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左右

2023-12-16 23:26:58 读后感 打开翻译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1

那些沉浸在金钱里,想着靠挥洒一把把的纸钞就可以获取的,绝不能称得上为爱。真正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关心你在意你的人,才能注意到细枝末节,做那些对别人而言微不足道、甚至觉着不必要的事情。爱就藏在细节里,不是吗?

正是那数百封来自傅雷先生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才集成了这本无处不流露着浓浓父爱的名著《傅雷家书》。书中,傅雷先生不仅关心儿子的日常生活情况,同时也会和傅聪探讨关于艺术方面的问题。仔细翻阅,我们可以发现那深情款款的一声声关切的问候;细细体会,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简短的文字里浓烈的爱意。

“近来身体怎样?”“早上起来有没有参加早操?”“你近来忙得如何?乐理开始没有?”……傅雷先生这些藏在心里的疑问,或暴露在显眼的文字,或藏匿于密密麻麻的信中,但即使如此,却还是很容易被忽略。像我,一开始读也没有在意,只是走马观花,等后来读到一两处,才想起翻看前端是否也有诸如此类的痕迹。一翻才发现,这许许多多错泄了的细节,那长长短短习以为常的寒暄。

“我第一信中所提的事,希望和我详细谈谈。”“我们都引颈而望,只等着你详尽的报告!”以上都是傅雷先生催着儿子给他答案,父母关心与孩子相关的一切,他们希望得到孩子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心里的忧虑才能得到化解,不安得以消散。傅雷先生一催再催的原因也是因为如此,为什么这些会那么容易被忽略呢?

生活里,我们也可以经常收到来自父母类似询问。当你打了个喷嚏,妈妈会迫切地来问你:“你是不是感冒了?要不要去看医生?会不会穿太少着凉啦?……”当假期快结束了,“你作业完成了吗?”妈妈会为你考虑。这样的话我们听了无数遍,妈妈的唠叨也早已习以为常,久而久之也觉着没什么,下意识随便嗯哼了两声应付过去,但就是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小细节里藏着父母对我们满满的关心与爱。

傅雷先生在阳台上看到柳枝起了绿意,会联想到远在北京的儿子,“不知北地春光是否已有消息?”儿子出国,傅雷先生帮他准备爽身粉、维他命等,还用小包裹寄京,无须他上邮局领取。书信中动人心弦的往往就是这些细枝末节,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爱你,才会事事替你考虑周全,才会愿意为你做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爱,从来都是有迹可循,那么默默付出的小瞬间才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细微的事情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真正的关心。爱藏在细节里。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2

铺一纸素笺,写一帧信札,从前,那封家书是烽火三月的平安慰籍,是万千游子寄予乡愁的有效渠道。而在《傅雷家书》中,那一纸家书成了远隔千里的两地相思,更包含了爱意殷切的淳淳教诲。

这封封信笺是一位父亲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诚如傅雷所言:“要做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这位父亲眼中,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设想一个人若不懂廉耻荣辱,连最基本的礼义都不具备,又如何能成就一番事业?且看历朝英雄,远之如刘玄德宽仁忠厚、礼贤下士,从一无所有到权倾一方,最终在战乱纷争的时代中鼎足三分;近之如一丸济世德的顾方舟,他冒着麻痹和死亡的风险试服疫苗,舍己幼,为人之幼,终使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也令中国成为了无脊灰国家。揆诸当下,如今的青少年越来越忽视这些品质。因此,谙熟《傅雷家书》对我们仍然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

这封封信笺也是一个学者富有的思想情怀,傅雷在家书中说到“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一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的确,人生便如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艰难时有,困苦常生,但我们应以达观观世,如刘梦泽两度迁居,看到的却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不必案牍劳形而自可遍览金经。如苏东坡,虽被贬荒地,却仍可以乐得其所,“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虽然时代已然不同,但思想的力量仍在,情怀与精神仍在。

这封封信笺还是两位朋友之间的亲切交谈。如果说《背影》里父亲的爱是内敛的、含蓄的,那么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傅聪更像是无话不谈的好友,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爱更加外露、直接。他们分享音乐技巧、互诉聆听的感受,从诗人到音乐家,他们有数不清的话题,这是傅雷摒弃封建,与孩子共学共进,共同成长的真实写照。

