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1
一、《儿童立场》,更加丰富了我对儿童的认识。
何谓儿童?我可曾有过这样的追问?
我一直带着对孩子的天然喜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并常常把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记录于笔下。自我感觉情感丰富而又细腻,行动踏实而又细致,却从未理性地去思考这个问题。
成老先生的答案是“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我也学会了追问:何为“可能性”?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论述,我愿意做搬运工,大段地摘抄,这样的读书“笨办法”,有助于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学生的可能性就是“还没有”和“将要是”。
“还没有”既指向“还没有成熟”。“学生处在身心剧烈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不成熟正说明身心内部有一种巨大的成熟欲望并由此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向外奔突,企图冲破一切对他的限制和束缚,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样的奔突,自然会制造一些麻烦,也会产生成长的烦恼。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是‘成长的体征’。”“可能性是学生的成长性。”当自己困惑于学生的犯错,当孩子困惑于自己成长的烦恼,当家长焦虑孩子的“不乖”,反复咀嚼这段话,所有的担心都会释然,便能坦然接受孩子“成长的本来样子”。
“还没有”又指向“还没有确定”。“未成年人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都在寻找中,一切都在培育中。因此,对学生的任何评判都需要耐心等待,需要小心翼翼,需要谨小慎微。不确定才有发展和创造的机会我空间。”“可能性是创造性。”不贴标签,不下评判,营造尊重,自由,安全的学习空间,提供试错,容错,融错的机会,搭建各种尝试的平台,孩子的创造性不能一日培养出来,却能在这些日日夜夜里孕育出来。
“还没有”还指向“还没有完成”。“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学生当然更是未完成,因而学生应该有更多更大的追求。未完成性让学生生活在理想甚至梦想之中,生活在永远的追求中,课堂、学校和教育应当永远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可能性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性。”终身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行动。这个行动,首先应该来自于老师、家长的示范。“说一百次给他听,不若做一次给他看。”教师的终身学习行动带动家长的终身学习行动,孩子们亲眼看见,然后就会去亲自实践。
“将要是”是指“可能性预示着未来,它是对学生未来的预测和把握,也是对学生发展的召唤和期待。一切现实性都只是学生发展的起点而非终点,学生的发展不应以现实中的一得一失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只有‘将要是’才是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可能性是一种未来性。”以前读到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直觉得这些话不过是高高在上的标语,虽然觉得它有道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它对孩子的现实意义。现在站在儿童立场来看,确实需要老师有更大更广更长远的教育视野和教育格局。
理解了儿童,还得了解当前的儿童教育,面临着的两大挑战:儿童教育焦虑与童年成长危机。儿童教育焦虑学习焦虑、规划焦虑和比拼焦虑三种;童年成长危机是指互联网时代冲击了传统的儿童概念,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打开,并逐渐模糊。
要应对这样的挑战,就要认识儿童当前所处的环境:一是儿童处在多重的生成中;二是儿童处在新技术的包围中;三是儿童处在价值多元的困惑中。这样的环境导致儿童发展过程中,对成人的依赖性降低,异质性加大,“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变得重要,因为它更注重儿童发展的非规划性、非功利性,非刻意性,促使儿童儿童发展处在自然状态,从塑造性教育和设计中跳出来。
非常佩服成老先生的发现与思考,让我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大的坐标中去认识儿童,去发现儿童,去理解儿童,去坚定自己的儿童立场。
二、《儿童立场》,更加丰富了我对教师的认识
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研究者;不仅仅是研究者,还是引导儿童研究,和儿童一起开展研究的人。
“教师应该是反思型的实践者。”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当我们养成这样的教育品质和习惯,实践后及时反思,客观描述自己的所做所感所思,增大“思”的含量,不愁专业不精进。
“教师应该成为行动研究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研究。行动研究由碎片化到系统化,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改进实践、改进情景、改进设计。
“教师应该成为叙事研究者。”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但是叙事不是简单地讲故事,而是在于问题情境的描述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是一种研究方式。老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会有很多故事发生,如何智慧地处理学生的问题,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普适性的育人理念、策略方法,应该成为教育叙事的重点。
“教师应该成为校本研究者。”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在校与校的联合研究中。基于学校的“真问题”,基于学生的“真问题”,进行“真研究”。我校对老师的“四会”要求:会说课,会上课,会写课,会带团队,其实就是要做扎实校本教研,除了请校外专家们引领,还培养学校自己的专家。
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每一种比喻,既有它的合理性,亦有其中的局限性。“教师——悬在屋顶的金星。”当书中的这个句子跃入我的眼帘,我马上批注了一句: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最诗意的比喻。如何才配得上这样的漂亮与诗意?
