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2024-04-01 18:52:28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

粒粒粮食(三章)

一粒大米

一粒米有多大?粮仓里的一粒粒大米有多大?

说来有点惭愧:连小朋友的提问,我也回答不了。

面对农耕文化上的饭碗,默读那些缺口裂缝花纹,我们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慢慢回首。

再次联想那田野上的点点身影和稻谷的金色波浪。所谓成熟,就是稻谷顶着烈日直到晒干。

田野上的哲学是:一粒汗水,如何变成一粒大米。阳光让土地奉献,一粒粒晒干会更清白。

再看一只蚂蚁如何举着一粒饭,先走过一脉独木桥,再过阳关大道,摇摆着回到自己的家。

就这样,也教自己的孩子高举一张时代的粮票,沿着历史奔跑。他们才知道一粒大米的重量。

也要让他们知道,历史上的一粒粒大米,是很难数清楚的——

比如,将一棵秧苗拔起来,抛上历史的天空,落下来就是“大跃进”的呻吟:饿殍,荒野。

比如,谁忍心让孩子饿得直哭,流着泪理解一粒粒文字: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

孩子,你们一定要知道:是谁生产了粮食,是谁坚守着粮仓,让我们不再空虚。

一颗高粱

至今,也不知道高粱有多高?就得回老家看看:

高粱红着脸,还站在田野上。生根开花结果,始终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乡。

有些是害羞的姑娘,有些是醉酒的汉子。真有种!一叶叶指着田坎,绿剑指着老天——

高粱的叶子看起来太柔软,其实有祖传的柔道:摇曳,茂盛,沉默,奔腾……

一粒粒高粱,还要在酒窖里酝酿:再浓缩,再提纯,再修炼:价格最低,而度数最高。

或者以最低,抵达最高。一滴滴纯粹,冷静而火热,激烈而醉人。

回到肥沃的根据地,站在自己的责任田,他们高举民间的火把,照耀着我们的老屋。

是呀!这就是田野上的红歌。无数的高粱点燃自己,照亮了农业的前途。

一个土豆

好烫手!从火里刨出的土豆。

左手、右手抛来抛去,我们也舍不得抛弃。

想到历史,自然灾害,多少人落荒而逃,一粒土豆就能救一条命。

你看看,老区的土豆,一个志愿者的网名,粗粮磨成扶贫的细食。

而超市的土豆,在商标上名叫马铃薯。但是,马铃薯看见土豆像看见亲兄弟,还是这样亲切。

离开老家好久了?土豆,还是这样土。

如果你望着远方,用土话喊一声:土豆!于无声处用心听听,在城里也能听取蛙声一片。

中秋之夜,你以土豆的名义,望着高楼再喊几声:马铃薯!一匹匹土生土长的马从梦中奔来。

孩子问,老家的土豆会不会真变成马?对呀,这些马可以周游世界,还能找到我们的粮仓。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2

虽然立秋已经过去十多天了,但依然没有一丝秋的意思,气温一直延续夏日火辣的风格在40度上下徘徊,这是我印象中六十年来高温持续最长、温度最高、范围最广的极端气候。前天有文友转发视频说今年普遍高温到底多恐怖……长江支流汉江汛期断流,西班牙所有水库干涸,格陵兰冰盖、北极冰川融化……虽有危言耸听之嫌,当看到乡间玉米枯焦,沟塘干涸的严峻现实,不难想象秋季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一个有关囤粮的话题,自新冠疫情两年多以来,在我家被再次提起。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来临,非常时期政府采取非常对策,要求人们不聚集,不串门,不走亲戚,进出村道路封闭,我的乡下老家村庄成“孤岛”。前后邻居每家都存三两千斤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回乡下过春节暂住的我家有点招架不住了,过年准备的有限食物,眼看被十多口一大家人很快吃光。紧急时刻托人从城里通过一个个“关隘”,送来两袋米面以及液化气等生活用品,总算没有断炊。这个时候我借题对孩子们讲起,我小时候常做泥巴囤梦想的故事。

什么是泥巴囤?作用是干什么的?上高中的大孙子一连串地发问。我不紧不慢地说,要想听泥巴囤的故事,必须从那个特殊的年份说起。

1960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村家家户户不准冒烟,所有的粮食及炊具没收,社员吃大食堂按人头打饭。我亲见西院二奶的陶罐系断了稀粥洒满一地,她慌忙趴在地上连泥带水地捧起喝下去,那可是一家人的救命饭啊!半夜里我饿得肚子咕咕响,娘总让我喝盐水,当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娘带着七岁的我到界沟找我父亲。因路途遥远一路乞讨,又累又饿的我实在走不动了,娘将我暂寄在杨集旁边的吴营村,我在吴申修家里住了四十八天,度过了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当回村里才知道奶奶老太都饿死了,那时心想等我有钱了,一定要糊两个又粗又高的泥巴囤,盛满炒熟的黄豆,因为黄豆顶饿啊,即使是一粒粒捏着吃,也不至于让人饿死啊!

孩子们听了笑着说,你那都是多少年的老黄历了,现在谁还稀罕吃炒黄豆,蛋黄味的蚕豆、焦酥的嘎嘣豆还差不多。我说你们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三天不给饭吃就知道饿的滋味了。没有经历了严冬的人,哪里知道春天的温暖;不经历过饥饿年代的人,怎么能懂得粮食的珍贵?

待新冠病情缓解隔离解除,与爱人打算在新房一楼存放点小麦,我开着电三轮带她跑到沈丘县的天桥、界首市的砖集等几个地方,看了小麦谈了价格,连装小麦的袋子都买好了。这事被经营粮食生意的内侄知道了,他有理有据地打退堂鼓说,中国目前粮食库存充足,囤粮食是杞人忧天。结果粮食还是没有囤成。

时至今日,眼看天气炎热庄稼干旱,加之看了那个“今年普遍高温”的视频,当我再次提出买点粮食时,爱人玩笑地说,你囤的粮食早就大囤尖来小囤流啦!那是在嘲讽一书生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想起有则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相当于两亿人口一年口粮的报道,然后对爱人理直气壮地说,粮食可以不囤,但是这个道理不可以不讲。要让更多人知道粮食是生命之源,是宝中之宝,小到关乎一家一人,民以食为天;大到涉及国家战略,有粮天下才安!爱人说这道理我懂,对待粮食要有忧患意识,你应该多向孩子们讲,向更多的人宣传爱惜粮食的意义。

我们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现实意义,每一粒粮食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都凝结着耕种者的汗水。倡议全社会珍爱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把勤俭节约落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取向,将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借助“粮安天下”征文的机会,适时向人们“晒”我家的“囤粮”故事,目的用个人微薄的力量,努力撞响粮食安全警钟!万众一心敬天惜粮,国家才能繁荣富强长治久安,人民幸福生活才有源头活水……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3

当一个季节被阳光反复陈述时,洋峪川的风正安然地吹荡着树影,光斑灌满了树梢,灌满了纹理密布的骨身和叶脉,也灌满了高低不平的坡岭和大大小小的沟壑。布谷鸟的叫声比任何时候都要显得细碎和殷切,田野里的麦子正在渐渐泛黄,麦芒上闪着耀眼的光亮,彰显着一种昂扬的姿态和诱人的质感。无疑,这是一年之中土地最富性感的季节,风吹麦浪,草木弥香,洋峪川的热爱将一拨一拨的压过汗水和炙烤,在大地上传诵、播撒……

