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2024-03-04 12:50:26 心得体会 打开翻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1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布意义深远而重大,暑假期间,我通过线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新课标进行了学习,收获颇多,对我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启发。

新课标吸收了过去课改的经验,不是推倒重来,不是颠覆过去,而是改良,要尊重学情,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学校的学情用好新课标。新课标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更明确的指导。“立德树人”是新课标的核心,新课标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了。“以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站位,在语文教学具体操作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

新版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识字、写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力量,没有兴趣作为学习动力,识字、写字、诵读,积累,都将成为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虽然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相对比较简单,但也不容忽视,它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识字与写字、日常会话、语言及文化积累等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师生关系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教师职业具有创造性,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而且教学情境往往是难以控制的。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教的方式转变,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作文 WwW.ZuOwENbA.NeT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认真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提倡“以学论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未知欲;能否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断得以增强。

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

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

4。交往状态:回答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5。思维状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争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思考或创意。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改变教学方式和

改变以往讲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体现了对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当运用观察法,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并让学生充分进行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小组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充分注重促进学生他体对知识的建构。当在交流的时候遇到学生欲言又止的情况时,要鼓励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她的回答进行肯定的评价,要注重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四、转变教学理念

1、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论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强调学生是能动实践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2、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一线教师不仅负责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落实,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五、增强作业设计的生活性

作业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的活,“教育要服务于生活”。语教学从根本上是与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学习与现实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教学与社会活的纽带,让作业活化,社会化。

以观察生活为主的实践性作业设计。如教学《爬天都峰》时,文中对小作者攀爬天都峰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一样……”作者把“我”比作“小猴子”,体现了孩子的活泼及机敏。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观察生活中老年人爬山时的动作,试着补写老爷爷是如何爬天都峰的。学生对此项作业兴趣盎然,留心观察生活中老年人的动作,并和孩子的动作进行了区别,写出的小练笔真实具体,富有生活气息。例如有的同学写到:老爷爷深吸一口气向峰顶爬去,左手柱着一根手杖,右手拉着铁链,每爬几个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再接着往上爬……”。这样的作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会观察生活的孩子,是充满幸福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身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而孩子们一旦有了这种观察能力,如何再上一层楼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套良性循环。

结语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名师引领有方,聚火散星耀华章。在此次线上学习活动中,名师专家们以深厚的学识给我们带来了真知灼见,精彩绝伦;工作室学员们用心倾听学习、写下一页页心得,满载而归。如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推进,让我们跟随名师的脚步,继续奋进前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3

2022年7月2日和3日,在平顶山市宋东魁市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学习研修。

各位专家以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作为重点,向大家进行了解读。解读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价值。下面我就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丁卫军老师讲解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什么是思辨?什么是思辨性?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吗?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必须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1。什么是思辨?思辨,是一种思考方式,可不与外界相关,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哲学家认为,通过思辨,人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近代科学的发展将思辨方法逐渐从主流的地位赶下来,而把科学实验方法推上王座,实践才可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2。什么是思辨性?即脱离社会实践,在书斋中,通过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的哲学。万物要经辨识,才会区别物与物之间的差异;万事要用辩证眼光看,方能分清事与事之间的联系。然而,辨识能力的高低和辩证思维的巧拙,世上就出现争论不休的事物,刚澄清一个问题,又会冒出难以定论的事物,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事物和不断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前进的。

3。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像思辨“鸡和蛋谁先谁后”问题,得做三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从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即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可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这一层面,必然有人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

第二,从追根问底层面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它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故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从逻辑思维层面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恶性循环”思维错误的代名词。这就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即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其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4。从思辨能力的特征来看。阅读是思辨性,表达同样需要思辨性。也就是说思辨能力的特征,阅读要体现这些特征,表达也需要体现这些特征。

理解了这些信息,再看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就可以从“目标、主题、情境、任务、活动、教学评一体”来理一理这个任务群,并用现有教材的相关课文尝试这一任务群教学。

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主题主要有“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大白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生活的感悟”“探究与创造”“艺海拾贝”“理性的声音”等。而每一个任务主要通过“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五大活动来完成,评价主要关注“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的过程中表现、学习成果,特别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收获。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要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似登山,不在一朝夕,愿君常磨砺,拾级层层递。宋东魁名师工作室每次组织的学习活动都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感悟良多,收获颇丰,相信在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下,我们工作室的学员将会在小学语文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学有所得,研有所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4