那就做一个智慧教师吧。有爱心,真心地爱所有的儿童;有童心,懂儿童,会创新;有平等心,让每一个孩子有尊严地学习,承认差异,尊重个性,追寻教育规律;有平常心,拒绝功利,拒绝浮躁,阳光、开放,敢于“慢养”,智慧陪伴。诚如书中的描述:“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每一个进步,都是一次起跑。只要他在跑,他就在发展。”
去开发儿童的可能性吧。发现儿童不同的可能性,并且从多种可能性中寻找最大最适合“这一个”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依据儿童的可能性为他创造更大的可能性;防止不良可能性的发生;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让孩子过上“最大可能性”的生活吧。关注儿童的现实性更关注儿童的可能性,让儿童的可能性有最大的可能存在:保护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让儿童有更多活动的时间,远离“日历忙碌”和“钟表忙碌”,有“精神的闲逛”时间,有“焦虑与无聊”的时间;给孩子自由,自由意味着有选择,意味着想象,意味着创造,意味着自律。
让孩子过上一种“完整的生活”吧。不是要刻意制造苦难、挫折和痛苦,而是生活本身就是由快乐幸福与困难、挫折、痛苦编织而成。儿童世界本身就是价值丰富的大森林,既有天使,也有魔鬼;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既有欢声笑语,也有哭泣痛苦,又从哭泣痛苦走向幸福。这一过程正是儿童理解和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正是他们学会生活的过程,正是他们长大的过程。我们既不能从他们的世界里偷走快乐幸福,也不能偷走面对困难、痛苦时应有的坚强与勇敢。儿童生活可以“不完美”,儿童生活一定“要完整”。
陪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吧。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并慢慢看见自己。即使最好学的孩子,都有平台让他学习和展示,保持学习的饥渴感;即使最安静的孩子,都能被支持;即使最顽皮的孩子,都能被鼓励。允许他们去尝试,允许他们去探究,允许他们去犯错,并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
三、《儿童立场》,更加丰富了我对教育的理解
儿童立场下的教育理念书中描述为“儿童既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我们的老师;教育要激发儿童的超越性,使可能性成为超越的力量。”
儿童立场下,转变教育方式,建构以开发学生可能性为中心的教育。
“一是给学生以人的尊重,让可能性在尊重与鼓舞中激活。”尊重每一个,尊重不一样,尊重犯错误,尊重儿童的顽皮……没有恐惧,没有嘲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鼓舞。营造一个安全的安然的安心的学习场,学生的可能性才会处于活跃状态。
“二是给学生以梦想的机会和权力,让可能性在理想中被激活。”儿童天生喜欢憧憬,喜欢梦想。让孩子们分享梦想,鼓励孩子们追求梦想,不断超越现实世界,追寻一个更新的世界。
“三是给学生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可能性被唤醒。”“此时此刻”表现不理想,没有关系,细心指导,耐心等待,静待花开。如果花没开也没有关系,他可能是一颗不开花的参天大树。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对可能性的保护、尊重和信任。教育者要善于捕捉学生可能性被唤醒的“偶然时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之一。
“四是给学生以自由,让可能性在选择中得以开发。”教育现状目前仍然是统一化,标准化,但是也看到了很多积极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越来越大。在我们的实际教育中,哪怕是营造“局部的春天”,一个班级给选择,一个学校给选择,一个区域给选择,只要在行动,在改变,学生的可能性就有成为可能的一天。
儿童立场下,调整教育对策,让“可能性教育”成为真命题。
首先要把规定性与非确定性结合起来。教育的过程充满变数,充满无法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辨证地看待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注儿童在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化,注重可能性的发现、保护和开发。
其次,要把规范与解放结合起来。教育需要规范,儿童需要规范,但是规范儿童不是约束儿童,而是为了解放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界限感的培养,目标感的培养,秩序感的培养等等,都是为了尊重人,尊重人性的光辉。如果为了规范而规范,就要打破旧的规范,迎接解放儿童的新规范。
再次,要把可能性开发与促进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因为开发可能性是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了所有儿童的发展,为了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关注“每一个”,关注“最大可能”,关注“发展”。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负责”,正好诠释了儿童立场下的教育内涵。
关于儿童哲学,关于文学,关于“种诗”,关于“积极的自然状态,是儿童阅读的理想状态”,关于教室,出错的地方”,关于“等待是艺术也是科学”等诸多思考,成老先生都以故事的方式,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其所思,收益匪浅。