我的父母与傅雷夫妇有些相似,他们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总是唠叨,希望我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我有时会很烦躁和迷茫,前方长路漫漫,不知何处为归处?但总在这时,他们也会坐下来,与我一起分析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共同商讨更好的方法解决。当我无法解答一道数学题时,我会叫来父亲一起思考,倘若讨论途中我先想出解决方法,一种胜利与喜悦感便会充斥我的内心,这时我便会感受到平常枯燥乏味的学习所蕴含的乐趣。

身处孤独一隅,捧读《傅雷家书》,是跨越百年的灵魂共鸣,更是一场精神盛宴。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3

父爱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当我翻完《傅雷家书》这本书时,书中自有答案。其实还远远不止一个答案,我想,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去爱我们,只不过很多父亲不懂得如何表达,而要我们好好体悟。

如果要给《傅雷家书》做一个简单评价的话,我说这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教子的方式很多,傅雷是以书信的方式来教育两个儿子。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不一而足,有时候觉得从信笺中看到了一个操碎了心的老父亲,唠唠叨叨,琐琐碎碎,但又满怀殷殷希望。如果这样来概括的话,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父亲,他也是这样的人。

我的父亲很普通,很朴实。他教导我的方式虽然和傅雷教导傅聪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对孩子的殷殷期盼之心相似。在我考的不好的时候,我的父亲就会将我带到山上,父亲在山上养了一群鸡鸭,叽叽喳喳,伸长脖子叫闹着,父亲让我帮助他做很多事。尤其是在暑假的时候,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是有多累,多辛苦。让我们好好体验一下生活的苦和累,让我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习。他严厉地对我说过一段话:“学校不是你混日子的地方,你今天偷懒都成为日后的遗憾。”父亲的话掷地有声,“混”这个字重重地落在我心里。对啊,不要在最好的年纪浪费生命,人生是最可怕的就是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学习不可能轻松,但学习最靠近成功。如果不努力读书,换来的将是后悔和汗水。父亲的教育绝不止这一点,他还教育我,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不能在吃饭的时候抖脚,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让我养成良好的习惯。读完《傅雷家书》我不禁莞尔一笑,原来天下的父亲都一样,都希望子女能成为更好的人。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成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的更好,让我知道了做事要先学会做人。虽然每个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同,但爱子之心想通。

我会推荐我的父亲去读一读《傅雷家书》,我有一点小心思,希望他也能学习,成为我心中更好的父亲。当然,我最想的是通过和本书告诉我的父亲,我正在慢慢读懂你,在我心中,你也是这样的好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4

每当我拿起《傅雷家书》,让思绪在书中飞扬,目光在文字间穿梭,流淌在语言丛林时,总是不免联想起自己的父亲。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应该是父亲与父亲之间的那份共性吧?哪怕身处的时代不同了,哪怕中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父亲总是不忘叮嘱我,更是叮嘱他自己:要时时刻刻怀揣着一颗爱国之心,时刻保持警醒,在如今安稳的日子里不能迷失自我;要时刻谨记烈士先辈们的勇迹,时刻铭记中国那段任人宰割、蒙昧不堪的那段历史,为振兴中华不懈努力。这与书中的傅雷的教育观不谋而合。一封封家书,无不渗透着爱国思想。傅雷,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儿子,让他们知道国家荣辱,来延续并提升一个人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力量。傅雷是这样,我的父亲亦是这样如此。

除了培育孩子的爱国思想,他还提出儿子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更多体现的是一个父亲望子成龙之心,流露了浓浓的爱子之情。此外,傅雷也十分注重对傅聪的行为处事和生活中待人的细节方面的教育。虽然我的父亲不懂艺术,我也不需要艺术方面的指导,但关于生活方面的细节与做人的素养方面的培养,父亲一点也不亚于傅雷。小到站立的姿势,大到待人处事,我的父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他常常对我说:“新时代已来临,你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青年。”虽然时代对新青年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但也有着不变的地方,就像李守常先生在《青春》中提到的:”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中国现在正培养着一批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的新青年,他们不只是为了中华的大国梦而奋斗,更是为了推进历史、推进文明、推进世界的发展而努力。既然我们当下接受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国家、政府与社会为我们提供的特殊关照,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刻苦努力,就像先辈们一样,成为让这个时代骄傲的新青年。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傅雷家书》中的话言犹在耳,里面流露的拳拳爱国心、浓浓爱子情让我们动容,也让人铭记。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5

