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实用文档工作报告内容页

2023故乡观课报告

2023-04-23 10:53:20 工作报告 打开翻译

2023故乡观课报告 篇1

语文高研班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选一位老师,上同一篇课文,即鲁迅的《故乡》。

接到这个教学任务的时候,我的心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鲁迅的《故乡》是初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因而在高中课堂上,对文本本身的解读空间未免过窄;喜的是,这次活动是三个学段同时展开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小学是节选了《少年闰土》这一部分),三节课放在一天进行,这是十分有趣的听课/教学体验;更何况,自己还是兼有两种身份的参与者呢?

得知我的课排在当天的第三节,我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问题,《故乡》,我们还可以怎么读?潜意识里,我把小学、初中的两节课,当作自己备课的“前文本”,希望能在两位老师授课的基础上,体现高中学段的一些特点。因为没有初中的教学经验(只实习时候的两个月),所以我先把“还可以怎么读”的问题抛给我的学生,问问他们,初中都学了些什么?高中面对鲁迅,面对《故乡》,还想有怎样的解读?出自 wwW.zuoWEnBA.nEt

学生的答案/问题,出乎意料地精彩。

有人戏谑地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想知道课文里的鲁迅能不能更“平易近人”一点。

有人尖锐地说:“更全面了解鲁迅其人,不想仅止于那么阶级的他 。”“那么阶级”这个定语,用得多好!也说到了作为教师的我的内心里。

还有人更理性地指出:“我们读过的鲁迅文章主题大都是批判封建传统思想,那我们有没有可能是先入为主,这篇文章有没有可能还有别的主题。”两个“有没有可能”,体现了学生缜密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

还有人针对鲁迅的惯常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作出了精彩的总结,讲到了自己的阅读期待。

一半以上同学的问题,都集中在:

《故乡》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有新的、其他角度的解读吗?

刚好,有学生把初中课本上的笔记拍照片发给我,

《故乡》一课的主题,是这样表述的:“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这个主题概括,很全面,很传统,秉持的是多年来我们讲《故乡》的社会批判的视角。我想,贸然完全推翻这个主题,既不明智,也不符合基本的学术精神;但是,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作一些多元化的解读和拓展,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展示更广阔的学术/思维世界的一角,则是有可能做到的。

因而,我确定了这节课的主要问题:重新探究小说《故乡》的主题。

既然是探究性学习,我给同学们确立了这样的探究思路:

首先,从具体的小说文本出发,进行细致的解读。尽管小学、初中都有这样的阅读过程,但我要求同学们能够不带成见地去读这篇文章,重新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做适当的总结。

其次,因为这一届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读过了鲁迅的《呐喊》和《朝花夕拾》,所以我提醒他们,能不能结合已经读过的鲁迅的其他作品,对小说的主题做一点“旁证”?比如,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里,虚构的小说人物“闰土”也被提及。

再次,在自己的阅读经验内初步确立了对文本本身的看法后,再来看一看别人的看法是怎么说的。比如,在知网论文里,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在近年来的学术著作里,有没有有价值的观点?

最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和自己能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书籍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看法。

在这里,我必须对以上的探究思路作一点必要的“背景解说”。我教的这届高二,从高一开始,就有全年级统一的阅读书目,高一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呐喊》是必读(精读),《鲁迅散文》是泛读。我的班从高一开始,每学期要交一篇小论文,要求在自己读书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话题,结合中国知网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要求引用不少于三篇),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所以,这样的探究思路里所运用到的种种方法手段,对同学们来说,是轻车熟路。

提前一周布置预习作业以后,我特地安排了一个六人小组(他们的问题相近),请他们以小组分工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安排两人汇报结论。而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班上的同学在高二以来也习以为常:同学们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分组讨论交流读报心得(《南方周末》),并制作读报素材,撰写时评。一开始各小组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但分工的操作过程日益娴熟,效率逐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上网搜集材料的意识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汇报展示的技术能力都有所增强。