7月2—3日,在平顶山宋东魁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研修学习,最有力的给即将开始的暑假充电学习生活拉开了序幕。

本次学习行程安排的很满,来自全国多地的资深专家、研究人员结合实践经验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的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深入地解读,两天的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本次学习谈一下个人心得: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我要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对于每位老师而言,这句话一定不陌生: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是一桶活水。今年的四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这,犹如一声惊雷使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开始思考该如何依据新课标调整自己的教学。

课标是基石,奠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课标是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伊始,我有幸能得到专家引领,聆听了专家们对于课表深刻的解读。从通识教育开始,专家们紧扣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文字积累、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学业水平检测等方面,理论为先,再结合实际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教授们将理论进行分解,变成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教授们将每一个知识板块变成一个个的任务群,而且每个任务群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密切的,比如,徐鹏教授的讲座,他就将每一个要点分成了“整体定位、学习内容、教学提示”三方面来进行任务群的阐述,使老师们在听的过程中既指导依据是什么又知道该如何操作。

在这两天半的培训中,教授们深入浅出,为我们一线老师指出了改变与创新的方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魏星教授的讲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案例及思考》,魏星教授的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语文学习任务是什么?每个年段对应课程标准都会有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可是他却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任务其实就是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运用,说白了就是用语言做事。这样给语文一种新的定义,也让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心中有了基石,我教孩子们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具体的案例分享时,关于阅读,他提出的策略更是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阅读主题的确定,不仅可以正面思考,还可以逆向思维。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听过一位资历非常深厚的语文老师讲《西游记》,她说,这本书不仅可以正着读,还可以反着读。这样的火花思维就是多角度的打开孩子自身对阅读的兴趣。

在操作板块,魏教授就如何充分打开阅读与交流,如何构建真实的阅读情景,如何真正地解决阅读过程的问题,如何用大任务来引领教学?让我对于今后孩子们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次培训中,各专家对课标的各个板块都有一定的深度解读,最为详细的就是阅读板块。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中学到的仅仅只是皮毛,老师要倾囊相授的是方法,要扶持的是过程,孩子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深度,更应该是在日常的阅读中去获取。就如人们常说的,喜欢读书的孩子,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差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知识的构架经历了四年的专业学习,但时代在变化,想要适应时代,让自己一直被学生信赖,仰慕,那一定是在往后的教育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地学习,常换常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6

炎炎夏日,七月流火,我们学习的激情同这个火热的季节一样热情四溢。在平顶山市宋东魁市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7月2日至3日,我们进行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学习研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新修订的课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突出实践育人,发展素质教育。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对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了更明确的指导。

本次网络学习研修,我感触特别深的是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倪岗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讲座。讲座将整本书阅读分解为导读激趣课、批读指导示范课、学生批读成果交流分享课、专题研读指导示范课、学生专题研读成果展示课以及测评总结课等6大课型。同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组织指导、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作品,将课下和课上有机结合起来,便于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整本书阅读的探索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的趋势,尤其是这两年语文开始实行部编统一教材,新语文教材部主主编温儒敏说:“阅读教学改得多,包括名著导读,创新最重要转折是专治不读书,少读书,重视读书方法、习惯,只读教材远远不够。”近年各地出现的各种教育机构阅读书房,中小学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课型的探索和实践,“整本书阅读”被推上了新的高度。“整本书阅读”对应的概念,就是我们一直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文选型教材”的阅读。两种阅读,个人认为在教育目标本没有什么大的分歧,文选型的教材,本意也应该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多的向学生展开不同的题材,文体,作者,以及文学风格,让学生通过文选型教材这扇小窗的打开,进而深窥堂奥,去根据自己的阅读的兴趣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的文学世界。

习惯vs能力

回想以往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小心翼翼地从一单篇文章中,一个字一个字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不敢把时间放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年级越高越严重,语言文化的学习变得索然无趣,在语文中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学的感受能力没有建立起来,何谈由阅读带来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何谈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进而就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不容乐观的社会阅读状态。图片

尝试vs突破

“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即是针对文选型教材的局限性,去做出尝试和突破,但其最终的落脚点其实跟文选型教材是一致的,都是要基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是整本书阅读,对于阅读兴趣的激发,有更多的优势。

学习vs成长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与时俱进。在日常教学中,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