农人粗质的眉脸,像河川一样一览无余地荡在风中,佝偻的身影齐刷刷地跟在卑微后面,像一片成熟的庄稼,跌跌撞撞地迈向风景的深处。田野的空旷,增加了时间的密度,带着体温的农具替他们发出了声音:嚓,嚓,嚓……那是一种常年惯有的声音,让土地和镰刀有了纠缠不清的秘密,然后通过他们粗粝的手掌和沉重的脚步,严丝合缝地完成了一个季节与另一个季节的交替。

那时,太阳和影子同时发生。

麦秆在麦田里发出“铮铮铮”的炸响声,那声音不断传达着一种急促和迫切,使得包裹在麦壳里的颗粒瞬间鼓胀起来。芒刺直挺挺地刺向天空。翻滚的麦浪在风中脉动起伏,扑向滚烫的阳光。影子与汗水相互扶持着,被溽热的空气不断冲击并吞噬……

蚂蚁无孔不入,它们可以随便在影子上咬个洞,豆大的汗水便会叭叭叭地掉进洞里,洞和影子随着沉重的脚步贴在地上,缓慢移动……在村庄和村庄之外,没有谁会在意影子的长短和汗水的多少,也没有人仔细计算过影子和汗水给予一个季节所付出的重量。人们只在意各家的麦场上今年积攒了多高多大的麦垛子,各家的麦垛子下能打出多少斤粮食。

当落日终于弯腰,暮色愈来愈浓,一个村庄的滚烫白天被他们土质的身影拖到了傍晚。

月亮在天空渐渐升起,黑夜替代了白天,虚构了一切。村庄再也摸不到白天的身影,只能从月光下发出的沉重脚步声中辨识他们。夜被月光照映,被风声撩起,他们的喘息声被时间推移着,顺着夜色滑行的光亮,窜入他们各自劳碌的动作中……

与此同时,风,也在悄悄地抽空了时间的脚步,抽空了夜的脚步,也一点一点抽空了他们的身体。他们在白天放倒了一大片麦浪并用长的麦秸秆打了许多麦腰子,把一大片金黄的麦子扎成一个个麦捆,装上架子车运回麦场。从傍晚到黑夜,他们一直在小路上踉跄往返着,时间依附着土地,在弯曲的腰身中遁入一种寂寞,然后,寂寞交织着寂寞,淹没了洋峪川的田野、沟坡和山峦。寂寞同样牵引着一条乡间的小路,小路像某种密语,被两旁黑压压的庄稼和草木押解着,不断地淌着热汗,不停地喘着粗气,偶尔会有一阵剧烈的咳嗽声,像极了某些身影的衰老器官,在和贫穷抗争的岁月里,竭力地做着许多克制和隐忍。

堆在麦场上的垛子越来越高,它们的身影高过了房屋,高过了炊烟,也高过了南山的山顶。

当一位皮肤黧黑的父亲,手握一柄大竹叉,站在高高的麦垛上,认真指挥一家人搬运麦捆的时候,他一生所遭受的所有苦难,都被汗水浸润的光芒,瞬间融化了……

带着芒刺的麦垛,先后经历了摊晒、碾压、翻场、起场、扬场、揉搓、簸筛、晒场、装袋,最后终于颗粒归仓。而完成这个虔诚而辛劳的过程,使得一些农具反复地在忙碌的身影里出现:竹叉、碌碡、扫帚、刮板、木锨、簸箕、筛子、推车……它们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受了汗水的包浆,它们在长期与人的躯体接触、磨合中,也慢慢有了人的灵性和温度。

在一个季节发出成熟的呼吸时,农具们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它们被农民引领着,在洋峪川的麦场上尽职尽责。它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又单薄得微乎其微。

这是它们与一个村庄纠缠不清的关系,也是它们与一群土质农民亲密无间的关系,土地让它们具有了思想,也具有了生活的惯性和韧性,是生命,也是宿命。

它们是乡间活的身影。

而夏收后的麦场上,只剩下柔软的秸秆和坚硬的麦糠,在太阳底下熠熠发光,人们将它们分别堆压成一座座小山,以备平时做饭生火或者冬天烧炕的时候用。

那些静默的小山被人们称作草垛,忠实地守候在村庄四周。它们已经习惯了用一种身影去拱卫村庄,而村庄也习惯了用另一种身影去拱卫土地。土地拱卫着万物身影,所有身影最终成为大地上觅食的蚂蚁。

当归仓后的麦子通过暴晒、淘洗、粉碎、搅拌、揉擀、刀切以及沸水煮烫的华丽变身,最后演变成为舌尖上的一道劲道面食时,人们往往忽略了一切与之有关的忙碌和倦意。岁月在嘴唇一张一合的满足中得到磨砺,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全为一种甜美所稀释。孩子们日益增长的个子和日益强壮的身体,让清苦的乡村生活悄然凝固成一种恬静的时光,父母在田埂上躬身耕作换来的饱满,足以让一家人欣慰一个整年。

这是乡村最简单的一种幸福。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4

1958年秋,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凤凰大队支书陈山带领妇女去了县炼铁工地。公社带队的雷泰书记一见,吼声震天:“陈山,这可是大炼铁,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你弄些妇女来,要是给我炼不出铁来,我拔你的白旗!”陈山笑嘻嘻地说:“我们这是支书挂帅,穆桂英参战,大干快上,炼铁能上万。”雷泰仍怒火中烧:“你少给我胡‘绕’。你们大队的男劳力呢?”陈山说:“炼铁得有铁矿石,我让他们上我们大队凤凰崮开采铁矿石去了!”雷泰一听,立刻转怒为喜:“真的?能开出来吗?”陈山说:“三枪打二十七环——八九不离十。”雷泰一听,振奋起来:“快,带我去看看!”陈山他们大队凤凰崮上虽刨开土就是红石头;但那些红石头是不是铁矿石,他没把握。再说他压根儿就没让他们队里的男劳力去开铁矿。他觉得让男劳力外出炼铁,留妇女在家收秋,庄稼非烂在地里不可,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到手的粮食不能有丝毫损失;所以他决定留男劳力在家收秋,他带妇女参加县里的大炼钢铁。陈山一听雷泰要去看他们开矿,就慌了,说:“雷书记,我得在这里带领女将们建小高炉。”雷泰将两眼一瞪:“你们还建什么小高炉?你们凤凰崮上真能开出铁矿石,你们都给我回家开铁矿去!”

陈山一看雷泰去意已决,身子一趔趄,倒在随去的他们妇女队长身上,随即跟妇女队长耳语了一句什么,妇女队长谎称去解手,就向他们大队跑去。陈山又磨蹭一阵儿,才带雷泰一行去他们大队。雷泰一路举步有风,踏步有声,健步如飞,向凤凰崮走得急。陈山一路上却磨磨蹭蹭,竭尽全力延缓去他们大队的时间。这样,天近中午,陈山带雷泰一行才赶到凤凰崮大队。雷泰快步走上凤凰崮,看见百多名男劳力正挥汗如雨地掘坑采石。那些石头多呈红色,随来的炼铁技术员,拿起几块红石察看一阵儿,说:“这很可能就是铁矿石。”雷泰一听,直呼:“铁元帅在我们公社升帐了!赶紧向县里报喜!”回头又对陈山说:“我们去报喜,你们抓紧给我开采铁矿石,不,让别的大队也派人来开采。”陈山一听,笑眯了眼,说:“好,还是雷书记有主张,有魄力!”

