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望道》电影观后感

2024-01-29 17:30:27 观后感 打开翻译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

“我把共产主义比作光,能打破死寂的黑暗,唤醒沉睡的同胞”。共同的信仰是国家和民族存续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正是在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坚定信念的支持下,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前进途中种种不可克服的困难,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新时代,面对新挑战,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共产党人,不能因为走得太久,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应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立足自身工作和生活,身体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

观影《望道》,自然而然从先辈们的追求联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与他们,曾经脚踏同一片大地,曾经仰望同一片天空,如今,我们终于生活在了他们所期望的未来。“望道”不仅是陈望道一个人,更是那个年代坚守初心的一群人,是一段关于信仰与热爱的群像。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小人物。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多一分为道而坚守的力量。这样的电影也激励着我们这一代,生于和平时代,更要不忘初心,不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3

电影中为见刚出生的孩子一面跪地求晚行刑的杨阿龙,但面对炮火和枪毫不畏惧,挺拔身躯,哪怕牺牲性命,也不愿意发表脱离党组织的声明。他跪下的时候是父亲的期待,站起来的时候是共产党人的坚毅。

陈望道曾经是一代青年,而他也持续为未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创造可以自由发展的条件。如陈望道最初改名之意“追望大道”,从百年前到今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都是在这种正义与真理的感召下,踔厉奋发,成为了时代的栋梁,并牢记时代使命感。回望峥嵘岁月,致敬热血先辈!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4

在观影前聆听了讲师对陈望道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分析和讲解,让我进一步坚定了理想和信念。《望道》以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为电影的起始点,他们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时刻不停的闪烁,让《共产党宣言》这本不到三万字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确立革命信仰的思想起点,它让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并志愿加入共产党队伍里来。我身为入党积极分子更要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5

通过电影《望道》,一个播种在每位复旦人心中的名字被唤起,引领着观影者走进百年前风雨飘摇,老校长带领有志青年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真理和希望的热血历程。

相信每一位观影者都对电影中两个情节难以忘却。一是望道先生在夜以继日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墨水吃粽子却浑然不知;二是新闻馆学生们为了保护受伤的共产党青年杨逢林集体划伤手臂。不管是望道先生还是奋进青年代表杨逢林,都代表着当年一批热血青年群像,无疑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心有所信”、义无反顾捍卫真理的决心。作为“95后”的我们正值青年时期,也应当继承他们的“热血衣钵”,有信仰、有担当、有抱负。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6

陈望道从日本留学回国,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就开始向学生宣传先进思想。通过翻译《共产党宣言》,使他全面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成了共产党的最早党员之一。

名如其人。一个叫陈明融的年轻人,因看清了自己要走的人生之路后,就成了陈望道。他望到的是一条推翻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既望道,向前行。他用一生的光阴践行着,行进着。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陈望道是榜样。向他学习,就要坚定地望道前行。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7

观看电影时,我的心总是揪着痛,能够深刻感受到先辈们的傲气不容易。其中有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由于太过专注把墨水当成糖水去蘸粽子吃,然后他还笑了笑说很甜!

观看此部电影让我又回顾了一遍历史,还让我对《共产党宣言》有了更新的感悟,那时候国家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适合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是先辈们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寻找到的路。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倍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相信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愿我们都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碰壁了也能爬起来说一句“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仔细品味人生的意义!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8

周末我去看了电影《望道》。电影详细讲述了百年前陈望道先生首译《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过程,展现了青年们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艰难探索。这是一个既关乎信仰,也关于青春的热血故事。

1920年4月初,青年陈望道一头扎进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房,翻译来自西方的思想典籍《共产党宣言》。他废寝忘食地思索、推敲,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翻译工作,以至于把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汁吃了都浑然不觉。“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就源自于此。电影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追寻真理为主线,在所呈示的30年的时间线索中,讲述了陈望道先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筹建复旦新闻馆等重要的人生经历,也展现了他与陈独秀等人的革命友谊、与妻子蔡慕晖相知相伴的历程等。

陈望道先生勇往直前、献身革命,在学术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怀念。

电影名“望道”所指的,不仅是陈望道,还有一群同时代的“望道者”。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电影展现的共产党人望真理、守大道的生动史实,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要学习陈望道先生对信仰的坚持和对事业的执着,坚定信念,认真学习,踏实工作。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9