考虑到学校图书馆的条件和同学们的时间限制,我给这小组的同学提供了一些参考书,包括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等,让大家能接触到学术界比较新的观点。

课基本上是小组内的两位同学讲的(龚雯和周忠文)。龚雯作了研究文献的主要观点概述,周忠文结合中国人传统的乡土意识来探讨故乡的主题。后者正好体现了高中学生的学习背景,在高一时他们读过一个专题的关于故乡的文本(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主题),所以有这样的视角是完全能够让人理解并给人带来欣喜的,知网上杨义先生的一篇文章讲到《故乡》的主题解读,几乎和周忠文的观点完全合拍!

小组汇报以后,留给我的时间还剩十分钟,我提了提其他作品对《故乡》中“路”和“希望”的参证阅读(这也是周忠文的汇报遗留的问题),并且从“社会学”、“传统文化”和“作者个人”这三个角度给同学们做了拓展性的思考角度补充。

到了这里,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同学们的学习和思考才刚刚开始。(两周以后,好几个同学的小作文里都写到了由这节课生发的对鲁迅作品的新的理解,我分别与他们用评语和面谈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当然,本课也是有遗憾的,周忠文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小组汇报的时间略长,给坐在底下的同学所留的空间和发言机会还不够,这应该怪我没有协调好。如果再多出一节课用于汇报以后的全班范围的讨论,这课必然能激发更多思维和心灵的火花吧。

鲁迅,我们还可以怎么读?我所做的是结合高中生的求知需要和阅读背景,给他们小小的提示和尽可能多的阅读思考空间,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表达空间,让他们在读鲁迅的过程中读出兴趣和思考的欲望,而未必要读出固定的答案。我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表现,我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以后的课上应该怎么做。

2023故乡观课报告 篇2

《故乡》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景物的分析,一种是先告诉学生景物描写的作用,另一种是分析完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种效果明显更好些。

一、备课流程

教学流程上,第二次教学时,显得很流畅,尤其是各个环节之间能够紧密结合,由此可以得出,备课的重要性,不管内容是什么,要把流程记清楚,也就是说知道明确下一步该讲什么?本节课要讲哪些内容牢记心中。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以前上课总是硬邦邦的,一副高傲的样子,而现在上课学会把身体倾斜,明显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尽量不引起学生的集体关注,但纪律还是要排在第一位的,学会把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相结合,非常的重要,

三、对于课堂的重点,以前是关注自己上课的内容,看学生有没有讲错,或许就是照本宣科,今天,把答案丢到一边,着重看学生的上课质态,尤其每个学生的反应,结果效果很好,能够照顾到一部分学生上课是否是在认真听讲。再者,对于调动学生方面,以前总是提醒学生“坐正了。”而现在记得提醒学生该怎么做,怎么听课,动脑子啊,思维活跃起来等等,明显感觉上课时学生的眼神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学生的效率提高了。

早上听了一节课,上得很好,但是因为容量少,所以很精彩,语文课上得很有语文味,能够结合文本,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管讲什么都要结合学生手中的资料,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分析。

再者,分析一个人物,有重点很好,但有时候可以适当地拓展延伸,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上课很有激情,能够放开自己走入课堂,走入学生,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值得借鉴学习。

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我喜欢一种安静的,学生需要思维跟上,不喜欢吵吵闹闹的课堂。

再者,讲解阅读文本时,一要回归文本,让学生知道讲什么,二是从不同文体的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小说训练,人物,情节,环境,教会学生分析,比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或许思维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再者分析题目,然后呈现答案,根据学生实际读部分学生的答案,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注意的是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讲什么,而不只是只顾着抄答案。

对于鲁迅的分析,结尾给学生看了一篇自己对于鲁迅的感悟,不管怎么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怀,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领悟到自己的一些思想,从而更好地走下去。不过后来想想如果能结合之前学过的,对鲁迅进行分析就好了,知识的拓展迁移做的很不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