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高校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范文

2024-02-12 12:26:55 范文大全 打开翻译

高校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范文 篇1

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模式构建

一、工作背景

(一)项目实施背景

1、1国家对信息化教学的大力支持

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1、2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急需大量外语水平扎实、通晓国际事务的外语人才,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英语写作在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面临着学生数量多,课时少,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的作文,反馈严重滞后等难题,导致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内容空洞缺乏新意,缺少思辨意识,语言表达汉语化倾向严重,这对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才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如何打破大学英语写作面临的这种僵局,让学生不再对英语写作产生恐惧与排斥心理,使学生能够妙笔生花,切实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是本项目团队一直在不断思考与探究的课题。

(二)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介绍

在国家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学,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为解决目前我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本项目团队与外研社达成合作协议,运用外研社的数字产品“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展开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形成“教-学-评-测”一体化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2、1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运行原理

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基于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深入研究而设计,能够为提升写作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供助力。该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采用国际学界最为前沿的深度学习技术,启用全新双核纠错引擎机制,融合“基于语法规则的简约模型”与“基于深度学习的统计模型”,双核联动,极大提升了引擎纠错性能。

iWrite基于深度学习的统计模型采用多种算法并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RNN和注意力机制的神经机器翻译模型”,如下图所示:

双核引擎在智能评阅中各自发挥所长,使得该系统达到更为理想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2、2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优势

基于大数据的研究表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独创的基于联想词库的内容评价方法,与专家评分员对写作内容的评判结果之间高度一致。

直线代表专家评分结果;散点代表iWrite英语写作系统的机评结果

重视对内容的评价。语料库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最新技术被应用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中,系统能够实现对学习者作文语言、内容、篇章结构及技术规范等主要维度的全面分析,可以为师生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教师讲义、典型性病句与学生习作范文,成为大学英语写作线下教学的有力支持。

精准识别书面语误。iWrite根据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常犯的错误类型形成了错误体系,该体系包括句法、词法、搭配以及技术规范四大类别,每个类别下又进行二级划分,如句法类包括主谓一致错误、无主句、连词缺失等错误,每种错误类型均有详细的解析,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身英语写作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自我反思式学习。

所有的写作任务和评价均在线上完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电脑、手机均可操作,实现在线写作、线上预约、线下面授三位一体式数字化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教师评阅批改作文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将机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有机融合,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形成英语写作学习共同体。

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批阅每个学生的作文,反馈评价严重滞后;

教师线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无法深入全面地讲解英语写作技巧,学生的获得感偏低;

学生对大学英语写作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意写,不想动笔;

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无法自主修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缺乏基本的认知。

二、工作举措

(一)成立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虚拟教研室

为促进我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由外国语学院科研副院长牵头,11位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加盟,成立了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虚拟教研室。

该虚拟教研室主要围绕如何充分发挥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优势,将智能化与数字化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深度融合,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弥补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短板,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质增效。

目前,该虚拟教研室已开展多期线上专题研讨活动,多位骨干教师师结合自身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分享,虚拟教研室全体成员围绕“基于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为进一步扎实推进“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和课堂教学的紧密融合,促进数字化智慧教学的持续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二)多方联动共同推动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实施

首先是外国语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对于本项目正常开展给予了政策支持与专项资金的辅助,为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是外研社对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如,为本项目团队进行“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使用培训,提供其他院校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可借鉴的参考方案,随时为项目团队成员解答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外研社为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项目管理井然有序

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制定了严谨的实施规划与技术路线,确保阶段性目标与最终目标能够有条不紊的达成。

三、工作成效

我校对外国语学院、机械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6个班级共333名学生展开了“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该项目已申请2022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有望在今年年底立项。接下来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大学英语数字化智能化教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际应用效果

极大减轻教师批阅英语作文的工作量,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由于学生的英语作文以在线打字输入的方式完成,教师的评阅也是在线进行。在教师批阅作文之前,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已经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细致的、多维度的初评,尤其是把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运用、语法句法问题以纠错的方式明确指了出来,因此,教师不用再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纠正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运用问题,而更多关注写作内容和结构。原来需要4-5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批改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极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给学生纠错这样低级的重复性劳动中。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课时短缺、缺乏第一手语料的不足。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受总课时被压缩的影响,教师留给大学英语写作的课时非常少,无法深入讲解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展开论证,如何使句子表达更高级等,学生动笔进行英语写作的机会也很有限,即使提交了写作任务,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批改,更不要说去进行点评,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始终无法提升。

运用“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在iWrite平台进行英语写作,既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也可以进行自主写作训练,大大提升了学生练笔的频度;原来需要在线下占用很多课时讲解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也可以挪到线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在线下把重点再强调一下;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运用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学生在线提交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自动生成了“教师讲义”、“典型性病句”、“点赞句”、“学生范文”等第一手语料,均可以下载,为教师线下进行英语写作的点评与总结,强调英语写作的各方面注意事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本年度共进行了2场有分量的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分别为2022“讲述中国”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共有22位学生斩获佳绩,充分证明了“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成效。部分学生的获奖证书如下:

(二)学生使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效果调查

本项目对学生使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开展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的班级共333人,调查内容包含10个题目,其中8道单选,1道多选,1道主观题。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从以上调查数据统计可知,95%以上的学生对运用iWrite英语写作与评阅系统展开大学英语写作智慧教学给与了正向的积极的肯定和认可,有较好的用户体验感和较高的获得感,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式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英语写作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工作经验

(一)在基于“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实施过程中,总结提炼出以下经验:

组建教研团队,利用虚拟教研室的开展助力智慧教学改革实践的实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充分将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与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避免各行其是。

健全英语写作评价体系,形成“机器评阅”、“教师评阅”、“同伴互评”全方位评价机制,避免主观臆断。

教师应花心思精心设计线下面授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心动”、“脑动”、“手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从“不想写”、“不愿写”到“我要写”。