《望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重建新闻馆的片段。新闻馆在炮火中被摧毁,师生们募集资金进行重建。我看到陈望道不顾自身生命安危也要建立新闻馆以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我看到同学们团结一心,同苦共赴难;我看到市民们慷慨解囊,纵然是并不富裕的小贩,也愿意为重建新闻馆风险一份力量。中国的崛起固然需要伟人的领导,但这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结果,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或是投进募捐箱里的点滴金钱,或是奉献的绵薄体力,都是重建新闻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0

《望道》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它讲述了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陈望道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陈望道是一个非常有追求的人,他在年轻时就立志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他在学术上一直追求卓越,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发展,还积极参与了社会公益事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影中,陈望道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让我深受触动。他在担任校长期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他在处理校内事务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这种正义感和公正的态度让我非常钦佩。

此外,电影中还展现了陈望道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他在担任校长期间,不仅关注学校的发展,还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积极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总的来说,电影《望道》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陈望道的精神和追求,他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他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追求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1

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团黑暗中的圣火,点亮了欧洲,继而在苏联十月革命中越烧越旺,也给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当时的中国有一些进步知识份子,他们跨越了空间,切实感受到了马列主义所具有的伟大的革命力量。但是,如此伟大的政治思想还暂时无法在旧中国广泛传播,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还缺乏一个火种——《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我们应该认识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诞生是无数先进知识分子、革命家所期待的,其中部分人已经进行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翻译,陈望道成为当时翻译的最佳人选,主要原因在于他精通英文、日文,对共产主义有一定了解。

在历史大势的驱动之下,优秀人才自然会受到历史使命的召唤。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年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意识到世界是需要我们的,作为青年党员而言,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牢记我们党的使命,只有这样,当国家和民族的重担托付给我们时,我们才能有信心、有能力不负使命并光荣完成使命。

《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理论完整翻译成适合于中国人阅读和理解的理论;在于加速推动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于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在于能更加广泛地吸引、吸收中国本国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进步青年向中国共产党靠拢。

能够使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的国民容易阅读和理解,共产主义才能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广泛地应用于人民革命中去。所以《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奠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纲领》的理论源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即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之源,是“源头之源”。

____提出,“《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陈望道翻译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__、__、__、__、__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受到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影响之下投身革命的。电影《望道》从陈望道的故事入手,是一个非常有助于观众回溯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重温红色革命历史,感悟建党精神的切入点。

从大方向上来说,本片的重心主要在于通过陈望道的故事来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本片是近年来少见的将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以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迫害力度和残酷程度直接、全面表现的电影,这种血淋淋的白描方式能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所面临的重重险阻。本片中多次表现陈望道以及其妻子等人物在面临抉择时坚守底线与立场的例子,可以说对底线原则也进行了多方面诠释,有利于当代党员更好的在实践中践行党员义务。

电影中有五个情节最能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建党精神:

一、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终于完毕时,印刷厂工人的罢工行动成为了摆在印刷工作面前的难题,而陈望道在得知罢工消息之后,立刻表态支持工人罢工。这不仅体现出党员应有的旗帜鲜明态度,也体现出党员应具备的理论水平,而陈望道的言行也影响到青年工人杨阿龙并吸引他投身到革命中。

二、当杨阿龙被捕等待行刑时,旁边一排排人倒下时,他最后试图向国民党反动派乞求晚几天行刑,但在退党、反共的利诱活命条件下,他最终选择转回身子,捍卫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敌人会被消灭,而革命同志也会有牺牲,革命是会死人的,父子、母女、伴侣、师生可能就此阴阳两隔。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三、当陈望道的妻子蔡慕晖在得知丈夫病危,在纠结下最终选择向国民党反动派请求盘尼西林时;当她完成戴季陶交给的两份翻译工作,并发现第三份文件是对党不利的谣言时,她最终选择及时停止翻译、不再向反动派求情,即使她深知这个决定可能直接导致丈夫的死亡。在看到对党不利的谣言时,她毅然决然放弃了最后的尝试,而没有选择一错到底并对党的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伤害,党员同志在最危难和纠结的时候也应当坚守底线,只要信仰坚定,那么永远没有“无法回头”一说。