教育故事不止是可读性强,更是因为“教师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我喜欢看故事,喜欢讲故事,喜欢写故事。如今儿童立场扎根心底,我会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创造故事的人。
成老先生在《自序》里写到:相信故事,相信时间,相信自己的人生坐标。来吧,我们一起用故事编织时间,在更大的坐标上,陪伴“每一个”孩子朝着“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的方向发展,实现从现实性向未来可能性的超越。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2
翻开成尚荣《儿童立场》这本书,他用亲切而严谨地口吻讲述着他对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思考和坚守。书本的厚重,在我一次次翻阅的时候,都带给我启示。
基点——认识和发现儿童
在书本的一开始,作者就强调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阐述儿童教育和研究目前遭受的挑战,鼓励我们要坚守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最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儿童,如何以儿童视角为基点。在书本里,他都一一给我们以路径:回到儿童的活动方式——游戏,解放儿童,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教师自己重新做一个孩子,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一颗童心,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的敏锐,保持探究、想象,善良怜悯的心。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
回顾自己在面对孩子教育的时候,往往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训斥的方式,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摘和点评,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自以为是正确的方式,但是恰恰堵塞了相互沟通的通道。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以儿童视角为基点,一切以儿童立场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儿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领儿童。
智慧——故事中挖掘
教育需要智慧。在第二篇章里,作者用一个个故事来阐述故事背后的教育智慧。不论是《一百分作文》的故事,还是《墙上的洞》的故事,都在昭示,用故事,用叙事去追求教育智慧的方式。在实践中,我发现,当我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只是讲道理,他们其实什么都没听进去,反而通过故事讲述,然后让他们思考和辨别,他们才会从中获取,他们既喜欢听,也听进去了,让教育效果比较可观。而故事讲述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都彰显着教育者的智慧。我们还能够通过别人的故事,挖掘有利于我们的要素,来作为教育的素材,这也是一种智慧。因此,故事是我们很好的一种教育方式。
艺术——等待和错误中寻找
作者认为,教师应当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教师在亲历中要应和儿童成长的节拍,那么,就要学会等待和在错误中寻找。儿童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所以,在教育儿童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需要等待。等待是一种期望和信赖,这种期望和信赖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动力,学会去接纳儿童的“慢”。比如,在学生支支吾吾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不要着急去剥夺他思考的权力,不要迅速去打断他,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微笑、眼神,激励的话语试着去化解儿童心中的恐惧,帮助他内心获得安适,从而鼓励他完整表达自己。所以,等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唤醒。
儿童犯错误是正常的事情。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儿童在心灵上造成一些困扰。我们不能够觉得儿童犯错误,就是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恰恰相反,儿童在犯错误的时候,也正是他成长的点。我们应当确立一种观念: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让一个儿童不能出错。作者讲到,儿童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出错是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契机。所以,教师要允许儿童出错,在错误中,在纠错中,我们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生命的价值也得以彰显。
结语
挑战和尝试还在继续,但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就是,不论走到哪里,以儿童立场为基点,在故事中挖掘智慧,在积极等待和试错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3