第二天,全公社68个大队都派人上了凤凰崮。来开采铁矿石的人一多,陈山就悄悄安排他们队大部分男劳力下山继续收秋。

1958年风调雨顺,五谷丰产,雷泰任书记的公社各大队却没有丰收,几乎每个大队都闹粮荒。雷泰好不容易从县里要来一万斤救济粮。各大队支书得知,纷纷去跟他“泡蘑菇”要粮。一万斤粮,68个大队分,一个大队能分多少?雷泰愁肠百结,夜不能寐,他突然想起,全公社只有陈山没来跟他要粮。他们想,这个陈山,又在‘绕’什么鬼名堂。于是第二天,他走到凤凰大队一看,见饲养员用花生饼黄豆喂牲口,惊愕,愤怒:“陈山你也太糟践粮食了,我们公社好多大队都闹粮荒,饿死人,你竟拿这么宝贵的东西喂牲口,你这是犯罪!你们哪来这么多粮食?”陈山望着震怒的雷泰,风轻云淡地一笑,说:“去年我领妇女去炼铁,留男劳力在家种麦收秋,让辅助劳力去别的大队地里搞复收。一些大队只留妇女在家搞秋收秋种,她们收得潦草,拉落许多,有的干脆撂在地里不收,那一些都让我们给复收来了。”雷泰听过,看过,怒气顿消,折下脖颈,轰然一声长叹:“去年,我头脑发热,只想着炼铁,没有强调各大队丰产还要丰收。还是你这个弯弯绕,想得长远,做得到位。”雷泰走上凤凰崮一看,更加惊讶,原来那些去年开采铁矿石留下的石坑,全部回填整理,小坑栽上果树,中坑建成蓄水池,大坑种上庄稼。山上有了水,那些果树被水滋润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果实累累。大坑里的庄稼也吸足了蓄水池的水,一棵棵奔着阳光,撒着欢疯长。雷泰摸摸这棵果树,捋捋那棵庄稼,喜欢得泪湿双眼。有一棵谷子竟扯住他的手,悄悄跟他说:“陈山真会绕,绕来绕去,都把我们绕到山上来了。”雷泰也悄悄说:“他真的会‘绕’,绕来绕去,绕成囤粮大户。”回头却对陈山说,“陈山呀陈山,真有你的,你竟绕着让全公社的人来给你挖坑,栽果树种庄稼。”陈山笑眯了眼,说:“这得归功于您,您不下命令,谁无缘无故来给我们挖坑。”

雷泰在凤凰崮上走着看着说着,气喘心慌,趔趄摇晃起来。原来雷泰也挨饿,患了水肿病。雷泰是公社书记,权力大得很,竟患了水肿病。陈山感叹:“我们共产党的书记呀!”便搀扶着雷泰到他家,让老婆泡黄豆,磨豆汁。雷泰在陈山家喝了两碗豆汁,长长舒了一口气:“可算喝到好东西了!”陈山说:“这豆汁真是好东西,健脾养胃去心火,是治疗水肿病的一剂良药。”雷泰说:“它虽是良药,咱也无福享受,大家都挨饿。”陈山说:“您怎么无福享受?想享受,你就常来我们大队,让我媳妇做给你喝!”雷泰严肃地说:“那我不成多吃多占。”说罢,欲言又止。陈山一看,将眼皮一呱唧,两只小眼打闪样一亮,便“绕”透了雷泰的心思。他想有粉赶紧向自己脸上搽,就说:“雷书记,您看哪个大队断粮,饿死人多,就让哪个大队来我们大队借些粮食吧,反正我们大队的粮食三年吃不完。”雷泰高兴地说:“陈山真有你的,你一下就‘绕’透了我的心思。”说罢,正想去给陈山一个熊抱,不料,陈山却说:“可是他们要借,得借一还二。”雷泰将眉头噼啪皱起,雷声又响:“陈山呀,你也太狠了,人家都饿死人了,你还要人家借一还二,你不会发扬一下风格?”陈山将烟袋叭向地上一磕,说:“古语说,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比玉贵,比金贵。我要他们借一还二,是轻饶他们!”

雷泰所辖的一些大队缺粮断炊,社员连稀粥都喝不上,只得用树叶野菜充饥;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那些大队干部得知陈山借粮,借一还二,嘴里虽喊着陈山趁火打劫,大发粮荒财,还是去找陈山借粮。

1960年党中央发出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又加那一年风调雨顺,雷泰任职的公社粮食丰产又丰收,各大队纷纷按借一还二的约定,去还跟凤凰大队借的粮食,不料陈山一概不要。雷泰大惑不解:“当初你口是口牙是牙,让人家借一还二,现在你怎么连一都不要了?”陈山郑重地说:“当初我让他们借一还二,是想让他们记住粮食丰产还需丰收;让他们记住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任何时候都要搞好粮食生产,却保粮食安全!要不,就会像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那样,不抓粮食,总有一天会天下大乱!”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5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粮食是生命之源,是宝中之宝。诗经《小雅·甫田之什·甫田》有“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之说,曹雪芹在《杏帘在望》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我的老家世代以耕种水稻为生,村里村外,除了稻田还是稻田。村子一年四季都被水稻的各种气味所包裹。春天的一声鸣,稻田里泥土新耙,躺着刚长出白白嫩芽的谷种,空气就像一场大病初愈似的清新;夏天和秋天,早造和晚造的稻谷成熟了,水田里散发出来的是混杂着草木清香的浓郁稻香味道,像柔柔的水漫过身体,也像情人之间的爱抚那样,让人通体的酣畅淋漓;冬天,只剩下稻杆根的水田里,冒出被稻杆跟喂养得珠圆玉润的紫云英,像从天宫里偷偷下凡的仙女,散发出来的是无比辽阔而又粉嫩的清香……

乡下人家喜欢放养一些家禽,我家是个例外。家的前面后背都是其他生产队的稻田。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的护田人来看守,以防止鸡、鸭、猪、牛等家禽糟蹋禾苗。猪一放出去,它们不去拱坟岗地,偏偏大摇大摆,哼哼地走往水田里,噜噜地拱着长得正茂的禾苗,让人心痛死了,一根禾苗一根稻谷,一根稻谷一抓米,可以煮上一碗米香四溢的白粥,足以能让饿得面黄肌瘦的蛋白酶得到实实在在的安抚。牛就更让防不胜防了,即使你用牛绳拉着,他突然用力一拉,你的手才松动一下,它已经伸出长舌头,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卷下满满一嘴的禾苗。走在路上,总见到水田边的转角处有三五棵禾苗只剩没头的禾根,更甚者,有那么几小束,牛把它们连根拉起,用锋利的前牙咬断甩在路面上,被晒得蔫蔫的,禾苗中途夭折的痛,切肤啊!