他曾获得“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拥有“钢琴诗人”的美名,他,就是傅聪。傅聪的成长少不了父亲傅雷的陪伴;他的成功更少不了父亲傅雷的引导。一本《傅雷家书》全面地将傅雷的教育方式展现在读者眼前。

《傅雷家书》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让人感动。但傅雷的对傅聪绝不是只有父爱那么简单,是教导他:立身行事,需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需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最好阐释。更好的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为我们了解历史,开启了一扇窗。也为现代亲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使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另外傅雷仅凭一纸家书,远程指引了儿子长才的道路,这种高超的教子方法也着实让人敬佩。然而培育儿女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应该做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从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书中傅雷的教育方式显而易见。

他长篇累牍地给儿子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傅雷把儿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和音乐的对手;第二,傅雷想激出像儿子的感想,使傅雷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傅雷想借通信训练儿子的文笔和思想;第四,傅雷想时时刻刻给儿子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这样的教育方式促使了儿子傅聪的成才道路。而且时至今日,也有不少父母学习傅雷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用行动证明自己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而且是孩子的老师和朋友,使得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着良好的心态。

然而在陪伴儿子成才道路中,必然少不了产生分歧,不少人觉得傅雷教育方式更像是“控制”。但我认为,没有限制的管束必将酿成大错,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必然飞不远。更何况傅聪留学波兰,身在国外代表的不仅仅是傅聪,也代表着中国人!所以傅聪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这么说来傅雷严苛的管束便不为过了。也正是傅雷如此严格的教育方式才促使了傅聪最后的成功。

傅聪的成功是因为他有过人的音乐天赋,是因为他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为了成功不断的努力,更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位亦师亦友的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6

楼适夷曾评价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便是对《傅雷家书》的最好写照。在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间,傅聪离家求学,思子心切的傅雷只得借一封封家书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事无巨细皆悉心指点,印证着“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数百封家书,来往于中外异地,勾连起父子深情。

在书中,傅雷对傅聪的思想教育,折射着爱国光辉。他曾说中国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儿子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一个人的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有这种气吞山河的气概,才是中华民族的风范。从如流水般的演奏到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这不仅仅是对儿子的激励,更洋溢着对中国的信心与热情。傅雷唯恐傅聪因个人荣辱得失影响到国家荣誉,夜不能寐,惶惶不宁,其赤诚的爱国之心可见一斑。相比之下,一些人生活在和平之中,享受着祖国的资源,背靠着祖国这强大后盾,却不知感恩,反咬一口,到处惹事生非,搞“藏独”“台独”,将社会闹得秩序混乱,人民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一些网民利用虚拟空间,散布谣言,污蔑辱骂革命先烈,戍边英雄,可恶,可恨,实属可憎!

傅雷爱子心切,在傅聪蒙受委屈之时打抱不平。在儿子美澳演出后,获得的报酬被中间人给霸占剥削,使四五个月的劳动落得两手空空。虽然傅聪对儿子又疼爱又怜惜,对“吸血鬼”又气又恼,却从不希望甚至鄙视发洋财,贪图金钱,他时常教育说,靠艺术谋生而不奔走权贵之门,努力忠于艺术而不趋炎附势,艺术家的傲骨嶙峋在父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些历史上拍马屁的谄媚小人,如今一味讨好上级的贪官腐员,在这对父子之下显得多么可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多么贴切而形象的写照!

令我感触最深,是傅雷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教育儿子的信条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由此可见,他认为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学习工作固然重要,培养道德品质更是一门大课。如果连人都做不好,何谈学习呢?所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傅雷以经验教导傅聪,待人谦虚,做事严谨,礼仪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有国家荣辱感,有人格尊严观,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这位父亲的爱却未沦为庸俗的温情脉脉,始终把艺术与道德放在首位。他对傅聪童年的严格管教,出自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理财,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傅雷,既是一位严父,更是一位慈父,一位傅聪的良师益友。

两地书,来往于中外异地。

父子情,流淌于字里行间。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7

一位父亲,一个儿子。一本家书,一片深情。一个中国,一个欧洲,凭借一封封短短书信,对儿子进行人生的教导、生活的引导、艺术的指点,抒发出殷殷父子情,拳拳赤子心。过样的内容除《傅雷家书》再无他书。

