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篇1
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雨果
初读此书名便觉得分外神秘有趣:克拉拉是个人名,而太阳的指向是某种希望的象征;这两个不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想必是很有诗情画意的吧,像是记录一个小女孩慢慢成长的一生以及她的太阳朋友的故事?
然而翻开书的扉页,惊讶的是它的开头与我曾想象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不同。一开场就是“我”(即克拉拉)和“我”的小伙伴罗莎在橱窗前,这宛如童话般的描写让我在困惑的同时,不禁好奇。
在作者心里又简洁的语言下,一个未来的世界一角缓缓被我揭开;在他温柔的笔触之下,我得以窥探克拉拉这位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的内心世界。
几乎每一个出场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秘密,而主人公却是那个最为单纯且好懂的,让人不禁担忧在这个处处充满了恶意的世界中,她还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实现自己的心愿呢。
关于双向选择和匹配度,以及人性中喜新厌旧的本性在之后的经理对“我”的提醒和乔西一次次的拜访中,被反复地探讨。正如纳兰性德所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些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在以克拉拉单纯的视角看待之后显得格外新鲜有趣。一直等到克拉拉真正来到乔西的家中后,那总算是进入了主题。
书中从开头一步步的伏笔和悬念,让人物的形象塑造得立体真实,且动人。挥散不去的隐约的危机不安诡异之感,异类的孤独,让人读时忍不住想叹息。而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后,又有多少惆怅萦绕在心中。这种温柔的悲伤,淡淡的愁绪充满了整本书。
书中有许多笔墨落在了对于克拉拉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上,也印证了题目。
这里的太阳到底是个人,还是神话?它是故事中是不可或缺的线索,也是故事的重要转折点。它在黎明时分而来,它在草垛后消失,它在默默中看着乔西的病情苦楚,抑或是为她的治愈带来一丝温暖的希望。像是子虚与乌有的联结,一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将其之间隐隐的关系挑明。
“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最初,只觉得克拉拉是因太阳能发电所故,对于太阳有着不切实际且虚无缥缈的幻想,认为太阳能治愈一切。可若是这世间真有如此伟力,怎还会有灾难和病痛呢?在书中克拉拉与太阳的协定只是种幻想吧,可为何乔西真的在克拉拉的努力下,恢复了健康?不解其意,虽觉其愚,但为奇迹的发生而庆幸,我想。
其实,克拉拉的存在才是最后治愈了乔西的病的根本原因。在他的父母都已经对她的病不抱有期望,甚至想要让克拉拉在女儿死后继承她的身份的时候,她坚信太阳会对乔西有所“特殊帮助”,坚信乔西一定会健康起来。在不经意之间,也使得她周围的人心中出现了她相似的希望,并为了这个希望而努力。正是由于这一点,乔西才能最终康复起来。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善良的心就是太阳。不错的,克拉拉是整本书中最为无私,最为善良,最为宽容和体贴的“人”。她没有一个真正的“人心”,却处处为他人着想。译后记里说克拉拉所缺失的一项人类共同的特征就是自私,她是一个完全利他的存在。她是人间的太阳,给旁边的人带来了温暖美好与希望;可却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的后路或者获得的好处,犹如作为燃料的氢气,在发挥了余热后,消散了——静静地躺在废物回收场里,回顾自己的一生,直至死亡……
在这本包着科幻小说外皮的书中,我们既能读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能读到毫无芥蒂的奉献。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篇2
人心与“太阳”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人心。你相信有这种东西吗?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立个体的东西?”