教师应明确奖惩机制,对于认真完成英语写作任务、完成质量高的同学给与相应的奖励,对于敷衍对付、完成质量偏低的同学给与相应的处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自己负责。

教师应充分利用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大数据分析进行英语写作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反拨于英语写作教学,教研相长。

(二)反思与不足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尽管95%左右的学生对本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的效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认可,但仍有个别学生对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体验感欠佳,认为对自身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效果不大。导致这部分学生获得感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和该写作系统存在的不足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密切相关。在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还不够熟练,方法略显生硬,创新性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积极联系外研社工作人员,针对学生提出的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造升级,使该系统更优化,以更优质的体验效果助力大学英语写作数字化智慧教学的实施。

主动联系对本智慧教学效果不太满意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英语写作中面临的困境及不太满意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进一步熟悉iWrite英语写作教学与评阅系统的智能化功能,积极探索大学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让人来主宰技术,技术赋能教学,而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成为技术的附属品。

高校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范文 篇2

学院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一、建设背景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学校信息系统日渐庞大。从安全性上分析,学校业务应用和网络系统日益复杂,外部攻击、内部资源滥用、木马和病毒等不安全因素越来越显著,网络信息安全成为业务应用发展需要关注的核心和重点。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发改委、教育部、____省教育厅为推动教育行业快速发展,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高校的网络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校园网在一套整体防护体系的防护之下正常运行,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目标。

____学院有线、无线一张网总出口流量达到32。8G,校园网络规模庞大,需要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提高应对和防护能力。为此,____学院结合学校网络环境、安全基础与网络安全需求,以“体系化、实战化、常态化”为建设新理念,构建以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安全中心的学校信息安全新体系,结合业内安全发展新趋势新技术,安全编排与协同响应,形成了主动式、立体、多重纵深的下一代安全防御体系,实现安全预防、防御、监测、响应、处置的闭环流程。各网络安全设备之间各司其职,“团队协同”作战,最大化发挥各设备安全能力,形成全校网络安全一盘棋。

二、建设思路

____学院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一标准”整体思路,逐步推进全网“安全合规、安全审计、安全态势(监测)、安全运营、数据安全”五大关键能力的集中化建设。

(一)建设原则

采用分期投入、同步建设的方式,逐步完善各项功能和数据采集覆盖范围,并结合学校实际业务特点和需求,确定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将安全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从共性出发,对总体结构、功能设置、安全保障和实施步骤等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既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系统,又要满足有效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与共享,同时便于管理维护和今后的应用升级。

2、依法规范,保证质量原则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在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级保护2。0标准、教育行业相关安全规范要求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方案设计和实施推进,保证整个建设过程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家及教育行业政策要求。

3、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

在设计时,要求提供开放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的技术方案;系统的各种接口满足开放和标准化原则,首先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其次采用广为认可的行业标准。

4、可扩展和前瞻性原则

所有功能模块不但要满足当前需要,还应在扩充模块后满足可预见将来需求;保证建设完成后的系统在向新的技术升级时,能保护现有的投资。

5、可靠性与容错性原则

设计上充分考虑大量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数据信息资源的实时服务特点,要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

(二)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目标

建成与信息化发展相配套的统一、综合、高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政策手段和管理制度建设,提升数据安全意识和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积极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工作;提升网络安全威胁发现、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攻击溯源能力,打造一支各方面综合能力达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支持团队,有力支撑整个校园网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

(1)管理流程

形成一套综合多种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的流程。以安全体系技术平台为依托,将日常网络安全运维、安全预警应对操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重大活动安全保障等工作具体化为平台上的流程化操作。

(2)基础安全技术与管理体系

从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与数据安全几个维度完成体系化安全技术设计。同时完善网络安全的管理组织保障体系与管理制度。主要从组织建设、岗位设置、人才储备、宣传培训、重要信息数据的监管方面着手,结合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网络安全责任落实制度,建立网络安全组织协同机制,通过明确分工、协同配合、强化执行、确保网络安全要求的落地,共同推进安全能力建设。在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层面全面满足国家安全合规要求。

(3)纵深防御安全体系

按照“一个中心三重防护”的设计理念,针对全网边界、内部网络、终端服务器、对外门户网站,建立全网安全主动防御、持续监测系统,形成大纵深、立体化、可追溯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网络安全设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成熟技术,形成全面完整的防控预警态势。从可视可控的安全设计原则出发,全面提高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风险排查,以及网络安全事件溯源能力。

(4)常态化安全运营体系

通过建立安全运营中心,从暴露面监测、边界防御、威胁狩猎、应急响应、安全开发和运营管理五个核心攻防对抗域开展常态化、体系化、实战化安全运营管理,落实安全运营机制,打造集态势感知、通报预警、信息共享、指挥协调于一体的运营服务体系,有效落实“三化六防”新举措,持续度量和迭代优化应对威胁的安全防御能力及攻防实战能力,构建动态、主动、纵深、精准、整体联动、联防联控的综合安全防御能力,进一步夯实安全底座,持续构建网络安全防线。

2、架构设计

态势感知平台总体架构设计遵照“分层解耦、异构兼容”的原则,分为数据采集层、安全能力层和安全应用层三个层次,各层级以及模块之间的功能设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展性。数据采集层作为全链路平台的基础能力层,为安全组建层提供基础安全能力和数据来源。安全能力层包含安全数据治理和安全能力编排,安全数据治理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挖掘分析和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构建数据驱动业务体系。安全能力编排将安全数据中台能力服务化,形成安全服务目录,实现安全资源的灵活调度。安全应用层通过建设满足行业主管的各类业务应用,打造监督管理与运营中心,实现对云、网络、终端、数据、应用、边界的全方位防护。

