来的路上,我和同桌一起经过一片荷花地。六月的荷花开得正盛,部分已经结出了莲蓬。
“我们偷偷去摘一些莲蓬来吃吧,你放心,我刚才看过了,看守的人离我们很远,发现不了我们。”同桌对我说。
当时,我的内心有些挣扎,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不多一会,我就被自己说服了,因为我实在太想尝一尝莲蓬的味道了。于是,我们偷偷地进入荷花地,摘了一把莲蓬。
可是,不多久,看守的人发现了我们。他拿着一根棍子边骂边朝我们走来,我们吓得丢下莲蓬,飞快地逃跑。
回到家,我一直在房里不敢出来。到了吃饭时间,我和母亲说不舒服,没有出来吃饭。
第二天,我内心忐忑地去了学校,一整天都没听进老师的课。
放学回到家,我主动跟父亲说了偷莲蓬的事情。父亲没有立马责骂我,而是沉默了许久。然后对我说:“你是我的女儿,也是我的学生,你做错了事情,我也有责任。”
后来父亲带着我去给荷花主人道歉,赔了莲蓬钱,并多付一份钱给荷花地主人,便带我去到荷花地。
站在大片荷花地里,父亲面向我,“你知道吗?在我们中国,荷花和莲花一样,他们不如牡丹雍容华贵,不如菊花高贵清雅。莲花生长在污泥里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妖媚。这种不随世俗,清白高洁的品格是我们一生都应遵守的准则。”
听了父亲的话,我再看向这片荷花地时,心中很是触动,也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要学习荷花的这种清清白白,干净高洁的品质。
后来,在书本里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总是会想起父亲对我说的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春去秋来,荷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我刚参加工作,便是单位的财务人员,那时父亲和我说:“廉不嫌贫,贫不嫌苦。”我知道,他是想告诉我,牢记我们家的家风,贫穷一点不要紧,要坚守住底线,守住初心,清正廉洁。如今我成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更加牢记父亲的话,要时时刻刻做一名清白干净担当的干部,不负国家,不负人民的重托!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8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正是来源于自己所在的家庭,而家庭的风气在人性格的养成、思想的进步、个人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家庭中一份子的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影响家庭的各个方面。
传承良善为本的家风,着眼未来。
我的外婆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她没有上过学堂,就只认识几个大字,依靠种田养活全家。在条件艰苦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善良真诚的品质,邻里和睦、乐于帮助贫困的人。家里最艰苦的时候坚持接济了一个吃不上饭的孩子,我唤他“表舅”。听我母亲说,这位表舅后来在外婆的鼓励下去参军保家卫国,家里人虽然常年见不到面,也对他在外地的军旅生活充满牵挂,但是全家也因为他保家卫国的光荣事业感到自豪,后来我大舅也在他19岁那年去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我母亲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外婆也竭力供他们读书,他们又在各自的工作中、家庭中发光发热,母亲也传承了外婆乐善好施的品格,对于弱势群体格外关爱。外婆说:“读书好啊,读书能明白事理。”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读纸书,外婆的言传身教本身就是一本书。“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的未来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保持良善的本心,站在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正是建立美好家庭的基础。
传承勤俭节约的家风,珍惜劳动果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宋朝名臣司马光,一生清正自守,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念,反对铺张浪费。在其家训《训俭示康》中写到:“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告诫其子司马康以勤俭节约为美德,不要骄奢淫逸。司马康秉承父亲教诲,为人克勤克俭,史书评价他“为人廉洁、口不言财、济美象贤”正是传承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珍惜家庭奋斗的果实带来的绵延不绝的福气。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记得儿时在外婆家吃饭,外婆一直教育我们,盛饭的碗里,要吃干净每一粒米,那都是农民辛苦耕耘的果实。即使在物质生活变得丰富的现在,我们家里依然保持不浪费一粒米的习惯。优良的家风,造福子孙后代,胜过万贯家财。
传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家风,建立融洽的的关系。