——《克拉拉与太阳》
书的内容如题顾名思义围绕“克拉拉”——太阳能人工机器人(AF)和太阳展开,她相信“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无论我们在哪”,但正如太阳照到人身上会在身后留下影子,当“太阳”照入人心抑或留下一片阴影。如此我从这本书中提炼出三个词“人心”“爱”“自我欺骗”,这三个词看起来关系甚浅,实则连着千丝万缕。
首先关于人心,书中产生了理性和感性的碰撞。
AF的制造者认为,人类的内核深处并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无法被现代工具发掘和转移的东西。所谓人心,只是一个古老的修辞,一种等待着被科学和数学彻底粉碎的迷信。乔西的父亲认为人心就如同房间套着房间,不论你在那些房间游荡多久,总会有一个房间未曾进入过,人心复杂难测。而克拉拉则认为一个人所无法延续的特殊东西,不在于自己的内心,而是来自于爱她的人心里,因为身边深爱着她的人视她为唯一,才让她的生命无法被替代和延续。
很难说哪个观点是正确的,未来的确有无限的可能,在真正答案得出前我们还需观望和深思。我同意人心是复杂的,它既产生爱等正面的情感,同时会将自私和欲望藏在人心的阴暗处,正因自私的仰望和升华的渴望并存,人类会产生矛盾、彷徨和痛苦。自私是人类沉重的负担,是人类心中照不到太阳的一角,是人类不愿承认却不断产生的情感。但存在即合理,自私这种情感是否全然负面?书中的克拉拉,拥有人类的一切引以为豪的品质,她善良、忠诚、友善、无私、勇敢,但是她没有人心,或者说她的“人心”同样被设定为完全利他的存在,她的心永远暴露在“太阳”下,这就意味着她永远缺失人类共有的本性——自私,这也就注定克拉拉的一切情感和品质都无法用人类的纬度去度量。如此,自私并非全然的负面,因为人也会在与自我内心的阴暗博弈中获得成长,没有了自私下坠的重力,一切崇高向上的人性也就虚无缥缈地失去分量。
当“爱”与“自私”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自我欺骗”便产生了,书中,当我们从一位敏锐、客观又诚实的叙述者克拉拉的视角去洞察,一颗颗心灵瞬间被照射地无处循形,她不动声色却又无比精准地映照出了每个人的内心,让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一场自我欺骗?
青梅竹马的乔西和里克日复一日的憧憬着一个未来,共同筹划着属于他们的计划,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可改变的预言,可是他们当真不知道两人之间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阶层壁垒吗?
乔西的父亲,曾经的天才工程师,却被人工智能“替代”了工作。他一遍遍地强调自己无怨无悔,坚持正是因为丢掉了工作,他才得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可当他每每在妻子面前慷慨陈词的时候,他是否真的忘记他为自己的“新生”究竟付出了什么代价吗?
最深刻的自我欺骗,发生在乔西的母亲心中。她因为自己的一个决定失去了大女儿萨尔,却即将因为同一个决定失去女儿乔西。她无法再次承受失去女儿的痛苦,因此她请求克拉拉在那一天到来时,为她“延续乔西”。机器人克拉拉,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来学习乔西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模仿她的内在人格,来成为乔西的生命在世上的真实延续。“为我延续乔西吧,而我也就能够爱你了。”母亲对克拉拉如是说。请求克拉拉延续乔西的,便是这个世界上爱她爱得最深邃彻骨的母亲,而请求克拉拉延续乔西,并非指的是在物质世界的延续,而是在内心中。她希望在女儿死后,她能相信女儿还在,她希望漫漫余生,让克拉拉帮助她欺骗自己。
然而自我欺骗最悲哀之处不在于它的虚幻,而在于它的不可持久。它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泡泡,等待着现实的针头来将它戳破。现实越是残酷,悲剧越是沉痛,它的破裂速度越快。人注定无法违背内心,当你选择自我欺骗,便要做好被虚幻和现实交织的精神折磨和心中的痛苦与矛盾。
当然,自我欺骗并非全然与“逃避”“怯懦”等负面词汇联想在一起。事实上,自我欺骗是我们面对这个残酷世界却能岿然挺立的一个重要理由。自我欺骗的根源并非人心的虚妄,而是人心的脆弱,它是人心为自己筑起的一道简陋的篱笆缓冲墙,使人不用迎头承受现实的沉重一击,也使我们相信所谓“太阳总能照到我们,无论我们在哪儿”的希翼,并愿意为抓住可能的“阳光”产生力量和勇气。
恰如现实中的风华正茂而又懵懂无知的少年们,以为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读书刷题、挑灯夜战、学海搏杀,已经让自己体验到了生活中的大部分酸甜苦辣,其实我们仍是温室的花朵,生活在父母、社会尽力营造的安全、美好的环境之中,这何尝不是所爱之人为我们带来的善意谎言。我希望当少年逐渐长大,拨开这层善意的谎言之后,开始独自面对现实中狂风暴雨和困难挫折、且内心不被太阳照耀之时,也不要被失败和挫折所击溃,不要被自私和欲望所吞没,不在自我欺骗中沉沦,我们要相信阳光终能拨开乌云,蒸腾那些虚幻的泡泡,看到人心深处真正宝贵的东西。它会原谅我们的脆弱,成全那些经得住最终考验的东西。