这是一本书信集,主要收录了傅雷在1954年到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100多封,文字功底深厚,艺术修养精湛,内容涉及傅聪的做人礼节,人际交往,读学求学的劳逸结合,感情处理以及正确理财,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傅聪,培养他成为一位“德艺俱备、人格卓跃的艺术家。”

傅雷从小对傅聪管教极严,几乎安排了他的成长经历,甚至对他大打出手。但傅聪留波后,两人和好如初,甚至高于父子关系,成为了朋友。傅雷常常把儿子作为探讨音乐、艺术的对手,常常先要花大量笔墨与傅雷交流音乐,分享他人对傅聪的评价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帮助傅聪快速提升音乐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文中常出现“你觉得如何”等字样,充分体现父子之间的平等。生活方面,傅雷十分担心儿子因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不适,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抽出一些时间去博物馆等地转转,使自己放松下来,劳逸结合,即使是一次出行的消息都足以使傅雷欣喜十分。在这方面,傅雷又成为了一位关心儿子生活、成长的慈父。

学习方面,傅雷的要求更为严格,同时也教他一些方法。“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迂腐,不拘泥,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也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理论与实践绝不可分离”“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这些至理名言,无一不给傅聪留下深刻印象,并付诸实践,不断提高。这时,两人又成了老师与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傅雷对儿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指导。在这方面,他如封建大家长一般要求儿子:有名了但不能骄傲,地位高了但要更谦和,孤身在外但要保持赤子之心,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发扬“个人荣辱得失事小,国家荣辱得失事大”的原则,懂得“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道理,锐意进取,积极上进。

这些内容、情感,就在这一封又一封的饱含父子深情的书信中往来传达,架起了父子间心灵的桥梁,即使是傅雷错划为“右派”后,他也与海外的儿子保持通讯。正是这封封家书,将父子的两颗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承载着浓浓父子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8

每个人,总会有叛逆冲撞、妄想独立的时候。彼时的你我都处于一个黯淡的环境,有冒险探索的刺激感,新鲜感。却常常伴随着迷惘、彷徨的境地。

我们在黑夜中探路,寻找光亮,家人常常焦急地拿起灯笼赶来“救援”。但处于叛逆年龄的我们,哪能轻易接纳那盏烁烁发光的灯笼、吸收那番苦口婆心的劝告呢?

“你给我认真听好了!既然你在长大,你就应该为自己的成长铺好路。”父亲沙哑又庄重的音调,如同一地黄土。

我有些胆怯,但心中的莽撞犹如滚滚长江水,汹涌澎湃。我避开了他,不想听所谓的大道理,也不想见到他“理直气壮”的模样。他一定生气,怒气堵住了咽喉,脸变得潮红,像酗酒的大汉。

在那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仇视他,厌恶他的蛮横,厌恶他的自以为是,讨厌他的威严。

……

我在不知道的角落调头。

在我翻开《傅雷家书》时,我们之间的隔阂已被时间冲薄。我也挣脱出了那个莽撞的年龄。看完傅雷的信后,最触动我的:他的威严是如此厚重。内里夹杂着夹杂着他的人生,夹杂着海潮一般汹涌的爱浪,和明朗的期待。他会一遍又一遍强调让傅聪写信,一遍又一遍要求傅聪要照顾好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告诫他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些话语,似曾相识。之前的我,最是讨厌那极富野心和目的的培养。可是现在读来,却感受到更多的是这些目的性和野心层层包裹着的期冀和深情,那些昔日令人厌恶的威严仿佛隐形了,变成了推动他的儿子成长的燃机动力。

傅雷说:“人生没有一桩幸福,不要付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他也让儿子保重身体,毕竟海角天涯的距离。傅聪或许也有过逆反的时候,但是服服帖帖。尊重,很神圣地尊重他父亲,他父亲的威严。他父亲用了长辈的语言,向傅聪播洒种子。

父亲说:“女孩子家,要学着做家务。”有时他会批评母亲,说她太过短浅。当时的我驳斥他为什么自己不动手。听了我的画,他的脸上划过淡淡的忧伤,但他身体力行:这么说,也就这么做了。现在,我才发现他在向我播洒种子。

父亲没有傅雷的学识、见识,更没有傅雷的艺术修养、造诣。唯独相似的是:不变的威严下的深沉的爱意。他永远提着灯笼,一副严肃的样子,默然地走在我的身前。

我的父亲,夹着威严,带着棍棒,使我得以塑形,以一个理想的模样寻找光亮。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9