4月份,与叙事者同仁们共读了《儿童立场》这本书。其作者是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龙先生。本书包括四辑: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可能信的召唤;心灵的谷仓与那口藏着的水井。
第一遍,通过“喜马拉雅”听书方式,“初读”感知整本书的内容。听一遍过后,很多内容都模糊了,唯独记得比较清楚的,是那四句平白如话的歌谣“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树立“活”的儿童的教育观,启发如何正真去认识和发现儿童。其中的“心不小”即是儿童的“可能性”,这“可能性”又包括着儿童“还没有”和“将要是”。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强调了“小孩小”,忽略了儿童“心不小”的可能性。若不能正确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就无从说起,更无法促进发展儿童。
这本书中有研究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的密钥,引起我的兴趣。为深度读懂这本书,我到市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有闲暇时间就看,寻找我想要的教育儿童的密钥。拿到书,又通读一遍。此时印象深刻的语句是“教师的智慧就在于: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的敏锐。人总是要变老的,但是教师的心不能变老,拥有一颗童心,好奇,探究,想象,同时善良,同情人,帮助人。”启发我们教师应该重新做一个孩子,有爱心。爱心催生童心,童心催生创造,创造着真正的儿童,创造着最好的教育。
做回儿童,以便更好的研究儿童,教师应把“儿童研究”作为我们的第一专业。儿童应该是自由者、探索者、游戏者,儿童最伟大之处就是“可能性”。可能性就是生命巨大的创造性,指向未来性。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包括:现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只是儿童的现实世界,它的趋向是分数、是考试。而忽略了儿童的理想世界,更不关注其虚拟的世界。当教师认清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便应鼓励儿童有理想、有梦想,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实现理想和梦想。引领儿童辨别虚拟世界中的诱惑或陷阱,澄清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
当读到第二辑,我留心阅读“从关注学生的现实性走向开发可能性”,长期以来,教育停留在现实性上,遮蔽了可能性的光辉,多少牛顿、达芬奇只能活在梦想之中。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性中寻找和发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悄悄地为学生可能性发展埋下种子。接下来,积极引导学生向着可能的方向去努力,把学生的可能性逐步开发成现实性,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着力于教育方式的转变。即要做到:首先,给学生以人的尊重,让可能性在尊重与鼓舞中激活;其次,给学生以梦想的机会和权利,让可能性在理想中激活;再次,给学生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可能性被唤醒;最后,给学生以自由,让可能性在选择中得以开发。
当读到第三辑“可能性的召唤”,发现教师对儿童可能性的不宜盲目开发,因为儿童可能性具有两面性,没有成熟,就会有缺点,犯错误。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开发可能性时不能心急,需要等待,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开发可能性和防止不良可能性结合起来。当儿童的可能性被开发,儿童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才会主动地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目的。
“更快乐、更健康、更勤奋、更聪明。”这是读第四辑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快乐”是儿童的天性,“健康”是根本,没有健康的身体,怎能学习,怎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解放儿童,让他们有自己的游戏,有活动的权利和时空。“更勤奋”是把勤奋当作习惯,更勤奋时应是自愿的、主动的,才能“更快乐”、“更聪明”。它们是整体,其中任何一个智慧元素都不能忽视。遗憾的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只看重“更聪明”,殊不知,聪明不一定是智慧,健康是智慧的前提,快乐是智慧的表情,勤奋是智慧的保证。
孩子是“未被承认的天才”。读了这本书,让我想起这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虽是电视剧,但是每一场戏都戳在了中国家长的焦虑点上。初始风格迥异的三组小升初的家庭,随着情节的发展产生新的矛盾。三个“未被承认的天才”儿童,最终被负面情绪缠身,辛辣地指出了千万中国家庭的三重困境。颜子悠在有强烈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妈妈逼迫下疯了。他的妈妈总是打着“妈都是为你好”的幌子,和“孩子不逼不成器”的信念逼迫子悠考高分、上名校。却从不关心,甚至是鄙弃子悠研究小动物,扼杀了子悠成为“生物学家”的可能性。
欢欢的妈妈原先对孩子奉行佛系的素质教育,使得活泼开朗的欢欢能歌善舞、会主持。可终究被名次和成绩驱使,给欢欢报了奥数班,却没改变欢欢依旧靠后的排名。事业女强人的妈妈接受不了欢欢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开始扭曲、数落欢欢。欢欢不堪压力,站上学校天台想要跳楼,指责妈妈眼里只有分数。
