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诗路浙江读后感

2023-12-19 11:34:48 读后感 打开翻译

诗路浙江读后感 篇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千百年来,杭州都是江南的繁荣之都。而在浙江这一块宁静安详的南方土地上,诗歌不断生长发芽。从杭州到衢州,再到绍兴,诗歌的脚印串联起中华大地的布局。从古代”欲把西湖比西子,但当浓抹总相宜”的赞叹,到清朝时乾隆的数次南巡所留下的“风月无边”,再到近代一代文化名人鲁迅的诞生,文学的基因串联起了浙江的古今。

《诗路浙江》一书,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的钱塘湖畔起行;来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子湖畔;转而上山去看那“楼台耸碧辰,一径入湖心”的孤山寒寺;再后来到钱塘江畔,伴着江风去观赏那“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的钱塘江潮。

在那些古代诗人的笔下,杭州是那样的生机可爱。像是一位淡雅的江南女子,隐隐坐在屏风后,只透过屏风露出几个窈窕的身段,便让人心向往之。而这些跨越了时间的诗作,则像以多位描摹者多种不同的视角,将这位女子前半生的经历,以碎片式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娓娓道来。

我想在这些诗人写下这些诗句时,他们的心中一定有对杭州,对江南,对这样一个宁静美好的世界的无限赞美。这是独属于杭州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魅力。在浙江这块土地上,在杭州这块土地上,文化的魅力和基因毋庸置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难道这些精神和美好注定只能留存在书中吗?

在如今的杭州,即将从一个准一线城市逐渐面向世界的路口,这一份文化的底蕴来的格外重要,它是我们杭州人立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所有人内心凝聚力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将自己的心里安的踏实,我们才能有这宽广的胸怀,面对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只有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才能面对前路的一切未知。

还记得现在的一些旅游景点周边,常会出现“我爱杭州”这样字样的标签。但是,印上这四个大字,难道就是对杭州文化的喜爱了吗?现在无论是音乐节或是其他活动,常常都要在前面冠以国风二字。可是难道只要冠上这二字,就是对传统文化宣扬了吗?如果是的话,所有的翻译家,历史学家都不必工作了,毕竟所有事情翻译过来,无非就直直白白几个大字,哪还有什么情感的表达,哪还有什么思想上的进步可言?

对一个文化的真正传承并不在于表面上的形式丰富,而在于真正的精神渗透。

真正的文化传承和思想和底蕴,在西湖冬日雪白的苍茫里;在丝绸色彩缤纷的柔软中;在茶道无言而带着清香芬芳的余韵中。

这时,有些人就要问了:西湖边我们不能天天都去,成天穿着丝绸衣服也不现实,哪怕说天天喝茶也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可行。那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传承好中国文化,以至于面向外来的时候能有一份东道主的自信从容?

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无非从心,将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书店闲逛时不妨随手拿起身边书架上触手可得的诗词精选翻阅,若能背两篇,便是更好;在爬山的时候,不仅将其当作一项运动,而在路边的亭子中休息时也大可以看看亭上的对联横匾;哪怕只是坐下来,沉下心,静静地欣赏西湖美景,也是对自己的性情的一种熏陶。

有些时候,日复一日的积累比短时间内的大量摄入来的有效的多,因为短时间的摄入让它变成的仅仅是你的知识;而长时间的累积和学习则会让他成为你性格和心灵中的一部分——你会站在钱塘潮头,在呼啸奔腾中看到勇气;你会矗立钱塘湖畔,在碧波荡漾中看到宁静;你会站在雷峰塔前,在视线万千中看到远方;你会在一切的一切中,看到自己。

在此亚运会即将到来之际,与其谈论众多的前程广阔,不如从细微处做起。“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如果人人都能进步一点点,那对整个杭城的影响就不止一点点。

以传统文化铸魂,坚守文化底气,展望未来,放眼长远,眼界广阔,仰望星空但又脚踏实地,才是杭州人面对亚运的最佳选择。唯有如此,才能向世界展示一个文化高度自信,精神文明高度自律的国际化现代都市。我们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城市,但却是全世界展望中国的一扇窗,只有将这面玻璃擦亮,擦透,才能让世界联系的光更好的撒入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诗路浙江读后感 篇2

提到江南,也许很多人会想到浙苏一带,而提到浙江,便不得不提到杭州及西湖。固然,西湖是杭州的一张“大名片”,而杭州的新名片“创新活力之城”,也更是在亚运将至之时突显了出来。