但愿每个人的人生都能阳光普照,抵御阴霾;也有暗外可藏,用以安放人心那与生俱来的阴暗。
《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篇3
一角的太阳
草林间是鸟鸣,微风中混着些干草的颗粒,暮霭苍茫,金色的余辉擎着旌旗,攻陷了漫江遍野,橙色的图案洒满了麦克贝恩先生的谷仓。太阳愈来愈近,红光温柔起来,拉长了克拉拉的影子——她站在太阳之下握紧了双手,虔诚地祷告。
这个故事发生在人工智能横行的时代,克拉拉是一个专门为儿童设计出来的AF(ArtificialFriend)机器人,她与众不同,有极高的观察能力,又不断尝试着与人类共情,理解人心中的爱与孤寂。在她被乔西选择后,克拉拉与乔西一家共同生活,克拉拉也逐步了解到乔西因基因提升而患了重病。病情一步步加重,母亲因为乔西姐姐过去的死而不再抱有希望,从母亲口中,克拉拉得知了自己的任务;在乔西死后进入新的机器人驱壳中延续非常乔西。即便如此,她仍然坚定地认为乔西会好起来的。克拉拉两次来到谷仓,来到这个与她认为的与太阳最近的地方,祈求太阳的恩赐。那天的早晨,温暖的阳光奇迹般的治愈了乔西,而一旁的克拉拉只是微笑着,慢慢走向了自己的末路。
作者石黑一雄将机器人与太阳崇拜相关联,克拉拉需要从太阳汲取能量,同时在想办法帮助乔西时,她选择向太阳祷告,履行和太阳的约定。自古以来,太阳便是希望,信仰的象征,太阳是万物之源,就如书中所言“太阳总有办法找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克拉拉就秉持着这样的信条,始终帮助并支持着乔西度过难关。身为现代文明的结晶,她身上却闪耀着古文明中的光辉,从克拉拉身上,我们能看到人类的所有美好品质,纯洁,善良,勇敢,无私,尽己所能地陪伴乔西。可就算克拉拉能理解的感情,可她究竟有没有一颗人的心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克拉拉是一个完全利他的存在。她不断的学习和了解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乔西,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她所缺少的正是人必不可少的东西——自私。
人们总说自私是毒瘤,可利己主义却是人性的本质。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但他却反对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以自己为中心应当是人生来所有的。没有了自私,世间便没有了矛盾,愧疚,思念;没有了自私,人的野心和志向也就烟消云散,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就石沉大海;没有了自私,我们所崇尚的高风亮节,百善百德仿佛也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
在书中,卡帕尔迪先生认为人和AF都只是数据的集合,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延续”乔西的生命。可正如同父亲的比喻,人心就像一栋奇怪的房子,里面房间套着房间套着房间,里面总有一间房间你没有总进去看过。石黑一雄恰恰为我们揭示了人心的复杂与无法揣度,里克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美好前程,甚至向自己曾经深深伤害过的旧情人寻求帮助;过去是天才工程师的父亲口口声声自己无悔被人工智能替代在混乱的街头开启新生,可他却始终难以忘怀亲情的眷恋;基因提升则更是一场母亲以乔西生命为赌注的豪赌,而病情危重后母亲有希望能延续乔西的生命。人心的自私在这一场场“自我欺骗”中被揭开了遮羞布。所以无论如何人心难以揣度,复制品就算复制的再像,也依然无法成为真品。或许如果克拉拉真的成为了乔西,那么乔西的母亲也必然无法放下心中的芥蒂,无法接受惨痛的事实。
纵看全局,毫无疑问,克拉拉是善良的,太阳是慈悲的,可书的封面上画的是一角的太阳。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全书的主题,慈悲只是太阳的一角,而善良只是人性的一角。此处可见,而彼处却未知。阅尽千帆,横亘古今,我们无数次向人性发问,可答案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克拉拉站在余辉中,满怀憧憬,朝他微笑的,是一角的太阳。
《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篇4
阅读亚运