3、安全数据流转设计

态势感知平台统一管理各类安全告警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和统一分析,同时提供对外数据访问接口与数据分析接口,整体设计架构如图一所示,学校安全体系建设规划如图二所示。

三、建设成效

(一)信息安全综合管理

建设知识库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系统、威胁感知系统、情报管理系统、追踪溯源系统、协同联动系统、应急处置系统、考核评价系统对接等核心业务功能,并预留与安全防护设备的联动接口。

(二)覆盖全网的安全数据采集

实现应用安全监测数据、资产脆弱性数据、流量检测数据、日志数据、等保管理数据融合接入;后续可逐步实现包括服务器终端防护数据、外部安全事件及情报及第三方威胁情报数据在内的多源数据采集。安全数据采集如图三所示。

(三)安全处置联动

释放安全工作人员海量处置告警压力,精准针对发现的中高级威胁攻击事件,下发对应的安全响应处置策略和任务,协同各安全产品(如WAF、流控、防火墙等)对于威胁事件进行终止、隔离、取证等安全手段,快速终止威胁的持续。安全处置联动如图四所示。

(四)安全威胁要素分析和异常行为快速发现

为安全管理员、安全决策人员提供简单、实用、高效的安全数据分析。异常行为快速发现如图五所示。

(五)集中提供统一安全服务、实施统一安全监管

按照标准化流程和程序,指挥调度安全防护力量,协调安全防护软硬件资源,针对网络攻击、非法行为、异常访问等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控制,动态降低安全风险隐患,持续提升整体防护能力。

四、建设经验

(一)组织领导、协同推动

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成立网络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与落实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网络安全工作,分管校领导每季度召集一次会议听取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汇报,部署检查具体工作。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形成部门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工作边界清晰、运行顺畅,实现全校网络安全管理提质增效。

(二)动态调整、协调各方

在动态调整层面加强安全服务能力,构建基础安全能力底座,支撑安全态势监测分析,实现智能安全运营,为全网安全保驾护航,确保在学校数据中心形成安全技术内控的“闭环”;另一方面,加强公安、网信等监管部门沟通,通过外部力量防范网络攻击,增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同时,积极吸纳安全可控、技术领先的国内优秀安全服务企业,共同参与校园网安全体系建设。

(三)安全可视、辅助决策

建立以大数据安全平台为核心的全网安全防护体系,平台引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关联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安全能力可视化,构建学校本地统一安全运营中心;具备大屏可视化功能,从宏观维度展示学校目前网络安全状态,解决传统安全体系不可视、看不懂等问题,实现网络安全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同时通过微观安全信息展示,提供安全威胁自动/手动联动体系、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攻击链可视等细化功能,为安全事件识别、处置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宏观、微观安全可视化功能,极大减少了学校管理人员分析安全设备工作内容,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校其他信息化安全工作中。

高校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范文 篇3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一、工作背景

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是驱动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给教育教学带了巨大变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能。人工智能时代加速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给教学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均产生了结构性变革。为适应时代需求,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必然进路与未来所指。

国家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决策部署中指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2021年3月的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布会上提到: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教育部《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二、工作举措

结合教育部启动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精神,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无疑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____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过政策保障、技术创新、组织培训、专项课题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作为____师范大学的特色和底色,领导高度重视____省特色骨干学科“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并强调要不断强化和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____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标准,拔高标杆,要用前瞻眼光去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推进学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了扎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建设,夯实教师教育特色发展,领导先后多次到相关实验室指导工作,如图1、2所示。

(二)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增强人类智能的技术,将作为变革教育的强大催化剂。人工智能技术所提供的潜力和魅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以新的要求和标准胜任时代需求,通过人机协同促进共同发展。

1、元宇宙赋能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的技术架构

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教学模式的变化,基于泛在智能、高沉浸度、强交互性的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大规模协同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从个体学习走向大规模学习,而是技术支持下的大规模集体探究活动,可实现元宇宙的算力支持下的大规模集体创作、实时动态跟踪社会认知网络的发展、大规模的真实参与建构集体智慧、区块链提供大规模协同的安全保障。

大规模协同学习系统框架的构建在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的系统框架内,学习元宇宙对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的支持可依照个体与群体,直实与虚拟四个维度进行划分,两两之间又蕴含着元宇宙不同技术所带来的独特优势。总的来说,学习元宇宙支持的大规模超域协同学习,可以被看作是相关高新技术的综合体,其运用包括人工智能、智能通信、扩展现实等技术的支撑,具体架构如图3所示。

2、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效能增值评价

增值性评价成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有效方式,为教师效能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既可以引导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又可以为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指出改进方向,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基于此,学部构建教师效能增值测评系统,如图4所示。通过物联感知、平台采集、图像识别、视频录制等技术,可以采集教师在各时空数据,如在教学、教学研修等过程相关数据,构建增值评价数据库。借助增值模型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处理量化与质性数据,桥接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多维数据,对教师效能增值情况的动态关注与监测。目前数据库和查询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数据的同级横向、纵向比较,以及持续跟踪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变化等多种查询分析功能,并自动生成图表直观呈现,教师可以随时登录平台查询调取自身发展数据。针对增值分系结果,实现分层分类分科解读报告,数据分析细化到人,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数据,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教师效能增值测评产品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辅助教师能力水平提升的系统产品。该产品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借助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诊断并形成测评报告,可帮助教师精准地获取自身专业发展能力特质,分析能力发展动态,突破能力发展局限。其中,数据挖掘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识别技术和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将录播形成的音视频文件转化为结构化的教学行为大数据;测评诊断是借助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分析诊断并形成测评报告;个性化推送是针对每一次测评的课堂教学能力表现生成定制化测评报告,系统化、结构化地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建议。实施框架如图5所示。