如果只用两个字形容我家印象最深的家训,我想最贴切的就是“宽”、“严”二字。“宽”是指宽厚、包容,这是对待他人的尺度。面对误解和委屈时,不能对别人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苛责缺点甚至心怀怨恨,而是以宽厚之心包容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记得以前奶奶家盖房子,老房子与邻居家的地基之间有一条3尺多的缝隙,因为地基不明确,有些不愉快。后来爷爷做主又让出了2尺,房子建成后,两家房屋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巷子,爸爸又在巷子里搭建一个菖蒲叶作顶的简易凉亭。夏天的傍晚,两家人一起在凉亭里面吃饭纳凉,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的习惯。“严”是指严格,这是针对自身的标准。我的父亲是一位木工,他有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记得有一次吃饭时,他的徒弟抱怨起一家客户给的钱少,劝说父亲不要那么细致的干活,钱给的少应该做的粗糙些不要太细致。父亲当时就教育他:“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能因为钱财多少,而去选择认真或者敷衍,也不要因为别人做法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父亲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坚持严格要求自己也深深影响到他身边的人,别人对他的信任,可能正是来源于他严于律己的品德。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家风,在平时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善于自我批评、自我约束;对待他人真诚友善、不斤斤计较,以宽厚之心相待。久而久之便能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心情舒畅、精神积极健康;还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品,好的人品也正是立世之本。
优良的家风,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在不知不觉中指引个人的成长;重视家教传承优良的家风,才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9
有人说,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父母,而我的启蒙老师,我想是我的祖父。提到“家风”,我就会想起我的祖父,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廉洁自律,都是他在我心中的画像,他对我的影响最大,不仅仅是孩童时期,更是伴随我的一生。
关于祖父
祖父年轻的时候做过会计,打得一手好算盘,到今日需要用到算账的他还是习惯拿出他的宝贝算盘;也担任过某工厂的厂长,任职期间学了一手好技艺,家里的电器坏了他可以自己修,桌桌椅椅也可以自己做,种果树、会嫁接技术……小时候祖父在我心中就是神圣的存在,觉得他无所不能;祖父还做过车队的队长,跟着车队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与共和国同岁的祖父有着50年的党龄,如今73岁高龄的他还是村里小队的队长。因为祖父为人正直、与人为善,是大家嘴中的“老实人”,所以大伙就推荐他担任小队长,并且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每逢左邻右舍有喜事,也都喊他去做“支客司”(支客司是指代主家发号施令,能把一件人多事杂、礼仪繁冗的民俗活动组织得井井有序。在农村十里八乡,支客司就是大家心中威望高、见识广、品行好、乐于助人的人)。在这些事情上,祖父乐此不疲,还经常教导我们: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喜欢“说教”的祖父
小时候在家里无所不能的祖父也有让我讨厌的一面,喜欢说教。我刚有记忆的时候吃饭挑食,有一次因为母亲给我碗里夹了我不喜欢吃的胡萝卜就哭闹着不吃饭了,坐在对面吃饭的祖父突然面色严肃,支开身边所有人,开始给我讲述了他的童年生活。他说以前的生活很苦,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肉吃;他说他小时候的饭菜就是萝卜、红薯切碎和饭一起煮,说起来是米饭,其实根本没有几粒米,即便很难吃,但还经常吃不到;他说他小时候没有晚饭吃,因为他的妈妈告诉他,小孩子白天不需要去田地里做体力活,少吃一顿可以节约粮食。他告诉我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他用简单朴实的故事告诉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之后的岁月里,只要我出现挑食、浪费粮食的现象,他都会把他的这段经历再说上一遍。后来我的表妹、弟弟出生了,在吃饭这件事情上,祖父也向当初教育我一样,把他的经历再说给我的弟弟妹妹们听。所以关于他小时候吃不饱饭这段故事,我记忆犹新,现在在外面吃饭也养成了吃不完的饭菜打包的习惯。
“固执”的祖父
我读四年级那年,祖父急匆匆从外面回来,神情非常着急,刚想问发生了什么,他拿出一个钻戒问道:你看看这个是真的吗?我一脸疑惑的问他哪里来的,他说在路边捡的。那时我还是个学生,钻戒是也没见过的,更不知道真假。祖父着急的说如果是真的,丢失的人肯定特别着急,于是他跑到捡戒指的地方原地等着,可没想在等待失主的过程中下起了大雨,我们劝他回家,但他回家拿了一把伞后继续坚持在雨中等待。一个多小时之后,一名女失主返回来寻找丢失的戒指,在认真确认后祖父把戒指还给了失主。他的“固执”让我对他的崇拜又增加了一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什么是拾金不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我作文里的主人翁。
“好学”的祖父
“家风”作为一家之中最本质的精神传承,需要一辈又一辈人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祖父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新闻,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听早间新闻,晚上7点开始电视机就是他的,他要看新闻联播、晚间新闻、海峡两岸……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的电视机就是用来看新闻的。有了学习强国后,祖父也紧时代步伐,开始在网络上听新闻学知识,当了解到自己的积分比别人的高时,就一脸骄傲,心里美滋滋的。去年开始他又学会了刷抖音,现在每天在抖音上学习柑橘种植技术,还在家附近种起了一大片柑橘林,每次我回家,他都要邀请我去参观他的柑橘林,给我讲述他的种植过程,他开心得像个孩子,笑声回荡在整片柑橘林中,眼里充满的是满满的希望。在我记忆里祖父总是在学习路上不停歇,祖母总笑他是紧跟时代潮流,最新的新闻事件,问他准知道,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他好像没有知识盲区,所以我们孙辈和祖父之间交流毫无障碍,反倒还特别喜欢跟他聊天。他的勤奋好学让我佩服,也直接影响着我的工作和生活,让我切实体会到家风的意义,祖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好似“春雨润物”般沁润进了我的生命,无需过多的言语,却也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改变着我。
