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3000字

2024-02-04 22:41:49 读后感 打开翻译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篇1

我满怀期待,来不及细想,翻开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一书,身为教师的我被内容深深吸引。对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的著作确实从未读过。现在带着虔敬之心,跟李老师走近大家陶行知,真可谓是一碗心灵鸡汤。在阅读中,感受一次次精神洗礼,同时又不断勉励自己。

书中共75篇文笔,历时两个月之久,都是李镇西老师生病卧床期间的随笔。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可见李镇西老师学“陶”、思“陶”、践“陶”,以实干的精神在教育界树起了一面大旗。在书中我第一次和李镇西老师同大家陶行知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每一篇随笔中,解析了对于大家陶行知教育的观点,同时也有自己对于教育的新的阐述。读罢耳边依然响起,李老师在书中坦露的心声:“翻开陶行知的书,我总感觉他的一双眼睛依然并始终注视着当代中国教育,注视着我们。”他以一位教育前辈的身份在大声疾呼:“亲爱的同行,无论你教了多长时间的书,无论你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你的初心至今一尘不染,只要你还想当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胸襟、有智慧的中国教师,恳请你捧读陶行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期盼。李镇西老师在陶行知思想的引领下,学习、受益、成长,他希望更多教师能在陶行知思想智慧的感召下,承担起当代中国教育的重任。“做情怀的教育人,用心、用情、用力!像大家陶行知和李镇西那样做人做教育。

立足讲台,心怀天下。家国情怀理当是新时代教师的一种生命自觉。真正的家国情怀,又必然会成为教师追求发展的最强劲的内驱力。我们的每一个细微不察的神情举止,都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风向标,每一次不经意的课堂评价,都关系到一代人灵魂成长的质地,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关乎未来一个时代的兴衰存亡。陶行知说:“[夫国之盛衰,视乎教育,”重任在肩,我们岂能不谨慎而奋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善良仁爱,坚强勇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教师的天职所在。没有孜孜不倦的好学与钻研劲头、过硬的职业素养、勤苦的奋斗精神是完不成如此重任的。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劳和汗水!我们的教师也是这样的。

教育最可宝贵的乃是执着的情怀。执着地阅读,执着地思考、执着地实践,执着地反思,执着地研究—李镇西等这些当代教育专家,把小小的事情做得宏大起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闪亮起来,把平淡的事情做得辉煌起来,把单纯的事情做出立体形态。作为基层的我们不更如此吗?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把拥有爱心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却很难将爱和爱心直接转化为教育情怀。很多教师默默耕耘、勤勉工作,从青丝到白发,教师成了一辈子的职业,却未必将岁月转化为教育情怀。有的教师专业发展迅速,荣誉奖励接踵而至,然荣誉奖励并不一定能“兑换”教育情怀;有的教师著书立说,威名远播,然声名与教育情怀并无线性联系。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真的就那么难吗?判断有没有教育情怀,标准真的就那么高?出自 wwW.zuoWEnBA.nEt

课堂是检验教育情怀的第一张纸。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深深扎根于课堂。用一辈子的时间备好每一堂课”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生命的演绎,当成师生间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在课堂上能清晰地听见师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能诗意地欣赏课堂中的美妙“风景”。教学不再是一种任务,不再仅是工作的方式和谋生的手段,不再“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一种生命的渴求。正是在这种生命的渴求中,教师逐渐形成了坚定的教学主张,不断挑剔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始终朝向理想教育的地平线,永不停息变革和创造的脚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成长在课堂、成就在课堂,享受教学带来的幸福体验和自由。

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几十年如一日向着课堂的美好,永葆生命的激情,不会设法逃离课堂,不会因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而退缩,不会因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意外而恐惧。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视每个学生为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单纯的教育对象;视每个学生为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长大的儿童”。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善于寻找和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每学生的生命潜能,谋求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当遇到为你“制造”-个个“障碍”的“问题生”时,你是否能如既往地爱他们?当工作、生活、家庭等遭遇变故或失落时,你是否依然能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个学生?当与学生的交流遭遇不畅、教育成效难以有效彰显时,你是否依然坚信教育的力量,不信春风唤不回?……有道是“做一件好事并不难,是一辈子做好事”;爱一个孩子并不难,难的是爱所有的孩子,难的是一辈爱所有的孩子,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如陶行知一般“爱满天下”。