最被看好的底层天才少女米桃,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从乡下到城市务工,把心血浇筑在米桃身上,期望女儿能够为他们带来跨越阶级的曙光。可是米桃在与欢欢的相处中,逐渐感受到出生带来的差异,开始变得自卑、沉默、自闭。而父母却没能在此时走进女儿的内心,疏通开导。反而一个劲的骂她是个闷葫芦,上不得台面。米桃无力承受,患上了严重的学习障碍,最后只能休学。
三组家庭的家长若能有儿童立场,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走进孩子内心,理解孩子。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才能帮助孩子把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也就不会产生上述的悲剧。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4
什么是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语,一切从儿童出发,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
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位也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就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就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呢?
我觉得,就是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
一、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就是要解放孩子。
解放、自由、快乐是儿童应有的权利,不是别人赋予的,更不是别人施舍和恩赐的。自由是人穿在的保姆,更是儿童新火花的点燃剂,自由在哪里消逝,儿童的创造之火就将在哪里熄灭。所以,我们要给儿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去游戏、去阅读、去思考、去创造,而不是用过多的作业去捆绑,去束缚,让他们终日忙碌。在这一点上,老师和家长都要达成共识。不仅老师不能以过量的作业挤兑学生的业余时间,家长更不能用各种各样额辅导班去挤兑和压榨学生的自由时间。
美国的戴维·埃尔金德博士说:儿童的忙碌主要有两种:日历忙碌和钟表忙碌。所谓日历忙碌是指成人们(包括教师们)总希望日历上的纸快速地撕下,未来的日子早点来到眼前,于是学习要求超出了儿童现有的能力,过早地消耗了儿童的能量;所谓钟表忙碌,是成人们希望儿童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甚至是无限的事。于是成人们霸占了儿童的时间,剥夺儿童游戏、健体的,甚至是生存的权利。这样,儿童在忙碌中造成了童年恐慌,最终童年消逝。
用时间占满学生的生活,霸占了学生所有的时空,这样就堵塞了学生心智丰富的通道,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二、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就是要让孩子到生活中去。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儿童生活在广阔的田野上,童年融化在生活的时空中,这启发我们,当下的小学教育应当永远与丰富的生活相融合,生活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语。
我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的快乐时光。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作业,也没有早晚自习。早上八点上课,晚上五点多放学。我们有大量的时间去玩耍。
我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在河里扎猛子,钓麻虾、摸鱼的那份刺激,在田野里挖野菜、找荸荠、抽茅草、摘野草莓那份自在,在课间和放学后和小伙伴们跳皮筋、摔泥碗、跳房子、抓石子、挑冰棍、丢沙包的那份欢乐。
我们也有大量的时间帮家长做事情,我很小的生活就会洗碗、做饭、扫地、洗衣服,还记得一次太想喝鸡汤,8岁的我竟然伙同6岁的弟弟,硬是“屠杀”了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鸡,完成了从杀到煮的全部工序,为此还挨了一顿打。为了帮父母分忧,我7岁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因为秧田里有大的泥块,我往边上扔时由于用力不均,一屁股坐在水田里。……
小时候虽然没有学多少知识,但是童年的这份美好的记忆和童年时期学会的技能,让我长大后始终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时也能迎难而上。
但是,现在孩子已经很少做家务了,自由时间除了写作业,就是玩手机、打游戏。我们应该让孩子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去体验,去参与,去成长。
三、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就是要把儿童立场落实在故事中。
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一个个教育行为,包括一个个教育事件,其实就是一个个教育故事。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所以。作为上天派到儿童中的使者,教师一定要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5
《儿童立场》这本书的题目取得巧妙无比,当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就想象着这一定是一本不寻常的书,读了之后也有同感。