而在创新的背后,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诗路浙江》这本由林岩所著,内容广泛而又不失细致之处的书,无疑吸引了我。书中以“四大诗路”为主线,其有关的诗词为各小节,向读者展示了浙江的生态之美,蕴韵之美,并选取了百余首诗词,以诗写事、写景、写情,透露出浓厚韵味的江南吴越文化,本书以品诗来作舟楫游于山水之间,并伴着诗人的境遇,心性。在观美景之间也不忘人情之美。作者在书中也不是照搬他书之见解,也有自己的疑惑与猜想。字里行间透着股清快、幽默的味道。

书中的首条诗路便是“钱塘江诗路”,从广为人知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中的西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比西子,再到仍是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中的钱塘江大潮,范成大的《淳安》中新安江的人间奇险处,并有《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钱塘江承载了“浙”文化的精髓。

杭州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便有西湖,大运河,良诸古城遗址。提到了钱塘江、西湖、自然也少不了“京杭大运河”。有范成大的“长安闸”,与白居易写诗三年所留下的记载,也更有被大运河沿路繁荣的经济吸引而来的西域人。例如萨都刺,其所写的《过嘉兴》《兰溪舟中》所展现的江南情调与汉族族人的抒写别无二致,这无疑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是多元民族所共享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的文化财富。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节选自《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出处,这也更能体现浙东的魅力。而除了美景,也不乏如《沈园二首》诗中凄美的爱情,无疑给浙东文化锦上添花。

而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瓯江一带也有其迷人的瓯越文化,更有如雁荡山,丽水之美景,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前来,留下千古名诗绝句传世。

读了此书,我不禁感叹,书还能这么写,诗还能这么品。使我想起了漂于西湖上看见的如梦的风景;灵隐寺道边的遮天疏条;钱塘江潮头的壮丽;山中小村的袅袅炊烟。记忆随着书中的路线游遍杭州。再到浙江各地,虽然身未至但意已去,各种风情山水令我流连于书中而无法自拔,直到看到后记才意识到读完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大概这就是山水之美,诗词之妙吧。从诗中看浙江,再从浙江中看出诗意来,江南、浙越文化的底蕴使杭州这个国际大都市在创新的同时更添其历史文化,而亚运会在即,杭州人更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亚运中展现自我,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诗路浙江读后感 篇3

或许,正应了“好事多磨”这句古话,2023年,杭州终于迎来疫情潮退的首届亚运盛会!

抬眼望,我看见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八方来宾客如潮,四海一家共开怀!46个国家的运动员们与世界各地的记者、游客们兴冲冲的打点行装,远行千里奔赴亚运,奔赴梦想,奔赴这片充满诗意与传奇的热土!回首看,岁月的烟影云隙中,同样的一群群远行者,他们在没有高铁飞机的那些时代,用脚步丈量大地,跋山涉水,来到梦想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在这里,当所有来自字里行间或歌谣传说的想象与耳濡目染的现实重合后,再品一盏清茶或痛饮数坛美酒,稍作酝酿,《钱塘湖春行》、《饮湖山初睛》、《望海潮·东南形胜》……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便如约而至!诚然,这片东南形胜之地,物华天宝,两江合流钱塘潮,三山合抱西子湖,镜山稽水住蓬莱,天目群山傍太湖,海接三韩山四明……,有山有岛有沃野,有江有湖有瀚海,万千灵秀,皆聚于此,浙江自有风情万种!然而,若没有那前赴后继的文人墨客,这方天地,便如花无果,如鸟无鸣,失之灵魂,失之精粹。少了苏东坡,浙江便少了水光滟潋和山色空濛;少了白居易,浙江便少了乱草浅花和白沙长堤;少了柳咏,浙江便少了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少了李太白,浙江便少了天姥连天向天横……。如同滕王阁不能没有王勃,黄鹤楼不能没有崔颢,这方东南形胜同样不能没有这些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首首千古名篇为这片热土的人文积淀增添了一道道的华彩,终于她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方特殊的图腾!只是,回溯历史,我们很难分清是他们究竟是远行者还是朝圣者;或许,分即不分,不分即是分。站在窗前,我举起了手中书,阳光里,书本仿佛化作了奥体新城的一座楼。

此时此刻,明天的奔赴者与昨天的朝圣者相遇了,他们彼此穿行而过,背影交织错落,如梦般融入这江南山水之中,如歌般萦绕在千年名城之间。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命运交响曲》。虽然,因为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类祈求幸福与庆祝美好方式千差万别,但人类创造幸福之路本质却完全相同——一代代的笃行者,用生命去创造与感悟美好,再用语言、文字、图画、建筑等形式记录这份感悟;然后,这些感悟便成为后来者们奔赴的图腾……祈愿,不远的将来,图腾会与现实重合,《诗路浙江》也将成《诗路地球》!