开荒,是那个年代很多倔强而勤劳的家庭都经历过的。西江边、香地塘边、林冲塘边或者下坡乱坟荒坡,只有能开出寸土的荒地,大家都会争抢,见缝插针地开垦,清澈杂草,搬掉石砾,筑基引水……堪比得上当年的三五九旅。母亲当时估计是村里最疯狂又最敢干的一个了,不说把我们家所在的竹篙畲附近的小块荒地开了荒,就连村外的林冲塘边河岔道水下一个隐秘的地方都被她发现。我一直想不明白,从来不会游泳的母亲是如何探测到水下这块比河床稍高的滩地。她从畲地割下几条野芒(假芦苇),插在那里做标记,根据村里的习俗,就算路上的一堆牛粪,有人插有树枝,证明是有主人的,也只能望之兴叹了。

冬天是枯水期,一直汪洋肆意的林冲河偃旗息鼓,退到河床最低处休养生息。母亲在生产队放工后,带领全家人去西江边挑泥挑沙,我们的胳膊全被扁担勒得起了一道道的红痕、血泡,我颈椎的富贵包,就是那时挑担留下的印记。整整一个冬天,硬是把那块有一分多的滩地填高填平弄成了一个狭长的水田,父亲还从十来外的下坡打来石头埋在靠水的地方加固,筑成一道屏障。

冬去春来,清明过后,我们在那块来之不易的水田里,插上满载着一家人希翼的秧苗。温暖春风的摇曳下,田里的秧苗在一天天长高,嫩嫩的、绿绿的,密密匝匝清新而柔和,像一条条绿色的线条。不用上学的时候,我们去耘田、施肥、拔草……禾苗一天比一天长到高,一天比一天长得茂盛。似乎受到某种力量的召唤,禾苗蹿蹿地分蘖、拔节……我们沉浸在多收一两斗的希翼中。

一天傍晚,血红的霞光洒落在禾苗刚刚遮地禾田上,显得有点狰狞,令人陷入了一种无花空折枝的焦虑,夹杂着那么一丝莫名的不安,心跟着溽热烦闷。大人说,看样子怕是要台风了。

狂风和骤雨是半夜的时候来的,我们被外面“呜呜呜”“呯呯呯”和“叭叭叭”交集的声音惊醒,那声音如同战争片里的战斗打响一样,非常吓人。我们缩在有楼阁的房子下面,还是能感觉房子屋顶上的瓦片一片片地被掀翻。透过天空一道道的闪电划过的亮光,我们能隐隐看到外面风雨交加,雨水被狂风暴雨吹得毫无章法,乱泼、乱跳、乱撞,蛮不讲理地折磨着整个世界。狂风肆虐到第二天中午时分,才开始歇脚,雨依旧不依不饶,如泼、如倒、如注,直到傍晚时分,雨才极不情愿地小了下来。村里低洼处的禾苗全没在水中,包括我们开荒的那块田。洪水肆虐了一个多星期,才慢慢褪去,被洪水泡过的稻田,禾苗全都烂掉了。辛辛苦苦回到解放前,母亲捶着心口,干瘪的脸上滴落两勺眼泪。

从小在水稻的喂养下长大的我,害怕过种着水稻却常常没米吃而饿肚子的生活,拼尽全力逃离来到了珠三角。村里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逃离了村庄,来到了遍地黄金的珠三角淘金,村里只有几个留守老人种点地来度日,大部分水田抛了荒,成了田鼠的家。

这几年,因为党的三农政策倾斜给耕种户,给予补助。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到村里,把丢荒了多年的农田重新耕种回来。今年五一我回乡下走了一趟,看到村前村后处处都是风情摇曳的禾苗,心里甚为安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对于从小被稻谷喂养长大的我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丰衣足食更让人内心踏实、精神优雅的了。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6

关于节俭我以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只能是说教,可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程度。因此,我以为记不住血的教训就很难懂得节约。俗谚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有对财物因为渴求而吃过大亏的人才会深刻理解节约的作用。这里我就说说我的“偷吃”的事儿。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锅饭”时,有多少人不是缺吃少穿呀!。在继父家里,我们因寻找吃食经常闹家务。我们那组合家庭就有了层层阶阶关系,有了亲与不亲的区别。继父的一对儿女自然吃不得亏了。碰上饭菜紧张时,首先是母亲不吃了,下来是我和哥哥不吃了。弟弟占了太小的光,在同等条件下他先不涉及止饭的。然而,我却感到不公与憋气。我会时时用我的小聪明去为自己偷藏食物的。比如,偷藏一块菜馍,一个洋芋蛋,半截玉米棒子等等。反正,偷藏的那些吃食,常常在天黑夜晚时,我便一个人去灶房里从面缸或菜坛子的空隙里拿出来迅速吃掉。我吃得急速而利落,我吃得干净而欢心。等妹妹想到了,等母亲想到了,去找那剩下的吃食时,我就已经早早离开了家,走向了借宿地……

那年月,粮食是金,粮食是命。那偷吃就处处发生着。特别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二、三月间,偷吃就更是频频发生。在中学的大灶上常有学生偷馍吃的;在机关单位,有灶夫常常偷面偷馍养家糊口的;在生产队里,有不少饲养员偷料偷草偷苜蓿,一切都为穷肚子为之。就在那个年代,我曾为肚子的饥饿而偷馍,招来继父一顿好打。

那是1967年的9月,贼父在家假养病,以躲避红卫兵的揪斗。在家待了十多天,贼父便生了偏心眼,他让母亲为他的女儿烙了一担笼白面干饼,高高地挂在中窑的浮梁上,每天给她取着吃。当时一家人靠籴粮食吃。那粮食就珍贵得只有点缀菜馍的程度了。野菜成了主食。美其名曰:蒸菜馍、烙菜馍、金裹银、红裹黄、玉米糁子熬洋芋,红面粑粑就小蒜……的确是菜的海洋,菜的天下了。其实,那菜永远是吃不饱的东西。才吃胀了,一会儿就瘪了肚子。

就在那个时候,我整天看着那干饼担笼而生出偷吃的歹心来。然而歹心好生,实施就难于上青天了。因为贼父永远不离开中窑。他最多是去院子里的厕所去拉撒,三五分钟就回到了中窑。他纵然不出门,亦不敢出大门外。为此,我就只有等待机会的来临。

机会终于来了。

那天吃过早饭,范林老师急急地喊走了贼父,说是帮他去看看那新地方的规划方案。贼父毫不设防地走出了大门。那时,我在厨房里。等贼父走出大门后,我就小跑着走进中窑门,端起地上的小板凳,放在炕沿上。我站在板凳上,很快偷出了干饼。正当我摸出了一片白干饼,装在衣兜里准备去外面独自享用时,被贼父当场发现了。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进大门的。他先是大骂一句:“嘴还淡得很,想吃屎吗?!”随之就是一顿拳脚相加。他揪着我的左耳朵,扇了一个巴掌。我被他打倒在中窑门的门槛上。我哭了,但不敢出声哭。我怕母亲听见了,说不准还得挨打。我把苦与疼吞在肚子里。我吓得当时脸上变白变黄。我赶快把那片赢得了一顿拳脚的干饼掏出来放在炕沿上向贼父求饶。我说,“我再不偷吃干饼了,我再不敢偷了……”

此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我不知道这贼父和亲父亲为什么如此地不一样。我只说是自己不对,那干饼不是给自己吃的。十岁大人了为什么能吃小孩子的干饼呢?