信仰是检测教育情怀的第二张试纸。有没有教育情怀,必然取决于教师是否对教育有着深切的迷恋,教育是否成为教师的心灵图腾。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而是一辈子陶醉其中,向着明亮远方。面对横流的物欲,身边的人在一个个“挡不住的诱惑”下纷纷离开的时候,依然保持着那份定力,“衣带渐宽终不悔”。当一个个社会思潮袭来时,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教育理论、理念不断涌现,教学式批量产出、各类典型不断推……在教育的喧嚣中,依然保持着淡定与从容,以教育者的眼光和实践者的身姿加以理性的审视与判断。

当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甚至一筹莫展时,当遭到各种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时,始终恪守内心深处崇高的道德法则,依然坚信教育的美好,依旧抱以满腔的热情去做。当下社会最缺的是信仰,在教师群体中最缺的其实也是信仰,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教育的“信徒”,一定是一个理想教育的“救赎者”。

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情感皈依,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份牵挂,牵挂着自己的课堂、学生,牵挂着学校里的一草一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视教育如亲人,爱护一辈子、守候一辈子、执手辈子。教育情怀是一牵挂和守护。

斟酌大家陶行知真言:(节选一部分)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

“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我们要创造儿童的世界”

“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

“要解放小孩的自由”

“看他开花,看他成熟”

教育首先是心灵的艺术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

“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的泉源!”

“自然而有温度的教育”

“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以大家陶行知真言为鞭策,让我们这些后来的教育者,坚持初心,不改初衷,砥砺前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篇2

像陶行知那样,做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智慧、有胸襟的中国教师。——李镇西

今年暑假潜心研读了李镇西的著作《重读陶行知》,我受益无穷。这本《重读陶行知》不仅是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笔记,更是李老师多年来学“陶”、思“陶”、践“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追随这些杰出的教育家,不断地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成功的做法,反思自己的教育之不足,在平时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的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浅谈几点我的读书体会:

一、学—“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重读陶行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陶行知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教师,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首先需要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可以引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实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信息技术学习对老师教学工作的作用是很大的,例如微课录制、视频剪辑、动画制作等,学会这些技术,教学既直观又形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

二、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重读陶行知》中写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爱,是教育的前提。”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

1、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地,尽心尽力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教学任务和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出现障碍,托我去给孩子做做心理工作,我就会在第一时间找孩子聊天,及时化解孩子心理的疙瘩。另外,我从学习,生活,做人方面关心爱护我的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践行教书育人的工作使命,让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2、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

3、收获爱的回报

苏霍姆林斯基所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才能亲其师则信其道。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下面是我的几个学生在《您在我心里》作文中的摘录:

(1)“老师,您的鼓励让我难以忘怀;您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您的提醒让我铭记。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珍惜就流走了,可您永远在我心里,愿时间可以慢一点儿流去,愿一切都可以宁静安好。”

(2)“转眼间,六月即将来临,离别也即将来临,在这三年里,我们早已把您当作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感谢您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感谢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们感谢您在初中道路上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离别之际,我只想说:您在我心里,不论何时,不论何地。”

(3)“您的关心,让我们感到很亲切。我将永远记住,这里的一切,那些像繁星闪烁的记忆,因为,您在我心中。”

学生们在作文中书写的真情,字字句句都是对我工作的评价与回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把爱心献给孩子,献给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三、合——“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理论,也是教学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内容、学的内容和做的内容必须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依——“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以前在教学中,我们将和谐的师生关系单一地理解为朋友关系,今天读了《重读陶行知》一书,我深受启发,一是认识到自己的观念的陈旧,理解的狭窄;二是我理解了“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的内涵。

在1926年12月发表的《我之学校观》中,陶行知先生强调师生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

以后教学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

师生关系不完全是朋友,而是亦师亦友。就是共学和互学。所谓“共学”,即师生共同生活;所谓“互学”,即彼此为师。因为“共同生活”,因为“共甘苦”,所以师生之间精神沟通,感情融治。一句“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2、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自己不不相信的绝不教给学生,自己做不到的绝不要求学生做,即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亲共守”,同时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

3、向学生学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承认自己的不足。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叫“见贤思齐焉”,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真诚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着激励着学生在人生路上不断战胜生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篇3

