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800字

2023-12-20 16:08:00 读后感 打开翻译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 篇1

有人说,时间与人性这两个尺度,最是人们无法控制却又不能漠视的。时至今日,我也仍然对这种较为概念化的词语没有深刻的理解。直到我读了《时间的压力》这本书,通过作者夏立君对古人的剖析,是我感受到时间在不停呼吸,人性在召唤着我们。

在《时间的压力》中,作者写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曹操,李斯等历史名人。人似秋虫又非秋虫,生命同样有限,但人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压力。在书中,作者仿佛是一个考古学家,穿过时光隧道,对每个在一定时间里的场景,进行认真的审视,聆听其作品发出的声音,再对后世那些嘈杂的评价进行鉴别,审查。他用宏大又细腻的文思,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人物在时间在现实面前,常常会做出看似难以理解的选择。因为时间的压力,压向了他们。而时间同样也压向我们。这就是作者想要说的。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写李白的部分,印象中的李白豪迈超脱、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夏立君老师更是把李白写的活灵活现。夏老师写时心花怒放,写时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奋笔疾书,把李白的形象描绘的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读者读时无不心花怒放。于是,“李白以一个赤子形象,十分顽劣、十分鲜明地站在中国历史的中间地带。中国不能无李白。世界看到了李白。千年李白仍是当代新星。”顿时,我感到全身的热血在沸腾,仿佛他还活着,无处不在。他还在与我们每个人对话。这些人展现了人性的光明与崇高,亦不回避人性的阴暗。

想起时间,想起所谓崇高,与印象中的这些古人相同,我想起同样那些同英雄般的健儿们,再进一步想到即将到来的亚运会。运动比赛,又何尝不是在时间的压力,在声声期待中,决出最后的赢家。时间的压力从未缺席过每一场比赛,但他们仍用坚强的毅力,交出满意的答卷,得到所有人的敬佩。

在《时间的压力》中作者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用他的笔让我们的思想达到的精深境地,又让我们的心境回到心灵深处的纯洁,视野之新,实在令我信服。我合上书本,看向窗外,已是深夜,我却觉得万物光明,也许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 篇2

历史是一本苍茫大书,根源于人性是一本苍茫大书。

人似秋虫,无非生命长短有所不同;而非秋虫,则因人能感受到时间的压力。夏立君用书本打开时空的枷锁,穿越历史的长廊,唤醒湮灭的记忆,于时间的洪荒中,与古人相握。

作者回到了过去,亲身经历过去的场景,仔细地寻找检查每一个细节;将灵魂融入古人的身躯,设身处地地思考;进入前人的古籍之中,寻找着蛛丝马迹;最后在各种嘈杂的评价中,用历史的“眼光”找到最后的那一丝公平。

夏立君把古人放在天平的一端,将他们的使命、责任、遭遇、挣扎放在另一端,用宏大而又细腻的文笔,揭开他们心灵的面纱,感受来自于过去的情感:屈原的委屈,李白的狂傲,司马迁的孤愤……人的理想与生存的愿望。

面对历史,人们总会疑惑古人的选择,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可他们却置之不理,而在弯路、远路乃至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返。然而,他们正是被时间的压力所迫,时间有压力,压向古人,也压向我们,这样看来夏立君所说:“我只恐惧时间。”也拥有了解释。

然而,从过去走来的古人,还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人性的挣扎。千百年来改朝换代,唯一没变的是人性,夏立君用古籍带领前人来到现在,带着读者与他们见面,再用人性这一古老的标尺,站在不同的位子将古人度量。

人性都有两面,自古以来,不管是圣贤豪杰还是奸臣昏君,皆是如此。人们常被单一的评价所迷惑,再对古人的评论总带着浅层的自主情感,使古人变得脸谱化,而给后人带去更大的干扰。可在《时间的压力》中,夏立君从各个角度,理性地挖掘人性。有璀璨绚丽的一面,也有沉重黑暗的一面,从而令读者感受到双面人性的纠结。

作者对于曹操,既有看到他作为一个枭雄的杀人如麻、冷酷残暴,也看到他的忧郁、深情与柔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双面人性的纠缠,正是此书最大的看点。

这书中的历史人物,他们并未逝去,他们依旧活着,依旧健在,他们是群文化的幽灵,永远地存在这世上。

夏立君在书中着重表现人性得光辉,可却又不回避人性得黑暗。合上此书,可我依旧觉得万物美好,也许这就是《时间的压力》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 篇3

