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大全200字作文内容页

史记作文200字

2024-05-29 20:44:53 200字作文 打开翻译

史记作文 篇1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史记作文 篇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记作文 篇3

最近读了《史记》这本书,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了大量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笔墨,为后世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这部巨著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他发表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同时又对矛盾现实给予了有力批判。这样一部既具中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史记作文 篇4

《史记》的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记作文 篇5

在《史记》中记述了很多忠于祖国,不屈斗争的英雄事迹。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为牢记“我和我的祖国”,蔺相如以非凡的胆略,出色的临机应变的本事,出使秦国,最终完壁归赵,让秦国不敢小看赵国,正是“使不辱于诸侯”,而后当蔺相如作上卿之后,廉颇不服,而蔺相如不与其相争,原因却是“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终化敌为友,为“刎颈之交”。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与贾谊,都忠心为国,本着:“我和我的祖国是不可分开整体”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终两人都因小人进谗而贬谪流放。屈原经历了楚由盛而衰的过程,楚王身边尽是小人,最终楚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也投江而死。一个人写的文章,体现出他的性格,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评之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屈原虽然“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仍无法挽回楚国灭亡的命运,真是“可怜一片影”。屈原自评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评之为“濯淖污泥之巾,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说“铮铮不屈骨,一片赤诚心,千里长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贾谊的经历与屈原的经历

如此相似,因为打击诸侯,而被进贬罢官,走过湘水边时,为赋以吊屈原,写下了“鸣呼哀哉,适时不祥!鸾风伏巢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语句,我觉得,这不单单是在写屈原,分明体现了自我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错列传》与《张释之冯唐列传》所写的四个人都以敢做敢为,犯颜谏诤出名,袁盎当看到绛侯为丞相时,文帝礼恭,劝文帝不要这样做,因为绛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应行此大礼,之后当绛侯被人告为反叛之罪,满朝文武,仅有袁盎上谏为其正名,好一个有胆有识的正直之人!晁错之后因为了国家统一而削藩之事成为替罪羊而死,张释之执法无私,而冯唐则能选贤任能,又为魏尚申冤,这4个人,能够说忠心为国,死而后已。《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详写李广、卫青、霍去病三人为保为大汉边域,横戈戍边,击败匈奴,真可谓:“我与我的祖国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更是体现他的永志不灭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马迁也是以史学家严谨治学着书,并且敢于在直接批评汉武帝,真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史官,在《封禅书》中,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大汉的江山,司马迁毫不留情地指出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封禅天下名山,为了长生不死,又轻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上比常人还不如,司马迁对此也气愤不已,极写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准书》中,司马迁则尖锐地批评了汉武帝的“外攘夷狄,内兴功业”,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也指责汉武帝使用兴利之人,如桑弘羊,东郭咸阳等,专盐铁,摧酒酤,调均输,置平准,垄断有关国民生计的生产事业和流通领域,还卖官鬻爵,铸皮币、白金,算缗告缗,以致社会风气大坏,吏治腐败,工商破产,城郭空虚,人民流亡,在封建时代敢于如此评价当时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诗给司马迁:满腔热血心,忠心为大汉,直批汉武帝,为国又为君,忠魂垂千古,《史记》永世传。

《史记》中为自我祖国更完美而奋斗不息的人们,他们人已逝去,但他们的忠魂不会消失,它们将在我们身上点燃,我们将把“我和我的祖国”刻在心中。“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加油,向前!