从此,爱惜粮食、节约饭菜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每每看见小孩子把馍或饼干扔在地上后,我就一边训斥孩子一边捡起,吹上几口,或者掐掉粘上馍的污垢,顺手就放进嘴里去。我在为孩子做榜样,要爱惜每一口饭菜,要永远记住毛泽东主席的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7

我的家乡有句谚语:“十里不同天”。也就是说,在十里之外,气候就迥然不同。于是,小气候就生小粮仓。凌空俯瞰,“老堰河”、“小龙河”、“双龙河”等河流,像一条条优雅的彩带,串连起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子和粮仓。

“大象山”、“小象山”、“狮子山”……之间,春天的阳光依旧柔和、妩媚、温暖。布谷是催促粮仓出色的民歌手,青蛙是激励粮仓高超的吹鼓手,蝴蝶是编排粮仓娴熟的舞者,花朵是装扮粮仓卓越的画师……

老辈子人说,人不怕命不好,只要勤快。因而,家乡的那些不成形的旱地上,也是粮仓的一部分。过去有“杂粮能度荒月难,三分小菜一份粮”的说法。所以,来年一家老小是否遭受荒月掲不开锅之罪,那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旱地上的豇豆、茄子、南瓜、青菜……等作物,一个都不能缺席,必须见缝插针的多种、广种。

所以,家乡的粮仓,相当一部分也是长在房前屋后,田边、土边的。

家乡的沟谷,狭长,蜿蜒、缠绵。桃花绽放的时候,犁铧就像发情的猫一样的躁动不安起来,驱赶着偷闲了一个冬天的水牛,把泡得像放了许多酵母菌一样酥软的泥,翻得像书一样的整齐。幼童脸蛋般稚嫩的秧苗,在柔和的春风的宠爱下茁壮成长;喜欢竞技的泥鳅,在温暖的阳光的亲吻下追逐嬉戏;好胜的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欲与天公试比高”;擅长唱歌的鸭子,在清波荡漾的池塘里敞开嘹亮的歌喉……沟里的所有物种,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不约而同地从甜美的睡梦中苏醒,披着大小不一的蓑衣,打着各色花伞,然后,在热情、泼辣的秋阳不断地“喂养”过程中,饱满,沉淀!

金秋,是验证大小粮仓的“肚子”里是否有“货”,有多少“货”的季节。

记忆之中,家乡的粮仓,在一九八二年包产到户之前,从来都没有充实过。别的不说,就我家而言。我家的粮仓,最初是母亲的陪嫁木柜子。母亲的陪嫁木柜子,有四个。然而,用来装粮食的却只有两个:一个装细粮,一个装杂粮。尽管那两个木柜子都很忠于职守,但到了秋季“用餐”的时候,它们都只能“吃”个半饱。

我深刻地记得,包产到户的第一年秋收时节,因为粮食突然成几何数字增长,母亲第一次且喜且怅:就算把四个木柜子都用上,也难以堪当大任。于是,母亲就心急火燎地叫我去邻村请来两个石匠,给我们做石头柜子。

我家的石头柜子,一共有三个。第一年那个能装八百多斤,第二年那个能装一千二百多斤,第三年那个能装一千六百多斤。尽管如此,到了第四年秋收之后,那些木柜子,石柜子组成的粮仓,在堆积如山的粮食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了。于是,母亲又叫我去邻村去请来木匠、石匠,将原来三间低矮的小青瓦房,建成六间高大的琉璃瓦房。随即,在堂屋后面建起了容积为二十多立方米的大粮仓。

事有凑巧,我家把大粮仓刚建的第十天,邻村的一个媒婆,带着一对陌生中年男女和一个靓丽的少女,从邻居家走就向门来。那少女一眼看见正在堂屋中央挥汗如雨的做大方桌的小弟,她那粉嫩的盘子脸蛋上就长出两朵牡丹花。而她的父母却相当稳重,直到观看过我家的大石仓和所有的石柜子、木柜子之后,他们的脸上才露出欣然的笑容。然而,被那个少女和她的父母冷落的邻居,他非常迷茫。有一天,他婉转地去打探。少女的父亲就直白地说:“家有万斤粮,做事心不慌。”

我的家乡,逢年过节,有在粮仓上贴上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等大墨字的红色条幅的习俗,以此彰显农人追求富裕的渴望。除此,我的母亲还会煮上一锅饭,炒几个菜,特意祭祀装新、旧粮食的粮仓。父母看见仓里那些金灿灿的粮食,比他们存了千金万银,还高兴,还实在。

我的家乡,地处偏僻的山区,山高坡陡。所以,即便是跨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那些高低错落、形状怪异的梯田、梯土,依旧靠人工耕种。因而,每一粒粮食都是费尽千辛万苦才种出来的。殊不知炎炎烈日下,有谁家的农人不在旱地里除草?殊不知洋洋洒洒的小雨中,有谁家的农人,不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忙着在水田里薅秧?粮仓的神圣位置,在农人的心里,像大树一样根深蒂固,谁也无法撼动和取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家乡的父老乡亲,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绝大多数都心想事成地跨进了小康。那些因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处于贫困中的人们,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阳光、雨露的沐浴下,现而今,也走出了贫困的低谷,过上了有吃有穿有住的生活。所以,家乡那些掩映在苍松翠竹间的星罗棋布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琼楼里的粮仓,较之前的那些粮仓,袖珍了许多。因为再没有了食物短缺、忍饥挨饿的后顾之忧的人们,都把那些过剩的粮食,或以市价及时卖掉了,或交给具有现代化储藏设施和技术能力的、大公司的大粮仓托管起来了。虽然如此,但这份珍惜粮食,爱戴粮食,节约粮食,勤劳朴实的信念,仍是值得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蜜罐子里的子孙,永远铭记和传承下去的。因为那里面凝聚着老辈子人太多的汗水和荣光;因为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即便是金子也买不来的财富;因为粮仓里的每粒粮食,时刻都在讲述着“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粮食汗水换”的悲壮故事!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8

这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

孩子王他娘像是疯了一样,蓬头乱发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生产队队长家寻死觅活地闹了好几天。最终,她还是端起了石头,砸了队长家两盘炕和两口锅。队长的老婆几次准备和她拼命,都被众人硬拽住了。

一切还得从生产队大食堂里的那口大黑锅说起。孩子王他爹那时负责管理食堂,大黑锅里是熬南瓜粥、苞谷粥、还是炖萝卜,都得孩子王他爹说了算。那阵子吃食堂,没有多少粮食,那口锅里多半时候都在熬南瓜粥,一个村组的人口全靠喝粥充饥,稀汤寡水的粥饭,不仅喝不饱还定量,成人两勺孩子一勺,大人小孩都得饿肚子。

有一天,孩子王饿极了,偷偷溜进食堂,趁人不注意偷走了两根大白萝卜。一群孩子躲到了饲养室背后,你一口,我一口,轮流抱着啃萝卜,啃得一丁点渣子都没剩。恰恰有人路过看见了,事后揭发孩子王他爹假公济私,给自家孩子偷吃食堂的萝卜。