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效能增值测评可实现集“学—测—评—管”于一体,在标准化课室环境内布设定制化音视频终端设备,对课堂教学过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为AI分析提供数据资源支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打造学生输出型课堂为理念,关注教师能力水平增值的数字化测评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深度挖掘生成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结果。测评教师能力水平增值,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知了解全校教师水平,了解自身专业发展水平进步程度及自身在同伴中所处位置,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决策;系统标记观察点,依据AI分析课堂行为,生成增值评价分析报告;存储教师课堂教学数据,呈现教师能力发展全过程记录,专家听评课指导意见。

在教师效能增值评价数据报告中呈现有大量的图表,为了帮助教师准确解读这些图表,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密码,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调整工作策略,引导教师树立大数据理念。通过邀请专家组织培训,自教师效能增值评价工作启动以来,组织集中培训3次,培训人员800多人次。专门就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报告数据解读与结果运用进行培训,如图6所示。

三、工作成效

为了实现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夯实职前教师素养,在环境建设和管理服务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环境建设上达到了构建育人新生态,管理服务上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分层培养。

(一)优化教研环境,构建育人新生态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提升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上,可优化教研环境,构建育人新生态,其中,建成媒体技术类、模拟教学类、学科教学类、教育资源开发类、创新教育类大类26个创新实验室。面向教师开放,培养教师高阶思维,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先进的教研环境如图7所示。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构建分层培养新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构成要素为“三要素说”,即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随着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构成要素扩充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技术的“四要素说”,其中学生包括智能学伴,教师包含智能教师,技术不单单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黑板、粉笔等,还包括计算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学将从传统单一、被动的形式转变为多样、个性化的形式,这样的变化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变化内涵,才能精准引导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推动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的发展能力,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开放实验室行动,并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行动。针对职前教师,入学后主要围绕提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能力等方向展开培养。

(三)成果丰硕,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团队成员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化等主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3项;省级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为省内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建议,从而更好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如图9所示。

四、工作经验

(一)工作特色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人工智能环境下,需要对教师、学校和社会进行统筹协调。教师需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教师角色;学校需拓展办学空间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社会需优化教育治理,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资源配置的精准化。

聚焦智能素养,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教师要有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走向智能素养的新型技术素养观。真正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教学,尚需着力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从资源、平台、组织三方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首先,聚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素养精品慕课资源、体系化碎片知识,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其次,打造教师智能发展平台,进行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最后,确立集了解教师、帮助教师和成就教师为一体的目标,打造基于数据的新型协作化教研团队。

重塑教师角色,促进教学模式转变。智能时代是人机协同的时代,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人机协同下的教学模式包括“双师模式”和“三师课堂融合的教学模式”。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等在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协作的精准教学成为可能。精准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行为特征来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一种高效的人机协同教学。

注重增值评价,促进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整合多种评价方法,提升纵横结合的评价素养,践行立体评价,促使纵向拉长,实施增值评价,注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水平,构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常态化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增值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在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任何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充分利用技术赋能的显著优势,利用教师效能增值评价的结果,实现及时反馈,同时为教师提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信息,从而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依据,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二)下一步改进举措

为了使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化发展,在后续的工作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导向、前沿技术发展及产品应用转化落地,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依托增值评价机制提高资源监管效率,构建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于一体的循环式发展模式,推动我国教师教育资源的智能升级,满足智能时代教育的教师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打造良好生态圈。

基于前期工作,进一步组建国内一流的智能教师教育高端智库,制定智能教师教育规划与战略;在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基于海量数据,实现增值评价结果运用与教师专业发展融合,开展教师效能增值评价,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储备优质的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库和丰富的智慧课程;通过课题研究引领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智能教师教育人才队伍。

高校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范文 篇4

构建教育元宇宙“灵境河开”,引领___大学数字化转型

一、工作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随着5G、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对于省域____大学来说,利用5G技术搭建教育新基建,以及探索元宇宙重构教学新生态,成为我们解决传统在线教育沉浸感不足、交互体验感不强、远程实训效果不佳与校园文化建设难的有效契机。

2022年3月,本案例成功入选____省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该案例评选是____省发改委贯彻省委“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点工程。全省共有109个项目入选,在智慧教育领域,仅有7所高校获此殊荣。

二、工作举措

(一)聚焦在线教育痛点,做好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

________大学(以下简称“河开”)的教学模式以大规模在线教育为主,在教学上存在着资源形式单一、学生沉浸感不强、远程实训欠缺、大思政难以实现等痛点。河开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一网一库一平台”顶层设计,聚焦教育元宇宙“灵境河开”建设,构建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为核心,以数智治理为手段,以安全可信、可靠运维为保障,以虚拟校园、虚拟教研、虚拟实训、虚拟教师为应用场景的物理校园数字化映像网络环境。

(二)重塑____大学体系,确立云网端一体技术路线

________大学实施“省-市-县”三级体系办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教育基础设施难共享、线上实训教学难实施、远程VR难落地、跨区域教学难协同等多项难题。对此我们把握5G云化虚拟现实加速AR/VR终端普及的新方向,准确找到“云”“边”融合点,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调整成为“云网数端”一体化的新一代智能型技术架构。通过MEC边缘云、校园私有云、校外公有云多云协同,灵活分配算力,简化网络结构,降低建设成本,高性价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一点部署,全域覆盖。

(三)开发“灵境河开”场景,践行新理念引领行动策略

“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把创新摆在河开数字化转型的起点,主动对接我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在省内高校率先开展5G+教育元宇宙创新应用,建成“5G+云VR+虚实融合”的网络学习空间“灵境河开”。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建立数字身份,对教学设备进行虚拟仿真,引入虚拟数字人教师,建设虚拟化实训基地。在创新理念引领下,虚拟校园数字迎新、虚拟交互教研室、远程异地协同实训、云上毕业典礼、开学第一课等突出河开特色的应用场景在教育元宇宙里得到逐一落地。

三、工作成效

(一)5G赋能,云网融合,建立“全省一张网”