诗路浙江读后感 篇4

浙江自古以来山灵水秀、人文蔚兴。千余年来,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从魏晋时期的王羲之、谢灵运,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他们赋诗作文,毫不吝啬地表达对越中山水的赞美之情,如李白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晓月》,孟浩然写下《舟中晓望天台》,孟郊写下《越中山水》,王建写下《题台州隐静寺》……《诗路浙江》以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浙东诗路和瓯江诗路为主体线索,涉及浙江全境11个地级市,钱塘江、瓯江、大运河、富春江等知名水系;会稽山、天台山、雁荡山等知名山岳;西湖、灵隐寺、严陵钓台等知名景点。

从中国历史上选取120首左右描写四条诗路的古典诗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钱塘湖春行》等,并加以赏析。同时,全书配上描绘四条诗路的知名古画,如《富春山居图》《西湖十景》等。展现了诗词与浙江山水的联系,展现了浙江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气韵之美、活力之美。《千秋岁(水边沙外)》是诗歌史上一篇重要的作品,在当时政治大清洗的历史情境中,秦观的悲伤拨动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心弦,孔平仲、黄庭坚、李之仪、惠洪等诗人纷纷唱和。三年后,贬居海南岛的苏东坡读到了这组唱和词,激起了他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思考,他希望自己的学生秦观能够振作起来,“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苏东坡唱出了他一生人生苦难的结晶,也成为晚年最激昂的政治自白。“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尤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东坡和词,是他词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为他豪放的词创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为文化史上一个有趣的话题。

同时,秦观的《千秋岁》也塑造了丽水的文化风貌。范成大修建的“莺花亭”是丽水重要的人文建筑,陆游为莺花亭写下了“沙外春风柳十围,绿荫依旧著黄鹂。故应留与行人恨,不见秦郎半醉时。”同样成为不朽诗歌。元代林景熙《栝城》中,“却忆莺花亭外路,太平箫鼓沸春声。”追忆一个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宋韵”时代。直到清代,“花影乱,莺声碎”这六个字及其带来的想象力,一直留出在丽水的文化记忆中,依然无数次出现在诗人笔下:“我欲携之南园去买醉,照眼莺花趁姿媚。”(端木百禄《秦淮海酒瓶歌》)“遥遥八百年,莺花渺古今。”(端木百禄《酒税署》)“莺花寂寞霾祠宇,烟雨荒凉锁寺门。”(端木百禄《访秦淮海监酒税处》)“莺花寂寂今谁揭?墨客骚人爇瓣香。”(王邦镐《秦淮海祠》)“野寺有僧犹竹柏,荒亭无主更莺花。”(吴世涵《万象山揭秦淮海先生祠》)“莺花亭子几春风,一卧圆庵百虑空。”(张吉安《秦淮海祠》)“处士星辉,莺花亭寂,洞天回接蓬瀛城。”(张祖《栝城怀古》)“谁向莺花亭上立,柳边沙外忆秦郎。”(毛桓《莲城堂怀古》)“莺花昨梦总飘零,一笏姜山似旧青。”(端木国瑚《姜山秦淮海监酒税处》)“莺声小雨迷秦屐,鸥影微波记赵碑。”(端木国瑚《游万象山》)……《千秋岁(水边沙外)》是不是创作于丽水、是不是描写丽水,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就把它看做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随波漂流的孩子好了,命运把它冲到了丽水的河岸上,青山绿水呵护着它,养育着它,把一段长长的记忆给予了它。它与这片山川大地已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它就是丽水的诗歌、浙江的诗歌。传承文化魅力,创新文化传播,共建共享“诗意”浙江。“诗”是华夏文化之精髓,“四条诗路”更是串联浙江文化精华之“链”。浙江文化带的建设,离不开各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与传播。这里有以江南水乡古城古镇为依托的运河诗路,浙东唐诗古韵的人文之路,结合了沿江风光诗词品读的钱塘江诗路,还有融合了文化古村、非遗技艺的瓯江山水诗路。

“四条诗路”传承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也融合了传统文化,充分展现了浙江的人文风采和地方特色文化,共同谱写了“诗意”浙江之曲。传承是根脉的延续,创新是发展的路径。新时代之下的“诗意”还要注重创新的传播方式,《中国诗词大会》以文化民,结合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在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方面,创新了新时代下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只有展现传承文化魅力,创新文化传播,才能以无形之文化,共建“诗意”浙江,才能让以文化民,共享“诗意”浙江。