夏日炎炎,暑热难耐,但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似一缕清风,一泠清泉,带给人静心的清凉。书刚领回来的那几天,虽对淡雅的封面不无好感,但内心总有几分抵触,总觉得专业性的书籍一般理论性都太强,不接地气不说,读起来往往诘屈聱牙,晦涩莫深,远没有我手里的这本小说对我有吸引力。但在看完可目录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之后,这本书出现在我随手可触的地方。每次的阅读就像听智者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富有哲理,极强的代入感和共情,让人心生温暖。每一篇就像一杯香茗,轻轻地抿一小口,甘甜,清雅;入心,入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静心阅读,慢慢品味,让先生睿智的思想、理念涤荡自己迷茫困顿的初心,丰盈自己,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我更加明确了:

一、用爱架起连心桥

陶行之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心心相印”这四个字,一颗“心”属于教师,一颗“心”属于孩子,这两颗心只有相印了,教育才是真实的。而心与心是有距离有隔阂的,因此我认为唯有用爱架起一座连心桥,才能让这两颗心“心心相印”。教育不能没有爱,并不意味着教育只需要爱,但在这教育爱心越来越被忽略甚至被冷落的时代,强调爱心是必要的,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我们不能把教育当生意,把爱心当成所谓“感情投资”。投资的目的在于回报,但老师没想过什么爱的回报,因为一切教育行为都是自己的选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充分说明教育的爱是不计报酬的,“连半根”草都不要。作为老师唯有发自内心地爱教育,爱学生,用我们的爱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们才能“小事大做”,才能真正把为国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作为老师唯有充满爱心,才能在每一天平凡的岗位上小事大做,把自己汇入一个伟大的事业,让小事变成大事,最终造福国家,也成就自己。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要交给学生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那自己必须得有相应的人格素养和知识储备。以前我们常说,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桶水”你可能会和00后的学生处在两个平行的世界而不自知,你又如何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和学生沟通时:

1、词语雷区

老师眼里:“嗯,哦”表示知道了言简意赅

“呵呵”表示开心

“哈哈”表示大笑

学生眼里:“嗯,哦”表示我懒得理你

“呵呵”表示强烈的不满

“哈哈”表示“滚”

正确方式:“嗯嗯嗯”或者“哦哦哦”

2、数量原则:

“哈哈”=滚,“哈哈哈”=好无聊,“哈哈哈哈”=敷衍笑一下

表达开心正确方式: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5是最低数量原则。

试想,如果老师不跟学生学习,不跟网络学习,不与时俱进,故步自封处于自己的“知识茧房”,这样和学生去沟通岂不是鸡同鸭讲?因此,我们除了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还必须学习和了解学生的真正诉求,跟网络学,跟学生学。陶行知先生在1936年发表的《怎样做大众的教师》一文中,把“跟学生学”作为大众教师的六条标准之一:“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他要吃白米饭,你到老是弄些面条给他吃,事情是会两不讨好。不但为着学生而且为着你自己,你也得跟你的学生学。你只需承认小孩儿有教你的能力,你不久就会发现小孩儿能教你的事情多咧。只许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因此,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坚持学习,我们虚心的跟一切人学习,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儿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需要实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一条拥有“活水”的清泉,才能够与我们的学生、与这个时代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提等人。

三、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坚定地说:“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当年陶行知先生的眼睛盯着的不是少数天才,而是所有乡村孩子。他认为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有几个孩子考上大学,大部分孩子会回到乡村去,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的?他说:“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这样一种能力,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城市劳动,让自己的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我们才是真正的办成了有意义的乡村教学。”结合我们现在的实际,班里有近一半的学生是考不上高中的,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可能从此走上社会,对于这部分“不是将来的瓦特”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让他们有感受自己的美好的能力,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能力以及感受幸福,感恩他人的能力,这样,他们走上社会才能具备做更好自己的能力。