适应________大学“省-市-县”三级体系教学向大规模在线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按照“全省一张网”整体思路,依托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打造一张覆盖全省、人物融合(2B/2C融合组网)的5G创新实验网,与校园有线、无线网络统一规划,多网融合,实现校园网广域接入和全省多校联动。

1、全省____大学体系驶入5G快车道

________大学的办学模式、办学类型、办学体系相对普通高校要复杂得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行。学校承担全省开放教育21。6万余人教学,承办省委组织部干部网络学院(覆盖全省18个地市(含济源示范区)、254家单位,年均培训50余万人次)。2013年挂牌“____社区教育学院”,开展面向全省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

河开建设5G创新实验网充分结合了____大学、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强体系化的特殊形态,承上启下,发挥省级引领作用。实现对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体系进行数字化赋能,优化全省终身教育信息化框架和布局,带领下级体系机构共同实现数字化转型。

2、提供教育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新思路

首先,通过5G+云化虚拟现实技术,把GPU算力放在MEC边缘云,使用5G推流,依托高速连接的5G虚拟专网,可以节省30%的GPU资源,显著降低硬件投资成本,实现了体系内教育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其次,打包了“平台+终端+网络”5G在线教育解决方案,建立了全省虚拟现实教学标准,很多问题不需要分部自己解决,线上实训教学难实施、VR难落地得到有效解决。我校以本案例为主体申报了工信部主办的“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获得____区域赛二等奖,排名第16名。教育领域仅有____警察学院、我校、____大学入围,分获一二三等奖。

(二)虚实相融,时空再构,建立教育元宇宙

依托现有大规模在线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线上教学平台群、线下学习空间、教学资源库,基于元宇宙对学校现行在线教育模式进行时空再构。构建5G+元宇宙的全息生态学习空间,包括元宇宙数字校园、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共享平台、5G+微播教室。通过数字孪生,将真实的校园和教学活动转换为三维虚拟空间及元宇宙教学场景。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为产学研用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与运营商及国内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合作,打造“5G+在线教育元宇宙”一体化解决方案。

1、虚拟校园重塑教学环境

网络云空间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载体,而“灵境河开”迈出了省内高校在教育元宇宙落地的第一步。2023年春,我校把数字迎新拓展到虚拟校园,基于三维建模、Unreal实时交互引擎等数字技术,通过艺术化手段对龙子湖校区迎新场景进行生动复刻,书记和校长的“开学第一课”纳入元宇宙同步直播。实现了全省师生校友通过“灵境河开”进行深度参观和交流互动,打造了一个内容丰富、寓教于乐、丰富校园学习生活,又能够寄托校友情感的元宇宙空间。

2、虚拟教师重现双师协同

河开全省每年春秋两个学期选课人数均在20万人以上,日常教学中存在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工作。学校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与“人工智能产业国家队”科大讯飞合作,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将虚拟教师引入教育教学。《数据结构》虚拟教师“河开开”已经服务了2021年秋季学期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91人和2022年春季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64人。在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云平台管理》中,“河开开”开始为教师主要业务的完成提供重要的辅助。在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中,智能机器人与人工客服在同一窗口的无缝接续,2022年截至11月30日共接待处理全省学生远程咨询问题2196人次。

3、虚拟教研重申教学研训

学校于2021年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我校成立了服务全省开大体系教师的“智慧教育虚拟教研室”。在网络教研空间基础上,学校紧贴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相关要求,精心打造虚拟教研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真实还原会议室、报告厅、阶梯教室等经典场景,满足全省各种规模的教研、学术探讨会议需求。突破了传统教研难组织、参与度低、偏离真实课堂等问题,有效降低研训成本。受训教师能随时随地加入研训场景或任务,在逼真的研修情境中直面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真正使教学研训成为常态化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虚拟实训重建教学设计

传统线上教学缺乏技能培养环境,复杂设备拆装需要学习小组协同操作完成,省校教师远程辅导各个实验小组往往力不从心。例如,机电学院王登峰老师的新能源汽车拆装实训,操作复杂需要3到4人协同配合,老师要远程指导多个学习小组,原有4G及无线Wifi均为区域性覆盖技术,无法满足跨区域教学远程、高速、稳定地传输需求。灵境河开的虚拟实训,通过5G+元宇宙赋能,让远端学习的距离感降到最低,实现身临其境的良好学习体验。学生在洛阳和南阳,王老师在____,在三维“沉浸式”虚拟空间,实现了远程多人异地协同做实训。

四、工作经验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打造一个复杂的产学研用生态系统。对此,________大学本着“多元协同、联合创新”的原则,通过共建、共享、共研形式调动各方生态力量。

一是营造多元生态。联合省内数十家高职院校和生态企业发起“____省人工智能职教集团”,建立成员多元、组织灵活的“互益生态圈”。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元宇宙实验室,签订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紧紧贴合人才培养,以项目形式“以点带面”,以问题为导向,共同研发孵化落地适配在线教育核心应用场景的数字化产品,以此加深行业理解,增加成果沉淀。

三是强化科创引领。依托____省远程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协同创新,调动数字化和教育领域专家力量,在学术研究、政策解读、方案评点、经验总结等不同维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和循环发展。

高校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范文 篇5

智慧校园可信化建设与应用探索

一。工作背景

密码技术作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在保障信息系统整体安全、支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身份识别、安全隔离、信息加密、完整性保护和抗抵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密码法》、《电子签名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体现出对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育行业密码应用与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安全可信的智慧校园。

________大学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密码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在应用层打造新安全核心,开展可信化建设,实现了教育信息系统的身份真实性、数据机密性、信息完整性、网上操作行为的不可抵赖性。