有幸遇到《傅雷家书》,让我看到了站在文字中的那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学识渊博的傅雷,也让我对“父爱“这个词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傅雷家书》始于1954年,傅雷的长子傅聪出国去波兰留学。父子俩情深意切的交谈贯穿在每一封家书中,而傅雷对儿子望子成龙的深沉父爱,对生活的感悟,对艺术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也流淌在一字一句之中。从无声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傅雷。

在与儿子平等的交流,分享事情时,我看到了傅雷的严谨认真。他曾多次与儿子聊到自己的工作,聊到自己的翻译进程,有说总是对自己的翻译不满意,改了又改,一遍又一遍地追求完美;有说自己工作效率过慢,严格管理他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有说事情太多太忙太累,身体也不好,但仍然坚持工作并给儿子写信……这便是傅雷对艺术的追求。

在与儿子进行专业的学术交流,欣赏分享时,我看到了傅雷的学识渊博。傅雷的本职工作是翻译家,是文学方面的,而他的大儿子傅聪是音乐家,但傅雷每次都能对儿子的音乐方面指出很专业的意见,绝不只是表面上的话,而是更深入的帮助傅聪获得提升。同时也会帮他分析同领域的一些人的音乐,提炼出优缺点来提醒傅聪,可见他在音乐领域上也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除此之外傅雷对美术也有研究,他曾给傅聪写到一次去欣赏美术馆,旁人都是作为外人看个表面,但傅雷能真正说出对画的研究,由此可见傅雷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都有造诣,足以见得他的学识渊博,这是他对自己的追求。

傅雷的文学功底相当深厚,虽是一封家书,但他可以用他优美的文笔在每封家书中提炼出对人生的感悟。“目前贪多务得,实际也不会如何得益。”“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这些金句在凝炼的基础上又包含着生活的真理,当年这些话教导着傅聪如何做人做事,现在这些话教导着我们一辈辈人生活学习,也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着傅雷先生对待生活的一丝不苟。傅雷在书信中教了傅聪很多很多。大到教他做人的礼节,小到信封上写字的大小;大到他的感情处理,小到他要劳递结合;大到如何正确理财,小到在西方人面前该怎么放手……还有人际交往,读书求学等方面,傅雷将自己的经验全部告诉了傅聪。甚至在自己受辱,已经准备结束生命时,他还想着不要拖累傅聪。他是一位严父,但他的爱是深沉而温暖的。

从傅雷的家书中,我看到了傅雷不息的灵魂。他,永远站立在文字中。

傅雷家书读后感左右 篇10

“父亲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这句话是对《傅雷家书》最好的评价,每封家书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深沉的父爱。

一九五四年,儿子傅聪出国留学,从此父子两人相距千里万里,无法相见。所以那种无法割舍、无法放下的思念就流露在一封封信中,跨过千山万水,鼓舞着傅聪。

在信中,傅雷没有过多的写自己对他的思念,而是在更多的教傅聪立身处世的原则、对艺术的追求、无止境的学习、婚姻等方面。

即使儿子远在异国他乡,傅雷也没有忘记教导儿子要保持赤子之心,心想国家,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不是说你应当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说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将事”。当自己的儿子取得了巨大成果时,傅雷在向儿子祝贺时也不忘告诉他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有民族荣辱感。”

从家信的言谈语气中,我看出傅雷是一位要求极其严格且拥有正直的人格,有赤子之心的人。

傅雷不仅爱国而且十分尊重傅聪。在儿子出国之后,他在家信中深刻的解剖了自己,他曾在信中说:“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过错。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在这一段深情的自白中,我能感受到傅雷那种后悔。在和傅聪的交流中,他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

傅雷的爱像高山,厚重深沉。到了晚年,各种疾病与痛苦席卷而来,不断摧残着傅雷的肉体与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帮儿子抄下六万余字的《希腊雕塑》译稿,激励儿子成为“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在社会上是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是伟大的,不凡的;而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与他相比,我们的父亲或许不那么盛名,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子之心。对于孩子,他们都爱得纯粹。

如今时过境迁,书信早已不多;尚未远航的我们,也未曾注意到亲情的宝贵。此书像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警醒着我们:珍惜亲情,珍惜这不求回报的爱意,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猜你喜欢