四、当陈望道得知进步青年杨阿龙被行刑时,他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而是继续进行教育事业,在收到“子弹恐吓信”时仍然坚持开办复旦大学新闻馆,坚持实事求是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丑恶。杨阿龙的妻子林茵没能让孩子见到生父最后一面,她选择将孩子托付给周公馆,自己加入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大挫折、大灾难时并不是比其他人更加冷血,而是在对现实拥有清醒认识之后,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化悲愤为动力继续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五、当国民党追查学生共产党员到复旦大学新闻馆外时,陈望道一人在门外挡住了无数杆国民党军警的枪,而屋内的学生为了保护党员同志,每人都高举着符合“受伤流血”特征的左臂,从而保护党员同志。广大学生如此掩护党员学生,是因为陈望道早已在学生们心底埋下了共产主义的种子,在这一刻不仅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是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党员群众路线的成果,即便学生中有一位奸细泄漏消息,但大多数学生仍能坚定立场、挺身而出。

《望道》细节丰富、颇具考究。但电影仍与史实存在一定出入,比如实际上陈望道是花了两个月多的时间翻译完成而不是二十天,对于与史实不符的部分,我们应根据电影整体表现的思想、精神来判断、理解。在我看来本片存在着两个较明显的问题:

一、采取过多的慢动作镜头,叙事手法略显单调。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角色的慢动作镜头,但并不是每一个镜头都值得如此操作,我们认可慢动作镜头的关键作用,但部分慢动作镜头并不能发挥出作用。在叙事上常常以事件完结后的镜头间杂事件初始、进行的镜头,模式较为单调,不利于观众整体观感。

二、叙事部分时间上间隔过大。对于陈望道与陈独秀的分歧以致分道扬镳、陈望道的入党与退党交代不够清晰,我们能看到“一年后”“十七年后”的指引词,但后续剧情对于重要的大跨度时间段并没有进行大致说明,对观众的党史知识掌握水平是一种考验,不利于大多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陈望道对于《共产党宣言》翻译工作的认真、细致;能够看到陈望道对于学生们的细心呵护以及谆谆教诲;能够看到陈望道在各种情况下对于底线原则的坚持;能够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动工人、学生进行各种革命活动的。《望道》是一部通过陈望道的部分人生经历,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如何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的好电影,是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好电影。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2

书未成行泪先流,无限情感聚心头。继续教育学院党章学习小组组织“以青春热血,望真理之道”红色观影活动,观看了《望道》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在心中回想起电影场景也是心潮澎湃。

该片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为核心,展现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影片中的陈望道我认为正是我们青年大学生该学习的榜样,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守护民族大义,用毕生所学为中国共产党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

影片中的各位革命先烈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自己,他们这种无畏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存在天地之间。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要时刻保持不为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先烈,请他们放心,如今的祖国山河无恙、繁荣昌盛。我们是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会为了革命前辈们继续守护这锦绣山河。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3

“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陈望道先生用他的一生坚守他的信仰,在那个年代的中国,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明天与自己的信仰有勇气与死亡为伍,望道先生那句“汝之砒霜,吾之甘饴,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让我印象深刻,望道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代人的缩影,是一代人的信仰与追求。激励我们找到自己追望的大道,砥砺前行。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4

本片让我们回忆起了上世纪初叶,经历了留学日本、浙师风潮和上海渔阳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洗礼的民盟副主席陈望道先生在陈独秀先生的主持下首译了《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也为民盟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回忆起百年前的热血青年在革命先贤的指引下,以身涉险、寻找时代出路,面对各种危险毫不退缩、坚守信念,面对国民党反对派的白色恐怖下广大革命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毫不退缩,不为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自此,民盟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盟友,民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给予了本质性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与民盟都是为了民族独立复兴而成立的政党。民盟的各级盟员几十年来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5

着实有些年头不坐在影院中静静地欣赏一部电影了。几天前,在和同事谈论当下电影时还发了一通议论,表达了对目前影视界的个人偏见。客观地说,《望道》又修正了我的一些看法。当然,仅仅一部电影的影响力可能还不足以达到改变一个人的程度,不过,在快餐式影视制作方式盛行的环境中,体现时代主旋律的作品依然是中流砥柱。