学校运用多因子认证发挥手机作为授信载体的作用,克服了传统密钥携带不便的问题,提升了授信安全和便捷;对关键流程进行SDK封装,实现了签名验签工作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方便应用程序改造,并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学校积极开展密码应用探索和尝试,在电子公文处理、远程档案服务、电子证明、财务在线审批、跨校选课方面等方面实现了系统可信化改造和密码基础设施复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校园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二。工作举措

1、明确可信需求,开展顶层设计,完善体系架构

学校原有智慧校园架构缺少密码安全保护措施,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依托网上开展,越来越多的数据纳入系统进行管理,利用技术手段防范数据伪造、窃听、篡改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指引,结合可信建设实际需要,分析关键应用和薄弱环节,按照“应用引领、合理投入”的原则运用密码技术对智慧校园架构进行可信应用体系改造和建设。

可信应用体系采用三层设计模式。设施层包括专用硬件,分别是:协同签名服务器、PDF签章服务器、可信单证服务器、服务器密码机。中间件层包括为业务系统提供服务支持的中间件系统,分别是签名中间件和验证中间件。应用层则包括移动密码操作终端(i轻工大APP)、通用应用模块、通用自助设施和各类应用功能。

2、解决关键难题,打造移动可信平台,夯实可信应用体系

密码技术作为新的安全关键要素,在开展智慧校园可信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题有:(1)已有统一身份认证与密码应用系统中的用户身份融合的难题;(2)已有应用系统已经建成,密码技术的应用需要原系统应用厂家充分配合,甚至改动源码;(3)新的密码技术必然造成原有业务操作规程的改变,师生和操作人员存在重新适应的问题。

为此,学校改进认证技术、开发移动签名验签终端、封装公共业务逻辑API,有效的解决了密码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问题。

1采取多因子认证技术,确保身份可信

教师、学生开通智慧校园统一身份认证账号时调用公安部人证验证接口,进行实人认证,确保账号与真人对照。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支持二维码、短信动态码登录,移动端增加人脸识别和指纹登录。师生在移动端完成手机登录后,使用APP扫描即可登录学校所有信息系统。

这些认证方式的引入,克服了文本口令账号泄露、弱密码的问题,保证了用户身份的真实有效,是可信应用最关键的一步。

(2)采取手机二次认证策略和移动端统一签批,确保签审操作安全可信

在用户进行关键操作和线上签批时,后台自动唤醒i轻工大APP,引导用户在自己的手机上完成确认或签名签批。

业务系统操作和审批人手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因账号泄露而被他人恶意伪造业务操作的可能,确认和签批数据经密码技术签名加密后,无法修改和篡改。这些措施使得网上审批操作既不可以否认、也不可以伪造,与线下审批具有同样效果和同等效力。

(3)建设扫码验证和原文验证平台,电子文件可信可查

开发建设电子签章验证网站,用户可上传电子文件查验签章信息和内容是否被修改。学校统一电子文件、证照模板,提供验证二维码,只需使用学校APP扫描电子文件上的二维码就能检查打印出来的文件内容、签章是否和原版文件一致。

这些措施使得经数字签名、签章电子文件能够被有效方便的查验和核实,为无纸化办公的深入应用、电子文件的直接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安全基础。

3、统一基础设施,规范应用标准,实现密码应用集约建设

学校完善信息系统集成标准规范,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编码和业务数据共享等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密码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和利用。

学校各类电子印章参照实体印章管理进行统一制章和登记备案,信息化管理中心归口负责电子印章信息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工作。

明确规定各类应用基础设施应通过将密码应用基础设施的功能封装成API、SDK,发布成为技术标准,将学校各类应用系统的签章、签名和验签过程调用统一到同一套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中,实现了密码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和密码服务的统一安全。

在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设、功能改进过程中,加强密码技术应用引导,各业务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该使用密码技术就使用密码技术,不降低安全可信标准进行建设。

三。工作成效

1、初步建成可信体系,全面开展可信应用

自2019年以来,学校通过连续三年的建设,初步完成了智慧校园可信体系雏形的建设,在统一身份认证、OA、档案、财务、教务、学工等业务领域全面开展的可信应用。

各类用户信息经公安部接口认证后保证与实人一一对应,通过多因子认证、手机认证确保每次关键操作都由用户本人授权进行;

学校公文全程使用OA系统在线办理,文件拟稿、会签完毕之后加盖电子印章固化、分发;数字档案系统通过数据中台自动归档公文以及教务、科研、资产等重要业务系统的业务数据,实现归档管理的无纸化和网络化。

学校财务与密码服务平台对接,对审批意见和凭证影像进行电子签名和加密。审批后报账凭证通过自助机投递至财务处核验报账,实现了审批流和凭证物流的自动化;

开展“轻大链”建设,保障了学生学籍、成绩信息可信有效,实现了学籍证明、成绩证明、请假证明、离返校证明等证明材料的线上办理、电子分发和自助打印,并与学信网打通认证,实现学籍证明和成绩证明的学信网联网验证,方便学生实习和留学申请。

在一网通办系统、电子凭证系统、自助打印系统、APP客户端、微信客户端实现可信集成,有力支撑学生工作中困难生量化认定、勤工助学申报、临时困补申请、学费减免申请、单项奖学金、荣誉认定等业务的全程在线办理、在线办结。

2、线上业务安全可靠,管理服务高效便捷

可信体系的建设,保障了学校网上系统、电子文件和数据的可信性,使学校和师生用户能更加放心的开展无纸化办公和服务,使学校行政管理和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以2022年的数据来看,在统一身份认证方面,人脸认证登录53875次、短信验证登录24145次;签名签章方面完成文件签章322份,档案证明签章4952份,返校复课证明签章83685次,学籍成绩自助打印6709份,报销签审2201次;区块链在学籍管理应用方面,上链学生数据88838条,上链成绩数据6059068条。