____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我想家风应该就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廉洁自律、尊老爱幼。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0
“学以增智,学以立身”,把勤于学习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常态任务。圣贤由学而成,才能由学而得。一个政党会因学习而强大,民族会因学习而富强,同样,家庭会因学习而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开始从家庭的熏陶、而后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长期培育而成。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无不重视以文化人、以学治家,把个人的修身立业与培养良好学习家风联系在一起。从小就养成善学、爱学、勤学的习惯,才能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气质风范,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勤于学习的表率,还要激发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立身立德、增智强能,这样也能使良好的学习家风薪火相传。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把甘于清贫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价值追求。是为子女留下万贯家产,还是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重要标志。唐代诗人罗隐就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的名句流传后世。____对政府官员也有着掷地有声的话语:“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当官即不许发财,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职业要求决定的,也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事实说明,家财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懒惰心理,扼杀创造精神,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优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给子女,这样才能为家人赢得长久的荣誉和尊敬,为家庭带来长久的欢乐和安详。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骄娇气。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以俭为荣,还要让子女过穷日子、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环节。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希望家家户户都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1
孟秋的流光挥洒而下,打开了记忆的闸,藏不住的思念,勾勒出外婆还在时的家,绕过院前竹做的篱笆,入眸便是一树碧绿的瓜。晚风微燥,蒲扇轻摇,慵懒的猫儿趴在木犀树下睡觉,外婆正用一把斑驳的横笛为我吹着幸福的歌谣。
桃李年华时的外婆并没有读过太多的书,但是背脊佝偻后的她总能在我的心灵深处种出人生道理的芽。我曾问过外婆是如何悟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外婆抚了抚在耳边随风摇曳的华发,轻声说道:“这些都是岁月送给你外婆的礼物呀!”
记得在很多年前一个清明的傍晚,小外公坐在沾衣欲湿的杏花雨中,用一把沧桑的横笛吹奏着思念的歌谣。笛声悠悠,炊烟袅袅,那细雨纷纷的清明,成了我眼中最美的时节,而天下间最潇洒的事情,便是“暮雨赋横笛,炊烟等归人”。从那一刻起,拥有一根竹做的横笛,便成为了小小的我心中的一个大大的“梦想”。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日我这大大的“梦想”便成了真。在放学归家的路上,小外公的孙子在把弄刚做的弹弓时,一不小心把张爷爷家的窗户玻璃给打碎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傻了这个少不更事的少年,回过神来后的他,犹如受惊的猫儿,惊慌失措的跑回了家。
事情发生后,“讲义气的人”和“诚实正直的人”便分别占据了我的脑海,展开了激烈的统一战争,这让我的内心备受煎熬。当我下定决心,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外婆时,老表提溜着一个化肥袋子,猫着腰悄咪咪的来到了我的窗前。我打开袋子一看,里面放着小外公的那把横笛和一张小纸条,纸条上歪歪扭扭的写着五个字“本是同根生”。