史记作文 篇6

我觉得《增广贤文》不但是成年人的智慧宝囊,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于是,趁着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或《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与文献佳句整理编辑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礼仪道德、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风俗典故、天文地理。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是《增广贤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意思是:看到别人做起来觉得很容易,实际上自己学起来才会知道很难。所以不要以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也一样简单。我高声朗读着这章,突然我脑中飞快的闪现出一件让我难忘的经历。

那是四年级下册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兴趣班。一想到杨老师写书法时的样子,是那样的轻松,只需拿着毛笔在纸上挥舞就可以了。我多就想像杨老师那样,大手一挥便写出漂亮的文字。第二天上午,我兴高采烈的来到了学校的书法教室,心想:我自己也一定可以写得像杨老师那么好。杨老师先教我练基本功,抓着我的手练了几个后,便让我自己练。仍然信心满满的我握住毛笔。却因为不知要写好书法与起笔的轻重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刚起笔我就使劲的把笔尖压在纸上,不知我没有握好毛笔还是毛笔太滑,那简单的一“横”却是东倒西歪,我又加了把劲握住毛笔,把手向右推,可是写出来的“横”头很粗,身很细,而且很弯,难看极了。心想:我就不信了,这短短的“横”还能难倒我?我一手撑着书桌像一个身体虚弱的病人顽强的站了起来。我重振旗鼓,再一次拿起了毛笔,心想:上次因为头太粗,导致“横”很难看,这次我就不用那么大劲,头也不会粗,那“横”也不会难看。想着想着,我对这次写的“横”充满信心,相信一定会写得像杨老师那么漂亮。我起笔的时候没有使劲,一直到了尾巴,才使劲,本以为很好看的“横”,没想到整个笔画给人感觉轻飘飘的,没有精神。我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心想:明明看杨老师写很简单嘛,为什么我写就那么难呢?杨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们慢慢练习。”当时的我,还不曾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现在的我,读了《增广贤文》明白了,就是说:在旁边看别人做觉得很容易,一旦真正学起来就感觉很难。不要把轻易得到的东西,看得很平常。《增广贤文》中还有许多章给我不少的启示,例如,“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老。”让我知道了不要嘲笑别人的年纪老了,因为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在岁月的杀猪刀下慢慢衰老直至死去。则“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让我明白了人生不可能会一直一帆风顺,好运气不会一直眷顾你,即使花开得再鲜艳美丽,也会有有凋谢的时候。

高声朗读完了《增广贤文》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都将它视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法宝,交际的妙术,治家的秘诀”。因为它将这些道理都融于那精简又不失韵律的句子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体会。

史记作文 篇7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历史变化的规律。

在本书中。我有一个最喜欢的人物,那就是蔺相如。他的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义令我折服。

战国时期,和氏璧流落赵国,并归赵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给赵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下,赵王可犯了难:换吧,怕这秦国耍赖不给城池;要是不换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国以此事作为把柄与赵国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强秦的对手。于是,赵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王在章台接见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却一点都不记得他的许诺。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计上心来。他谎称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装要指给秦王看。

谁知,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说:“大王根本没有交换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这块玉,如过您要硬抢,那我的头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担心玉,便把地图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又道:“我们赵王为了表示对玉的诚意,特意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该表示诚意斋戒五日。”秦王答应后,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蔺相如说明玉已回赵国,并对秦王说:“请您派人向赵王要回和氏璧,赵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将城池交出来吧!”秦国当然不依,只好就罢。

为了表彰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为此,大将军廉颇很不服气,他想:“老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号。他蔺相如就是个鼠辈,仅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能赢得了我吗?”这件事传进了蔺相如耳里,不知为何,他听后总是避着廉颇。廉颇得意极了。可后来,他又得知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矛盾。秦国对赵国之所以有所顾忌,是因为有他们两个在。他们两个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国就能趁虚而入,赵国也就不保了。廉颇为了向蔺相如请罪,于是就赤着上身,绑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谁知,蔺相如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是关于蔺相的故事,在《史记》中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喜欢这本《史记》,更喜欢学习书里面的故事。