生产队队长知道后,马上展开调查,最后发现偷萝卜纯属孩子王个人所为,他爹压根不知情。再说了,那两根萝卜也并不是孩子王一人独吞了,三五个孩子人人都啃过。

孩子王他爹为此气得捆了孩子王,拉到队长面前,听凭队长发落。队长说:“算了吧,毕竟年纪还小,以后再不敢这样了!”孩子王他爹听罢当即脱下鞋,照着孩子王的屁股和大腿就是一顿猛抽,打得那叫一个狠。孩子王被捆着,跑不脱,任凭泪水在眼里打转转,愣是咬着牙没哭出声。

打到最后,孩子王他爹累得解了绳子,放了孩子王。

事后,孩子王他爹去蹲茅房,嗯嗯啊啊用着劲儿,额头青筋暴起,脸憋得通红,眼泪都快出来了,可还是屙不出。突然间,“嗵”的一声,他身旁落下了巴掌大一块石头,差点砸他身上。孩子王他爹瞪大了眼,朝茅房外大喝:“谁?哪个挨刀子的整老子呢!”

墙外回:“是老子!”没想到竟是孩子王的声音。孩子王他爹顿时破口大骂道:“你个驴日的,看老子回去不剥了你的皮!”

那个年代,饥饿甚至比瘟疫还要可怕。长年累月地挨着,白天黑夜受煎熬,死吧死不了,活也活不旺。夜夜躺炕上,饿得前胸贴后背,抠着墙皮咬着嘴唇,却怎么也睡不着。

到了孩子王十四岁那年,村里大小的娃伙都听他的,很是神气。一个初秋的晌午,他带着娃伙们溜进了苞谷地,饥饿驱使着他们把一双双手伸向了地里的那刚刚灌了浆的嫩苞谷棒子,乱掰一通后,只听见“吧哩吧唧,咔哩咔嚓”的声音,娃们一顿猛啃。各式各样的吃相,口水搅和了乳白的苞谷面水顺着嘴角往下淌,谁都顾不上擦一把。不管是亲娘的奶水、后娘的奶水还是奶娘的奶水,在那一刻都没有眼前的苞谷面水香甜呀。

没过几天,娃伙们糟践过的苞谷地被人发现了。队里没黑没白的开了两昼夜会,大家嚷嚷着一定要排查出糟蹋粮食的元凶。

最后孩子王被揪了出来,不过他仿佛并不害怕。

队长问他是不是还有同伙,他说没有,就他一个。队长说,好家伙,你一顿能啃了六十六个苞谷棒子?他喊,我饿!

队长说,大家都饿!但就是再饿,集体的粮食也绝对不能碰!孩子王说,人都快饿死了,还不能碰么?哼!要是煮熟了,那更好吃。

队长没法子,只好朝人堆里大声喊着孩子王他爹的外号,还缀上了排行,“麻子老九!你赶紧出来收拾这不知好歹的崽娃子!”

孩子王他爹麻利地钻出人堆,直奔到孩子王跟前,一个飞脚踢向了孩子王屁股,孩子王迅速朝前一个弓身,他爹踢空了。孩子王他爹赶忙弯腰抬腿脱鞋,准备用鞋底再招呼,不想孩子王撒丫子跑了。他爹的鞋从身后飞来,擦着孩子王的耳朵掉在地上。

孩子王拾了鞋子,顺手撂上了饲养室的屋顶,继续飞奔而去。身后传来队长的大嗓门“你跑了,我就批斗你爹!还没王法咧!”

那天夜里,孩子王不敢回家,只好躲在村西野地的机井房里,夜幕下到处是聒噪的蛐蛐和不知名的虫子的声音。

而所有的苞谷地里,已经有人和狗进行全天看守了。骨瘦如柴的土狗,瞅见人影便声嘶力竭地大吼大叫,让人走近不得。

孩子王最后饿得实在不行,摸到了棉花地畔,摘了一个南瓜抱着啃了,肚皮登时撑得滚圆。约过了一刻钟,他肚子一阵疼痛,疼得他嗷嗷叫,躺地上不断打滚。

他痛苦的呻吟和叫声,惊动了看守苞谷地的人,那人连忙喊来众人,大家一阵慌乱,却束手无策。有人连忙给队长报告,队长派了几个人,用门扇抬着孩子王,连夜赶往二十多里外的县医院……可最终孩子王还是没能救下。

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王他娘去队长家闹的这一幕,队长家的两盘炕、两口锅也就这样被砸了。

孩子王死后,村里的乡亲们个个抹泪叹息,“好端端一个娃儿,咋说没就没了呢。”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9

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全局和各族人民生活、幸福乃至小康、现代化的进程,来不得半点草率,必须慎之又慎,认真对待,投入百分百的精力,精准施策,科学治理,从源头上把控,从长远处着手,从全局一盘棋的角度去思考,如此这般才能使“粮安天下”真正落在实处,达到良好的效果,向着预期的方向和目标不断转化。

曾几何时,粮食安全问题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大难题,如何有效解决曾让多少人为之颇费思量甚至“伤脑筋”,但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全体国民乃至伟大祖国迈向全面现代化的一道“坎”,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如今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国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粮食问题而发愁,他们普遍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面黄肌瘦,有人为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时至今日,每每提及此事,仍使少数人心有余悸。由此可见,粮食安全问题确实是个大事,事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过去曾有名人说过: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古语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上述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粮食安全始终是必须直面的、现实的问题,解决了粮食问题,才能有能力、精力做好其他工作,若是一个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那他(她)也就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或生活之中。我国虽然是一个产粮大国,每年的粮食丰收基本不成问题,但是俗话说得好: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丰收年要防欠收年,况且我国人口基数大,各地的粮食生产呈现或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少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本就无法产出或产出很少的粮食。据悉,我国每天的粮食消费量相当于一个商品粮基地县一年的产量。由此可见,粮食消费量是很大的,如何实施稳妥而积极的粮食产业振兴计划,在原有基础上,运用科学管理、现代技术,改良品种并实现更高水平的丰产丰收,稳定商品粮基地的播种面积,积极研制、开发适合现代农业的粮食新品种,在扩大产量的前提下,提高粮食的有效产出,提升优质品种的规模、层次、品种和档次,着力解决粮食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运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策略和方法,实现更高水平的丰产丰收,打造现代农业。在此基础上,发挥农村各级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合理稳妥地实施积极的粮食产业政策,稳定粮食收购价格,从而使粮食生产每年都保证在合理的区间运行,让丰收的果实造福广大人民,同时力争做到颗粒归仓。与此同时,建立防止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对当年可能发生的各类灾害或影响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前作出有效预判,想方设法及时进行干预,通过科学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把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有效降低,使粮食生产在预期指标的基础上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不断迈进,从而实现持续的增产增收。

粮食,粮食,有粮有食,先粮后食,无粮就难言食。过去有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同样说明,再高明的人或技术。如果缺乏或没有原材料的支撑,注定是难以为继或独木难支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把基础筑牢了,才能稳定局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温饱,奔向小康。所以说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环,粮食安全能赢得人心,稳定局面,有粮心不慌是通俗易懂的,也是很实在的一句话。近两年及不久前,在某些发生新冠产,疫情的地区,市民群众争购粮食及其制品,也说明了粮食在他们心中是多么重要,似乎遇到突发情况,只有粮食及其制品,他们就踏实了一些,这一点同样说明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迫切性,对此不可掉以轻心,更不可轻视或麻痹。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0