晚上冲凉后,外婆在忙着家务,我偷偷的来到了院里的桂花树下,学着小外公的样子吹着横笛,可惜的是,月光里并没有升起悠悠笛声,反倒是一阵刺耳的“呼呼声”接踵而至,瞬间挤满了整个院子!这让本来心情郁结的我,情绪更加低落,于是把笛子往蛇皮袋子里一塞,躺到床上生闷气去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在枕头边,静静躺着一把竹做的横笛,那笛管上散落着一团一团的褐色斑点,恍若朵朵盛开的花。还没来得及欣赏这新做的竹笛,一张字体娟秀的纸条便映入了眼帘,上面写着:“孩子,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还试图去掩盖错误。你要记住,有瑕疵的心灵,吹不出悠扬的笛声,有缺口的正直,守不住人生的城池。去吧!把笛子还给小外公,和小威一起去给张爷爷道歉,回来外婆用我们自己的笛子教你吹好听的曲子。”
当我从张爷爷家出来时,一阵悠扬的笛声刚好从外婆的院里升起,焦躁的内心,此刻重归清明。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2
古人云:“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清廉家风是家庭幸福的港湾、是抵御干部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也是家庭圆满、亲情和顺的重要保障,树立清廉家风,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更好的端正作风、修身律己,只有塑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才能坚守住自己的责任和初心,才能在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的价值。
常常有人称赞妻子是撑起家里半边天的人,但在这荣誉的背后,是比平常人更多的付出,是比平常人更多的坚辛和离别,作为一个纪检干部家属,我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纪检监察干部的不容易,所以这些年来我也不停地在支持他,减轻他的负担,做一个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贤内助;在感情上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埋怨,做好“监督员”“保障员”。在兼顾家庭和工作的同时,确实有点苦和累,我们各自忙碌,分离是常态,相聚则变成了奢侈,但这段感情带给我的更多是幸福和自豪。
我最喜欢的一首词《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我看来做人如莲花,才能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本色,庆幸的是这些年我们都做到了。
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要肩负起人民赋给我们的责任,就必须要经得起诱惑,古往今来禁不起金钱诱惑而越过法律的底线,迷失自我的人比比皆是,对于作为纪检家属而言,就更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跨越“雷池”,怀有警戒之心。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贪欲不可有,小利不可取,温饱应知足,平安才是福。可以说廉洁安全是一种福气,能让我们的家庭走的更远,所以家里的日常事务我们总是能做到有商有量,共同进退,在廉洁这件事上,我们也都做到了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坚守底线,绝不违规。作为妻子,我也受到爱人的感染,在面对一些小恩小惠,也能够做到直接拒绝,因为我深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对于贪污受贿,腐败行为无论大小,必须要做到防微杜渐。
作为妻子,我有权利和义务时时刻刻提醒爱人,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金钱所诱惑,不被名利拉下无尽深渊,一定要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忠诚地履行对党和人民的义务,切切实实的做到一身正气去上班,两袖清风归家来。
作为母亲,我常常用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八岁儿子谆谆教诲的“非淡泊勿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儿子治学的劝勉告诫,无论是诗文中的古训,还是现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一些好的言行举止,无不告知我们好的家风是一盏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而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给予孩子最好的不动产。
生活中,我们做到了勤劳朴实,互相监督。因为我们脚踏实地的真心实意,坚守住心如磐石的信念,在未来我们这个小家会时刻坚守廉洁意识,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在我看来我无论任何时候,作为纪检干部的家人,我都要坚守初心使命,并肩前行,通过我们的勤劳让我们家庭变得更加幸福,坚决抵制诱惑,树立廉洁之风,守住平安幸福的家门。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3
女儿六岁,幼儿园大班,我跟***妈都没时间带她,放学后都在培训班待着,然后我下班去接她。有一天我正常来到培训班接她,看到地上有很多汇币(此汇币是培训班为激励学生认真听课而发的奖励,可以兑换玩具),我说这汇币怎么都撒了,女儿说:“不是我撒的”,我很诧异地看着她。我赶紧弯腰边捡边说:“这个可以用啊,可以兑换玩具,多好”,女儿说:“不要,不是我的”。
