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读后感 篇1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闹大饥荒,一个叫黔敖的大善人,见有许多人饿着肚子,就发了善心,他一手端着干粮,一手端着菜汤。等待饿者来吃。一个饿者走了过来,“喂,来吃!”饿者抬起眼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所以才成这个样子的!”黔敖听了连忙赶上那个饿者,向他道歉。但是最终那个饿者还是因为饥饿光荣死掉了。
饿者因为不吃嗟来之食而被饿死。他宁死不屈,非常有骨气。而中国近代的散文家朱自清,同样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他生命垂危,吃的却是米糠之类的粗糙食物。他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连病带饿,这真是雪上加霜,他最终因为营养不良而死去。朱自清和那个饿者一样有一身傲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源 wwW.ZUowEnbA.nET
有人说那个饿者是有骨气。但却未免有一些“矫情”了。黔敖已经向他道歉了,他依然不依不饶,就是不吃饭。这也不正确,也太不珍惜生命了。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现在我们就缺少像饿者一样有骨气的人。有多少人贪生怕死成为汉奸,有多少人为了钱财出卖自己的良知,出卖自己的国家。残害自己同胞。这些人对待权贵一副奴颜媚骨、卑躬屈膝的样子。他们一身软骨,简直是猪狗不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我们应该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嗟来之食读后感 篇2
读完《嗟来之食》这篇文言文后,我首先为富人钱敖给饥饿的人施舍食物的行为点赞。可是我更佩服的是饿者“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
看到这,我想起了我国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出身高贵,满腹才华,一直以振兴楚国为己任,不论自己境遇如何?都初心不改。居庙堂之高则心系天下,处江湖之远则叹民生多艰。但失望堆积理想破灭,当存君兴国的最后一缕火也被浇灭,屈原透过迅速崩塌的江山社稷,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结。在污浊的时代支撑他活下去的是对美好的期待,既然清明的政治理想已再无实现的可能,那么他做的便是埋骨于此,成全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用精神守护昔日的家园。这就是屈原。屈原就像一朵夺目的莲花生在在腐败的朝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在新时代,也许我们不必像屈原那样慷慨赴死,以死明志。但我们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贪图小便宜,爱护自己的尊严,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嗟来之食读后感 篇3
齐国闹了饥荒,有一个叫黔熬的人拿着食物在路上,等待饿者来吃食物。有一个人走过来,他头上蒙着衣服,脚上的鞋都已经磨破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黔敖左手拿着干粮,右手拿着菜汤,说:“喂,来吃!”饿者睁开眼,抬起头对黔敖说:“我就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成了这个样子……”黔敖赶紧向他道歉,但那个人最终还是因为饥饿而死。
这个人太有骨气了。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来,一天他走到了一个泉眼旁,孔子正想要喝水,抬头看到一行字“盗泉眼”。孔子宁可渴着,也不喝盗泉的水。
汉代的苏武。被匈奴囚禁,匈奴想逼苏武投降。可是苏武宁死不屈,死也不投降。匈奴便让苏武去北海放羊,只有公羊生下孩子,他才能回来。苏武在寒冷恶劣的地方一呆就是十九年。苏武也是一个宁折不弯有骨气的人。
我们也应该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