史记作文 篇8

“101本、223本、579……..”我已经看了几百本书了。在这一些书里,给我印象最刻深的书还是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在《史记》的二百五十八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项羽本纪》。西楚霸王项羽小的时候,学什么都坚持不下来,但天生勇猛,又有远大的抱负,连秦始皇都看不起,还口出狂言要取代他。事实证明他是天生的英才,项羽带着江东的8000子弟兵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大败秦军。在安阳夺帅,还有赫赫有名的破釜沉舟的大战,都很好地证明了项羽的神勇。可惜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项羽不听亚父范增的话,在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为今后的失败做下了铺垫。后来,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国,自立为西楚霸王。好景不长,击杀义帝之后,诸侯王纷纷自立,刘邦崛起。导致了后来项羽霸王四面楚歌,到乌江自刎,令人惋惜。

项羽或许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领袖,但他是一个勇猛,重情重义的武将。这是最让我热血沸腾的原因,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这样重情义的英雄,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因为他的重情重义,才能使江东8000子弟兵为他出生入死,还收获了虞姬的芳心。四面楚歌中,项羽慷慨悲歌,虞姬伴着项王的悲戚歌声拿起宝剑起舞,最后挥剑自刎。这种场面令我动容,他明明可以渡过乌江,那里有千里土地,百姓几十万,可以称王,但他不要,因为他带了8000子弟兵出来,没有一个活着回去,他觉得心理惭愧,无脸回去。一代霸王,就这样在乌江自刎了,在他的心里,不做霸王可以,对不起自己的兄弟,对不起江东父老,不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执着,可以连命都不要,这悲壮的场面,令人震撼,成为绝唱。

看完了《史记》这一本书,我的感触很多。其实每读完一本书,我都有不同的感触。书就像在知识海洋里的一叶小舟,我坐在小舟里,欣赏着知识海洋里的各种风景,令我成长。

史记作文 篇9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里的开头语,正好反映了我们中国历史演变的规律。今天,我就读了这本由历史学家司马迁,耗尽一生心血的著作《史记》。

史记主要叙述了三皇五帝到西汉灭亡,揭露了当时封闭社会君主的残暴,也有一代伟人英雄背后的故事,还看到了当今社会的影子,令人深思。

其中,我最敬佩也是最喜爱的人物是蔺相如。他不仅口才一流,还懂得随机应变,令人信服。带和氏璧与秦王见面时,让虎狼之国国君完璧归赵,廉颇妒忌蔺相如故意为难他,他却毫不计较,秦王对赵王发难,蔺相如让他自食其果。不仅智勇双全,而且识大体,明大义,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

君、臣、民,三者拧成一条绳,国家才能安定,才能长久。可见,主心骨的力量最为关键。我认为,这股力量的名字叫“善”。以善行天下,以善治天下。

像纣王,像晋灵公这样的昏君,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昏淫无道,不正是无善、不顾百姓的疾苦吗?像尧、舜、重耳这样的善君王,身知百姓疾苦,便会救灾救难,国泰民安。

同时,君主身边的大臣也应善。只可惜真正像屈原这样的善臣有许多受到了冤枉,但像赵高这一类的奸臣,只会使国家走向灭亡。

我们虽然不能以善治天下,但可以以善行天下。积善积德,过清白人生。回顾历史,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们现在国泰民安,人与人和平相处。而许多小国战火不断,那里的人民过着惊魂不定的生活,说不定哪一天小命不保。我们的生活虽没有美国那么发达,但我们过得富足、美满。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生活,永远这样过下去。

善,人间的真善美,仁礼谦孝的传统美德,永远发扬下去。

史记作文 篇10

《史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圣”司马迁的著作,记载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中国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马迁在史书著作上的创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编年体。以时间顺序写历史,而《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并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的《资治通鉴》,也只是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十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史记》却记载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的史书。

我更佩服司马迁那种绝不违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记》中却并不体现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他在《史记》中直言不讳地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惹恼了汉武帝。而当时正好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便把他投下监狱处以宫刑。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自杀,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宫刑。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最终完成了《史记》。

《史记》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做出的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等,为中华文明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但他也非常残暴,焚书坑儒、废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万人,是个残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在巨大耻辱下写成的史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治国不能太残暴,但也不能偷懒放松。我要读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创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