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望道观后感400字

2024-01-14 00:11:14 观后感 打开翻译

望道观后感 篇1

今天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摩了电影《望道》,感触颇深。

影片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线索,表现陈独秀、陈望道为领袖的一代新青年追寻真理、救亡图存的精神。

如何救民于水火,挽民族之沉沦,扶大厦之将倾,建崭新之国家?1920年上海,陈望道先生伏案耕读,以墨咽粮,潜心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问世,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作用,无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追随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奋斗终身,让我感受到了永垂不朽的望道精神。

身为复旦附中的一名学生,对于陈望道老先生,不再停留在复旦大学老校长的认知上,更深层次地产生了一种无限敬仰和钦佩之情,一种身为附中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知不觉,五四精神的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这份从影片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和青春热血将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决心,以才学谋划大略,道德汇聚新风,实干铸造时代,齐心续写国家新辉煌!

望道观后感 篇2

回望峥嵘岁月,百年前的一群人只干一件事,救国救亡、寻找真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过很多次的变法,《共产党宣言》先被望道先生20天完成翻译,到冒雨传递稿件,再到四处奔走印刷出版,是望道先生的努力,是仲甫先生的坚持,使印刷工人有了前进的希望,我们且拥有了第一本宣言,出来的那一刻就代表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让我看到了前辈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的心血与果敢。影片中看到穿着一袭长衫的先生们走在街头,站在巷尾。平静儒雅的外表下,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一身身难凉热血,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点燃了中国人手中的蜡烛,凭借着蜡烛发出的光亮走啊走,边走边向还处在黑暗中的人传递火光,就这样照亮了整个中国。今日的盛世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彼时的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是那个年代正义的捍卫者,黑夜的追光者。疫情已经散去,人潮如织的日子回来了;黑夜也已褪去,热情涌动的白昼回来了。即便黑夜降临,我们也要做黑夜中的追光者。致敬《望道》!致敬无数先辈们!作文网 zUOwEnBa.Net

望道观后感 篇3

电影《望道》刻画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革命者的群像,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杨阿龙和林茵一家。他们的相遇便是戏剧性:为了躲过搜捕,他们急中生智,将正在宣传妇女独立思想的课堂转瞬间变成两人的成亲现场。一个是逃婚离家、坚信婚姻自由的阿茵,一个是真诚勇敢、有着坚定信仰的阿龙,两人因此结缘,也自然而然地相互吸引。然而,在他们的孩子即将出生之日,蒋介石却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临刑前的阿龙宁死不屈,没能见到刚刚出生的孩子,英勇牺牲。影片的最后,穿着军装的阿茵在欢庆上海解放的典礼上再次出现。而他们的孩子也在从复旦毕业后,前往延安继续学习。或许他们仅是电影中虚构的人物,但他们代表的是百年前一批又一批中国的有志青年。他们追寻真理、坚守大道、敢于斗争、甘于奉献。看着他们的事迹,我的内心也产生了一种力量。我想,我们青年人应当有继往开来的胸怀,坚定不移地追寻真理,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望道观后感 篇4

这是一段关于信仰、关于青春的故事,电影以陈望道先生首译《共产党宣言》为故事原型,不但全景式再现百年前的“90后”群体为信仰前赴后继的热血,更向观众展现了迎难而上、“牺牲”无悔的时代青年力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场夜戏:一辆国民党标识的装甲车独自行驶着,枪声起,随即从黑暗里齐刷刷地出现擎着冷枪前进的国民党士兵。子弹、炮轰,暴雨、鲜血,战争场面之惨烈,始作俑者竟然是那个最初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筹备做出巨大贡献的戴季陶,“同志”到“魔鬼”的强烈转变令人咋舌,更让我们感慨最终的革命胜利是有多么不易,我们与他们,曾经脚踏同一片大地、仰望同一片天空,现在我们终于生活在了他们所期望的未来。《望道》用短短两个小时匆促复述一群青年的一生,但真实远不止他们的热血沸腾与心潮澎湃,更让我们从影片中望到那真理与光明之道。

望道观后感 篇5

书未成行泪先流,无限情感聚心头。继续教育学院党章学习小组组织“以青春热血,望真理之道”红色观影活动,观看了《望道》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此时在心中回想起电影场景也是心潮澎湃。

该片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为核心,展现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影片中的陈望道我认为正是我们青年大学生该学习的榜样,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守护民族大义,用毕生所学为中国共产党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

影片中的各位革命先烈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保护后代,不惜牺牲自己,他们这种无畏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存在天地之间。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要时刻保持不为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先烈,请他们放心,如今的祖国山河无恙、繁荣昌盛。我们是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会为了革命前辈们继续守护这锦绣山河。

望道观后感 篇6

全剧最触动我的就是那个年代中国文人的风骨。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我们都明白文人的力量是以柔克刚的,他们的身躯只是肉体凡胎,没有任何防身的兵器、权势、财富,所依靠的只是一腔被信念支撑的勇气与支起人格的脊梁。

刚开头,当经校长和几位老师为保护学生辞职的时候,送别的曲调一起,我就几欲泪流,后来,陈望道在复旦任教,重庆轰炸时对学生的保护,筹办重建新闻馆,面对戴季陶的背叛与策反时铿锵坚决的那句“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这些桩桩件件堆砌起他高大的人格。

然而使他的形象更为丰满的那些细节更让我感动,比如在妻子跟他解释为什么去找戴季陶求药的时候,他沉默但夹了一个荷包蛋给妻子,那个画面出现的刹那我泪如泉涌,望道的魅力绝不止在于他的风骨,他有他的温情与爱。

杨阿龙与杨逢林父子与望道的缘分也很让人唏嘘,他们父子都是望道的学生,那一本小小的《共产党宣言》历经两代人,又回到了望道手中,在这里其实能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在言传身教感染他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将获得救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