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工作报告内容页

语文观课报告

2023-05-08 21:01:55 工作报告 打开翻译

语文观课报告 篇一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情重义、 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生命大限将至时的心路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切缅怀到安葬 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凭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游走。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之所以这么 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 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紧扣题目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中学生感受到了战象在战 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它们哪里是 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起敬。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这样 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 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走进了“段落”的丛林——披挂象鞍,快速阅读,感受战象的所作所为;然后又走进“句子”的丛林 —— 找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画体味交流。此时,学生已经走进了语文的丛林中去感受体味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但这还不够,老师又继续引领学生在 密林中探幽寻踪,那就是抓词语——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战象嘎羧动作、神情的关键词语来交流体会,摩挲、泪光闪 闪、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别重逢。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也没有为常人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它们的行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抓 住这些举止神情就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于是,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语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凭吊战场部分,刘 老师同样引导学生由段到句到字词,抓住“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体会嘎羧对战友的无限缅怀,对过去惊天地、泣鬼神战斗场面的无比留恋。可以 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 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一直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 写结合——卧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些什么?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说些什么?从两个内容中 任选其一写话。可以说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这位“战斗英雄”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老师用一种语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倾吐心声、抒发情怀 的机会。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 文的美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是“无痕”,我还想说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最后,由衷地感谢这次研修以及为我们讲课的这些优秀教师,为我们奉上这样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优质课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带给 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打磨和历练,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种拥有叫付出,有一种付出叫幸 福。就让我们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继续执着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大道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

语文观课报告 篇二

我们这次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种诵读形式落实学习目标。围绕这一问题,我们确立的观察维度是:诵读以及多种朗读形式在课堂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点:朗读形式、诵读有效性、诵读目的、有无教师指导、诵读时间、参与人次、诵读效果。为了更好的观课,针对学习活动设计和本次观测点,我们做了以下具体分工:

刘爱华、韩振振、刘存岩:诵读形式与诵读目的

刘力、张秀丽:诵读的有效性

王金娜、李伟、凌丽:有无教师指导和诵读时间

刘健、沙伟伟:诵读人次和诵读效果

二、观察结果分析:

总体评价:

整堂课学生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习惯,又利用诵读完成对内容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一致认为这堂课很好的落实了我们本次的任务: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种诵读形式落实学习目标。

1、关于诵读形式与诵读目的。

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什么样的语气读?读的重点落在哪儿?本课中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本课中共计有19次读,最后在老师动情动色范读的引导下,一名在诵读层次不断深化的同时,与文本对话的情感不断升华,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也达到了本堂课的高潮。

学生在本真体验环节采用了自由读和个别读以及互读三种形式,既指导了学生正音,又让学生把握了节奏、同时引领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内容。在角色体验和情感体验环节,重点采用了个别读和组内互读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了诗歌内容所包含的意象,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感悟到意境。可以说每一次阅读都有收获,每一次收获都更深一层,达到了诵读的目的。

2、关于诵读的有效性。

在整个的活动环节,学生的诵读,层层推进,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学生通过诵读,读出了更多的情感,比如:自豪、对自然的热爱、骄傲、激情等。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诵读中说出自己体会,效果极佳。

3、关于教师指导和诵读时间。

在五个教学环节当中,老师一直跟踪指导,细致恰当,逐步深入,让学生的诵读层次不断提升。关于诵读时间,因为诗歌比较短小,感情朗读一遍只需30秒左右,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虽然诵读的时间不算太长,但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体味时间,便于学生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进行。在情境体验和融彻体验环节因为学生已经渐入佳境,表现欲强烈,因此诵读和品读时间略长,。整个诵读占了15分钟,也就是说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在诵读中完成的。

4、诵读人次和诵读效果

本课的触发点在于情感,文中的爱国情感学生一望而知,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这种深沉的爱国情——这种爱国情的落脚点和抓手就是文本,就是文中的词句段,而读是一种很好的解读方式。本堂课把读作为唤醒学生情感触发的点,可以说是抓住了唤醒学生情感的牛鼻子,本课中有多种形式的读:有齐读,个人读,跳读,速读,默读,指名读,范读。其中齐读5次 ,范读3次,速读1次,默读1次,指名读3次,个人读6次,在读中不是在一个层面滑行,而是有梯度,有层次,情感推动的层次在不断深化。

每次朗读,都有2个以上的同学读,一次比一次都有提高。

以上的数据说明我们这堂课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