一部经典,亦师亦友。暑假里我阅读了石黑一雄创作的第八部长篇小说,石黑一雄是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每次创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磨,所以每次的作品出现在获奖名单或入围名单中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它主要讲述的是人工智能AF克拉拉与主人乔西相互陪伴成长的故事。阅读完这篇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后的我深有感触,也发现其与最近的一项活动有着微妙的联系,看似毫不相干他们某些方面却又完美契合。
如果今年在杭州的路上走一圈,不难发现建筑工地旁、标识牌上、公交车站里都有一个重大活动的名字出现—杭州亚运会,随之出现的有杭州亚运会主题口号“心心相融,@未来”,英文为“HearttoHeart,@Future”以及三只可爱的吉祥物,分别是以机器人造型代表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的琮琮、莲莲和宸宸。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着世界遗产和人工智能的元素,既寓意着要秉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象征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鼓舞人们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实事求是的初心为画布,以天马星空的思维为画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画卷。而《克拉拉与太阳》中将故事置于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善于学习模仿人类的机器人即所谓的“人造朋友”的出现也展现出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人工智能AF克拉拉还是无法彻底理解人类生活中出现的“爱”和人类心中复杂多变的情感,这是作者脚踏实地的体现,没有过度地将未来科技描写的无所不能,而是留有一些余地,这才能让小说的主旨更深入,理解方向更多元,才能写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优秀作品。在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不能好高骛远,这不仅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新的启发,更多的影响是将道理融入到生活中会让我受益匪浅。
亚运口号中除了“@未来”代表了万物互联,契合了杭州互联网之城的特征,还有更重要的前句“心心相融”。“我们把这句口号念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陈卫强说,“主题口号意在表达各国人民在亚运会大舞台上用心交融,互相包容,体现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团结向上、紧密相拥的理想,同时传递自信乐观、不畏挑战、共迎美好的期许,与‘永远向前’以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契合一致,也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
与团结一致相反的,《克拉拉与太阳》中表现出的是人性的丑恶面,它指向的是人类自身的匮乏及愿望,是深藏在我们强烈欲求之下的,那种可悲的矛盾性和荒诞感。这一点在乔西母亲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淋漓。这位被公认为极度自私与自我中心的母亲,一个深陷进化升级的“幸福迷局”从始至终执迷不悔的后现代冷酷女性,却又极其看重甚至依赖她的女儿,无论是已经去世的姐姐萨尔,还是重病的妹妹乔西,甚至是可能将会替代乔西的克拉拉,这位母亲一边榨取着传统的血亲人伦能带给她的一切情感需求,一边又试图利用高科技将这种情感放置在能够与自我满足够成平衡的天平秤上。当她绝望地发现两个女儿都因为“基因提升”技术而死亡或即将死亡时,她仍然顽固地寄希望于从克拉拉对女儿的“模仿”中获得一份可以被“模仿”的亲情。翻译家宋佥评论:“小说的背景虽然出人意料,但故事的内核却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石黑一雄式命题。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人心。它其实是借用人工智能,去探讨究竟存不存在独一无二的人性和个性。就这一点而言,它其实是一部非常传统的人文主义小说。”
小说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品味的地方,我这里也只是因为所想的契合了我们临近的亚运主题或与其有着对立关系,将感想抒发,可能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真正的阅读收获是说不完的,只有读的人自己心里知道。
可能是由于疫情等多种因素,亚运会被推迟一年举行,但我们的期待不减,带着阅读给我们的思考,心心相融,@未来。