《望道》以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切入点,刻画了20世纪20年代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群像,表现了先辈们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崇高革命精神。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深刻变动的历史发展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影响中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开始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风潮乍起,革命与反革命激烈交锋。此时,《共产党宣言》和陈望道们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的中国闪烁。这盏明灯,在当时来说,犹如影片中的那个具象,那盏飘忽在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所在小柴屋中的“豆灯”。在影片中的豆灯两度出现,这两次出现基本是同一种场景,第一次是在镜头的慢摇中转换,由灯及人,画面的表现张力缓慢凸显。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豆灯第二次出场,这次镜头切换频率快,内容更丰富,角度更多元,既是描述又是深化,展现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精神已深深刻印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指引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革命志士勇往直前。在陈独秀先生搜罗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人选的时候,抛却了唯利是图,抛却了旧思想旧文字,正当在他焦急和迷茫的时候,陈望道先生不为名利直面险恶,以较高的中文素养和严谨的学术精神钻研马克思主义,感染了陈独秀先生。我想,这也是共产党人的追求所在,也是这盏豆灯燃烧的某种意义所在。此后,这束光,逐渐扩散,愈来愈强,驱散着黑暗,照亮着在黑暗中勇毅前行者的道路。

这道路,曲折而宽阔,最终通向光明。

在光影的运用上,《望道》沉稳凝重而且灿烂辉煌。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双重统治的旧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北洋军独裁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工人运动被镇压,民主人士惨遭杀戮,新闻馆被破坏,正义的青年学生惨死于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影片整体基调是灰白色调,沉稳凝重。在这种灰白色调的背景之下,另一种最醒目的是红色。那是鲜红的血液,是反动势力杀戮青年学生和革命人士的罪证,血液渗进冰冷的雨水,肆意流淌;那是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喜悦,军民同庆,满城映红。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它换来了人民的新生,国家的光明,灿烂辉煌。两种色彩形成强烈的映衬,交织在一起,革命的艰难险阻,胜利的来之不易,一切在执着的守望中涅槃重生。

一如影片强烈的视觉冲击,《望道》的内在表现也是异常感人的。陈望道译著过程中,夜以继日,心无旁骛,把母亲送来的粽子蘸墨而食。十八大闭幕不久,____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看到陈列柜里《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讲起了这段故事:“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影片中当母亲看到陈望道嘴角的墨汁时忍俊不禁,母子二人呵呵大笑,但笑着笑着,母亲脸上就隐约让人觉察到一丝酸楚,那是母亲的爱,来自母亲内心最深处的柔情,只要一触就能让人泪流满面。陈望道患病,医生嘱咐需要阿莫西林,但是阿莫西林属于军管药品。陈望道妻子蔡慕晖万般无奈之下求助戴季陶,但是戴季陶开出交换条件,丈夫的气节和自身的正义立场驱使蔡慕晖最终没有屈服于戴季陶的威逼利诱。想到不能因此救丈夫性命,蔡慕晖雨中伏地嚎啕大哭。还好,周恩来得知此事后秘密派人送来了药品。一位革命者,没有被反动势力打倒,却因为反动势力的药品封锁几近命悬一线;一位革命者的妻子,纵有挑战反动势力的坚强意志,却无力拯救自己深爱的爱人,这个社会何等的扭曲,何等的让人无奈和愤怒。

如此让人出离愤怒的、潸然泪下的情节贯穿整部影片,共同营造了当时“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陈望道语)革命诉求,也让《共产党宣言》这本不到三万字的小册子,成为中国共产党确立革命信仰的思想起点,它让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并志愿加入到共产党队伍里来。

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性能够带给观众一定的美学享受,但它必须服务于一定的思想内容,不论科技如何创新,形式不是用来哗众取宠的;影视作品的思想性必需以艺术表达为载体,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是水乳交融的完美一体呈现。观众的静静观赏和时时可闻的啜泣告诉我:《望道》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皆不愧为上乘之作。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6

这部影片对号召我们广大盟员汲取无数先烈革命精神的力量,继承先贤遗志,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贡献和价值,他们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和生存发展的权利。陈望道先生他完全可以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但他不为高官厚的诱惑,他历经了时代动荡的变革,经历了亲友的牺牲和离去,陈望道先生面临着生死抉择的考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怕牺牲,坚韧执着地追寻真理,坚守大道。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7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望道》这部电影的镜头回望了先烈们当年在面对强权、枪支弹药时永不退缩的样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杨阿龙被敌人抓捕后自知生命走到尽头,他饱含屈辱下跪只为了见妻儿最后一面,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又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跪下是为了孩子站起来是因为信仰。为了信仰宁死不屈,英雄值得人们敬佩。前辈们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拼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和继续努力创造祖国的辉煌。革命先烈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热血拼搏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8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从陈望道先生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感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仅如此,儿时学习的“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便来源于此,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部影片,还让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背后的故事,譬如他筹建复旦新闻馆等重要的人生经历、与陈独秀等人的革命友谊、与妻子蔡慕晖相知相伴的历程等……少有的以人物描写为主的主旋律电影,画面质感、音效与故事情节的配合相得益彰,情节铺垫和冲突爆发的过程都体现得松弛有度且逻辑合理,结尾甚至还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反转,使得前期积攒的感动情绪被瞬间放大推进。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19