3、多领域开展可信实践,创新成绩突出,示范效应显著

三年来,在学校可信应用的架构基础上,多个业务领域的可信创新实践均取得了突出成绩,示范效应显著。

(1)支撑学校数字档案工作获批国家级示范数字档案室

2020年,学校电子档案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档案馆的验收,获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这是学校成功获批全国高校首家、____省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数字档案室是信息化条件下,承载机关档案工作的主要体现形式,代表了机关档案工作未来发展方向,而实现以密码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数字签章是建设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的必备条件,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支撑学校教学管理和课程共享工作实践获得____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1年,学校开展了教务系统“轻大链”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学校学生学籍和成绩信息的可认证可追溯。并在此基础上,参与了由____大学牵头的____省本科教育区块链联盟和“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与治理创新实践”项目实践,开展____省高校间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机制的实践探索工作。2022年实现学校学生对____大学、____学院和________学院三所高校提供的82门课程的选课和学分互认,参与的项目获____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3)支撑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入选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

学校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平台,资助业务数据导入数据中台,与平台内教务、学习平台、图书馆、一卡通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横向关联,用户身份信息的准确和可信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助部门运用关联数据,制定精准认定依据、细化工作程序、建立比对机制,精准识别受助学生,摸准底数、精准施策,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智慧资助”,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隐形资助”。

2022年,学校资助工作“以信息技术融合、强化资助服务实效”做法入选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汇编。

四。工作经验

1、领导的高度重视、体制机制的全面保障,是顺利实施的基础

智慧校园密码应用和架构的可信化改进,涉及系统和技术厂家多,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也多,较一般项目难度更大。________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学校在组织、经费和政策方面予以保障。

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协调、调度全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设立年度性信息化专项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对各种信息化项目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确保学校信息化规划能在每个信息化项目中得以贯彻实施;每季度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确保信息化阶段任务顺利完成。

2、有计划的分步实施、注重阶段的实际效果,是项目持续推进的关键

信息化部门充分认识密码应用和智慧校园可信化改造的重要性,通过校内外调研、项目论证,获得学校重视和各部门支持。同时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分阶段持续开展建设,确保每个阶段产生实际应用效果。

2019下半年,开始进行密码应用和智慧校园可信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并在接下来近三年的时间里,在不同应用项目中分模块开展建设:(1)在OA升级项目中完成电子印章公共模块建设;(2)在财务系统升级中完成在线签批公共模块的建设;(3)在一网通办建设中完成电子凭证自动生成、打印、验证公共模块的建设;(4)开展基于学籍和成绩管理的“轻大链”建设;(5)在线上报到升级中完成统一身份实人认证。

通过每个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建设项目,最终完成初步改造任务,使学校密码应用架构初具雏形,并确保了密码应用基础设施与学校应用系统的紧密结合。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学校密码应用架构虽然初具雏形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应用效果,但是存在密码应用自服务体系缺失、密钥管理不规范、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对标密码管理标准开展密码应用评价,进一步改进学校密码应用体系,实现更加可信、安全的智慧校园应用环境,为各类应用系统信息安全和学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

高校数字化改革典型案例范文 篇6

盘活“散数据”,实时汇全集,____学院的校园数据治理之道

一、工作背景

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二十大提出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在教育行业的映射和要求。2021年10月19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8月4日,____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全省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深刻认识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迫切需要,坚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战略之举”。从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行业进一步融合,是一项必须干且必须干好的抓手工作。

高质量的校园数据治理,是高质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20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生产要素。校园数据也就成为了“校园生产活动”——教育的生产要素,只有用好校园数据,才能最大化的提升教育生产力,否则教育数字化转型就将成为空谈。因此,开展高质量的校园数据治理,实现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环节的全面治理,建设形成高水平的校园数据中心,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

____学院的校园数据治理,面临诸多难题挑战。数据孤岛问题,是数据治理工作的普遍性问题。除了普遍性问题,学校数据治理工作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过多年、多批次的信息化建设,业务系统较杂,技术路线多样,部分遗留系统已经无法找到技术支持力量,导致部分数据成为了无人能懂的“黑数据”;其二,近两年来,完成了5G校园和无线校园建设,开展了智慧校园微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优化和增加一站式服务大厅流程和服务,导致对于数据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在上述背景下,学校启动了校园数据治理工程。项目着重解决了“黑数据”难题和时效性要求,建成了具有“全域覆盖、全集抽取、全程管理、开放服务、隐私计算”五大特征的高水平校园数据治理示范效果。

二、工作举措

(1)高位协调、协同推动,创新建立“两委一官一部”架构和机制

校园数据治理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架构和工作机制进行保障。

学校建立了“两委一官一部”的数据治理工作体系,即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首席信息官、大数据应用部,并正式行文面向全校进行发布和宣贯,包括《关于成立____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的通知》(__理工字〔2020〕106号)、《关于成立____学院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的通知》(__理工字〔2020〕108号)、《关于调整____学院首席信息官的通知》(__理工字〔2022〕25号)等。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为全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归口管理部门,在其下设置大数据应用部,职责包括:1)负责制定校级数据标准与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2)负责校级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及管理,规划数据库结构和内容,整合异构数据源,对外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和数据服务;3)负责对全校范围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各类数据对应的生产部门;4)负责维护数据中心,设置相关角色的维护权限,设置数据同步策略、执行数据同步;5)负责维护数据安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6)负责向各部门管理员提供咨询、支持和培训。

(2)制度引领、标准先行,编制形成校园数据治理标准规范体系

为了规范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并约定数据治理的“共同语言”,学校相继出台了《____学院信息化项目归口建设管理办法》(__理工字〔2020〕113号)、《____学院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流程管理办法》(__理工字〔2020〕112号)、《____学院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__理工字〔2022〕26号)、《____学院校园网络管理办法》(__理工字〔2022〕138号)等制度,以及《____学院校务信息数据管理办法》(__理工字〔2022〕28号),《____学院信息标准规范管理办法》(__理工字〔2022〕139号)等规范和模型。

