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的原生家庭条件比较好,但是,正是因为条件好,也就造成了父母对他的溺爱,小时候,因为爷爷重症,父亲没有办法带他去日本,他竟然把爷爷的氧气管给拔了。因为父亲有了个小女儿,在一次玩耍中,他竟然将小妹妹弄得半身瘫痪。纵然犯下如此的重大过错,他也没有受到很严厉的处罚,李苗苗,是一个太爱自己的人。
当比较自卑的人,遇到了太过自信,太过爱自己的人。就发生了电影中的情节。金丽娜因为李苗苗犯下的过错去向别人求情,反倒遭受了侮辱,还被拍下视频。但视频不知怎的被李苗苗拿到,为了向李苗苗证明,她对他的心从来没有变过,她连捅自己十七刀,在生命的最后尽头,她爬进了房间的橱窗里,在里边一遍一遍的画着太阳,这是她小时候父亲出海后她觉得最安全的地方,有时候打开橱窗,还能看到父亲归来的身影。
一个人在未来能长成什么样子,从某方面而言,与他的原生家庭息息相关。曾经看过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治愈。希望每个人在养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不仅是养,更要注重他的心理和精神上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得以幸福地成长。
文/Biobot
很难形容在看这电影时我一波三折的心情。
最开始当然是奔着这个标题去的。大海,愤怒的大海,这样的形容给人一种辽阔却沸腾的感觉,但面对这样一种引人沉醉的情绪却要涉过,如果是其他国家的电影,我都能脑补一出社会运动退潮期的众生百态了。当然,这种“再见列宁”式的电影目前显然不可能出现在大荧幕上,但这种想象至少让我在跨进电影院时更愿意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期待。
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失望了。本片自称悬疑片,但只要观众没有在玩手机,就能在影片中段感觉到导演正急切地把事件的真相灌进你的喉咙里。不过我并不是奔着悬疑去的,所以这对我不成问题。对我,对影片中段那个坐在影院里的我真正成问题的是两个年轻男女的精神状态。
“病娇”这个词在ACG中由来已久,可我却从来没想到过会在国产电影看到这种设定的角色,而且一出现就是俩,这俩还让他们谈上了恋爱。那种当代动画都不太再会出现的、充满病态占有欲的台词不断出现在成年人们严肃残酷的复仇戏(?)中,也不断地让我感到出戏。
这真的是一部严肃/戏谑的国产电影,而非两种元素的粗暴融合吗?至少当时的我绝对不会愿意花上半个小时来写什么感想,没有离席而去已经是我对电影这个表达形式本身最大的尊重了。
现在想来,这正是一种傲慢,而让我意识到自己这种傲慢的,正是“我梦到老金被吊在天上。”这句亡者的台词。
我的生活是幸福的,幸福到无法想象世界上还存在这样一群从未感受过爱的人,幸福到拒绝承认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是现实中存在的。影片后半程其实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事实,只是通过成年人现实主义的视角,回望了病态之所以成为病态的过程。也是在这个过程我才突然意识到,我起初产生的,近乎过度反应的厌恶情绪,也许正是源于对潜意识中真相的逃避,源于“正常人”的傲慢:现实中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人?
这样的话说到底与所谓“基本盘”对抑郁症患者的批判有什么区别?你会这样只是因为太软弱,是你自己不争气,别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总是在否定病态的正当性,总是在拒绝承认自己或多或少也是病态的。
我们正是这片傲慢的,在病患眼中仅剩愤怒的海。
黄渤所饰演的父亲自以为爱着女儿,可到女儿死了之后,他的心中却依旧还是只有愤怒的复仇,甚至就连复仇的原动力都只是来自对被人们瞧不起的害怕。女儿并非他的爱本身,而只是他宣泄爱的一个对象、一个工具。他的爱正是彻头彻尾的,同样傲慢的,愤怒的海,这也难怪他会在女儿的梦中被吊死在天上。
影片结尾,这个不再愤怒只是愧疚的父亲放走了作为加害者(并没有剧透)的、自己女儿的男友,想必很多观众会对这个结局不满,毕竟复仇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复仇。但我想,如果只是这样安排剧情的话,那片名或许不妨改成《愤怒的海》,毕竟沉溺于复仇中绝无半点“涉过”的道理,这样做的父亲依旧只是在自我感动,只是在宣泄自以为是的爱。
而回到生活中来,上面提到的我们观众否认现实的傲慢,说到底与这种爱的傲慢是一回事。我们与这位父亲一样,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心甘情愿地把幸运当成常态,把麻木当成奉献,把海洋当成陆地,最后终于忘记真正的陆地是什么样。
如果连陆地的样貌都不再清晰,你我还能涉过这片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