20__年端午节前,我陪着一位老班长去看望他的老首长,听说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到了老首长家,巡视了一圈,60多平方的房子,房间装修还是很早年代的,家具很简朴,但房间摆放整齐,收拾得很干净。老首长夫妻两人都90多了,当我们到来时,他们非常开心,说是年龄大了,很少下楼,平时也没什么人来。当我们坐下来时,聊着往事,特别是老奶奶从朝鲜战场负伤被送回国内时,因为立功了,征询她的意见需要什么时,她只是提了说要学医,将来能救好更多的伤员。等到毕业后,战争也结束了,她就被分配在南京军区总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工作,于是认真钻研专业,一直勤勤恳恳,救死扶伤。由于老首长夫妻都是军人,结婚时,单位分了这套面积60多平方的房子,一住就是一辈子。我问到,部队师级都有经济适用房,而且都很大,你们级别都很高,怎么住得这么小时,老奶奶慢慢地说,组织上多次要给我们分200平方的大房子,但组织上已经对我们很好了,每次我们都拒绝了。老奶奶说起来很从容,但我眼里早已模糊,感动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打转。只有亲身认真聆听,才感悟到他们精神是多么崇高,老一辈革命家们无私的奉献,一心为党和人民,在他们心中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默默奉献和默默付出。
____在七一讲话中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再提醒全体党员,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更不能忘记自己当年为什么出发。从落实八项规定抓作风,到“老虎”、“苍蝇”一起打,再到明确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向着高标准努力,守住纪律底线。
今年年初,我办就从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上开始下功夫,“新春第一会”以作风建设开篇布局。孙轶主任就强调地方外事工作是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要求我们强化规矩意识,强调“外事无小事”,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要充分认识到针尖大的窟窿可以透过斗大的风。
孩子的思想很简单,不是我的坚决拒绝,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是要奉献自己的所有,他们的作风与腐败分子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反腐纪录片《零容忍》中的腐败人员都是丢失了理想信念,背离了本质,拿了不该拿的,思想和行动都没有守住。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很多觉得“微不足道”的吃吃喝喝中,打开了思想的“闸门”,人生的全面溃败终至一泻千里。
在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的今天,党要求我们存敬畏、知戒惧、守底线。拒腐防变是永恒的课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不能心存“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侥幸。从小事小节上守起,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要做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能要,而且要坚决地拒绝“不义”之财,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心底无私天地宽,胸中有戒是非明。牢记“不要,不是我的”,初心永擎,方可照亮前路,使我们行稳致远。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4
廉政廉家自古以来都为治国安民重要基石,廉如水,为官为民,上善之人,厚德载物,利万物而不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非不加于身,万色不染清净身。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有诗数百首,多为描绘民间疾苦,讽刺豪门贵族。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他从未收受过任何贿赂。离任还乡后,白居易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诗追悔己过,诗曰: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只因两块石,他自觉贪污了千金似的,心里好不沉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四菜一汤的约法三章,率先垂范,倡导清廉。其故乡凤阳至今仍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又如周总理,不止一次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十里长街送总理。
叩开历史之门,倾听历史之声,那数之不尽的清廉事迹不断回荡,看似遥远,其实不然,廉洁如寒冬腊梅,无论多么严寒俊冷总能悄然绽放,我也在自己的身边闻到了那一缕沁人的芬芳。
我的祖母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老百姓,她的衣服不是鲜艳如花,却总是整洁无比;祖母的鞋子似乎从来都是白色的鞋子,不同的是白色上面似乎又慢慢发黄。岁月残忍的在她脸上留下了一道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她总是很节俭,节俭到让我有些心疼。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岁过年时,那一年家里伙食十分丰盛,四爷爷从淮北带回了许多我从未见过的吃食,那个时候我年级尚小,所以见到什么都感觉很新奇很眼馋,硬拽着祖母要这个要那个,祖母却只给了我一小块白色的糕点,我闷闷不乐的坐在小板凳上一口一口地吃,一不小心手里的大半的糕点掉在地上,我急忙抬起腿想把它踩到脚下。什么都没吃的祖母,随手制止住我,在我的额头上狠狠地戳了一指头,弯腰捡起那一小块糕点来,吹了一口,放到嘴里。那个画面我至今依然能清晰的回想起来。小时候,她总说剩饭剩菜好吃,我工作后的周末一定去祖母家,大概是节俭惯了,即使是刚烧起来的菜还有很多,她也会把那些剩菜剩饭默默地吃完。