《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篇5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人心是什么?本书中主要体现为亲人间纠缠不清的情感。作为一个母亲,无疑想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活”下去。以至于当自己的孩子(乔西)病重,看似再无痊愈的可能时,试图让机器人克拉拉披着孩子乔西的外壳假装这个家庭仍然无事发生。尽管这个疯狂的想法最终并未能得以实施,但却让我们得以一窥人心的难测性。然而,作为孩子的父亲,却不愿接受自己的孩子乔西被舶来品取代。
单从外表来讲,披着乔西外壳的克拉拉与乔西本人可以毫无区别。毕竟从行为学来说,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后天养成的,这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功能齐全的机器人完全可以将人类模仿的近善尽美,虽然这否定了人类不知来自何处的优越感,却是事实。这个事实也许会让熟知《发条橙》的人背后生寒,但不同于多少关于冷血的无机生命的故事,《克拉拉与太阳》显得异常温馨。
事情永远不能只看外表,正如机器人能否取代人也不只是取决于外貌,更取决于人心。此处的人心,不仅指施爱者,也指被爱者。作为被爱者,克拉拉是否拥有人心是其中的关键,毕竟不拥有人心的“人”又怎么参与进一个爱的双向关系呢?如果说人心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洞悉情感,那作为机器人的克拉拉也能够,甚至于比大多数人都敏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克拉拉不拥有人心。文中许多次提到了克拉拉视野的割裂,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是难忘的感情,回忆,亦或是挣扎?但很遗憾,克拉拉的世界不能用以上描述来形容,她的世界“无比单纯”,并且唯独不存在她自己。还记得外国许多流行文化,总在强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每个英雄人物总在个人的家庭与伟大的事业中徘徊挣扎。但恰是在沉重困苦时,方能显出人心的向善,如《哈姆莱特》,在前进中后退,在后退中前进,延宕者的犹豫不前成就了《哈姆莱特》的美名。但克拉拉不同,她自从诞生便决定了她一生的无私陪伴。她有着自己的信仰,对她的神袛——太阳,全心全意地祈祷着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他人(乔西)的痊愈。她不需要为自己考虑,便欣然为“拯救”乔西而献出了自己的脑液。总的来说,克拉拉有着圣人般的情感,如规划好的程序般不需挣扎,即使面临深渊也不会感到自己脚下空无一物。这既成就了她作为儿童伴侣的一生,也断送了她成为“人”的希望。因此从行为学上来讲,克拉拉或许可以将乔西模仿地分毫不差;但从人文上来讲,这是完全不可行的。人若生如程序般,也失去了生为人的意义。
克拉拉能否成为乔西,恐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爱乔西的人心中。父亲曾那么问过克拉拉“那可是一件难事啊,难道不是吗?一件就算凭着你那神奇的能力也无法企及的事情。因为仅仅表演是不够的,无论那表演是多么精湛。你还得学习她的内心,完全彻底地学习,否则你永远无法在任何一种严肃的意义上成为乔西。”话虽如此,但若心中带着一种成见,无论克拉拉与乔西多么神似,总不免会不自觉地挑出二者间的不同来。因为这毕竟是看着眼前的幻影而怀念另一个人。爱屋及乌,这句话实在很有意思,但主体却总要放在爱上。母亲爱着乔西,因而能试着爱上披着乔西外壳的克拉拉,但若己爱之人已逝,生者怕是会对徒有外壳的无机生命感到恐慌。这本质上是自我欺骗,她爱的是彼此曾经拥有的记忆,感情与付出。若是主体已逝,又怎会对寄托者谈“爱”。父亲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向克拉拉指出谬误。
人心不是可调控的机器,而更像连环,一人扣一人。里克与乔西的童年紧紧相扣,但是曾经看来多么紧要的事在故事的最后总会成为过眼云烟,如墨散水底,二人终将淡然离场,在余生中追逐着彼此曾经的幻影。正如克拉拉平静地坐在堆场中回顾她的一生,石黑一雄又再次为我们展现了他小说中的三大关键词: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记忆是已逝的时间,而自我欺骗在时间面前将如浪花散去,最终惟留时间本身。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们还能遥望星空,不忘轻声自我安慰,Don'tpanic。
《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篇6
童话背的后是文明史的残酷
当无私的人成了残酷的顺从,自私成了人类最后的勋章。——题记