谷物,是村庄的灯盏,循着“灯盏”的光亮和气味,能找到故乡的位置和方向。即使谷物背井离乡,路途遥远,也走不出故乡的企盼和眺望。因为村庄的大地,才是安放谷物灵魂的场所和天堂。离开故乡的谷物,朝思暮想,归心似箭,梦想扎根故乡,不负土壤的期望。

我爱我的村庄,因为总有一种谷物,让我的味蕾别样的欢喜,让乡愁插上翅膀……

然而,最早的时候,所谓的谷物类其实就是野草,人类并没有发现它的繁衍和生长。人类的祖先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谷物吃的,那个时候,他们通过狩猎动物和采集野果来填饱肚子。

当时,依靠狩猎为生的人类渐渐发现,周围能采集到的果实很容易,当动物越来越少,饿极了的祖先们开始尝试路边的野草和谷物。有一天,一位先民把野草的种子收集起来,拿回到定居点。其本意只是想做冬储粮,但零星散落地面的种子却在来年给了他一个惊喜,长出新的植株,结出了果实。历史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但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农民。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很多人开始效仿他的创新之举。你有我有全都有。就这样,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将野生植物驯化成为可以栽培的农作物。土地上第一次出现大面积的谷田,并向四周延伸,古人逐水而居,有些村落和耕地远离水源,人们会建立引水灌溉系统,有了种植谷物,一日三餐有了指望,人类逐渐进入到一种顶级的生活方式,并开始驯化畜禽等动物。这个时代被称为农耕时代。进入农耕时代,人类的食谱开始出现大量的谷物。这些谷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谷物的发现,让人类可以填饱肚子。谷物可以用“五谷”概括。而历史上的说法并不一致。一种说法是指黍、稷、菽、麦、稻;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当时人们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于粮食类;后来麻主要以纤维织布,便不列为粮食类。“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专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高粱,也指黄米,稷指粟,菽指豆类。如今,“五谷”指的是大米、小米、高粱、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所说“五谷杂粮”即泛指所有粮食作物。正确了解它们的习性与渊源,才能避免“五谷不分”。

由于谷物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欠。”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含了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意思。

谷物好似我童年的伙伴,遍布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风暴中相互团结一心,日常中也会发生碰撞。一粒谷物就是一个童年伙伴,一片田野就是一座村庄。我认识的世界,是从认识一粒谷物,一棵野草开始的。“五谷”就是我的童伴,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我们都会守望相助。

我在明媚的阳光下,徜徉在稻浪翻花的稻田里,我惊喜发现,一棵麦穗就是一个童伴的乳名,一片田野写着成长的履历。绿植结构着谷物的形态,不仅可以抚慰乡愁,还能启迪智慧,传承文明和发展,识谷物,惜粮食都是千秋大计。

我猜想,满怀乡愁的人,一定是从牢记故乡谷物的名字开始的;而童年认识的世界,被“五谷”打开了知识窗。原来,一片田野就是一座村庄的历史,周而复始的大地就是乡村的前生后世,承载着乡村全部的记忆。

我愿意,捡起温润的文字,以“谷”字做部首,以大地作题,抒写一座村庄的史诗,赞美一片富饶的故里,抒写谷物的传奇,让乡愁得以填平,让平静的生活枯了又绿!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1

关切粮食,是每一个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农民第一要务。粮食,种类繁多,像人群,能分出高低贵贱,亦如大海中之鱼类;而高粱仅仅是其粮食众生家族中的一种。

犹记得城里人贬损别人土气得掉渣时的一句话:你,满脑袋的高粱花子。这着实是蔑视了高粱卓拔超群、秀外慧中,灾年救荒而屹立不倒的高风亮节了。

高粱作为一种庄稼,几乎不择土地的生长,无论盐碱地还是土质肥沃的良田,都能甩开膀子遵循农人教导而茁壮生长;其个高而不欺人,当是芸芸众生庄稼一族的明星大腕儿,籽粒可食,以度荒年。而刮去籽粒的柔软高粱穗,可以制作扫地的笤帚抑或厨案上的炊帚,义无反顾地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洁净庭院以拂尘;高粱杆可以织成薄,曾经用以盖房或者晾晒瓜果菜蔬等切片的农作物。其长长的叶片可以用来制作蓑衣,为农人遮风挡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姥爷就是制作蓑衣的民间高手。高粱那可是全身上下都是宝,断不可随意菲薄而轻视。

大片大片的高粱地,连接成青纱帐,曾经为当年抗击日寇的游击队与手拿标枪、梭镖火铳的农会会员神出鬼没的天然屏障,让窜犯我们家园,蹂躏我疆土的倭寇吃尽了苦头,还是卫我中华的功臣呢!

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在中国、朝鲜、原苏联、印度及非洲等地皆为食粮。食用方法主要是为炊饭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它各种食品,譬如面条、面鱼、面卷、煎饼、蒸糕、粘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淀粉、制糖、酿酒和制酒精等。

至今,高粱如一出身神秘的天外来客,其来源何处,血缘何方,尚无定论。有戴眼镜且薪酬不菲而文质彬彬的研究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而后传入印度,再到远东地区。此话当真与否,也有待考证。而我却自以为,高粱是来自我们北中原故乡的风景线,是与我一同长大的童年小伙伴。哈哈,不知谬误还是着实与否。

如今高粱分布颇广,形态变异多样。而非洲却是高粱变种最多的地区。上世纪末页,在我们北中原黄河故道的盐碱地,就有一种矮个头、敦敦实实,名字叫“九头鸟”的高粱品种,结的穗紧实,高粱杆如甘蔗一样甜,可吃。是当年我们一群小伙伴,割草、摸鱼旅程中用来解渴的佳品呢。

高粱,像我童年的梦,而今早已远离了我所在的城市。又仿佛是一个身材窈窕,头戴扎花印染头巾的村姑,身披飞天壁画中绿色而又飘飘渺渺的纤纤衣袂,行走于黄河故道一望无际的大地上,渐行渐远,曾经引领着一道乡村田畴的至美风景线……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2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此言甚得之。节约粮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秉承的美好品德。无论何事,都应有节制。如果没有节制,无视规律,打破平衡,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正如张居正先生言:“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现代农业机械出现之前种植者在种子生根、发芽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付出许多努力。农民伯伯无数日夜辛勤劳作,“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心甘情愿地为土地施肥、除草,望着土地里的小嫩芽破土而出,从稚嫩到茁壮再到成熟。因此,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更应敬畏自然、尊重劳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和劳动者的付出,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节约,并非是“节衣缩食”,也非摒弃“人欲”,而是“节俭自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中国民族自古就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直绵延至今。粮食是劳动者付出辛勤劳动、大自然消耗大量资源产生的财富,浪费它就是白白丢弃劳动成果、无端牺牲生态环境。