(3)把握关键,突破难点,解决数据实时获取和黑数据解读问题

以数据变化捕获的旁路技术,实现了异构数据源的全域、全集、实时获取能力。打破校园数据治理领域传统的数据互联互通模型,摒弃传统的系统+接口机制,采用旁路全域实时数据采集模式,解决了厂商不配合的数据无法拿到的问题,更是将数据更新频率从常规数据库抽取技术的分钟级提升到亚秒级。

综合利用数据模型经验库、数据专家人工解析、模拟系统操作比对等多种方法,实现了“黑数据”的“透明化”解读。结合项目建设团队在校园数据治理领域的丰富经验,实现了大部分无人支持的业务系统的模型解读。对于剩余部分难题,由大数据应用部牵头建设团队和业务部门,共同组建了数据解读专家组,采用专家研讨的方法对系统、数据表、字段进行解读。对于少量数据表和字段名无法识别以及数据关联性难点,通过在业务系统上模拟开展业务,观察分析数据变化的方法,进行攻坚解读。

最终,建立了具有“全域覆盖、全集抽取、全程管理、开放服务、隐私计算”五大特征的数据治理体系。1)全域覆盖:实现了校园数据全域范围的覆盖,实现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综合治理,实现了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2)全集抽取:采用1:1全集抽取方式,完整实现了多厂商、多技术路线条件下的全集异构实时抽取能力。3)全程管理: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和数据血缘的概念,完整覆盖数据的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环节,保障了数据信息在空间、时间、逻辑上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实现了基于数据质量报告智能分析的数据质量闭环提升机制。4)开放服务:针对校园数据模型不变而查询需求和接口使用多变的情况,设计了基于面向模型编程思想的数据服务接口开发架构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架构,从而使得数据接口开发和数据展示界面可以直接基于校园数据元模型进行编程,实现了接口和界面与数据内容的解耦,实现了通过可视化勾选配置的方式即可开发数据服务接口和数据展示界面的能力。5)隐私计算:针对财务、薪酬等敏感数据,建立了基于隐私计算的访问机制,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确保了关键数据的安全。

(4)规范过程,保障有力,技术重要而方法论和实施过程更重要

基于标准化的实施方法论,分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建立关键工作的十个质量把控切面,确保校园治理实施质量。十个质量把控切面包括:数据调研、数据标准设计、全域数据采集、数据剖析与识别、数据质量分析、数据清洗转换、校园标准模型库建设、数据服务开放、系统集成、平台运维十项工作。

数据治理工程建设难度大、周期长,建设与管理涉及到各二级学院、机关各部门,应用上牵涉到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工作各个领域,建设内容包括了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以及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等多各方面,任何一个阶段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后续建设的连续性及最终目标的实现。学校以“两委一官一部”数据治理工作体系为牵引和支撑,在具体工作中创新了二级学院和部门的数据治理任务书机制,并将任务书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和责任人的个人年度考核,有力的保障了数据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工作成效

(1)项目建设效果示意

截取项目的部分典型功能界面介绍如下。

1)元模型管理

实现对校园数据治理元模型数据的管理功能,包括元数据的自动发现、维护检索、血缘分析等,并支持元数据多版本的管理。

2)数据集成治理

允许在线配置数据采集和清洗规则,支持对数据采集、清洗任务的创建与管理,实现了实时检测数据治理任务运行状态和运行日志的查看能力。

3)数据大屏展示

数据大屏为校领导、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业务部门等不同角色提供了全景化、一站式的总览监控界面,协助各种角色全面快速了解全校数据资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4)数据血缘分析

采用图形方式展示了以某个元数据为终止节点,其前与其有关系的所有元数据,反应数据的来源与加工过程。支持字段级的血缘分析,清晰的了解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5)数据质量智能分析报告

通过约定质检规则和检测范围,形成数据质量质检方案。系统暂定执行质检方案,智能的生成数据质量报告。

6)数据服务开放中心

数据服务开放中心面向学校的数据服务管理者、数据开发者、学校教师/学生/厂商等三大类角色,提供可视化的简化开发能力,通过拖拽即可完成数据服务接口的开发、编辑、开放过程,实现“人人都是开发者、人人都是使用者”的局面,引导形成全校丰富的数据服务接口和数据微应用生态。

(2)项目用户应用情况

基于校园数据治理成果,面向师生开放的数据服务接口和数据微应用受到了广泛欢迎。以2022年11月份为例,使用次数最多的数据服务TOP5为:1)学生选课服务,调用233607次;2)图书馆借书服务,调用164612次;3)校历服务,调用135046次;4)教师排课服务,调用25582次;5)一卡通消费及余额查询服务,调用24964次。

(3)项目数据规模情况

项目接入的典型业务系统包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馆藏图书检索系统、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财务系统等。

项目累计汇聚7068张数据库表,总计476916979条数据。

四、工作经验

校园数据治理工程,是一项“挖煤”的工作,不容易干,不好出彩。我校的校园数据治理工程,建成了具有“全域覆盖、全集抽取、全程管理、开放服务、隐私计算”五大特征的高水平校园数据治理示范效果,为后续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有三点经验可供兄弟院校参考:其一,是要建立高位协调、协同推动强有力的领导架构和工作机制进行保障;其二,是要紧盯和突破难点与痛点,着重解决“黑数据”难题和时效性要求,并建设完善的数据治理技术工具体系破解数据孤岛问题;其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技术重要而方法论和实施过程更重要,要在关键的质量把控切面上严格进行把关,确保校园治理实施质量。

下一步,我校将以______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理论、业务和技术学习,以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师生教学科研需求及校园生活服务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校园数据治理水平,并以____学院数字化转型为画布,绘制出数字赋能发展的更加美丽的宏伟画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