石黑一雄的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克拉拉与太阳》是他继20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以不可靠叙事著称的石黑一雄,这一次把一个可靠的太阳能机器人作为主角,据他本人叙述,这部小说原本会是写给女儿的童话,但成品在温暖之余,又如同一个底色灰暗的现实寓言。石黑一雄在新书中完成了对“记忆、时间与自我欺骗”的又一次追问。如詹姆斯·伍德所说,他可能是本世纪最接近纳博科夫的一位作家。在我们艰难跋涉过石黑典型的缠扰琐碎句式,拨开一层层叙述迷雾时,读者便会发现:他用浅白、粗粝句式和温暖童话掩盖的,是作家锲而不舍描绘荒诞世界与现代性残酷的野心,准确地说,荒诞在作家心中就是现实,《克拉拉与太阳》是关于现实的悲喜剧。
故事的背景是在未来人工智能普及的时代,孩子们有智能机器人AF(应是AIFriend的简写)来陪伴自己。主人公克拉拉便是一个有着极强观察能力的AF,她的主人乔西是一个因为选择了基因提升而留下后遗症的女孩儿。一开始克拉拉以为在乔西家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和陪伴生病的乔西。但直到后来,克拉拉才明白乔西的母亲一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交付给自己,那就是如果乔西不在了,让自己成为她的延续。从这开始,便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还在商店并未出售的时候,克拉拉就认为太阳是有着别样的力量的,它可以使乞丐和他的狗起死回生,它可以给予所有东西力量。于是,在乔西生病的时候,克拉拉不停地向太阳祈祷。为了乔西,克拉拉愿意做任何事情。最后,乔西的病逐渐康复,克拉拉完成了她的任务却失去了继续留下来的价值。小说的结局便是在废料厂,克拉拉像其他被遗弃的AF一样观察着这个世界,她觉悟到自己永远无法取代乔西,不仅仅是因为乔西的心中有一间套一间的房间永远无法抵达,还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每一个个体在爱着他们的人心中形象的重叠,是别人的爱构成了他的独一无二。而克拉拉,这个被人类制造出来的,不以个人意志为目的存在的附属品,永远不会拥有真挚的爱,即使它全身心的,飞蛾扑火的付出。人类面对精神和肉体的虚弱时,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转移这些虚弱。但克拉拉,只是去寻找太阳,为乔西的健康做虔诚的祈祷。克拉拉在垃圾场时,太阳也会洒向她,给她力量。太阳是公平的,而人类不。
故事虽然以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社会为背景,本质上却直指“人心”。作者通过机器人的冷峻视角,以其一贯细腻内敛的笔触,揭示了现代人价值观的分裂与焦虑,以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石黑一雄多年关心移民问题和时代的价值分裂,在诺奖演讲中,他呼吁在价值日益分裂的时代,文学必须学会聆听,拓宽自己的边界。由于从小经历战后日本的满目疮痍和移民英国的适应问题,石黑一雄对移民和少数族裔的焦虑感同身受,他担心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会加剧大众对移民或少数族裔的歧视,更担心一个强调工具理性的世界会走向极端的残酷。
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所以,在这部《克拉拉与太阳》中,石黑一雄才会反复书写一个高度理性计算的世界可能导致的后果,在那些温情脉脉的话语背后,是现代性的残酷再度露出它凶狠的獠牙,不反思这一点,我们对悲剧的忏悔就不再有效,而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欺欺人。
克拉拉意识到脆弱的共通性,所以她虽然感受到了人类的自私、怯懦、残酷,却选择了理解,她高超的理解力使她不对他人作出轻易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克拉拉犹如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尼克父亲箴言的践行者:“每当你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个个都有你这样的优越条件。”所不同的是,尼克父亲是从一个优势者的角度来做出道德的自省,而克拉拉的自省却来自于自由意志的失去,因为无私是人类赋予她的,是她从诞生到这个世界时就被严格要求遵守的程序,人类将她设计成一个无私的机器人,赋予她强大的自省能力,但是这自省却无法通向自由意志的觉醒,而只是让克拉拉在为人类牺牲自己时,有一个自我慰藉的说辞。所以,克拉拉的自欺欺人既可以被理解,骨子里又充满了残酷。石黑一雄揭示出的是,或许残酷才是人生的常态,那些善意的谎言、虚假的承诺,到头来不过是掩饰我们内心的脆弱。
人类注定有虚弱的一面。直面虚弱,承受它,则是力量。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