诗路浙江读后感 篇5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江河总是东西蜿蜒。其中却有一条另辟蹊径——那条以别出心裁的走向而贯南通北的大运河,无疑是最为吸人眼球的。它的特殊,源于它是人工斧凿与天然河道资源利用相融合的结晶。这项始自春秋战国,历隋唐、宋元而迄明清,不断开凿、修筑、疏浚、改道、整治而成的工程,是中华文明历程中的标志性大工程,被称作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实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3条运河组成,全长近3200公里。大运河的浙江段,无疑是演绎得分外活色生香、淋漓尽致的,以致历朝历代的诗人们都为之赞叹。

在《诗路浙江》这本书中,我跟随着各个诗人的脚步,领略着古老运河的波光潋滟,欣赏着南来北往的交通故事,关乎战争与统一,关乎经济与繁荣,也关乎文学与艺术。

对于我而言,《诗路浙江》最能带给我的是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抛开书中所讲的唐诗宋词,早在晋宋之际,随一大批衣冠士族南来的王、谢家族,携玄学风流,给浙江带来兰亭修褉、山水吟赏、二王书法,为后世文人所效仿,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令人涵泳不已。比如,唐人携仙道之气来到浙江的青山绿水间,留下一条“唐诗之路”,让我们咏怀古时运河路上的秀美景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这首词可谓是家喻户晓,词中描绘的便是大运河诗路上的悠闲恬静之景象。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在此留下著名的词作——“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则描绘出大运河诗路的生机勃勃。再比如,浙江文化发展到成熟期的南宋阶段,有“一代文学”之称的宋词得以造就,成为了大运河诗路的文学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来自宋代词人柳永笔下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寥寥几字便道出了这条诗路上人文之繁盛来。宋词和唐诗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两朵并蒂之花,共同为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的审美和陶冶。

在我个人看来,词要比诗更有别样的韵味。相对于诗来说,这门更为年轻的语言艺术,有着更为动听婉转的声韵格律,更为优美错落的句式,更为幽深绵长的情感寄托。这一朵宋词之花,由北向南,在两浙青山绿水的辉映和氤氲之气的熏陶下,无论淡妆浓抺,始终萦绕着一股清丽之气,旖旎出落为最绚丽的姿容,让人为之赞叹。作为杭州人,一种文化认同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便是《诗路浙江》带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

跟随诗人的脚步,我来到运河边,凝视文化的河流从我身边淌过。望向远方绚烂的夕阳,也许千百年前的人们所见到的,也是这样一幅恬美景象。

诗路浙江读后感 篇6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浙江本就是首沈博绝丽的诗。当一条路成就一首诗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又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一个不断变换的身影缓缓走来,路在他的脚下延伸。

他走着,是穿梭千年时光、跨越万里河山的。这一刻是李青莲”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下一瞬是白乐天”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从孟山人的《宿建德江》到易安居士的《题八咏楼》。一路山水一路歌,笔歌墨舞,落纸云烟。遣今朝世人吊古寻幽,听古韵悠悠弄月吟风。感受他曾感受的水软山温。

那南乡之江承载着数不尽的诗与远方。他乘着扁舟一叶,江山是书房,思是笔、字是墨,绘出浙江在竹帛流芳。

他写烟雨,就不只是写烟雨,

他写远山眉,相思泪,天青罗裙写画楼西曲,凝眉君去。

写帘外潺潺,梦断残语。

写俏娘子嗔怨,莫误了尺素,湿了锦书写湖心独酌,仍销不尽离愁别绪。

写油纸伞下的只影,独语。

写谁人温如玉,谁人伤如絮;写旧江南不老,她岁华已去。

他的江南,不只江南,有水乡温婉,风景曾谙,香灯皓腕,红袖幽兰。

有二两春风并酒缝缕,醉一场轩窗月色悠然。

有枕鬓眉山,画船雨眠,千帆过尽惆怅离人尘衰。

再有,江枫渔火无尽连绵,他转身后再没回眸看一眼。

烟雨江南,邂逅一段旧韶光影子映月,梦残歌罢,且听江南音江南水乡,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吴依软语,说不完道不尽的美

青石小巷,春来欲闯,撑得杏花疏影,清风荡船浆。暮雨妮妲,落我额前。桥上小生有礼,却把春意搅乱。潇潇白衣少年又负了谁,纵马遇红颜。

马蹄声絮,赠来一枝春潞潞。

烟柳姑娘枕春郊,对船眠。

晚来江枫渔火,醉我去爱几回人间。

我曾看到过一条路,路旁伏着猛虎荆棘,路上曾有人诘难行路者。

但路,总是一直在他脚下延伸着,从未停止。

他翻山越岭,后来成为了一首永不完结的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