儿童原来还有一个名字,叫“游戏者”。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人。”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前段时间,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无意中流露出现在不怎么喜欢英语了的观点。我开始反思,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为了教学进度而忙碌着,根本顾不上停下来,让学生慢慢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死板的教学又有谁喜欢呢?于是,我开始调整一些教学环节,多用启发式教育,学生的课堂状态又好起来了。我又买了一本书,开始研究英语课堂游戏,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放风筝的孩子不见了。儿童传统游戏方式不见了,儿童的童心已经不存在了。童心教育要真正了解儿童,就要关注,研究儿童的游戏,特别要关注他们的游戏方式。
我回想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没有烦恼,没有课业负担,没有过多的资料和作业,没有爸爸妈妈的唠叨,妈妈是慈祥的,爸爸是和蔼可亲的。那时候只知道玩游戏,直到上初中,一直在玩。现在的孩子并不一定有我们那时候那么幸运。他们从小就背起沉重的课业负担,各种补习班,各种培训班,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心态已经扭曲了,在这种扭曲的观念中培养孩子,孩子就不会有快乐和幸福。
儿童的本义是自由。对儿童研究,游戏的天性,哲学,艺术的创造性以及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我们的认识仍然很不到位,发现很不够,对儿童的可爱和伟大,我们仍有着多种不解和误解。站到儿童的立场上去,否则,教育注定会在陈旧、落后的圈子里徘徊,在徘徊中倒退,在倒退中最终失败。
我从接到三班以来,就觉得这个班级非常特殊,这些孩子学习基础非常差,但是,他们也有一个非常大的闪光之处,他们特别爱玩,特别好玩。学校运动会他们拿第一,学校篮球比赛他们也拿第一,他们以后肯定还会拿更多的第一。这一群孩子都是性情中人,爱玩就玩个痛快,只要你支持他玩,他们就非常听话。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什么不可以多玩玩呢?也许。这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呢。
对儿童可能性的认识和把握,注重其积极、光明的一面,而忽略其消极、灰色的一面。
我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她上课会照镜子,会理头发,会小声讲话。可是,每一次她违反纪律,我都像没有看见,忽略缺点,把优点发扬光大。
儿童永远是一个深刻的话题,面对儿童,教育从来都不应放弃规范,放弃严格。但是,目前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是否放弃规范,而是对儿童的规范不科学,那就是对儿童的规范过早,过多,过高,过急,因而规范成了束缚儿童的绳索,销蚀了儿童异想天开的天性和创新的欲望,这一向往的背后是陶行知先生所针砭的“期望太切”和“揠苗助长”。解决问题的最终,应当是一家长的解放来解放儿童,回到爱的教育的真义与真谛。教育必须紧紧握住陶行知先生教给我们的密码,去解放儿童,创造儿童的美好未来。
我想起了魏书生先生当年的讲话,他说:当班主任,凡事要多和儿童商量。我想,这也属于儿童立场的范畴吧。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6
《儿童立场》中说:“儿童世界、成人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说,世界是由一百组成的,有一百双手、一百种语言、一百种念头。但成人却说,不,世界只有一。”
这群孩子,正在上红色文化教育课。他们,走进成人世界中的那个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
在儿童世界里,游戏就是学习,科学需要想象,而成人却把学习与游戏分离,把好奇和想象驱散。
正因如此,在成人看来,儿童表现的都是问题,带给成人的都是教育的困惑,于是有了更多的烦恼和苦闷、更少的快乐和享受。对待教育孩子中的困惑,实质是如何对待儿童世界和儿童文化的问题。用上帝的眼睛来看,儿童是天使。
为什么这些菜只需要这么一点泥土?生活就是教育,起去读懂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7
当我读到这个书名时,第一感觉就是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了解儿童的立场并且去发现儿童具有的潜力,然后因材施教。
《儿童立场》这本书是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著作的,在书中可以看出成老师对于儿童的爱心耐心溢于言表,有句话说:“儿童是美的,儿童立场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这本书讲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儿童,关于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感悟。对于像我这样的初成长型教师也有很大的帮助,仿佛成老师在跟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谈话。