有一次周末,我随父母一同去了祖母家,大家一起忙碌的烧了香喷喷的一桌菜,我们都盛了热腾腾的饭,可祖母却从冰箱里拿出冷饭冷菜,家里的人都劝她,先吃刚烧好的饭菜,现在的日子不像从前艰苦,把剩菜剩饭倒了。可她就是不听,说现在虽然不愁吃不愁喝,可我们仍不能浪费,剩菜剩饭热热照样好吃。我们默默地听着,大家无奈地摇摇头,我有些心疼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祖母不仅自己生活节俭,同时要求家人也能勤俭廉洁。记得祖父在村子里当村长的时候,村子里的人来找祖父,为了促成自己的目的。那人带来了醇香的美酒和祖母爱吃的柿饼、桃酥等。祖母一向爱吃柿饼和桃酥,可那时家境贫困,只有过年祭祀才会买上少许,过后才会分给我们这些小孩子,我看到过祖母舔食过手上柿饼留下的那层糖霜。我知道祖母是爱吃的,小时候的我偏偏不喜柿饼。总是还给祖母,她总以为是我不好意思吃,便也不肯要。直到我塞到她的嘴里,祖母的笑容格外温暖。那人知道祖父向来刻板,看不惯这些事,便向祖母说明了来意,祖母却婉言谢绝了,礼物也被送回。别人都说她太傻,放着好吃的东西不吃,不是傻是什么呢?可是祖母却只是抿了抿嘴唇,笑了一笑,并没有说什么。那人也因为祖母坚决的态度悻悻离去。尔后,祖父由于看不惯村子其他干部整日吃吃喝喝便离开了村委会。与祖母在家种地,一直到现在他们并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去公园散步跳舞,也没有去旅游。两人终日骑着环卫车,穿梭于我家旁边的立交桥上和道路两边的花池里。他们选择了最脏最累的活,可是祖父却乐在其中,修剪树木,闲暇时光坐在小河边垂钓。好像比坐在烟雾缭绕的麻将场里显得更加快活。
也许是祖父祖母的影响,工作后的我从未收过家长的一分一毫;也未收取过孩子们昂贵的礼物。我的抽屉里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美术课时画下的画,手工课时折出的花朵。这些比鲜花,比昂贵的巧克力更让我觉得温暖。
就像我爱人总说的一样,人心是块田,一旦飘来欲望的种子就会扎下轻躁的根,长出浮华的叶,开出虚荣的花,结出贪婪的果。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只有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扰,方能收获人生的幸福和宁静。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5
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确切地说,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退休前的父亲,总是一身笔挺的警服,警帽上国徽熠熠,照亮了他一生从警为民的路,也明亮了家人的心。
父亲出生于解放前,成长在解放后,是一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发自肺腑的敬仰,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恩之情。从小,父亲就常给我们讲革命故事,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周恩来总理的那篇《我的修养要则》。要则言简意赅,仅7条、217个字,是敬爱的周总理在1943年3月18日那天,以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襟怀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写给自己的生日箴言。这篇短文,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境界与追求,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品格和修养。父亲常说,有生命的文字,看一眼就忘不了。从读初中时第一次接触这篇短文,父亲就爱不释手,从警后更是将其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衡量自身德行的一把尺子,深学细照、笃行不辍。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这篇修养要则也春风化雨般地影响着家人、塑造着家风。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
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周总理的修养要则,起首第一条便是:“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后面6条谈了工作、生活、为人等方面,但“加紧学习”是所有方面的前提。周总理坦言,学习改变人生轨迹,是其人生“转变的关键”。
父亲初中毕业即在江西省监狱系统参加工作,虽然文化底子薄,但酷爱读书看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省狱警系统实行择优考学转干,一直苦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当天就找齐了全套高中课本,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之中。父亲的学习毅力令人吃惊,那时我和姐姐一个8岁、一个12岁,母亲那段时间又刚好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外公。父亲下班后买菜、烧饭,还要辅导我们姐妹俩的功课,坐下来学习时往往已是夜里9、10点钟。他每天自学到很晚,有时候凌晨两三点卧室里还亮着灯,毛选理论、文言诗词、公式定理密密麻麻抄在纸上、揣在兜里,一有时间就翻看起来。近一年的时间里,父亲如饥似渴地学习,没有任何应酬,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临考前,30多岁的父亲,头发几乎全变成灰白的了。最终,父亲如愿考上大学转了干。这件事,对我们姐妹俩的触动很大,让我们看到了学习应有的姿态,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学校,同学们往往认为“一夜白头”只是夸张的传说,但我和姐姐坚信这是事实。长大后,我问过父亲,这么拼命学习为什么。他依旧严肃地说:“学习改变人生,迟了,就来不及了!”