四、不能用教育的一个内容取代教育的全部内容

陶行之先生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写到:“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及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先生首先将学校理解为生活的中心,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生活当然也包括学习,但远远不只是学习。既然是生活,而教育正是在生活当中发生,因此“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科知识只是人格的一部分,学科教学是人格塑造的一个途径,我们给孩子传授知识,就是在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当然,不只是学科教学有这个功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有育人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极具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的教学过分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学生老师都是围绕着分数转,甚至有些地区出现老师教学成绩“红黑榜”,试问这样的学校能说是以生活为中心吗?完整的教育当然必须包括文化学习以及应有的考试,但如果一切都围绕着考试,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只有成绩,那么我们教育就是失败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是有血有肉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灵魂的人,因此我们不能用教育的一个内容取代教育的全部内容,比如用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读陶行知》给我的启示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践行先生的思想,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努力成为一个好老师。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篇4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对所有人的殷切希望,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我也不例外。我还是学生时第一次拜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时就被这句话深深折服。在这个假期我细细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重读陶行知》一书,再次被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理解而震撼。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反复学习的太多太多,在这里我就仅仅拿出其中的三句话分享给我们教育一线工作者。

第一、最好的先生是教学生学。

大先生说,世上的先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先生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来记,他把小孩子作为书架子。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这仍是以教为中心,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为,世界上新知识是无穷的,所以老师无论怎样,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今后,更多新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并运用。

如何能做到教学生学呢?作为老师,我想,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种引导作用就在于教师要钻研教材,钻研学生,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正确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掌握学法,运用学法去获取本科知识。利用学法去获取别科知识,解决问题,剖析知识本源,探求知识归宿,这样,学生将来对于世间一切真理就会取之无尽,用之无穷!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之母,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内部动力。兴趣从何而来?一是来自儿童的天性,二是来自各种活动。儿童,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疑问,总想寻求答案。

三是在改善学习方法中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千千万,很难说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坏,问题在于运用得法,好方法总能启发学生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碰撞才能增长智慧学习,而不思考学习知识,就不能理解透彻,就不能举一反三。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研究问题,这就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我们在课堂上满讲满贯,在课下又布置了许多作业,让学生用什么时间去思考,要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广泛学习。其他知识面拓宽了思路,打开了眼界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第二、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

有一个故事,我喜欢香蕉,可是你给了我一车苹果,然后你说你被自己感动了,问我为什么不感动,然后你告诉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钱,给我买了一车苹果,我却没有一点点感动。

再举一个例子,你去花市买了盆花,非常喜欢,天天浇水,遗憾的是,花慢慢蔫了,最后连根都浸泡烂了,含恨离开了对它宠爱有加的你。

爱学生就要懂学生,就要明白当下学生不缺爱,缺的是理解是尊重。

小时候,由于生活的艰难,常常为温饱问题颇费心思。有一次因为生病,妈妈带我在医院附近吃了份饺子,多年后回想起来那都是我吃过的最为美味的饺子。之所以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稀缺。如今的孩子生活在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而且大都是独生子女,每个父母都把自己当年稀缺的东西成倍成倍的提供给自己的孩子,吃穿用度怎么好怎么来,孩子们从不缺嘘寒问暖,教师再用嘘寒问暖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意,这不是雪中送炭,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浑身起鸡皮疙瘩。那学生缺什么,我想是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了解学生,就是懂学生,就是真正的尊重学生。

不懂爱,却硬要爱会伤害被爱者。懂是了解是尊重,更是花心思去感受对方,是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以对方为出发点,偏重于内在。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是单单的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尊严。现代师生关系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处处不忘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也会通过课堂上的耳濡目染,逐步学会尊重别人。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学生的学习也可分层次进行,不同层面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从不同层面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标的理念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就是成功了。

三、赏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多用鼓励的语言。增强学生自信,鼓舞学生斗志,激发学生潜能,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长期如此,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蕴藏着闪光点,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平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叹息,不要遇到问题总是怪罪于学生,怪学生懒惰,怪学生脑子笨,怪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教者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学生人人有才,但人无全才,不必要求太高,应扬长避短,多加培养,力争使他们人人成才。温暖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事事处处要尊重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架起通往成功的阶梯。

第三、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带领起许多人好学,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多读书、读好书,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我们要好读教育家的书,多读提高师德修养的书,勤读业务修炼之书。

一个教师不在于她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她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的教师不会停止对生活的撞击,即使她成不了一位教育家,她也会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她的生命也会更有意义。我们要经常读大师的作品、经典作品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所教学科前沿知识,要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到知识和技能,要学会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作为老师,还要掌握互联网一些新的术语。做到学生懂的东西,老师也懂,学生不懂的地方,老师还懂,这样才能有效的与学生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为我们国家培养睿智、正直、勤劳、善良的合格公民出一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