月末有幸参加民盟组织的观影活动,心中甚是欢喜。

我印象中应该有好多年没有走进电影院了,总感觉现在的时间去看电影,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自从加入民盟组织以后,社会活动明显增多了,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所以这次民盟说有观影活动,就毫不犹豫的参加了。

来到指定地点才知道这次观看的是电影《望道》,该片以《共产党宣言》的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为核心,展现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我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和军阀混战的年代,所以不了解那时人民生活的凄苦。但是我体验过挨饿的滋味,深深地理解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容易。特别是在陈望道回到故居的老宅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母亲给他送饭的场景。当有一次送完饭走出门时,有一位母亲在河边打孩子。他母亲走上前问原因时,孩子说他饿了。虽然明明知道这是影视剧,但是双眼还是不自觉的湿润了,一种莫名的心酸涌上心头,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吧。

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很难让他感同身受。没有身历其境,也不容易换位思考。看着那些劳苦大众为了生存抛头颅,洒热血,换来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我觉得我们每个人是要珍惜的。以前上学的时候,听到歌曲《血染的风采》,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是血染的,虽说是红色的,但这个意义从何而来?但是外观看了电影《望道》,我的心情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是血染的。看着飘扬在空中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力量。

有时候总是在想,是不是自己年龄大了,越发的伤感起来,总是见不得那些可以触动心弦的事情,也莫名的喜欢看以前的看电影,特别是那些抗战题材的。我不是军国主义者,但是我喜欢看那些伟人们创造历史的过程。有时候想,如果有机会真想把他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看看他们当年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勇于奋斗,最后取得全面胜利。这是多么强大的勇气,多么坚定的意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以前总想找个机会看一看《毛泽东思想》系列丛书,据听说这是西方国家都在研究的理论。在国内有些做的不错的企业家也在学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论持久战》。我虽然没有看过,但是也听的耳朵都快出茧了。所以我也希望真的可以挤出时间来,把毛主席的著作拜读一遍。不为别的,就是希望可以走进伟人的精神世界领略他的风采。

看过《望道》以后,也希望可以把《共产党宣言》也加入自己的书单里,虽然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是我也希望可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召唤着人们,前仆后继,舍生忘死,追求那理想的新中国。

电影虽然是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线索,展开了对他一生的描述。虽然说全剧都是以陈望道为主线,但是也让我们明白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寻求解放的艰辛,同时各民主组织在国家解放事业中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这正如我们的国家体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主党派可以参政议政,发扬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我们生活的态度,不论身处何处,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努力去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0

观影《望道》,我几度泪目,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或集思广益,或奔走相告,或摇旗呐喊,或呕心沥血,虽然要面对许多的生死历险,然认定了光明的方向,就会义无反顾地大踏步向前。他们用青年的肩膀,挺起了一个国家的脊梁,这是一代人的信仰与追求。正如片中陈望道在筹备新闻馆时所说:“希望为年轻人创作更多学以致用的条件,让他们成为真相的报道者,真理的捍卫者,黑暗的追光者”,愿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能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1

《望道》中不乏一批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他们用血肉和生命在黑暗的时代里奋力投进一束光亮,所谓青春,就是一场义无反顾的奋斗。百年前如此,百年后亦是如此。阴霾总会过去,雨过总会天晴,光会照在每一个坚持信仰、勇于奋斗的年轻人脸上。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2

观看完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生平故事,作为复旦大学的学生,同学们也感悟良多。与一百年前生灵涂炭、民族危亡的华夏大地相比,如今我们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是如此的安定与和平。而这正是因为有一个个为了信仰而坚守,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而不懈奋斗的革命先辈们过去的奋斗和奉献,才有了今天的一切。然而,我们应时常居安思危,去体会那个年代先辈们如何走过艰苦的岁月,反省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从陈望道先生与先辈们的手中接过红色的接力棒,走好新时代下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新的道路。而陈望道先生与那一代人的精神,也必将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时刻铭记要做一等学问,当一等人才,将自己的前途命运融入国家发展之中。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3