学习,对父亲而言是一种常态,就如吃饭睡觉那么平常。通过勤学不辍,父亲在刑侦、摄影等方面颇有成就,多次立功受奖,一步一步干到了监狱侦查科长的位置。在父亲的行动感召下,姐姐和我“不待扬鞭自奋蹄”,双双考上硕士研究生,在狱警家属中传为佳话。
退休后,父亲仍然爱读书、勤思考,学会了用网,经常在微信群中发表一些读后随想,兴之所至还作上几首小诗,引得大家纷纷点赞。现在,在外孙、外孙女眼中,我的父亲俨然是一位“作家爷爷”。
深入群众,帮助他们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我们党一贯的鲜明立场。《要则》第六条,周总理阐明了党员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要求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我的父亲祖上三代贫农,出生贫苦,骨子里对群众有着自然朴素的同情心。参加工作入了党,学习革命理论后,父亲对党员和群众的关系认识更进了一步,而且,由于职业的关系,这种认识显得更加深入透彻。
父亲常说,监狱服刑改造人员曾经犯了错,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他们被依法剥夺或被停止行使其政治权利,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权利了。父亲坚持认为,唯有爱,才能真正感化人、改造人,才能把迷途的人重新领回光明。对监区服刑人员,父亲从不打骂体罚,连高声呵斥都少有,在吃穿、医疗、卫生等方面给予他们必要保证,让他们依法享有申诉权和控告权。担任狱侦科长8年间,父亲的每一个春节都是在监狱的高墙电网内,在值班备勤、管理教育服刑人员中度过,集合点名、队前讲话、巡查监舍、了解犯情,一人不落地组织服刑人员拨打亲情电话,举办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由于父亲为人和善,不少服刑人员有什么话,往往会要求“要向姚科长单独汇报”。为此,父亲多次排查化解隐患危机。
父亲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服刑人员潘某在一次家属探监后情绪低落,由之前的服从管教变成软抵硬抗,不再合群。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通过谈话耐心地开导鼓励,终于了解潘某入狱后,家中老母亲、两个小孩全靠妻子照顾,最近小儿子身患重病无钱医治,妻子不堪重负提出离婚。多重压力下,潘某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父亲了解情况后,一方面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予以帮扶,一方面带头组织监狱干警们捐款,父亲带头捐了半个月的工资。最终,潘某小孩得救了,家庭也得以保全。潘某感念党和政府关心,积极改造、多次减刑,出狱后还带着老婆孩子回监狱看望过父亲几回,场面甚是感人。父亲常讲,再苦涩的海水,也蕴含着晶莹的盐粒,我们对犯过错的人施以真爱,靠近他们、帮助他们,就能启发他们心中的善,拨亮他们心头的灯。
长大后,我常想,其实父亲的举动,无意中在我们心中播下了嫉恶好善的种子,让我们从小就接触和懂得法治与德治、惩恶与扬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道理。
遵守纪律,严守规矩
纪律严明,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的独特优势。周总理一生坦荡、自律极严。他在修养要则中写道:要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作为人民警察,父亲以伟人为楷模,规规矩矩做事,端端正正做人,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敏感事项的办理,一板一眼,从不徇私。他常说,吃得下、笑得出、睡得着的人生便是成功的人生,君子坦荡,小人戚戚,我们党员自身干净了,当然就能吃、能笑、能睡。由于只讲原则、不搞变通,父亲是很多人眼中的“老顽固”“一根筋”。
有天下午,一个中年男子辗转来到母亲工作的幼儿园,硬是要将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塞给母亲,说是“姚科长朋友”的一点小意思。由于要赡养老人,供养我们姐妹俩读书,那时家里日子过得很紧巴。看着那个大信封,惶恐不安的母亲坚辞不受,实在拗不过,只得匆匆从幼儿园后门躲开了。后来才知,那人是监狱一名服刑人员的哥哥,想“通过运作”给弟弟违规申请减刑,被父亲义正词严拒绝后,又多方打听找到了母亲。当时我和姐姐念大学的学费,很大一部分还是找亲戚朋友借的。面对诱惑,你们就真的没动过一点心思?我后来问父亲。“这身警服是人民给的,哪能给它抹黑呢!”母亲在旁看着父亲,轻轻颔首。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建设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今,我也已经是一名有着近二十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将继续父亲的足迹,深刻领悟和挖掘周总理《我的修养要则》的时代内涵,立起党性修养的鲜明标杆,修身齐家、博爱向上,用善意和热心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党的民间外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6
“小明犯贪污罪,经审判,罪名成立,贪污数额巨大,处八年有期徒刑,没收全部非法所得财产。”随着“啪”的一声,“小法官”庄严地宣判着。
这是我们家根据__市__区教育局“清廉学校建设”目标而开展的“清廉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廉洁情景剧中的角色扮演,孩子知道了脚踩廉洁底线必将会受到严重的处罚,也深深体会到了廉洁的重要性。
是的,要想廉洁之花处处开,就得及时播下廉洁的种子。社会、学校、家庭缺一不可。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廉洁教育首先要从家出发。小时候,父母一句朴实的话语:“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影响了我一辈子,这是“戒贪”最直白、最朴实的座右铭,至今我都不曾有过任何的贪念。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亦是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们。当孩子想要别人的玩具时、想要别人的糖果时、想要别人的学习用具时、捡到别人的物品时,我都会告诉他“那是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孩子从天真的问“为什么,我也想玩”“我想吃”“那是我捡到的”到慢慢懂得不拿别人东西的道理,我知道,廉洁的种子已经悄然播到了他的心田。