全篇的理论比较多,就只能从部分说起,对于教师来说,儿童是核心,也是工作中的重点,成老师在书中用12字来表达儿童研究的主题,即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教育的大智慧是正式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回到儿童去,首先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去。”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自由,是解放天性,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德国伟大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如同园丁顺应植物的本性,给植物施以肥料,配合以合适的日照、温度。”由此可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自由的表现。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的是引导,是发掘,甚至也可以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与他们相处,身在其中。当然,我觉得自由虽然重要,但不是盲目自由,而是在教师有规矩地引导下形成的自由,快乐的童年和勤奋并不冲突,著名的现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过一个教育概念:“玩中学,学中玩”,这个理论也就是在顺应幼儿的天性下,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快乐建立在勤奋之上,也会让快乐变得有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角度就更加需要在“儿童立场”上,在儿童的成长期中,除了父母及家人陪伴幼儿的时间之外,其余的时间便是我们,每一天的常规活动和游戏活动时间都在与幼儿相处,相比于家长,我们发现幼儿的各种可能性会多一些。一直以来,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喜欢怎样的老师和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两者既不同又相同,但是其中我悟到的就是:“从儿童立场出发,不断学习才是根源”“让自己也成为孩子”这些点。教育行为是从教育理念决定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跟进新时代,孩子不是学习知识的工具,而是启发你如何教学的源泉,在过程中参与,在过程中合作。
所以,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悟就是“让自己也成为孩子”,与幼儿一起参与,体会他们的体会,感受他们的感受!
儿童立场读书感悟幼师 篇8
闲暇之余阅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成尚荣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儿童本身与教师视角,阐释了作者的儿童立场,即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是教育的基本立场。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他的书名—儿童立场。可能在一般人眼里,儿童就是小孩子,相较于成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他们能有什么立场呢,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前的想法。读完本书我才发现,儿童也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愿望。身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真正想做好教书育人,就不应把工作的主阵地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立场,因为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儿童阶段所受的教育会成为影响一生的关键因素,我们更应从儿童的立场去开展自己的工作。
那什么才是“儿童立场”呢?成先生在书中说道: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换句话说,认识和发现儿童就是“儿童立场”。基于此,成先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他用12个字来表达这项研究的主题: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成先生还提了四点“回到”:一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二是回到儿童最伟大之处去,三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中去,四是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游戏方式上去。儿童立场的内核应该是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当主体,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聆听心声,用儿童的心智去思考问题。
我想这也是我目前最欠缺的部分。作为半新手教师,感觉自己做事总是慌慌张张,一直都在赶赶赶,总是在想我该怎么样才能把知识深深刻在学生的脑子里,怎么样让他们都能认真完成作业,怎么样才能达到让人满意的结果。但却忽视了他们还是孩子这个现实,他们会喜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吗?他们在老师大吼大叫时会害怕吗?会讨厌老师吗?他们希望怎么样来学习?他们是不是无论程度高低,都想听一听老师的表扬呢?
成尚荣老师在书中反复写到过:教师的智慧在于: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敏锐;人总是要变老,但是老师的心不能变老——永远有一颗童心,好奇、探究、想象,同时善良,同情人,帮助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有童眼、童心,必须学会做一位小孩,同所有小孩一起,站在儿童的中央,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