小学里经常能听到老师对我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关于描述时间的名言名句。让我们明白它的重要性,时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

在这暑假我读书了夏立君老师写的《时间的压力》,这本书写了“屈原、曹操、陶渊明、李白、司马迁等古人的事迹,并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时间轴角度更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故事以及颀赏他们的人格魅力。

本书一共分为5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作者夏立君独自去上海拜谒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的故事展开,在夏氏父子墓前由于一阵风植物叶片的声音想象到了三百多年前的情景以及由于当时时代背景造就了他们愤然就义的精神。尤其是夏完淳近乎神童般存在的他在十七岁如此年轻的时候以极其惨烈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者对他的死是惋惜的,但是对当时的传统思想表达温情却又不无批判,如果放任在现在,夏完淳的成就一定非常高。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的有为了自己的国家而跳江但被后人怀念的屈原;被后人定型为小丑的诗人曹操,晚年归隐田园而贫穷孤独的陶渊明;心血来潮又对自己超凡诗才不以为然的李白。这个单元让我感受到了战国时屈原的满腔忠贞,满腹委屈;一个诗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被大家简化成为一个小白脸小丑,让大家一笑,但也让大家喜欢。

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虽然李白放浪不羁,心高志大;陶渊明娴静少言、不慕荣利;两个完全不同但都为了想去做官抱负而努力。李白因为才能而做官,又因热爱自由,而只被赏钱。陶渊明在四十一岁生命盛年时自免彭泽令,彻底归隐回田园。为些我为他们感到不平,不公。

第四五单元分别讲述了李陵由于战事而自杀事件,早在几年前,父亲李广因为战败而自杀在阵队前面,而司马迁则是成为了李陵事件中的一个意外事件,他十分不幸,身受重罪,最后没有选择而自杀。商鞅主张变法,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以上种种古人事例,无一不体现出他们的无奈,决然以及时代背景下造就的英雄。又让我联想到现在。如今是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奋勇杀敌,不需要我们大义凛然,也不会因为时代而让我们有才而无抱负之地,我们现阶段需要养成对知道文化的自觉追求,需要人格精神的觉醒,强化内在动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时间的压力读后感 篇4

何谓诗人?是放荡不羁的李白,还是浴血枭雄曹操?是一片忠心的屈原,还是田园隐士陶渊明?夏立君先生的《时间的压力》引我思索,又给我启示。

作者花费了大约一半的篇幅介绍这四位诗人。李白天赋异禀,饮着酒好诗就信手拈来;曹操生性多诡,却在征讨乌桓途中写下了诗情画意的《观沧海》;陶渊明在官场起起落落,最终归隐山林,只有诗歌与他相伴;屈原报国无门,投河自尽,《离骚》却让后人对他无尽追思。他们都与诗有所羁绊,与诗结缘。这让我不禁思考何为诗,为何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从上古社会的歌谣,先秦的风体、骚体,到汉魏六朝的古诗,又到后来的古体与近体诗,再到现代的新诗,诗歌一以贯之的意义,就是用一种文艺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表述内心的真情实感。历经众文人的创作之后,变得愈发优美,愈发耀眼。我明白,诗歌作为文学桂冠上的明珠,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李白在接到进宫的诏书后,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畅言他内心的激动与狂喜之情;当被赐金放还时,他发出了“君主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的呐喊,为自己的经历鸣不平。曹操在征战时,看到百姓正处于水火之中,用“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写尽了乱世的悲惨与凄凉。陶渊明在官场中受尽了磨难与屈辱,终于发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长唤,之后归隐山林。屈原虽处在与朝中党人的紧张对峙中,却一再申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用诗来表态。

这些诗句如此有力,拨动了我的心弦。有的是在春风得意时的长啸,有的是在失意落魄时的怨泣;有的是在与友人重逢时的狂歌,有的是在思念故乡时对家人的一声寒暄。这些诗句隔着千百年的时光出现在我的眼前,依然能把我震撼,让我与诗人同忧同喜。

诗时常给予我力量。在我遇到难题时,陆游会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考试失利、比赛失败时,李白会说:“长风破浪会有时,长风破浪济沧海”;在我与多年相识的挚友离别时,苏轼会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当这些诗人的生平经历在我眼前一幕幕翻过时,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常遇坎坷磨难。但他们都会提起手中的笔,激扬文字,吐露心肠,然后继续不畏苦难,昂首向前。

这就是诗人。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一次次深入到诗歌所营造的美妙当中,如诗人一样生活,拥有自己的风花雪月与岁月光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