廉洁的家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孩子在廉洁的家风熏陶下,会按照廉洁的要求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是孩子终身的财富。因此,孩子上学后,每逢学校开展廉洁方面的活动,我都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用小手绘一绘廉洁画,背一背廉洁诗歌,讲一讲廉洁故事……”有机会,我还会带孩子追寻红色足迹,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有事没事,经常吹一吹廉洁风,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令人奋进的催化剂。警察爸爸从不拿老百姓一分一厘,从不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教师妈妈从不有偿家教,从不收受家长的礼金和宴请。爸爸妈妈就是最好的榜样,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筑牢廉洁大堤。每当有贪官污吏受到处罚时,爸爸就会把这些新闻跟孩子讲一讲,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职业情怀。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将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从小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廉心”。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必定会谱写出一篇新时代的家庭“爱‘廉’说”。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7
我自小成长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外公曾在当地小城主政一方。在其有生之年,外公将他的治家理念“勤、孝、俭、仁、谦”,毛笔书写,悬于厅堂。每日,家中长辈、童孺在这五字匾下穿堂而过,耳濡目染,熟记心中。
“勤”,外公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要求我们“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
“孝”,外公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他常把“百善孝为先”挂在嘴上。
“俭”,外公的日常饮食简单、衣服穿戴简朴。他不允许子女利用他的名声和地位寻找外援,他逼着舅舅、妈妈去工厂、车间工作,甚至要求他们从事一般家庭子女都不愿意的一线,他总是说“自己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
“仁”,外公教育子女仁义待人,他要求子女先对家人、身边人和乡间领里不可以轻言谩语、不可以随便呵斥。
“谦”,外公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女待人宽厚、宽容,更要求谦虚谨慎,严以修身。
几经更迭,外公离世,祖屋拆迁,堂上的五字匾被取下珍藏,这五字成为我们缅怀外公、激励后人的家训,常念口中,永记心间。
优秀清廉家风故事主题征文 篇18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有可能成为家风的载体。它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上半年期末前夕,我接到一通家长打来的电话,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要到外地出差一周,不得已,孩子需要自己在家,一切生活需要自理。虽然孩子已不是第一次独自在家,但他心里总有些不放心,希望我对这位学生多家照顾,督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每天到家后,我都会给她打个电话或者发条短信,以确认她安全到家;每天睡觉前,会发短信叮嘱她注意水、电、煤气及门的安全;周末,督促其学习查缺补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位家长借出差之际买了点特产送到了我的办公室。家长说东西不多,出发点也是作为朋友间的一点心意。我一再拒绝,他依然坚持把特产悄悄的留下。在周末我骑车将包裹送到了学生家附近,亲手将特产归还。家长询我问原因,我说原因很简单: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如果收下,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又给他讲了我父亲的叮嘱我的一句话,一句我奉为珍宝的一句话:“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一个岗位就要做到应该做的事”。
我的父亲,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家庭的变故以及灾荒的侵袭,迫使14岁的他独自从外出寻找生路。我一直无法想象一个14岁的少年是靠着怎样的一份毅力独自寻找工作,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又是怎样从一个农村贫困少年成为一名运输公司的司机。但我知道的是父亲是多么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一份工作,家里墙上的老照片向我们一一展示着一个运输老司机的行路历程。父亲这个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干了一辈子,讲起工作,他总是教导我们说:“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一个岗位就要做到应该做的事”。而他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养大了我们过上了现在幸福的生活。这句话不经意间就道出了做人的真谛。他虽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拥有一颗“纯粹的心”,是这个家里最好的教科书。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老师应该是孩子们一生中最珍贵的珠宝罐,这个罐子里不应该有污浊应该有有知识,有纯粹,有坚持,有干净,有清澈。”教师对于一名学生的影响涉及终生,我们真的不能忘记这种“纯粹”,不能忘记这种陪伴我们及孩子一生的“清澈的魂”。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足以见得,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家风更是一种综合的环境氛围,它是思想、省会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廉洁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明则不岐,廉则不求,正则不惧,不歧,不求,不惧,则人生无惘而不乐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