经学校组织,我和同学们一同观看了电影《望道》。在这之前,我对于陈望道先生的认识仅停留在复旦大学校长以及《共产党宣言》翻译者的身份上,经过这次电影的观看,我更深入的认识到了望道先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经历。在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片红色。第一幕出现在四一二大屠杀的场景中,地上的雨水掺杂着无数共产党员以及革命工人的鲜血,让我为国民党的残忍感到震撼。第二幕则是电影结尾处上海解放时满大街飘扬的红旗和彩纸,这热烈而激动人心的画面鼓舞人心,我不由得对那些为了解放上海而努力的人们产生了敬佩之情。观看完电影后,我对于作为一名复旦附中的学生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望道”的精神,永远走在追求正道的路上。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4

今天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摩了电影《望道》,感触颇深。

影片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线索,表现陈独秀、陈望道为领袖的一代新青年追寻真理、救亡图存的精神。

如何救民于水火,挽民族之沉沦,扶大厦之将倾,建崭新之国家?1920年上海,陈望道先生伏案耕读,以墨咽粮,潜心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问世,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作用,无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追随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奋斗终身,让我感受到了永垂不朽的望道精神。

身为复旦附中的一名学生,对于陈望道老先生,不再停留在复旦大学老校长的认知上,更深层次地产生了一种无限敬仰和钦佩之情,一种身为附中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知不觉,五四精神的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这份从影片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和青春热血将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决心,以才学谋划大略,道德汇聚新风,实干铸造时代,齐心续写国家新辉煌!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5

百年前,千千万万个“望道”披肝沥胆、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换来了今天的岁月静好。百年后,我们不仅要致敬“望道”,更要继承其精神衣钵,敢于斗争、敢于牺牲、守正创新、扎实工作,继续传承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6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脊梁,过去未曾缺过,现在不缺,未来也绝不会缺。

在《望道》中,令我映像最为深刻的便是,一名青年躲避国民党反动派追杀途中进入了筹建中的新闻馆,陈望道先生只身挡住军警。后来随着陈望道先生身后的门打开,屋内满是学生,每个人手臂都流着血,这深深震撼了我,眼眶不禁湿润,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的原因”。《望道》用一幕幕告诉我们: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青年从来都不曾缺失信仰和力量!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7

《望道》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是陈望道得知盘尼西林是来自周公馆而非戴季陶时,与妻子蔡慕晖相视而笑的场景。其实共产党人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名节,即使要为此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当行刑队的枪声响起时,阿龙就与自己未曾谋面的儿子宣告了永别,铿锵的热血洒满厚重的土地,望道和阿龙的生命,在此刻同频共振,并通过阿龙的儿子而相互连接。就如同我们到今天也仍旧缅怀着这些革命烈士一样,望道的内心想必除了宽慰,更是感慨吧。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8

在战火硝烟的时代,一个大人物和一个小人物是此次观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第一译者,是后来复旦大学校长,是带领后代延续新闻馆的人,为党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龙,在革命运动中遇到了她的爱情,繁衍了他的后代,十几年后革命接班人竟是他的孩子,一个仍为革命而战斗的党员,或许这就是繁衍和传承的力量。而他的夫人是家中唯一一个见证改革开放,成立新中国的革命者。虽然那个年代的生死轻如羽毛,但是大历史下的每个小人物,都因为坚守心中的道和信仰,而被历史和人民铭记,他们是伟大的。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29

“唯有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影院海报上的这句宣传语,让我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也是我观影后的最深体会。《望道》生动还原出百年前正青春的热血志士如何坚守理想信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坚持信仰、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作为民盟永康总支主委,我将以此为契机,恪守初心,不断强化总支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站位,促进自身发展,带领全体盟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以民盟先贤为榜样,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望道》电影观后感 篇30

《望道》电影以陈望道老校长为线索,选取其人生中翻译《共产党宣言》等重大事件,再现了其毕生追求真理的人生奋斗历程。除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陈望道先生还有着对知识的不倦追求,是中国修辞学的奠基者,影片中所展现的其对学生的爱护、率真的个性等,也使得陈望道老校长这一革命者的形象愈发丰满立体。在那个国家前途未卜的动荡年代,还有着无数个性鲜明的“望道们”,他们中有的或与初心分道扬镳,有的或为大义牺牲生命。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曲折的,其中难免包含失误、迷茫,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坚持自己对真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