有学者曾言:“可持续发展,这句话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粮食。”我们浪费一粒米,扔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弃的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片真挚情感,丢弃的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和精神,因此,浪费一粒粮食也是很可耻的行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是国人在粮食问题上应持有的态度。

墨子推崇节俭,曾道;“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美德,是炎黄子孙应时刻铭记的良好习惯。决决华夏,文明之邦,若每个人皆践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拒绝奢侈不良之风,饭后留空盘,做光盘行动者,世界将会更美好。

古有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更应响应国家号召,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光盘行动者。以己之微光,筑国之荣光!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3

某日读书,对两段文字印象深刻,禁不住掩卷沉思。

这两段文字是雍正皇帝大力倡导节约粮食的圣旨。其中一段记载,雍正二年(1724),他发出圣旨晓谕膳房:“凡是粥饭和肴馔等食物,吃过之后如果有剩余,切不可抛弃沟渠,倒是可以给服役的下人食用;凡是人不可再食用的,则可以用来喂猫、喂狗;如果连猫狗都不吃的,那就把它们晒干用来喂养禽鸟;总之,剩饭剩菜断不可随意抛弃,朕将派人稽查,违反者必定治罪。”一位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竟然专门为剩饭剩菜的处理下了一道圣旨,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多么难能可贵呀!然而,事情还不算完。三年后,为了禁止浪费粮食,雍正又一次发出圣旨:“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们依赖这些活命,哪怕是一粒粮食也不可轻易丢弃;煮饭时,可少下些米,宁可稍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懂得爱惜;各总管要严传各处首领、太监,见有米粟饭粒,应当捡起;如果谁丢弃米谷食物,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这道圣旨比三年前的更加明确、具体、严厉了,既有号召,又讲道理,既有具体办法,又有惩治措施,真可谓有理有据、一抓到底。这两则圣旨虽为历史记载,其精神却值得我们现代人大力倡导和发扬!

说一件时间比较近的事情,电影《一九四二》,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看过。这是一部根据史实拍摄的影片,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了一段悲惨、揪心、极其沉痛的历史。相信,看过影片的人,心情都是一样的,为那些被饥饿夺去生命的无辜同胞而心痛、落泪。一九四二年,正值抗日和内战的混乱时期,老天又无情添乱,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农田颗粒无收,天灾人祸并存,老百姓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只能四处逃荒,只能活活被饿死……这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叫人惊心动魄却又无可奈何。

再说一点更近的,建国后,开国领袖毛泽东特别重视粮食问题。在考虑一些重大国策时,他始终忘不了粮食,曾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关于粮食问题的口号(指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其中的“广积粮”,包括了生产、积存和节约粮食;“备战备荒为人民,”其中的“备荒”,主要是备粮荒,也是生产、积存、和节约粮食的意思;“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这句话把粮食问题列为了“国策的大纲”,足以表明毛主席对产粮和节粮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粮食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今,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依然特别关心粮食问题,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爱粮节粮……电视上的许多公益广告足以证明这一点。其中,一则公益广告提供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也令人发指,大意是:“全国人一年浪费掉的粮食,可以供应两千万人口一年的口粮。”一一假如,一九四二年的河南省有了这些粮食(哪怕是剩饭剩菜),就不会灾民塞道、尸横遍野。

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单位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生存,要想长期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伟大科学家,但是,他只能在水稻的基础上,让水稻增产,却无法研究出能够替代水稻的东西(产品)。因此说,爱粮节粮是一件长久的(甚至是永久的)事情,绝不能松懈,更不能走过场。我们要“量胃煮饭”,我们要做“光盘族”,我们要从心里做起,从行动中体现出来,使勤俭节约的美德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征文 篇14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三夏大忙时节,老师说的最多的词语就是“颗粒归仓”。那时无论夏季或是秋季,学校都要放“忙假”。芒种节气一过,大片大片的麦田就像金色的海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麦香的味道。

大人们收割完麦子,忙着脱粒,小孩子就提上篮子去田里捡麦穗。等捡完一篮麦穗,孩子们脚上的旧绒布鞋就被锋利的麦茬磨得薄如蝉翼,或者干脆露出了脚趾头,手指也会被戳得通红,满是倒刺,但大家脸上那种收获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有的孩子把捡来的麦穗全部头朝一起,捆扎得整整齐齐,得到了田间大人们由衷的称赞,那声夸奖对孩子来说,简直跟吃了蜜糖一样甜!捡麦穗,让我们这一代人早早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到了忙罢,谁家孩子捡的麦穗多,大人脸上就写满了骄傲,那表情比自家的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

等到麦子脱粒完毕,开始晾晒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到了场院里。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阵阵热风扑面而来,我们拿着木耙子,过一会就把场上的麦子横着划拉一遍,再竖着划拉一遍,划过的次数和痕迹便是这小孩勤劳与否的见证。那麦子要在大太阳下整整晾晒五六天,完全干透了才装进粮仓。于是,每天下午都要把麦子装进口袋,第二天早上再倒出来摊开,小孩子们就帮着大人张袋口,解绑口袋的绳子,总之谁都不能在场院里闲着,四处乱跑是可要挨骂的。

记得有次午后,忽然下了一场雷阵雨,堂哥家的麦子还没来得及收,瞬间就被雨水冲到了阴沟里,他和嫂子拿着笊篱边往出捞边流眼泪。天上下着雨,脸上汗水、雨水还有泪水混在一起,那情景透露着丝丝辛酸。

秋天到了,玉米成熟了,放忙假的时候,孩子们就要帮大人掰玉米,玉米杆比我们小孩的个子都要高出许多,大部分玉米棒子又粗又长,我们要使出吃奶的劲才能掰下来,往往掰完一晌玉米,手腕又酸又疼,脸上也被玉米叶子划出纵横不一的红道道,汗水一浸,那滋味又辣又疼。

我们还要帮大人装袋子、装车,回家后再倒出来。如果秋收碰上阴雨季节,一旦装满玉米棒子的架子车陷进稀泥路的深坑里,一群小孩就在后面帮着推车,等车子推出了泥地,孩子们身上早已溅满了泥水。到了晚上,大人心疼孩子,让我们早早睡觉,往往一觉醒来,白天倒在地上的玉米通通不见了,转眼一看,院子中间或者门前的墙边、树杈上就多出了金黄的“玉米塔”。秋收的季节,家家饭桌上都是鲜嫩的玉米棒子,还有刚挖出来清甜的红薯或是酥脆的黄豆,这些用自己汗水换来的果实吃进嘴里,感受到的除了美味,更有一种充实和满足。

每年两季的“忙假”,让我们在实践中深刻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而糟蹋粮食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种犯罪。后来大家上初中、上高中住校的时候,背馍当干粮,即使是馍发了霉或被老鼠咬了,我们也往往把霉点抠掉,把老鼠咬过的部分掰下来,把能吃的尽量吃都掉,谁也不觉得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奇怪,就算实在不能吃了,也要拿回家去喂猪。生活让我们早早就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长意味。

管子说,仓廪食而知礼节。勤劳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现实需要,粮食安全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91岁的袁隆平院士突然离世,举国悲痛,而我认为,怀念一位伟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意志和精神传承发扬下去。自觉践行《反食品浪费法》,敬畏食物,从每一顿饭开始,珍惜每一粒粮食,这就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追思与缅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